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方言语音研究

泗水方言语音研究

李雨桧[1]2015年在《泗水方言词汇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泗水方言属山东鲁西南官话区,文章通过对泗水县政府所在地泗河街道方言词汇的调查,从语言学角度,采用调查归纳法对泗水方言词汇的结构系统作全面深入的研究,为汉语方言研究积累了重要的资料,为泗水地区普通话的普及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文章首先对泗水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进行描述,整体了解泗水的人文情况。其次,泗水方言概况,整体归纳泗水方言本体的研究现状,为泗水方言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分析材料。文章重点是调查收集、归纳整理泗水词汇的语料,并对泗水词汇在构词、语义方面的特点进行研究。通过归纳总结突显泗水方言的地域特色。最后探究泗水方言词汇的来源,从历时角度分析和归纳泗水词汇来源。通过运用科学方法对泗水方言词汇进行的调查研究,可以应用于该地区的语言教育中。由于历来的语言教育没有针对本地方言特点进行归纳和语料对比,普通话的普及常事倍功半。因此,泗水词汇的研究就具有多方面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尤其可以针对泗水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之间的异同制定最佳的教材、教学和学习方法,同时对地方历史的人文研究提供有力的分析依据。

王衍军[2]2001年在《泗水方言语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是世界上方言现象比较复杂的语言之一,通过研究和调查方言,不仅能挖掘出其丰富的语音词汇语法现象,为现代语言学研究提供素材,而且能说明某一地区的语言使用情况,作为制定文化教育各项政策的参考依据,并为研究本地的现状和历史提供参考文献。 泗水县位于山东省南部,在方言分区上属于山东方言中原官话区南兖片。本文以泗水县城关镇老派甲支为代表,从其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对泗水方言的语音结构系统作了全面深入的描写与研究,并对其特殊的语音现象,逐一分析,认真考证,寻找其演变轨迹。 本文共分五章,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引言。该章主要介绍收集资料的情况。 第二章,泗水县的地理位置及人文历史概况。该章主要概述泗水的总体情况,为认识和把握泗水方言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 第二章,语音结构系统。本章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声韵调,以老派甲支为代表,列出泗水方言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并对需要注意的地方作出说明。第二部分是声韵调配合表,详细列出各个声母、韵母和声调间的拼合关系,并在表下对有音无字的音节作出解释。 第叁章,音变。本章主要讨论了同化、异化、儿化音变、两字组变调、特殊音变等五个问题。同化现象在泗水方言中相对比较丰富,本文分声母同化和韵母同化两个部分,对其进行分析。异化现象在泗水方言中较少,本文也举例进行分析。儿化音变在泗水方言中特征显着,不仅影响了韵母的变化。而且也导致了声母的变化。变调现象都发生在两字组的前一音节,后一音节的声调制约着前一音节声调的变化。特殊音变是指在语流音变中看不出其演化规律的音变现象,本文也一一举例分析。 第四章,特色分析。该章对泗水方言中的特殊语音现象作了历时的分析,并与普通话进行比较,能找出其演变规律的,尽量找出其规律,找不出规律的,把其特殊性指出来。该章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声母方面的特色。主要有四点:(1)知庄章叁组的演变在泗水方言中存在着显着的内部差异。(2)精组合口字演变成舌面前音与撮口呼韵母相拼。(3)老派乙支中的见晓组叁四等字演变成舌尖前音与合口呼韵母相拼。(4)中古日母字的演变较为复杂。第H部分是韵母方面的特色。本文主要是与普通话相比较,分析了泅水方言韵母演化上的共时差异,并通过大量的例子从九个方面—一分析了泅水方言韵母上的特色。第叁部分是声调特色,主要是中古的清入和次浊入声字归入阴平。第四部分是文白异读词。文中通过大量的例证分析了泅水方言中的文白异读现象。

宋会芳[3]2012年在《中古入声字在胶辽官话的读音研究》文中指出胶辽官话是官话方言区里比较特殊的类型之一,1987年《中国语言地图集》以古清声母入声字今读上声作为划分胶辽官话区的标准,将胶辽官话分为叁个小片:青莱片、盖桓片、登连片。1985年李荣先生的《官话方言的分区》一文根据古入声的今读调类把官话分为七大官话区,其中胶辽官话的“清入归上”是其区别于其他官话的主要特点。本论文运用了大量具体细致的方言入声材料,对李荣、钱曾怡、张树铮等在相关论述中设定的胶辽官话等官话的分类标准进行验证,研究的结论显示了以前的结论把问题简单化了,从总体上看胶辽官话的清入声仍以派入到上声为主,但具体情况很复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胶辽官话的方言大多符合标准,偏离标准者大多处于两个官话的交界地带。这些研究结论弥补了以前研究的不足,印证了《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所涉及的官话分类还只是粗线条的,对相关方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有一定的意义。同时本论文还把胶辽官话与其相邻的冀鲁官话、中原官话的入声归调情况进行了对比,发现在清入声和次浊入声转化方面胶辽官话与其相邻的冀鲁官话关系密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全浊入声转化方面胶辽官话与其相邻的冀鲁官话、中原官话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文章还整理了中古入声字韵母在胶辽官话中的演变情况并与相邻的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进行对比,发现胶辽官话与冀鲁官话、中原官话在咸山深臻四摄阴入合流方面是基本一致的,都不存在“两韵并收”的情况;胶辽官话的宕江曾梗通五摄在阴入合流方面也是不存在“两韵并收”的情况,但是经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在冀鲁官话中宕江摄存在“两韵并收”的情况,这是与胶辽官话、中原官话所不同的地方。文章的最后还拿胶辽官话入声演变的情况与《中原音韵》入声的演化模式进行了比较,这对我们今后研究《中原音韵》的基础方音有一定的帮助和借鉴意义。

盛兆静[4]2014年在《微山马坡方言语音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微山县地处山东西部偏南,鲁苏皖北交界地带,地域狭长,其方言属于中原官话蔡鲁片,山东方言西鲁片。微山方言历来较少受学者的关注,其方言,尤其是语音方面,缺少系统的研究。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言,微山北距济南、泰安较近,南接江苏徐州,西部濒临菏泽、河南,东靠临沂;从北方官话分区而言,微山北临冀鲁官话,南接中原官话洛徐片,西近中原官话郑曹片,东靠胶辽官话。由此可见,从西向东,由南至北,微山方言正处在中原官话向冀鲁官话、胶辽官话的过渡带上,方言成分复杂。马坡镇位于微山北部,与以县城驻地夏镇为代表的南片方言有较大差异。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微山方言研究的不足,以微山马坡镇方言为代表,首先描述方言的语音概况;然后选取微山周边方言做比较研究,以期发现方言之间的差异和微山方言过渡的特点;最后对微山马坡方言古知庄章组声母的擦音游离现象做专题研究。本文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简要介绍微山的地理历史人文概况、研究现状、方言概况以及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描写微山马坡方言的语音概况,包括单字音系和文白系统,并在与中古音作历时对比的基础上总结出方言的音韵特点。第叁章微山马坡方言与周边方言的比较研究。首先选取蔡鲁片内部四个代表点(夏镇、济宁、单县、滕州)进行比较,以反映方言的异同;再扩大范围,将微山马坡方言与中原官话洛徐片、中原官话郑曹片、冀鲁官话、胶辽官话进行比较,得出方言之间的差异及方言过渡的特点。第四章为微山马坡方言古知庄章组声母擦音游离现象的专题研究。

贡贵训[5]2011年在《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语音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是安徽境内分布最广的两种主要方言,两大方言在皖北淮河流域的接触密切、相互影响深远,方言特征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的复杂局面。两官话在皖北的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与淮河在我国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都有关联。虽然以往的研究对本区域有所涉及,但大多数集中在江淮官话区,皖北中原官话语音调查研究长期处于被忽略状态。江淮官话与相邻官话与非官话的关系比较、特别是皖北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的关系比较研究目前尚属空白,更缺乏以淮河为观察点、对沿淮分布的两大官话共时和历时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本文以淮河为视点,在清楚描写沿淮各方言点当代语音面貌的基础上,对本区域江淮、中原两大官话语音的区别性特征进行共时比较,并力图理清其历时演变的过程;结合本区方言的发展与江淮地区社会发展、政区沿革、人口变迁以及淮河的共存、共变关系,找寻制约皖北沿淮方言格局的形成、变迁的因素。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淮河流域自然与人文背景、安徽淮河流域方言研究状况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价值、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材料来源。第二章是音系描写。根据我们最新的调查,描写本区域的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主要方言点的声韵调系统;简要介绍了淮南话、怀远话的音系及内部差异。第叁章是两大官话的语音区别特征项的读音及地理分布类型比较。主要分叁个层面:一是皖北中原官话内部比较,根据知庄章叁组声母的读音,认为中原官话郑曹片接近济南型、信蚌片的凤阳等地是南京型、萧县等地属昌徐型。统计了古入声字的分派规律和入声舒化后的韵母归向,并据此认为淮南话应划归中原官话信蚌片、怀远北片话应划归中原官话郑曹片。根据x-f分混情况的不同,认为中原官话信蚌片可以分为东西两小片。二是江淮官话洪巢片皖北小片与皖中小片语音特征比较,重点是入声韵归并过程的描写,认为入声韵的简化不仅体现在韵尾上,主要元音的合流简化是入声韵归并最后阶段的主要途径;从声韵特征上看,江淮官话洪巢片皖北小片除保留入声与中原官话信蚌片不同外,其他特点基本一致。叁是皖北两官话各片音系地理分布类型的比较,通过声母、韵母、声调叁个方面,描述中原官话语音特征由核心区向江淮官话核心区过渡的地理渐变,即:中原官话郑曹片/洛徐片→信蚌片→江淮官话洪巢片皖北小片→皖中小片。第四章是语音特征的历时比较。结合文献材料,对重要语音特征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描述,尤其是对淮南、怀远两地方言五十年来语音的变化作了重点描写。结合相邻的凤台县魏郢村方言入声的现状,我们认为淮南话原属江淮官话洪巢片皖北小片,但已经完成向中原官话信蚌片的转型;怀远南片话处于变化的过程中,从其语音特征上看,仅因有入声与中原官话信蚌片不同,一旦入声消失,立刻并入信蚌片。第五章是主要论述安徽淮河流域方言格局的形成与淮河的关系。认为在皖北沿淮方言北方化以及本区域方言语音格局的形成过程中,淮河具有“南北阻断、东西贯通”的独特作用;结合移民史阐释了沿淮方言所经历的叁次大的“北方化”过程,认为中原官话信蚌片是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混合的产物,是江淮官话在中原官话侵蚀下的变种;结合历史行政区划、移民来源等因素解释了中原官话信蚌片各小片形成的人文背景。

张伟静[6]2014年在《山东费县方言语音研究》文中指出费县地处山东省东南部,其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区郑曹片(按照钱曾怡先生的分区,费县方言属于山东方言西区的西鲁片)。由于处在官话叁大次方言区(中原官话、胶辽官话、冀鲁官话)的边缘地带,费县方言的语音颇具特色,县内也存在不小的内部差异。本文以实地调查的费县方言资料为基础,并参考相邻地区方言,辅以语音实验的方法,对费县方言的语音特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共时描写和历时分析。本文共分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简单介绍了研究中心费县的地理位置、区划、人口和历史沿革等基本情况。第二节则重点介绍了研究现状和研究主旨,在分析山东方言的整体研究概况和费县方言及其周边方言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费县方言语音研究的主要目的和研究意义。第叁节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研究理论和方法,以及材料来源。关于材料来源,文中使用的材料主要来自对费县辖区内原各乡镇所做的多次田野调查。第二章,费县方言声母研究。本章首先描写了县城方言点费城镇的声母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对比了其它各乡镇声母系统之间的内部差异。然后对费县方言中两个特殊的声母,即舌根浊擦音γ和卷舌边音ι进行了语音实验分析,以确定在费县方言内部这两个声母的语音特征和实际音值,结果显示各乡镇都存在γ的使用情况,但在年轻人中已存在弱化消失的趋势;而通过ι具体的声学参数也确定了其实际音值问题。本章还重点对古知庄章声母、尖团音、古日母字和古疑影母开口洪音字今读的内部差异进行了讨论。其中,费县方言中有些乡镇方言点古知庄章组声母保持二分,具体分合情况是有15个乡镇已经合并,另有3个乡镇还保留有二分的情况。有些点还区分尖团音,具体有10个乡镇的尖团音已经全部合并为一类,但仍有8个乡镇点的尖团还存在二分的情况。日母止摄开口字的读音则有不同类型,本章结合周边方言的情况,分析了这些读音的历史层次。此外,关于古知庄章组声母逢今合口呼读齿唇音、古疑影母在开口洪音前读舌根浊擦音,结合费县周边地区及山东方言的整体读音情况和地理分布情况,本文对此分别做了对比分析,依此来观察其演变的历史层次,同时分别讨论了它们的来源问题。第叁章,费县方言韵母研究。同声母研究部分一样,本章先描写了县城费城镇的韵母系统,然后比较了费县方言的内部差异。本章还以费城镇为代表对单元音韵母进行语音实验分析,并将其与普通话单元音进行对比,以观察此地方言韵母的区别和整体特点,分析结果总体表现为发音舌位相对较为靠前,且舌位整体也偏低;在对特殊的“耳、儿、二、而”类字韵母进行深入细致的实验对比分析后,最终确定此类字韵母在当地的实际音值并非卷舌元音(?)或央元音。,记作半高元音(?)更符合当地的语音实际。在历时研究方面,本章对费县方言韵母与中古韵母系统进行了比较,梳理了其对应规律。费县方言内部韵母的差异较小,所以重点讨论了宕江摄入声韵的文白异读,指出其特殊的存古性质。本章还着重对儿化与儿尾进行了讨论。费县方言内部相当于普通话儿化韵的韵母变化主要表现为叁种类型,分别是:卷舌型儿化,无卷舌、儿尾独立成音节类型,无卷舌、零形式类型。对比费县周边地区的儿化读音情况,透过这些不同的读音类型分别反映了演变过程中不同的历史层次。第四章,声调研究。本章分五节,第一节以费城镇声调系统为代表,用实验语音的方法绘制出LZ归一化声调图并观察其声学特点,费县方言四声(阴平调213、阳平调53、上声调55和去声调312或31)的整体特点突出表现为,调形降幅最大的是阳平调53,降幅差为2度;时长最长的是去声调,达到了270毫秒。与北京话四声分布在中域区比较起来,费县方言声调的音域相对要低一些,整体上凭音感也觉得语流较为低沉平缓。第二节,比较费县方言声调与中古声调系统,其中,以朱田镇为代表的古清声母入声字今读阴平调的比例约占了75%的情况看,它反映出费县方言具有很明显的中原官话的特点;同时,费县内部在古次浊入声字今读调类归类的比例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今读阴平调的比例有的乡镇最高达到了75%,有的乡镇低于50%,十八个乡镇今读阴平调的总体比例平均值约为57%,这反映出各乡镇在演变进度和层次上存在着差异,但从整体上看仍表现出明显的中原官话特点。第叁节,对重重型连读变调和重轻型连读变调做了细致的描写。第四节,参考平山久雄和张树铮的观点,根据轻声前变调拟定了费县四声的古调值,其对应情况是,费县方言阴平的古调值可以拟为31(今去声调值),阳平的古调值拟为55(今上声调值),上声的古调值拟为213(今阴平调值),去声的古调值拟为53(今阳平调值),由此进一步分析了费县方言的调值在山东方言调值演变中的层次。第五节,分析了重重型连读变调中上声在上声前变阳平、阴平在阴平前和去声前读升调13的成因,认为其变调是出于省力原则进行的内部调整。第五章,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本章对费县方言语音特点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讨论。首先,从地理角度观察费县方言语音特点的形成。费县属于中原官话,但与冀鲁官话毗邻,与胶辽官话区也相距不远,费县方言的一些特点说明其具有程度不一的胶辽官话特点的因子,如上文提到的古知庄章组声母的二分和尖团分立的现象,古次浊入声字今读去声的比例在各乡镇间的层次差异等可以显示出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胶辽官话的因子,而在与周边方言一些近似的特点则说明附近方言的影响和语音特征的扩散。其次,费县内部的地域差异和新老差异则表现出明显的语音发展的不均衡性。最后,本章还对外部因素与内因对语音发展的作用和相互影响进行了讨论。外部影响主要表现在周边方言的影响以及普通话的影响。特别是普通话的持续深入影响,外部因素的影响作用力表现得越来越大。不过从方言发展的历时和共时情况看,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情况下,方言内部语音规律仍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这保证了方言语音面貌的系统性和独特性。文末还附有费县费城镇方言的同音字表。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主要表现为:一、提供了一份经过深入描写和分析的中原官话方言点的新资料,对山东方言研究和中原官话研究以及近代语音史相关问题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二、在方法上将传统的描写方法与实验语音学的研究结合起来,确认或澄清了一些辅音、元音、声调的性质和特点,为山东方言类似语音现象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叁、将本方言点的内部差异与周边方言、语音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了比较充分的结合,从而对方言语音特点的历史层次和成因做出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袁舒[7]2018年在《枣庄方言研究的思考——兼评《枣庄方言研究》丛书》文中提出山东省枣庄市处于苏鲁交界地区,其方言既有西鲁片方言的共性,又有作为交界地带方言的独特性。通过综述枣庄方言已有的研究成果,将枣庄方言的研究历史分为普查、展开和深入叁个时期,并评述枣庄方言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枣庄方言研究》丛书(2011),总结枣庄方言研究取得的成就。最后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两方面,提出关于枣庄方言研究的理论思考和研究展望。

刘存雨[8]2012年在《江苏江淮官话音韵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淮官话处于南北方言之间,是一种带有过渡色彩的汉语方言。研究江淮官话的音韵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丰富。本文选取江苏省境内45个江淮官话方言点的字音材料,运用描写法、比较法、历史层次分析法等基本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江苏江淮官话音韵系统的共时特征和历时演变。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先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江苏江淮官话分布的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历史沿革。然后对江苏江淮官话语音研究的现状作了简单的述评。最后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声母,主要考察了精组声母、知庄章组声母、日母、影疑云以微母和见晓组声母的今读类型和演变规律。其中重点讨论了知庄章组声母和日母。关于知庄章组声母,主要讨论了南京型方言知庄章组声母的演变,认为从历时的角度来分析,“元音高低说”是最为合理的解释。此外还讨论了知庄章组声母今读舌面音声母是存古还是创新的问题。关于日母,认为高本汉对于中古日母的构拟有一定合理性,不可全盘否定。第叁章韵母,主要讨论了元音高化现象,“支微入鱼”现象,流摄韵母的演变,咸山摄阳声韵的演变和深臻曾梗四摄阳声韵尾的演变。其中元音高化现象、“支微入鱼”现象和咸山摄阳声韵的演变讨论最为详细。关于元音高化现象,指出江苏江淮官话果假摄主元音的后高化音变有其独特之处,与吴语、湘语等方言的元音后高化链移并不完全相同;i韵母舌尖化现象的音变力量是元音自身的高化,与推链或拉链等链移式音变并无必然关系。关于“支微入鱼”现象,认为其音变起点是﹡iui,这种现象并不是由于存在同源关系、语言接触或是由于受到历史上汉语标准语的影响而产生的,应当是各个方言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自身独立发生﹡iui>iu>y演变的结果。关于咸山摄阳声韵的演变,指出江苏江淮官话寒韵仍有南朝《切韵》层次的残迹,讨论了咸山摄见系开口二等字与宕江摄细音字相混的现象,咸山摄二等韵、叁四等韵主元音高化现象以及山摄合口叁四等韵主元音与合口一等韵相同的现象。第四章声调,主要讨论了通泰方言全浊上声字和浊去字今读阴平调的现象,认为通泰方言全浊上声字和浊去字今读阴平调并非来自与客赣方言的语言接触,而只是由于调型相同,调值相近而发生的调类合并。最后对通泰方言的性质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通泰方言是一种混合型方言,它的形成与明初的洪武大移民有关,而与南北朝时的“南朝通语”无关。

张春霞[9]2013年在《山东叁大官话与北京官话的音韵比较》文中研究表明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黄河下游和渤海之滨,其省内方言分属中原官话、冀鲁官话和胶辽官话。山东方言研究硕果累出,集中见于钱曾怡等主编的山东方言志丛书系列。但是这些研究往往是对单点的研究,在此,我们对山东方言按官话归属分区研究,并且与北京官话进行比较,找出差异与联系。将山东方言与整个北京官话进行语音比较的论文或着作鲜少看到,本论文正是一个尝试。我们选取了39个方言点为研究对象,利用TFD汉语方言处理系统,采用历史比较与共时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所选方言点的语音系统进行了描写、分析和比较。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山东的地理人文概况,山东方言的分区与归属,北京官话的划分和分片问题,概括了前人对山东方言和北京官话语音研究的主要成果,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材料、方法、研究意义等;第二章是“声母的语音类型和比较”,主要是考查了中古声母在各方言区的分化演变并且做了比较分析;第叁章到第五章是对韵母的比较研究,分别考查了中古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在各官话区的分化演变并且做了比较分析;第六章是“声调类型和比较”,主要考查了山东叁大官话区和北京官话区的声调类型、调值特点及与中古声调的对应情况并且做了比较分析;第七章是“结语”从声、韵、调叁方面对前面的研究做了总结。

张琳琳[10]2013年在《山东运河流域方言语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山东境内运河流域方言语法现象为研究对象,在大量实地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借鉴目前普通话和其他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成果,对运河流域方言中重要的语法现象进行细致描写和分析。重点考察了运河流域方言语法与普通话或山东其它地区方言语法的不同,以突出运河流域方言语法现象的独特性。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运河流域人文地理、方言归属和方言概貌,并说明运河流域方言语法研究的现状和意义。第二章“构词法”。这一章重点描写运河流域方言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词缀,并总结、归纳出它们的结构、功能和意义特点。“二”是运河流域方言中普遍使用的名词前缀,本文在分类比较了各类“二”缀词的意义的基础上,整理出“二”的虚化过程,并进一步对“二”缀词的分布和使用状况做了归纳、总结。“圪”是运河流域方言中常见的名词前缀,本文在详细描写运河流域前缀“圪”的基础上,对比晋语中“圪”的运用现状,得出了“圪”缀词在运河流域方言中得以保留的两点原因。动词后缀“悠”产生的时间较晚,但在运河流域发展程度很高,动词后缀“哒”也是运河流域构词能力很强的词缀,它们附加于动词性词根语素之后,具有增减动作时量、动量的作用。在形容词词缀一节,主要描写了运河流域的后缀“巴”“乎”,通过细致的语义分析,总结出了二者的功能和意义。第叁章“虚词”。这一章主要介绍运河流域方言中几种有特色的虚词,包括程度副词、“从”类介词和助词“呵”。本文分析描写了它们的用法特点,探讨现阶段的方言中这叁类词的发展程度。运河流域的程度副词数量多且使用繁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精”是一个常见的方言副词,多分布在运河东岸,用来修饰表示量小的单音节形容词,还可以用来修饰单音节形容词的重迭形式,使得所描述的情景历历如绘。“挺”是山东方言中常见的程度副词,运河流域“挺”的用法较明清时期出现了叁种不同的发展,运河北部地区“挺”的使用范围扩大,而在中南部地区,“挺”的用法出现了萎缩,渐渐被相关的近义词取代。“从”类介词是运河流域一类意义相近的表示时间、地点、方位的介词,“从”的用法最为特殊,兼有动词和介词双重用法。运河流域既有“逮、该”等与普通话的“在”的部分用法相近的介词,也有“起、打”等地方特色突出的介词。“呵”是运河流域独有的助词,源于元代的蒙语,在现代的发展中,抽象用法出现了萎缩,本文在详细分类的基础上对这一现象做出了描写。第四章“句式”。在这一章中重点描写运河流域方言中的比较句,处置句和被动句,并对各类句式的结构特点、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进行分析。运河流域比较句的比较标记特点突出,虚化程度也各不相同,通过对肯定与否定的考察,得出某些标记曾经使用,只是在现代方言中消失或者有条件的存在于固定的句子中。运河流域的处置句和被动句中的标记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像“连、叫”等标记由于受虚化程度的限制,出现了使用时的歧义,文章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细致描述,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五章“结语”。这一章归纳总结了山东运河流域方言语法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泗水方言词汇调查研究[D]. 李雨桧. 云南师范大学. 2015

[2]. 泗水方言语音研究[D]. 王衍军. 山东师范大学. 2001

[3]. 中古入声字在胶辽官话的读音研究[D]. 宋会芳. 河北师范大学. 2012

[4]. 微山马坡方言语音比较研究[D]. 盛兆静.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5]. 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语音比较研究[D]. 贡贵训. 河北大学. 2011

[6]. 山东费县方言语音研究[D]. 张伟静. 山东大学. 2014

[7]. 枣庄方言研究的思考——兼评《枣庄方言研究》丛书[J]. 袁舒. 枣庄学院学报. 2018

[8]. 江苏江淮官话音韵演变研究[D]. 刘存雨. 苏州大学. 2012

[9]. 山东叁大官话与北京官话的音韵比较[D]. 张春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13

[10]. 山东运河流域方言语法研究[D]. 张琳琳. 山东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泗水方言语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