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感情境 激发爱国情怀论文_关建妮

创设情感情境 激发爱国情怀论文_关建妮

陕西省西安市航天城一中 710000

摘 要:爱国情怀是文学作品的常用主题,但因其发生在特定背景下,学生无法融入相似情境。本文拟从创设近似情感情境角度做了尝试,以期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怀。

关键词:近似情境 调动 爱国情怀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正如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

古人云:“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语)志者,感情也。没有感情或者求知欲望不强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我们要搞好语文教学,就必须创设教学的情感情境。而爱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初中课本中有部分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这些作品因为发生在特定背景下,这对于现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稍显困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自己“浸泡”在作品氛围中,在教授这些课文时笔者做了如下尝试:创设近似情感情境,以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在情感教学的过程中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

一、了解史实,奠定情感

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指出:“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这句名言告诫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历史知识的教育,激发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情感,才能热爱祖国和人民。所以在教授涉及爱国情感的作品前,笔者自行查阅资料以及求教历史学科老师,了解相关史实和史料,特别是近代祖国的屈辱史,梳理出与文章相关的史实资料。在上课时给学生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主要展示有震撼力的老照片、精确数据、直观的视频等,让学生从直观角度及历史数据上充分认识与文章相关的史实资料,而不是零星从电视剧上了解的“史实”,为文章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创设情境,烘托氛围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笔者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再现了那段历史。如在教授《黄河颂》时,先前期铺垫抗日战争的史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听多媒体播放歌曲《黄河颂》,大屏幕展示中华儿女一起抗日的画面以及动静态的黄河图片。在此情境上,很多学生学习这篇文章时都很投入,教学效果比以往好很多。笔者还将单元内部的个别课文顺序做了调整,在教授完《黄河颂》后接着教授同一单元非连续性的《土地的誓言》,以便学生前后历史情境和情感情境的延续。在教授《土地的誓言》时,导入时选择了歌曲《松花江上》,在歌词辅助和“九一八”史料的补充下,学生对于文章的背景有深刻的了解,让他们更好地“浸泡”在文学作品中。

三、教师示范,加深印象

情感激发的目的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在前两个措施努力之下,大多同学对于这一主题的文章有了深入的了解。但小部分学生仍然沉浸不入作品,因而笔者在教授《土地的誓言》时运用范读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了这篇文章。朗读一开始,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笔者继续用深情的语调朗读,在读到第一自然段排比时我的语调变得急促有力、感情充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基本没有了,学生全部认真地听着。读完时,全班静悄悄的,学生都陷入了文章的情境中。趁此机会,笔者又让孩子们有感情地自读文章,并做批注。整堂课下来,学生注意力较集中,教学效果有明显改善。

四、课外补充,情感渗透

考虑到学生对战争的了解较少,在教授《最后一课》时,讲到了战争对于孩子的创伤程度,笔者引入了课外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安妮日记》和《美丽人生》作为课外补充资料。通过这些补充资料让学生明白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中国审判战犯军事法庭,都对南京大屠杀惨案进行调查并从法律上作出定性和定论,一批手上沾满中国人民鲜血的日本战犯受到了法律和正义的审判与严惩,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尤其是对于孩子的创伤,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维护和平的斗志。后期学生在作文或随笔中提到了对于战争的憎恶和对于和平的拥护,教学效果的延续性较好!

总之,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通过使用以上几个措施,促使学生多方位地进行联想,自觉地追索尽可能多的问题答案和解题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接受挑战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这一主题的课文讲解效果比预期得好很多。以后遇到学生不熟悉的主题,笔者将会进行更多地尝试,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论文作者:关建妮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9月总第3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5

标签:;  ;  ;  ;  ;  ;  ;  ;  

创设情感情境 激发爱国情怀论文_关建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