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腐败与舆论监督_舆论监督论文

论反腐败与舆论监督_舆论监督论文

论反腐败与舆论监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舆论监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理论探讨

舆论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群众的监督,是群众监督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反腐败斗争中,舆论监督具有扼制、震慑、警戒教育、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通过把舆论监督转化为法律监督、领导机关的监督、政策监督、普遍监督等其他形式的监督,可以在反腐败斗争中有效地强化舆论监督。

依靠群众,发扬民主,是毛泽东同志加强廉政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毛泽东同志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加强群众监督,是防止党和政权蜕化变质的重要环节;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即使出现了腐败现象,也完全可以依靠民主的力量来解决。舆论监督是群众监督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探索如何加强舆论监督,对于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舆论监督的含义、特点及其在监督体系中的地位

何为舆论?舆,即公众。论,即意见。新闻舆论的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工具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人民的意志和情绪,人民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新闻报道反映出来,形成舆论,这就是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公开性。舆论监督通常借助于新闻媒体,经过新闻工作者的努力才能够实现。新闻工作者要把群众的呼声、愿望、要求,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形式公诸社会,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第二,群众性。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一种有效形式,人民群众作为国家的主人,必然要求新闻工作者代表自己讲话,在人民群众同党和政府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理解的桥梁,以实现对党和政府工作的监督。

第三,引导性。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人民内部的舆论总是不完全整齐划一的,反映不同利益的舆论不可避免地要表现出来。新闻媒体作为人民的喉舌,既要满腔热忱地去满足群众的愿望,又必须将此愿望提高到党的方针政策上来。因为群众从根本上讲是认同和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

二、舆论监督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经济犯罪案件呈现出了上升势头。尽管职能部门从未放松对腐败行为的打击,但仍未能从根本上遏制其蔓延之势,有针对性地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势在必行。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要强化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同腐败现象作坚决的斗争。从舆论监督来看,它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扼制作用。舆论监督是民主政治的体现,是一个国家民主化程度的反映,是实行法治而不是人治的重要保证条件。舆论监督对腐败行为的扼制及其促使问题解决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时甚至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世界各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如美国有名的“水门”事件,记者详尽的调查、曝光,最后迫使尼克松下台。日本田中角荣、竹下登、细川护熙等首脑人物相继下台,均与“左川急便案”有关。日本的一些专家认为,这些高官的倒台,主要是检察机关和民众舆论紧密结合的结果。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之所以倍受群众欢迎,就因为它说出了老百姓想要说的话,使不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在舆论压力下及时得到了妥善解决。

震慑作用。舆论监督以群众的力量作为坚强后盾,它所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意愿,很容易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支持。腐败分子一旦被曝光,其苦心经营的“关系网”、“保护层”便会土崩瓦解。一些身居要职的腐败分子之所以千方百计对新闻界封锁消息,正是他们惧怕舆论监督的表现。

警戒教育作用。舆论通过新闻媒体可在广泛范围内迅速传播,对某一具体腐败行为的谴责,也是对同类腐败行为的声讨,对某个腐败分子的揭露,也是对众多腐败分子的鞭挞。舆论监督向那些正在搞腐败的人发出悬崖勒马的警告,同时提醒更多的人务必在各种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提示有关方面有针对性地落实防范措施。

激励作用。舆论监督可以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力量,自觉克服那种“腐败问题是不治之症”的片面认识和对惩治腐败无能为力的消极思想情绪。可以使公众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程度,坚定反腐必胜的信心。同时,舆论监督也为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而开辟道路,激励执法人员履行职责,努力完成反腐任务。

三、在反腐败斗争中强化舆论监督的途径和措施

新闻媒体能够反映群众的意见、呼声和要求,却不能够替代党、政、群众团体等有关部门的职能。因此,要使舆论监督取得所期望的实际效果,就必须在把舆论监督转化为他种形式的监督上作文章。

1、通过反映违法犯罪问题,将舆论监督转化为法律监督。 舆论监督的主体是新闻媒体和广大群众,其监督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作为与反腐败密切相关的舆论监督,则主要针对现实生活中的腐败违法犯罪现象。由揭露违法犯罪到查证处理的过程,往往就是舆论监督转化为法律监督的过程。

2、将一时不宜公开但又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内参》进行反映, 将舆论监督转化为领导机关的监督。报刊《内参》是一种特殊的舆论监督形式,通过它将一时不宜公开的问题直接向有关领导机关反映,可以借助领导机关的权威,促使有关问题迅速得到解决。

3、针对执行政策方面出现的偏差进行报道, 将舆论监督转化为政策监督。在新旧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法律时常滞后于政策,由于人们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难免会在执行政策上出现偏差。作为新闻工作者,应以党的现行政策和立法的本意为指导,通过报道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党的政策上来。

4、运用评论形式,将个别监督转化为普遍监督。抓住典型事例, 联系周围存在的同类现象,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指出纠正的必要性,不仅可使问题发生单位受到触动,而且能够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重视,促使同类问题的解决。实践证明,运用评论形式进行报道,往往可以扩展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

5、加强舆论监督工作的法制建设。由于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 相当一部分人的民主与法制意识比较淡薄,在此情况下,要搞好舆论监督工作并非易事,舆论监督自身的法制建设亟待加强。一是要健全新闻出版方面的法制,使新闻媒介有章可循,保证舆论监督权正确有效行使;二是要改革对新闻媒介的管理体制,减少行政控制,以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三是要加紧出台新闻法、舆论监督法等专门法规,它可以对舆论监督的原则、要求、信息反馈等方面做出更切实可行的规定,给人民群众更多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机会,保证舆论监督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并起到对正当的舆论监督的法律保护作用。

标签:;  ;  ;  

论反腐败与舆论监督_舆论监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