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论文

试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论文

试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

潘 娜

(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摘 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涵盖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全球共同体,体现了中国作为有担当大国的时代责任和全球价值。从哲学意义上讲,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的继承、创新与发展,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范式、新理念与新实践。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中国寻求全球共同利益的新支点和普惠全球的新起点。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自由人的联合体;和合文化;唯物史观

当前全球经济衰退的迹象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缓和,贸易保护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存在着生存的土壤,使得全球治理遭遇近几十年来少有的瓶颈和阻力。特别是西方国家之间零和博弈所造成的地区冲突、环境问题、国际难民等,进一步加重了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难度。人类发展向何处去?这一世纪性难题正成为每一个负责任大国必须正视的问题。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愈发明确,也愈发接近,中国正自信而坚定地走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塑造“世界历史”进程,这个方式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全球政商学界的高度关注和深刻思考。结合全球现实与中国实践,我们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利益、责任与命运相统一的共同体,也是物质、精神与制度相统一的共同体。但是只有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从本质上把握其当代价值。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意蕴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正式提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此后,习近平主席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先后多次提及并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及内涵,倡导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出席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讲话,强调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2]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具体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详尽的解释,即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涵盖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全球共同体。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核心要义。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人类追求“共同体”的政治意愿是古来已久的,但是以往的“共同体”建立在对抽象的人性观考察基础上的,过于强调精神层面的支配性与主体层面的排他性或者少数性,其最典型的如古希腊的“城邦共同体”与“伦理共同体”以及近代哲学家们热衷的“抽象共同体”。“自由人的联合体”就是打破固有的原子式的城邦治理,突破羁绊人类社会发展的“抽象世界”,回归物质的本原,并借此弥合人与人之间、共同体之间的裂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50这里有两个先决条件必须澄明:一是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本质是“市民社会”,是建立在私利基础之上不可调和的阶级冲突的产物。二是必须破除旧有的生产关系,暗含了“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及前因后果,即在“人的发展”这一命题上,“每个人”是“一切人”的前提,“一切人”是“每个人”的结果,而不是相反,否则就是回归了“虚幻的共同体”。基于马克思“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摈弃了“抽象的个人”,以“现实的人”为主体,以超越“支配一切的资本逻辑”,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后果,构建了一条“共同体”新路径。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之处体现在时代性上,为当下全球人类发展的困境提供了贴近现实、剖析现实和解决现实的新指引。因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宏大的时代命题,它既继承了“自由人的联合体”中的理论要素,又为其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是克服“人的异化”和“人的依赖关系”的手段,也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供的人类发展新图景,是目标与手段的统一体。

虽然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较少,但故意无视或选择性失明的现象却非常多。例如,在乡村学校中,老师有时会对调皮学生的一些行为故意无视,这种态度会使学生最终走上辍学的道路[15]。另外,在农民工受到不公平待遇时[16],在报刊编辑工作中[17],在企业管理中[18-19],都存在故意无视或选择性失明的现象。旅游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例如,后继旅游开发商无视前开发商与当地居民因利益冲突而退出当地的情况,仍然限制居民的参与权,忽视居民的“决策”“经营”“享益”的权利[20]。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

在现有的国际体系中,无论是世界近代意义上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还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其共有的特点是“大国强国主导,小国弱国服从”的“霸权体系”。“主导”与“服从”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推进,国家间关系真正走向相互依赖、相互合作,但是某些国家以“硬实力”与“软实力”优势,对发展中国家展开了新的经济掠夺与剥削,制造全球新的不平等,并以“西方中心主义”自居。随着21世纪中国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的影响力不断攀升,中国以高于民族利益的宽阔视野,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成为扬弃各种“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新的思想革命与实践革命。“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从全人类这个整体出发,强调全人类利益的整体性、根本上的一致性以及优先性,并且“人类命运共同体”正视各个国家的长处与优点,超越了制度偏见、文明偏见及意识形态偏见,建立高度认同的“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7]155。因此,每个国家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发展道路、制度模式,其他国家不能搞制度输出与模式输出。正是基于以上事实与原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立一种政治互信、经济共赢、安全互助、文明多样、生态共享的国际体系共同体。在此方面,中国已率先践行,通过与发达国家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来产生多面的溢出效应以重新制定全球化规则,通过与发展中国家建立新型伙伴关系来推动南南合作迈向新的阶段,通过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外交伙伴关系,培育共同体意识,增强“合作是实现利益唯一正确选择”[8]的共同体信念。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范式、新理念与新实践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世界历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向。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5]539是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动力,其前提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之上的。这既开阔了民族历史与人类历史的视野,也形成了人类命运的大历史观,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历史向着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及实践逻辑的统一。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宏观视野下的世界历史,其理论品质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关切人类历史命运的中国方案,是当代世界与当代中国、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不同文明之间交融共生的聚合体,是关注人类自身未来命运的范式革命。为此,必须改变陈旧的唯心史观,打破世界历史由资本主导的刻板教条,建立共享人类发展成果的命运共同体,实现理念上的真正更新,即必须认清现实的个人既是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关键的主体要素。那么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沟通方式也将不再依赖于“抽象的个人”与“对物的依赖”,而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到世界历史与人类历史的实践深处去探寻人类命运的哲学自觉。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价值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背景下的新创举。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全球化发展,着眼于人类文明进步,体现中国贡献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与责任之心。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顺应全球化,实现全球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不确定性的“黑天鹅事件”频发,逆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给全球治理蒙上了一层阴影。究其原因,这是多年来形成的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价值体系、制度模式与国际秩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以致于各个主权国家在应对经济增长动能乏力,全球南北问题日益扩大,政治军事冲突不绝等各种全球性挑战面前“各自为战”,并且“赢者通吃”与“丛林法则”盛行于国际社会,全球治理面临国际社会无政府失序风险加剧的可能。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基于人类未来发展的趋势而作出的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的中国方案。从经济上来看,贸易保护主义、反倾销造成的“逆全球化”负面影响严重冲击着全球多边贸易体制,贸易摩擦、贸易争端与贸易战在不同的国家间不同的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不断上演,正日益侵蚀国家间正常的贸易往来与利益边界,全球经济的震荡将会持续造成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甚至倒退。“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6]478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解决以上问题的经济方案,它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消解全球化的消极后果,并以具体的“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全球经济走向健康发展的新轨道。从政治上来看,西方国家的“颜色革命”与民主输出、民粹主义与极端主义,扰乱了很多正常主权国家的发展步骤,以所谓的“民主与人权”粗暴干涉他国内政,造成了很多国家政局动荡、民不聊生,处于崩溃的边缘。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命运与共”的精神贯穿其中,“求同存异”的精神成为国家间相处的基本原则。从安全上来看,西方某些发达国家奉行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与单边主义的行径已成为全球和谐与稳定的最大威胁。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问题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之间日渐引起重大分歧。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类利益至高无上为价值指引,重构全球新的秩序与规则,破除狭隘的民族主义、短视的“人类中心论”与所谓的“普世主义”,以对全人类高度负责的态度与务实有效的举措来同心打造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园。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构筑新的国际体系,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举措

在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文化”贯穿其中。从传统儒家经典文献的本体论理解,中国“和合”文化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以和为贵”的价值论及“和而不同”的方法论。因此,中国“和合”概念的内涵丰富、外延宽广,涵盖了经典儒家对个人修养、治理天下的全部内容,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所在。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强调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4]这是习近平主席对“和合文化”的高度概括和深刻总结,体现了新时代条件下对“和合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含了“和合文化”中全部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在这里有四组关系反映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和合文化”的内在逻辑是统一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与“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与“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与“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了中国贡献与方向指引

人类和平与发展是全球各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根本保障与目标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和平发展的必然追求和最终归宿。中国对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行动指南,是超越制度与意识形态之上的行动纲领,因此,由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注入新的元素、新的动力与新的目标。在经济上,我们在短时间内解决了粮食问题,正在全力扶贫攻坚,正在从一个农业国发展迈向一个农业自给自足、工业门类齐全、科学技术领先的现代化国家,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会极大地增强人类和平力量,将会极大地促进全球发展事业。在政治上,中国的和平崛起打破了“修昔底德陷阱”,为大国关系预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前提,“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质,就是要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道路、积累条件”[9]286。与此同时,中国以极大的自信向世界展示道路、制度、理论、文化方面的中国特色,将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目标融合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中。在文化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承认并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以及生活方式的多样性,要促进文明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在真诚友好的基础上加强沟通、增进友谊,以中国梦助推世界梦。

为了避免在寝室装饰和文化建设中形成简单的复制、迁移,从而形成千篇一律的寝室风格,在工作室创意设计中,会引导各寝室成员结合专业、兴趣爱好、优势特征等因素,充分挖掘本寝室的特色,让寝室成员参与到寝室文化创意与建设的全过程,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三、结论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加接近民族复兴。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深刻意识到“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也要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8]。2017年2月10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次被写进联合国决议中,更是体现了这一倡议的世界意义和当代价值,彰显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重要贡献和对人类发展的高度负责。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顺应了时代潮流,响应了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心声,聚焦了人类发展的困境与问题,以极大的勇气、宏伟的视野、坚定的信心将中国元素嵌入世界话语体系、全球治理体系和人类文明体系当中。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中国寻求全球共同利益的新支点和普惠全球的新起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03-24(02).

[2]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第七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29(02).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6(0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习近平.习近平出席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N].人民日报,2015-09-24(01).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On the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PAN Na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Xi’An Shaanxi,710128,China)

Abstract: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a global community which covers politics,security,economy,culture and ecology.It reflects China’s time responsibility and global value as a Great Powe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the inheritance,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thought of“the union of free men”.It contains the “harmony culture”in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and is also a new paradigm,new idea and new practice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In a sense,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has become a new fulcrum for China to seek global common interests and a new starting point for inclusive glob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the union of free men;harmony culture;historical materialism

中图分类号: D8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1808(2019)06-0023-04

[收稿日期] 2019-05-27

[作者简介] 潘 娜(1980-),女,山西阳泉人,西安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编辑 张 瑛)

标签:;  ;  ;  ;  ;  

试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意蕴与当代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