校本教研引领课堂教学改革论文_李晓东

校本教研引领课堂教学改革论文_李晓东

李晓东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永顺镇初级中学

正值新课程改革热潮之际,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带头者,通过静心聆听专家的讲座、认真撰写笔记和感悟、细心洞察名校的办学思路、虚心吸纳名校的先进经验,再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对学校“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五环节常规教研活动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反思,觉得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研活动无保障

由于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滞后,加上我校离城近,导致学生流失严重,学校学生人数较少,维持学校可持续发展举步维艰,能保障学校正常运转就成了优秀校长的目标和标准。因此,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只是作为“上级下达任务”,教导处按顺序编写教研活动行事历,教研组长被动安排教师上课,年终收齐资料存档应付考核而已。

(二)教研活动形式化

开展的教研活动日期固定,教师固定,教研内容由上课老师自行决定,认真备课,按部就班、不折不扣地完成教案。听课老师坐在教室后面埋头记听课记录。评课时,老师们“报喜不报忧”,只说好话,少提或者不提缺点,即使提也只是蜻蜓点水,围绕教学活动的表面现象做表面肤浅的分析,并没有深入到教学活动的中心地带做深入的探究。

(三)教研活动具有盲目性

上课老师常常局限于教参、教案和教学常规,为实现教学目标生搬硬套地组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自己的思想,对教学过程也模糊不清,缺少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支持,上课方式方法千人一面,没有标新立异。很多听课老师对上课内容和各方面情况没有做充分的准备,带着一支笔一本记录本、空着脑袋走进教室,记下课堂教学内容。评课时,也是“你提几点,我说几句”,误打误撞,浮于表面,没有创新。

(四)教研活动经验化

上课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代传一代”,比较的保守和模式化,至于为什么要这样教,理论依据是什么,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均是一知半解,听课和评课亦然。“教研教研”要重在“研”字上下功夫,可是我们有多少老师是抱有一种研究的心态并付出积极的行动去做的呢?又有多少老师知道要怎么搞教学研究呢?大家都是凭着感觉和经验走,而且也都习惯了这种生存方式。

如今,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生根发芽。我们不得不改变那种“闭门造车、与世无争”的教书匠式生活。“干训”拓宽了我的眼界、转变了我的观念、解决了我的困惑,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为顺应新一轮课程改革,切实推进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搞好校本教研是最好的平台。作为学校教学的带头人,对开展校本教研去引领课堂教学有了新的思路和构想:

(一)领导重视,构建校本教研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为切实推进和落实学校的教研活动,首先要得到校长的重视,成立领导小组,校长亲自挂帅任组长,教导主任为副组长,教研组长为成员,联系督导组督学协助管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结合校情制定《领导小组工作职责》、《校本教研实施方案》、《评选先进、示范的实施意见》等,将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设纳入学校工作的重点,逐步规范、完善校本教研工作;其次坚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研究新的教学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校本教学资源开发,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教研活动,为教师构建学习、交流、实践的三大平台,营造宽松愉悦的教研氛围,突显个性、鼓励示范、表彰先进,实现以点带面、全面辐射、循序推进;最后要善于发现课改深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准确定位,通过稳健、优质、持续发展的校本教研,逐一落实“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教研思路,要让教师明确教研目标,转变教育理念,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教师形成科学、实效的教研方法和良好的教研氛围。总之,为确保校本教研长期有效地开展,还得坚持以校情定措施,以制度促规范,以人员作保障,逐步完善制度,譬如:《教育理论学习制度》、《教研组长或学科带头人培训方案》、《集体备课实施意见》、《校本课程开发奖励细则》、《导学案编写和实施方案》等,并把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取得的成效纳入年终考核和聘职、晋级中去,以促进教师踊跃参与教育教学研究。

(二)全员参与,分组合作探究,形成具有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有了制度的保障,将全校教师分为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政史地组、理化生组、艺体组六个教研质量组,由教研组长牵头,组织开展各学科的教研活动。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以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为目标,构建“召开教研组长会议----计划各学科的教研内容----小组课前会议----设计导学案----小组课堂观察----课后反思评课”的教研思路。要上好课,必须搞好教学设计。所以要求教师在锁定教研内容后,从“教什么”、“怎样教”、“教的效果”三方面去进行教学设计。根据新课标确定学习目标,根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重点,根据学生学情确定学习起点和难点。教师积极地发挥主体性,实现教学设计的四个转变,即:变通案为断案(每课时一个教案),变教案为学案,变教法性教案为学法性教案,变备课的个人行为为集体行为。上课的过程,不是简单地按照预设的教案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而是要充分关注课堂教学中能体现“新质”的课堂资源的生成。教师要有资源意识和过程意识,对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新质”要给予积极的回应和引导,要读懂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的状态。充分做到把课堂交与学生,给足学生主体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多向互动、双重生成的课堂中,逐渐形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教师点拨---小结反馈----随堂检测”的有实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 ) 加强学习,善于借鉴,制定听课、评课标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听课是要有准备和开动脑筋的,坐在教室后面忙着写听课记录。听课需要我们听课者不断关注教师言行,更有关注学生的表现。如果我们的教学没有使学生参与或者学生课前课后没有变化,那么我们的教学可以说是无效的。因此,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师组织教学行为、教师教学基本功及专业素养”三方面的标准去听课和评课。教研组长在“课前会议”时就要给听课教师分好工,让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参与听课。这样就有更多时间去记录有启发意义的细节和写反思和建议,为能恰如其分评课做准备。另外,教师听课最好做到教室的前面,这样才能看清楚每一位生动活泼的学生是怎样学习的,他们的言谈举止、喜怒哀乐和一举一动。

评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进教学,不是为了奖惩、分等级、贴标签、搞评比等。上课教师通过自己主动、积极地备课,与学生积极互动,不断地丰富着和建构着教师本人对本堂课的理解。又通过评课活动,与学生、与领导、与同行教师等听课者在平等协商和对话交流中实现共同的建构,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构筑于交往理性之上的,使人真正在思想上有着共识和一致,在行动上形成友好和合作。客观公正、有依有据、真诚友好的评价使教研组、听课者的交流和合作消弭着个体间的差异,从而达成了一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新常态下的课改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我坚信:只要广大同仁以强烈的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以与时俱进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胆识,齐心协力、坚持不懈地去开展、规范,完善新的校本教研,定会搞活我们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发展,切实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

李晓东(1973.8——):男,42岁,汉族,籍贯四川,资阳市安岳县永顺镇初级中学,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论文作者:李晓东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5

标签:;  ;  ;  ;  ;  ;  ;  ;  

校本教研引领课堂教学改革论文_李晓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