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论文_翟立营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论文_翟立营

山东省庆云县徐园子乡初级中学 253700

摘 要: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单是使学生获得愉悦感,而且要遵循大纲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借鉴前人美的经验、美的规律、美的表现方法,形成合乎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与此同时,接受文章的情感陶冶,形成学生美的心灵、美的人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文教学 审美情趣 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鉴赏和体验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物、景,激发学生爱憎情感,就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通过阅读和写作让学生体会语文教学中的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时代美;并且还要具体指导学生观察美、想象美、表达美,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心灵的和谐,切实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学生的审美情趣。在美的熏陶中,读书作文学做人,求发展明人生,从而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人的基本任务。一篇文章不论悲喜爱怒,其中都有对人生无尽的感触与挥发,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在其中善于发现、善于体会,引导学生培养文学语言的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审美情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文化素质和陶冶崇高的情操,这才是语文学习的要旨。

一、拓展有穿透力的教学手段,培养审美情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激励,而教师教的手段会直接影响学生学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摒除传统单一讲的授课手段,拓展具有穿透力的教学方式,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朗读是让学生感受作品语言美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师对停顿、重音、节奏、语速、语调和古诗词韵律的指导下,学生的朗诵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教学情境,可通过图画、音乐、幻灯片、电影、录像等,将学生引入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作者口中言、心中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审美情趣。

二、多动笔写作,从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走出教材,加强课外阅读和作文实践,既是必要的也是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动起来。比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等,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可以得之于心而应之于笔,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途径。那么如何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美的世界,并在感受的同时构造起有情感依附的文章。作文教学往往从观察描写入手,这实际上就是审美情趣和审美感受能力的训练。抓住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准确的审美指向和良好的审美心理。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的芸芸众生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影响着我们。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都在我们的身边演绎,我们如何去应对,如何去评价,如何去选择?这就需要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情趣。因为中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处于一个不稳定阶段,他们的审美指向不确定,审美情趣比较肤浅也容易游离,所以教师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重要一关还在于要学生能克服思维惯性,将日常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将科学的分类标准转变为审美的分类标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按这种审美标准,彩虹可以不再是太阳光和雨雾相互作用的产物,而是通向幸福的桥梁;白杨树倔强地挺立着,俨然北方农民的化身。由于这种理解不再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而是情感与事物之外在完形的相互渗透,于是便将该事物从理性世界移到了情理交融的世界。这种审美感受使万物蒙了上美的光辉,无生命的事物也有了生命的意味。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与表现力,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丰富情感世界,陶冶性格情操。有了对美的世界的感受,学生笔下的文章才渐渐地有了声、形、色,情感也有了依附,他们才会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构思、用心去写,从而最终形成自己的审美角度和审美情趣。

三、领悟作家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人性之美。

“文以载道”,“披文以入情”,“诗言情”,这些都共同证实了一个问题,就是在优美的文字底下蕴藏着作家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所以对于记叙文、小说、童话、寓言等,我们可以从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中去发现美,去领悟作家的内心世界和他们对美的诠释。我认为人性美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词语,它体现在多个层面:亲情是人性中一种美好的情感。一个不爱自己亲人的人会爱谁?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融融的亲情像一股暖流在我们心底流淌,潮湿着我们的眼睛。此时老师应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家庭生活中发现点滴感人的小事,让他们用心去体会平凡之中蕴育的亲情,从而学会关爱亲人、关爱他人。这本是不应疏忽的人类最初最纯的情感,这种真挚朴素的情感是写作的源泉,也是人生拼搏的原动力。乡情人情的淳朴让我们如沐春风,如在读《社戏》时,我们的眼前就会闪出一群热情好客、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双喜、阿发,还有慈爱厚道的六一公公,仿佛他们穿越时空就站在村口向我们招手。人格美是人性中最值得我们追求的一种美,如居里夫人在《我的信念》里把科学当作一种梦想,不慕名利、终身致力于科学的伟大精神更是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她的人格里有一种伟大的美,永远散发着不会褪色的魅力。在《陋室铭》、《爱莲说》中,我们不难窥见诗人不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领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另一层含义。

四、注重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用心灵去感受文学作品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课文往往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新颖、奇妙的想象和丰富独特的审美感受。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是行之有效的途径,语文与审美有着不解之缘。在教学中,一个好的语文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应注重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文学作品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表现自然美的文章,如朱自清的《春》为我们呈现出了春草的力量美、蓬勃美,春花的繁茂、娇艳美,春风的柔和、清新美,春雨的细密、轻柔美。还有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文中的山川、翠竹、晓雾、夕阳等,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社会美教育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包括劳动美和生活美等。美是劳动创造出来的,我们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体味劳动美,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明确劳动的内涵,得到切实的劳动美教育。生活美是表现人物健康高尚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如茅盾写的《白杨礼赞》,其中写道“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这里的“黄绿”,黄的是自然力堆积成的黄土高原的外壳,是自然美;而绿的是人类劳动的结果,是麦田。人类劳动的成果是社会美,是生活美,更是人类劳动战胜自然的社会美。文章通过对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白杨树以及像白杨树一样的黄土高原的人的描绘,赞扬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揭示了人类比自然更加伟大。艺术是神圣的,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题材也是进行艺术美的教育重点。通过想象进一步激发学生感悟艺术美的能力,这对于他们深层次地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是大有益处的。如《陌上桑》写罗敷美貌,就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有美好景物的渲染,有精美器物的陪衬,有美的服饰的直接描写,有为她美貌倾倒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侧面描写,但罗敷的相貌到底什么样子,仍模糊不清,这就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感悟,借助想象领略艺术美。表现艺术美的文章,再如鲁迅的《孔乙己》,孔乙己的悲剧虽是一种丑,这是时代的丑、社会的丑,但也体现了艺术的美。丑的事物用美的眼光去看,挖掘它,批判它,获得一种理性的认识,激起人们对美的向往、追求,这也是一种美。

总之,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外延就是多彩的生活,学语文也是为将来更好地生活服务的。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单是使学生获得愉悦感,而且要遵循大纲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借鉴前人美的经验、美的规律、美的表现方法,形成合乎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与此同时,接受文章的情感陶冶,形成学生美的心灵、美的人性。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播种美的阵地,愿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成为”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美的使者!

论文作者:翟立营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4月总第2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

标签:;  ;  ;  ;  ;  ;  ;  ;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论文_翟立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