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榆紫叶甲的发生及防治论文_金桂月

鸡西市榆紫叶甲的发生及防治论文_金桂月

鸡西市园林管理处 158100

摘 要 :榆紫叶甲是近年来榆树的重要害虫之一,并日趋严重。通过对鸡西市危害情况调查,描述了其形态特征,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方法。

关键词:榆紫叶甲;分布与危害;生物学特性;防治

Abstract: Ambrosiomd quadriimpressum Motschulsk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sts of elm in recent years and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hazard situation in Jixi,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described, and a comprehensive control method was put forward.

1、分布与危害

榆紫叶甲(Ambrosiomd quadriimpressum Motschulsky)属鞘翅目,叶甲科昆虫。又叫榆紫金花虫。是一种广布的园林食叶害虫。国内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贵州等。国外分布在西伯利亚杨东地区。主要危害家榆(Ulmus pumila)、黄榆(U. macrocarpa)、春榆(U. davidiana)、金叶榆(Ulmus pumila'Jinye' )、垂榆(Ulmus pumila var. pendula)等。幼虫和成虫均危害植株叶片与芽苞,常将树叶吃光,连年危害使植株长势衰弱,在我市常常造成毁灭性灾害。

在近年来的调查中发现鸡西市的绿地中家榆、白榆、金叶榆、垂榆危害较为严重,通过实地调查森林公园、水上公园、穆棱河公园、河滨公园、儿童公园、动植物园、部分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及行道树的榆树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对绿地23158株各类榆树的调查中,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期中有6479株危害严重,严重的叶片吃光,形成大量枯死枝,严重影响园林景观和人身安全。

2、生物学特性

2.1形态特征

2.1.1卵:长径1.7~2.2mm,短径0.8~1.1mm,长椭圆形。颜色不一,茶色或咖啡色。初产卵壳表面油润有光泽,孵化前颜色变暗。

2..1.2幼虫:老熟幼虫,头宽平均2.3mm,体长平均10.7~12.0mm。身体微弯曲,全体近乳黄色。头部呈淡茶褐色,单眼斑黑色,头顶有4个黑斑,前胸硬皮板有2个黑色斑点,背中线灰色,腿节外侧基部及胫节外侧末端黑色。

2.1.3成虫:体长8.5~11.1mm。近椭圆形,鞘翅中央后方较宽,背面呈孤形隆起。前胸背板及鞘翅上有紫红色与金绿色相间的光泽。腹面紫色,有金绿色光泽。头部及3对足深紫色,有蓝绿色光泽。复眼及上颚黑色。触角细长,棕褐色。上颚为钳状,前胸背板矩形,两侧扁凹,具粗而深的刻点。鞘翅上密被刻点,小盾片平滑。腹部的腹面可见5节。雄虫第5腹板末端呈2孤形凹入,形成一向内凹入的新月形横缝,雌虫第5腹节末端钝圆。

2.1.4蛹:体长9.5mm。乳黄色,体略扁,近椭圆形。羽化前背面微现灰黑色。体色逐渐变深。

2.2生活习性

在鸡西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距树干60cm范围松软浅土层中越冬。

2.1交尾

一般4月中上旬出蛰,土壤化冻在10-12cm以上,气温达白天日平均温度9~11℃以上,在出蛰上树过程中进行交尾,3~5只抱在一起,在树皮的凹缝中进行交尾、攀爬。上树后开始觅偶交尾,雄性生殖器约3~4mm,宽1mm,质地坚硬。成虫交尾平均历时10h左右。

2.2产卵和滞育

每只雌虫可产卵200~300粒,4月中上旬开始产卵,5月为盛期,少数成虫7月上旬仍有新卵产出。一般卵产在枝梢末端或叶背面,每次产卵约15~30粒。5月中上旬幼虫孵出,6月下旬为孵化盛期,幼虫期约为24d,7月上中旬入土化蛹,后逐渐羽化。8月中下旬至9月初气温下降又开始活跃。10月气温下降,新老成虫入浅土层中越冬,入土深度可达3~10cm,多分布在树冠的正投影处。成虫不善飞翔,具有假死性,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寿命长。

榆紫叶甲在气温达30℃以上时开始滞育,越夏的成虫蛰伏在树干或枝叶背荫处, 也有蛰伏在杂木和灌从中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食性

榆紫叶甲食性专一,主要取食榆科植物,早春啃食的幼芽,展叶后食叶,严重影响榆树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进而影响树木的生长,幼虫和成虫食性相近,有迁移危害习性。成虫首先取食幼嫩的芽苞和嫩叶,1龄幼虫取食枝条尖端的嫩叶,2~4龄幼虫取食嫩叶和成熟叶片,常将受害叶片吃光造成毁灭性灾害。

3、防治措施

3.1加强检疫

加强检疫,控制害虫的扩散,把好苗木关,我市榆树一般在哈市、吉林引入,引进时要求产地严格检疫同时我们加强对调运苗木的验收,防治虫害的带入和蔓延。

3.2园艺防治

加强抚育管理,冬季落叶后到翌年春季发芽前及时清理枯枝落叶,旋耕土壤清除虫害越冬场所。早春和初冬及时涂白清除在树皮中的虫卵,加强水肥管理增加树势,提高抗性。

3.3物理防治

3.3.1人工捕捉

利用榆紫叶甲的假死性摇震榆树枝干,害虫落地后假死不动,此时便可人工捕杀。该方法简单易行,环保有效,但对直径5cm、高3m以上的高大榆树;绿篱和模纹带难以实施。

3.3.2缠绕塑料防治

用光滑的塑料布在主干距地面50cm基部捆绑一圈(树干不平滑的用黄泥抹平),宽度为30㎝以上,使榆紫叶甲不能爬上树冠取食。该方法环保有效,对胸径20cm以上的树木效果较好,但捆绑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将使树干腐烂而影响树木生长。最好春季捆绑至雨季前撤除。

3.3.3黏胶涂干

在榆紫叶甲上树前,使用黏胶在树高距离1m处缠绕,胶带宽度为5cm以上,10cm的效果最好,该方法对环境清洁、郁闭度大、胸径较大的榆树防治效果极佳,防治率可达88-90%。

3.4生物防治

3.4.1天敌防治

榆紫叶甲卵天敌昆虫种类包括赤眼蜂、蠋敌、跳小蜂、异色瓢虫和拟花萤等,在鸡西市采集的叶甲赤眼蜂,经室内人工饲养大量繁殖,经过虫笼饲喂法确定平均捕食量,按1:20比例释放人工饲养的赤眼蜂与河滨公园榆树集中区,15d后的防治效果可达到62..1%,1个月后的重刻减退率达到95%左右。

3.4.2生物药剂防治

使用生物药剂苏云金杆菌、1%苦参碱防治,7天的校正死亡率为80.44%、99.3%,同时1%苦参碱具有速效性.。

3.5化学防治

3.5.1毒绳防治

用柴油、机油、氰戊菊酯等农药,按1:1:8比例混合并浸泡制作毒绳,在榆紫叶甲出土活动前3-5天在树上捆绑1-2道。该方法效果较好,但毒绳制作及捆绑费工、效率低,且因毒性较大而不安全。一般在胸径较大的榆树上使用。

3.5.2涂抹毒环

用柴油、机油和高效氯氰菊酯等农药,按1:1:10比例混合,涂抹树木主干,有效防除榆紫叶甲上树,但涂抹后树干有一个黑圈,影响景观,安全性也较差,对树木生长有一定影响,故在园林绿化中不提倡使用。但对郁闭度高,胸径大的榆树效果较好。

3.5.3采用触破式为胶囊剂喷干防治

使用“绿色微雷”水悬剂,稀释200倍液,喷雾以树干湿润为宜,这样当榆紫叶甲上树时爬行一步都会踩上这种“绿色微雷”,其释放出的高效原通过节间膜进入虫体内,经实验,24h校正死亡率在92%,且持效期在45天以上。

3.5.4根部施药

使用毒死蜱、辛硫磷等毒性较大的农药根部施用,榆树吸收后传导到各个部位,榆紫叶甲通过取食而中毒死亡。该方法虽然有效,但农药残留造成一定污染,园林树木大多与人群近距离接触,施药的榆树对人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3.5.5树冠防治

在成虫上树取食期采用触破1000倍液、25%灭幼脲Ⅲ号胶悬液1000倍液喷雾,据调查喷药24-48h死亡率可达93%,幼虫盛孵期喷施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也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树冠防治费工、费药,对高大榆树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树冠的化学防治是一种有局限性的补救措施。

【1】赵福洋 、刘玉琴等《中国西部科技》2010年28期 《榆紫叶甲对榆树的危害与防治》

【2】安丽萍、徐铁军等《榆紫叶甲不同发育历期药剂防治》《林业勘查设计》2006年04期

论文作者:金桂月

论文发表刊物:《城镇建设》2019年第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

标签:;  ;  ;  ;  ;  ;  ;  ;  

鸡西市榆紫叶甲的发生及防治论文_金桂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