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家庭康复治疗脑瘫的临床效应研究

针刺结合家庭康复治疗脑瘫的临床效应研究

刘永锋[1]2008年在《针刺结合音乐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脑性瘫痪,是指先天性或围生期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永久的非持续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同时常伴有其他如认知、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运动障碍,癫痫,继发性骨肌疾患等并发障碍。它是目前致小儿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着人口素质,也给患儿带来了沉重的身心困扰。如今,对脑瘫的研究已遍及世界各国,涉及到众多领域,已从家庭、医院、专门的康复机构扩展到学校和社会;研究的目标并不是让其变成一个正常儿童,而是最大限度纠正其缺陷,发展其各项功能,使其融入社会并能独立生活。临床治疗也逐步走向多元化、综合化。本研究首先回顾了中医对小儿脑瘫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了近二十年中医针灸临床治疗脑瘫的各种方法及其作用机制。同时,从病因、分型、辅查、治疗、评定等方面阐述了现代医学对脑瘫的认识。对此认识仍在不断地深入和完善中。接着本文回顾了中外的音乐治疗发展史,从借助巫术、宗教发挥其治疗作用开始到演变成一种系统的治疗工具,从中揭示了音乐对人类生存本身的重要意义。大量临床和实验文献显示虽然音乐治疗的方法越来越多,范围也在扩大,但多是小样本试验,尚欠说服力;对其治疗机制探讨也不够深入。本文主要研究针刺结合音乐疗法治疗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1)本课题所有病例均来自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于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3月15日期间在门诊治疗的病人。在病人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按照西医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采用随机对照法,将符合要求的40例脑瘫患者分为A组(针刺+音乐治疗)和B组(针刺治疗)。(2)两组针刺方法相同,依据“脑——脏腑经络——发育行为”理论选取基本腧穴四神针、颞叁针、脑叁针、智叁针、手叁针、手智针、足智针、足叁针,同时结合辨证(症)配穴。辨证配穴采用快速点刺法,不留针,一般针刺0.1-0.3寸。对于基本腧穴和辨症配穴,头部腧穴采用平刺方法,其余腧穴则采用直刺方法,进针0.5-0.8寸。留针30min,每10分钟捻转1次,每支针捻转ls,不做补泻手法。第叁次捻针后全部出针。每两日针刺1次,每周治疗3次,36次为一个疗程,共进行2个疗程。A组患儿在针刺的基础上,予针刺时聆听五行音乐,针刺后参与音乐活动如击鼓、唱歌、跳舞等,音乐活动30min,疗程同针刺。(3)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后综合功能的评估;②音乐疗法干预针刺前、中、后患儿的焦虑状态;③音乐疗法干预针刺前、中、后患儿疼痛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相似,包括年龄、性别、分型等差异均无显着性,具有较好的可比性(P>0.05)。(2)两组mYPAS评分在针刺1min呈上升趋势,针刺15min逐渐下降,针刺30min时略有升高,但A组使mYPAS评分在针刺15min下降较B组明显(F=6.60,P=0.014<0.05)。同时,组问比较显示,两组mYPAS评分针刺前和针刺lmin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针刺15min时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而针刺30min比较差异极显着性(P<0.01)。(3)针刺前,两组CHEOPS和FACES评分均<6分。针刺1minCHEOPS评分基本满意率A组高于B组,FACES评分基本满意率则相反。针刺15min、30min CHEOPS和FACES评分基本满意率A组均比B组高。(4)脑瘫儿童综合功能评定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A组患者经针刺与音乐治疗后认知、言语、运动功能和社会适应性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而自理能力未见改善。B组患者经针刺治疗后认知、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P<0.05);言语功能和社会适应性均有改善,但差异不显着(P>0.05),自理能力未见改善。组间比较,治疗前各功能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治疗后认知功能和社会适应性差异显着(P<0.05)。结论:(1)研究初步显示,运用“脑——脏腑经络——发育行为”理论指导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是可行的,并取得较好疗效。(2)音乐疗法能缓解脑瘫患儿针刺过程中出现的疼痛和焦虑情绪,这对提高其生活质量起了作用。(3)音乐疗法应用于小儿脑性瘫痪的治疗是可行的,与针刺疗法相结合不但可行的而且效果更佳,其中认知、言语、运动功能和社会适应性方面尤为突出。

贾运滨[2]2004年在《针刺结合家庭康复治疗脑瘫的临床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以年龄分组的叁组脑瘫患儿接受临床上较为成熟的针灸治疗方案(梅花针配合毫针刺夹脊穴为主)和在家庭训练相结合的治疗方式的重复试验研究,揭示针灸和家庭康复在时间间隔上对脑瘫疗效影响的相关性,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针灸和家庭康复的最佳疗程时间和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同时,通过经颅多谱勒(TCD)对针灸前后受试对象进行的测量揭示该针法对脑血流的影响,进一步为针灸的较好疗效的取得提供佐证。 方法:将脑瘫患儿根据事先确定的年龄段随机分为叁组。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和对近来文献的总结、分析,选择夹脊穴、风府、哑门和颞叁针为主,辅以四神聪、百会;双上肢取合谷、叁间、外关;双下肢取绝骨、叁阴交、醒脑(解溪上0.5分)、丘墟、太冲。梅花针叩刺头叁阳经和夹脊穴,针刺日一次,30天一个疗程,间隔2个月,再进行第二个疗程。疗程间隔做2个月的家庭康复,并在规定时间进行Fugl-Meyer评分和TCD检测。 结果:经颅多谱勒(TCD)的检测结果,有显着性意义,p<0.01和0.05;疗效因素分析,结果:从固定效应的方差分析结果可看出,本数据的两种协方差结构模型计算的结论是一样的,根据AIC(Akaike信息准则)值和BIC(Schwarz信息准则)值的大小,以type=AC(1)(一阶自回归型模型)为准,表明time(代表针灸前后和家庭康复前后的不同时间点)有显着性意义,而treat(代表两次针灸和一次家庭康复的治疗手段)和treat*time无显着性意义。不去除组间影响的情况下,group(组间因素)*treat有显着意义,家庭康复前后treat*time有显着意义。 结论:1.针刺对改善脑供血的疗效确切。2.针刺疗程之间的休息对疗效有直接影响。排除组别影响,针刺治疗疗程之间的间歇以及间歇期配合家庭康复,对提高疗效是有影响的。

任国强[3]2016年在《周志杰学术思想及“脑、腹四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学习周志杰主任的临床经验、针法特点及“四针疗法”,总结出周老的学术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发扬。脑性瘫痪是由于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的一组症候群,多发生在胎儿或婴幼儿时期。表现为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新生儿死亡率逐年下降,小儿脑瘫的患病率却有升高的趋势。婴幼儿期是运动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粗大运动发育被认为是其他发育的基础,理应作为脑瘫康复的重要环节进行研究。小儿脑瘫的临床研究绝大多数是来自个人的经验,总结名老中医运用针灸治疗脑瘫的经验和学术思想较少。目前的研究大多数没有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随机对照,且样本量低,可重复性差,因而只能在小范围内使用,影响对针灸疗效的客观判断。在本次研究中我应用周老的“脑、腹四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并进行科学的临床观察与统计分析,进一步验证导师学术思想及四针疗法,为治疗小儿脑瘫的提供新的、疗效可靠的方法和学术理论。方法:1理论研究一方面,全面回顾收集周志杰主任的论文、论着、课题研究及临床病例资料,并对上述资料进行总结。另一反面,通过平日研读经典、聆听周老教诲及跟师学习,观察、分析、理解、体会其运用针灸治疗疾病的辩证思路、选穴配伍和针刺手法特点,提炼出周老临床针灸治病的学术思想和常用“四针疗法”,并在独立临床中进行应用和体会。2临床研究选择西安市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科门诊及脑瘫诊疗中心的1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70例。采用评价者盲法,由固定评估医师进行量表评价,其不了解患者的治疗方法。数据由专门统计人员统计,统计者不了解分组与评价情况。对照组单纯进行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配合“脑、腹四针”,两组均每日1次,每周5次,60次为1疗程。观察两组对GMFM-66、MAS评分的影响,采用尼莫地平法判定疗效。观察指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观察两组间有无差异,总结、评价其疗效,并对治疗后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理论研究成果:本研究挖掘总结了周老的学术思想及其渊源、常用的“四针疗法”及擅长的针法特点,并在临床上具体应用体会。周老受“准绳堂”父辈们“注重整体、针灸药食并重”思想,以及《内经》、《难经》及其他相关各家的影响,形成了其“整体调治”的学术思想。1学术思想1.1注重整体,阴阳并调1.1.1左右并调:临证时对于一侧疾患,如偏瘫、面瘫等,周老多采用“左右并调”的方法来补虚泻实,达到左右阴阳平衡。1.1.2上下并调:包括上病下取和下病上取,体现了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的阴阳并调之法,通过人体脏腑、经络及气机的上下联系来达到阴阳平衡。1.1.3前后并调:周老认为,腹在前为阴,背在后为阳,故前后配穴即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达到阴阳并调之效。1.1.4内外并调:肢体内、外侧阴阳经脉失调就会出现肌力、肌张力及姿势异常。周老治疗时多采取补阳泻阴或补阴泻阳的方法平衡阴阳。1.1.5气血并调:气为阳,血为阴。气和血一阴一阳,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周老治疗气病或血病时,常气血同调,阴阳并治。1.2重问诊,识叁因,辩病源。周老临床强调通过“四诊”来辨识叁因,根据不同“时因、地因、人因”,从天象、地象、人象的角度全面了解人体的状况,做到有针对性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发挥中医的整体调治优势。1.3注重食疗,强调针、药、食并重,各显其效。平疴食疗为先,不愈针药并举:症状较轻时,周老常单独采用食疗进行调理:如不愈,再予以针灸药物。对于慢性、易复发疾病,周老采用食疗为主,配合针药来治疗;急性疾病,以针药为主,配合食疗。平素注重饮食调养,纠正脏腑之偏:周老强调,日常生活中应根据体质采用食物进行合理调养,预防疾病;患病时则依辨证,采用食、针、药治疗,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1.4重视经络辨证,强调熟识穴性。周老认为,经络循行是针灸治疗的基础,经络辨证包括依病候辨证、依病位辨证。针灸治病的关键,一在辨证,二关取穴,叁乎手法。如果辩证确凿,取穴精巧,手法纯熟,治病即能事半功倍。2周老的“四针疗法”包括:形神兼调,善用“脏四针”调五脏;注重“四海”理论,各以“四针”调虚实:如调髓海用“脑四针”,调水谷之海用“腹四针”,调气血取“焦四针”。3周老针法特点包括:飞针速刺,强调“气至病所”;崇尚指针,强调指力为先;擅用芒针,一针多穴祛痼疾;崇尚任督,针、灸、点穴并用。4周老的临床经验包括:巧识病因,治愈顽固性腹胀;左右并调,治疗顽固性面瘫;内外同调,治疗中风后足内翻;上下并调,治疗少阳头痛;前后并调,治疗原发性痛经;表里经并调,治疗胁痛;针食结合,治疗习惯性便秘。独立临证时,将周老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应用于临床,采用温针灸治疗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采用“脑、腹四针”治疗小儿遗尿及抽动症。临床研究成果:论文在全面学习和传承导师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基础上,观察导师的“脑、腹四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疗效,结果如下:1收集完整病例130份,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5例。两组患儿治疗前年龄、性别及MAS、 GMFM-66均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儿治疗后GMFM-66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治疗组提高的更为明显(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患儿治疗后M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降低的更为明显(P<0.05),提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4两组MAS有效率对比,治疗组显效16例,有效41例,无效8例,总有效57例(87.69%);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39例,无效17例,总有效48例(73.84%)。两组在统计学上存在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两组尼莫地平有效率对比,治疗组显效29例,有效27例,无效9例,总有效56例(86.15%);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36例,无效18例,总有效47例(72.31%)。两组在统计学上存在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不同年龄段患儿尼莫地平有效率,6月-12月为85.71%,13月-36月为71.66%,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低年龄段患儿有效率高于高年龄段;低年龄段MAS有效率82.85%,高年龄段为78.33%,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高低年龄段MAS的有效率没有差异。结论:1对于小儿痉挛型脑瘫,采用“脑、腹四针”配合康复训练,可以降低肢体的肌张力、改善肢体痉挛状态,促进粗大运动功能的发育。2运用“脑、腹四针”可以明显提高临床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有效率。3年龄与小儿痉挛型脑瘫的康复疗效相关,年龄越小,进步越快;年龄越大,进步越慢。脑瘫患儿治疗后痉挛程度的改善与年龄未发现相关性。4小儿脑瘫病变责之脾肾二脏,治疗重在任督二脉。痉挛型脑瘫临床呈现的肢体拘急挛缩,多与“阴阳失调”有关。治疗上,以“通督扶阳益髓、调任健脾益肾”为法。针刺督脉可以调节人体阳脉之气,补脑益髓:针刺任脉可以调节人体阴脉之气,补脾益肾。针刺任督二脉,即可以协调全身阴阳经气的平衡,通过“扶缓抑急”,达到“舒筋缓拘”的目的,从而有效的降低肌张力,减轻肌肉的痉挛,改变异常姿势,提高运动功能,达到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目的。

李延菊[4]2014年在《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单纯康复治疗为对照,观察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旨在探讨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针对小儿脑性瘫痪患者筛选出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准确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将40例脑性瘫痪患儿采用随机方法分为针刺结合康复组(治疗组)和单纯康复组(对照组),每组各20例。治疗组在常规针刺结束后先给予传统推拿15min,再采用Bobath法。对照组采用与治疗组相同的康复方法。4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40例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接受粗大运动功能(GMFM)量表积分评定、儿童功能独立性(WeeFIM)量表积分评定和Gesell发育量表评定,通过积分改变情况,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对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儿童功能独立性功能和患儿发育商的改善情况,进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GMFM量表评定: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的GMFM量表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治疗组的积分较对照组的GMFM量表的评分提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WeeFIM量表评定:治疗后治疗组、对照组的WeeFIM量表积分均较治疗前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积分较对照组的WeeFIM量表的评分显着提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3.Gesell量表评定:治疗组患儿治疗后Gesell量表中,社会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社交等,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评分均明显提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1.针刺结合康复与单纯康复方法均可以改善小儿脑性瘫痪的功能独立性能力、粗大运动功能和发育商。2.针刺结合康复方法在改善小儿脑性瘫痪的功能独立性能力、粗大运动功能和发育商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方法。

刘辉[5]2013年在《穴位埋线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根据古典中医理论及现代应用解剖学,结合患者临床症状,选取作为治疗组患者的穴位埋线点,将其与对照组毫针针刺效果进行临床观察分析,总结出穴位埋线在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治疗中的优势,为提高穴位埋线治疗本病临床疗效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材料与方法:将60例患儿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二者均在包含运动疗法、按摩、作业疗法以及物理疗法的常规康复疗法的基础上加用经络穴位治疗。治疗组加用穴位埋线法,埋线穴位取风池次、天髎次、臑会次、天宗次、承山次和伏兔次,每10天一次,30天一个疗程;对照组毫针针刺法,针刺穴位同治疗组,每日一次,20天一个疗程,休息10天后进行第二个疗程。治疗叁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总百分比、肌张力波动变化情况,统计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总百分比均有所提高,但穴位埋线组优于毫针针刺组。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肌张力波动情况均有明显变化,但穴位埋线组在缓解肌张力波动方面优于毫针针刺组。3.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结果显示:显效率分别为53.3%和16.7%;总有效率分别为:80.0%和66.7%,穴位埋线组明显优于毫针针刺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毫针针刺结筋病灶点能够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症状,对其有治疗作用;2.穴位埋线疗法能够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症状,对其有治疗作用;3.穴位埋线组作用于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治疗作用优于毫针针刺组。

丁建英[6]2010年在《中西医结合家庭康复对脑性瘫痪儿童及家庭生存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家庭康复与医院康复的随机交叉试验,观察家庭康复对脑性瘫痪儿童及家长生存质量的影响,观察家庭康复对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发育商、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观察家庭康复对患儿家庭经济的影响;探讨家庭康复的优缺点,为脑性瘫痪儿童提供更多的康复模式选择,提高脑性瘫痪儿童及家庭的生存质量,节约经济费用。方法:采用随机交叉试验设计方法,纳入2008年7月-2010年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住院和家庭康复治疗的脑性瘫痪患儿40例,随机分两组,以叁个月为一个阶段,进行医院康复和家庭康复的交叉对照研究,共治疗六个月。两组分别在每一阶段治疗前后利用PedsQL4.0普适性核心量表测量儿童的生存质量,用SF-36量表测量家长生存质量,观察家庭康复、医院康复对儿童及家庭生存质量的影响;通过治疗开始及第一疗程结束后两组儿童及家长生存质量的对比,观察两种康复方式对儿童及父母影响的差异;通过测定治疗前后发育商、GMFM、ADL的变化,观察家庭康复、医院康复对患儿病情的影响;通过治疗过程中经济花费的统计,观察家庭康复、医院康复对患儿家庭经济的影响。通过家庭康复和医院康复的对照,衡量家庭康复的优、缺点,指导临床康复模式的选择。结果:本研究两组儿童各20例,两组儿童的年龄、性别以及儿童父母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家庭收入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甲组儿童家庭康复前后、医院康复前后生理功能领域及医院康复前后生存质量总分对比有统计学意义,乙组儿童医院康复前后学校表现对比、家庭康复前后生理功能及总体生存质量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甲组家庭康复治疗后、乙组医院康复治疗后儿童及家长生存质量各能区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家长家庭康复前后、医院康复前后生存质量各能区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儿童家庭康复前后、医院康复前后发育商各领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甲组儿童家庭康复前后GMFM B、C、D区及总分比较,医院康复前后A、B、C、D区及总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乙组医院康复前后A、B、C、D各能区及总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医院康复前后C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家庭康复前后、医院康复前后ADL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儿童家庭康复费用远低于医院康复费用。结论:家庭康复可有效改善患儿病情,促进生存质量的提高,短期家庭康复对家长生存质量影响不明显;家庭康复可促进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提高;家庭康复的经济花费明显低于医院康复治疗。家庭康复是一种经济、有效、实用、方便的康复方式。

鲍超[7]2005年在《补肾健脑针法治疗肝肾不足型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指出[研究目的] 根据脑在脑瘫发病中的作用,认为肝肾不足,脑失所养为小儿脑瘫的主要病机,提出了补肾健脑针刺法治疗小儿脑瘫。通过对补肾健脑针刺法、传统针刺法及不针刺叁种方法之间的临床疗效比较,对补肾健脑针法疗效及优势进行探讨。同时进行治疗方法的优选,进一步拓展临床治疗思路,提高中医在治疗小儿脑瘫中的作用和地位。 [研究方法] 将患儿分为补肾健脑针法组、传统针法组(前两组又合称治疗组)和对照组。补肾健脑针法组31例,体针、头针和穴位注射同用,体针选用督脉经为主,头针取用四神针、智叁针、颞叁针、脑叁针(“一四”“叁叁叁”),并配合丽珠赛乐5ml在大椎、肾俞、足叁里穴穴位注射。传统针法组30例,体针、头针同用,体针选穴同上,头针选用运动区、感觉区和足运感区等。对照组25例,不进行针刺治疗。两针刺组每周3次针刺,叁个月为一疗程,共观察两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一疗程后、治疗两疗程后对患儿总有效率、脑瘫儿童的综合功能评定表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表、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疗程与有效率的关系、年龄与有效率的关系、病情与有效率的关系进行观察。 [研究结果] 治疗两疗程后两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均有显着性差异。脑瘫儿童的综合功能评定表评分中两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补肾健脑针法组与传统针法组比较有显着差异。脑瘫儿童的综合功能评定表各因子分评分中,两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补肾健脑针法组与传统针法组在认知功能、运动能力、自理动作因子分中有显着差异。在疗程与疗效关系的观察中,治疗组不同疗程的有效率及综合功能评定表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在年龄与疗效关系的观察中,治疗组在不同年龄的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在病情与疗效关系的观察中,治疗组不同病情中度、轻度与边缘叁组显效率两两相比显效率有显着性差异。 [结论] 可见,在小儿脑瘫的治疗中,两种针刺方法总体疗效均优于不针刺者。对患

陈智[8]2013年在《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 CP)是目前导致儿童神经和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负担。目前现代医学对于小儿脑瘫的治疗,主要依靠物理康复训练、高压氧、改善脑代谢的药物和手术治疗,但单纯物理康复训练及药物治疗疗效不理想,手术治疗风险性较高,且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时有发生。针灸治疗小儿脑瘫已有较好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基础,大量临床研究文献报道其安全有效,但由于文献质量良莠不齐,研究设计不合理,使其疗效和安全性缺乏循证依据。目的:收集2012年5月以前发表的和未发表的针灸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评价针灸治疗该病的各种理论依据及取穴规律;为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运用提供循证医学依据。资料与方法:制定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全面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会议论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The Cochrane Library (2012, Issue4)、Medline或PubMed、Current Controlled Trials (CCTR)、EBSCO数据库、High wire press。手工检索2012年1月至5月发表的《中国针灸》、《针刺研究》、《上海针灸杂志》、《针灸临床杂志》、《辽宁中医杂志》、《中医杂志》、《循证医学》、《新中医》等核心杂志。并在http://www.who.int/en/,http://www.controlled-trials.com, http://www.clinicaltrials.gov等网络资源以及会议文献数据库(CMCC)和灰色文献数据库上进行补充检索。由两位研究者独立地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如有分歧,通过讨论或由第叁位研究人员协助解决。最后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合成。采用总有效率和GMFM量表、WeeFIM量表、Gesell量表为主要指标评价针灸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统计学处理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3软件,计数资料,计算比值比(OR)或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及其95%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计量资料,计算加权均数差值(weighted mean difference, WMD)或标准化均数差值(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SMD)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共检索到文献516篇,最终纳入22个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英文临床试验共1817例患者进入本系统评价。这22个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偏低,主要表现在:部分研究随机分配方案不正确,多数研究分配方案未隐藏;使用盲法的试验少;缺乏样本量的估算;未做意向性分析;没有在治疗结束后对受试者进行随访等几个方面。提取数据后,进行Meta分析或描述性分析。(1)有效率: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优于单纯康复训练[OR=3.48,95%CI=(2.52,4.79),Z=7.61,P<0.00001];针刺配合康复训练优于康复训练配合假针刺[OR=3.56,95%CI=(1.55,8.17),P=0.003];针刺治疗脑瘫疗效优于假针刺[MD=1.86,95%CI=(1.38,2.34),P<0.00001];(2)GMFM评分:从GMFM评分来看,在改善粗大运动功能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MD=3.27,95%CI=(1.31,5.23),P=0.001],敏感性分析结果与总体一致;(3)修改的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在语言障碍方面,针刺配合语言训练疗效优于单纯用语言训练[OR=3.15,95%CI=(1.40,7.12),Z=2.76,P=0.006];(4)Gesell发育量表:在改善脑瘫患儿的智力方面,针刺配合康复训练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OR=2.93,95%CI=(1.17,7.34),P=0.02]。结论.:目前证据表明,在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针刺疗效肯定;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针刺在改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方面,具有肯定疗效;在Gesell发育量表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针刺在改善脑瘫患儿智力发育方面,疗效肯定;在WeeFIM量表评分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针刺能改善脑瘫患儿的独立和认知能力。初步认为针刺治疗小儿脑瘫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由于纳入研究的临床试验质量普遍偏低,存在多种方法学缺陷,主要是隐藏分组、盲法实施不够重视、随访缺失,严重影响了研究的质量和可信度。有必要进一步开展设计严格、大样本的高质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

郝静[9]2010年在《针灸疗法配合智力训练治疗脑瘫患儿智力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针灸治疗脑瘫患儿智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探索目前针灸疗法在小儿脑瘫合并智力低下等合并症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优化脑瘫患儿智力障碍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将96例脑瘫合并智力障碍患儿随机分为针刺组、训练组、结合组,针刺组采用针刺方法,训练组采用教育个训、感统训练等单纯智力训练方法,结合组采用针刺和智力训练等综合康复方法,各组均治疗一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按显效、有效、无效类,经一定时间治疗后,结合组有效率显着高于训练组、针刺组(p<0.01);结合组发育商进步明显,与针刺组、训练组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针刺与智力训练相结合对于提高脑瘫合并智力障碍患儿的发育商、对患儿的智能恢复有明显的优越性,长期疗效影响优于单纯针刺和单纯智力训练。结论:肯定了针灸在治疗脑瘫患儿智力障碍中的临床疗效,尤以针灸结合智力训练综合治疗疗效较显着。针灸能显着增加脑性瘫痪患儿的脑血流量,改善脑细胞代谢,促进脑功能的部分代偿或完全代偿,对脑组织的修复及功能的可塑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早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能有效地改善脑瘫儿智力发育,提高其智力水平

李恩耀[10]2015年在《水针治疗脑瘫患儿智力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水针与常规康复结合疗法及常规康复疗法分别对脑性瘫痪伴智力障碍的患儿进行治疗,观察记录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的智力改善情况及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血流学改变,并对其与疗效的关系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以综合评价水针治疗脑瘫智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探讨水针改善脑瘫患儿脑血流动力学的作用,以进一步明确其作用机理,为判断水针治疗脑瘫伴智力障碍的预期效应提供依据,为治疗脑瘫智力障碍探索方法,同时提高水针治疗在小儿脑瘫康复治疗方面,尤其是在伴有智力障碍患儿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平行的研究方法进行试验,将80例脑瘫患儿,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治疗组患儿,采用常规康复方法与水针间隔交叉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不进行水针治疗。对两组脑瘫患儿采取相同的康复治疗方案,具体为分别采用运动疗法、语言疗法、作业疗法以及引导式教育进行综合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期间每23天为一个疗程,共计进行3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从智力发育指数、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不良反应3个方面进行评定,观察患儿智力改善情况、治疗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及安全性分析,并于所有疗程结束后的一个月,进行临床随访,随访结束进行详细、规范的统计学分析,从统计分析结果来客观的评价疗效。结果:1.综合疗效的比较:经治疗,3疗程结束后,治疗组40例患儿,达到正常化患儿共30例,另有6例患儿效果显着,3例患儿有效,1例患儿治疗无效,正常化率为30/40=75%,总有效率为39/40=97.5%;对照组40例患儿中,达到正常化15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9例,正常化率37.5%,总有效率77.5%;经Redit统计分析P=0.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症状、体征评分比较:两组脑瘫患儿治疗前后分别进行MDI评分、PDI评分,其中,组内自身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疗程结束后与前一疗程相比较,比较组内大脑前、中、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其中Vs,Vm,Vd参数升高,RI参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水针治疗对脑瘫患儿脑血流有直接影响,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具有一定特征性,脑血流加快,血管阻力降低,且血流动力学变化早于形态学改变。2.水针结合综合康复治疗方法对于脑瘫患儿智力障碍的治疗临床疗效肯定,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智力障碍状态及综合能力,增强患儿的生活自主能力,为家庭、社会减轻负担。3.两组1-2岁患儿的疗效均优于2岁以上患儿的疗效(P<0.05),治疗组改善更明显,说明治疗疗效与年龄大小密切相关,年龄越小,疗效越好。4.通过分别分析第1疗程末、第2疗程末以及第3疗程末的治疗效果,证明疗效与疗程的长短有关,且疗程越长的效果越好。5.治疗小儿脑瘫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并要持之以恒的坚持治疗;水针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无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针刺结合音乐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D]. 刘永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2]. 针刺结合家庭康复治疗脑瘫的临床效应研究[D]. 贾运滨. 湖北中医学院. 2004

[3]. 周志杰学术思想及“脑、腹四针”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研究[D]. 任国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6

[4]. 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观察[D]. 李延菊.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4

[5]. 穴位埋线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临床研究[D]. 刘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3

[6]. 中西医结合家庭康复对脑性瘫痪儿童及家庭生存质量的影响[D]. 丁建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7]. 补肾健脑针法治疗肝肾不足型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评价[D]. 鲍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5

[8]. 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系统评价[D]. 陈智.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

[9]. 针灸疗法配合智力训练治疗脑瘫患儿智力障碍的临床研究[D]. 郝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

[10]. 水针治疗脑瘫患儿智力障碍的临床研究[D]. 李恩耀. 郑州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针刺结合家庭康复治疗脑瘫的临床效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