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父亲——父亲走后论文_王奇博

记忆里的父亲——父亲走后论文_王奇博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说简单也简单,不是那么复杂。尘埃落定,泥沙退却,往事如烟,回忆里总是有一种淡淡的忧伤。

突然有一天,发觉自己完全长大的年龄是父亲不在我们身边的日子,以前的时候没觉得有多少的好,也不觉得少了什么。但渐渐地,我发觉,我的生活里还是有那么多的不舍和遗憾。有时很多东西都会让你感觉怪怪的,拥有的时候不觉得珍惜,失去的时候老是怀念。或许是不善于在亲人面前表达出来,出于腼腆,也或许是有些俗人的心里在作怪的那点意思。

回想我和父亲一起的时光,总有一种心有灵犀的感觉,只是觉得我对父亲的那种感情是在他老人家走后的日子里。我忍不住地提笔随想,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章法上自然不算是好的。然而,每一个字符里少不了的是对父亲那份真挚的情感,犹如涛涛河水奔腾不息,到现在我才明白,思念成河的由来或许是这样的缘故。

我是喜欢那种娓娓道来,笔法细腻的感觉,也喜欢那种气吞山河壮怀激烈的豪气。然而,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却不是这样的感觉。每当读起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泪水总是忍不住的夺眶而出,他的文字满是对父亲深深的那种亲人般的感觉。我达不到散文大家的水准,只能按自己的感觉,凭自己的感受信笔写来,一来寄托我的哀思,二来记录下我心路的历程,以此安慰自己那个不安的灵魂。

父亲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但又不是普通的那种,他的身上有着中国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也有着世俗一般的为人处世的一些不足。他有着坚忍不拔的毅力,有着得天独厚的天赋,骨子里也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在他的身上印透了一个普通人鲜活的一面,是一个真实的父亲,一个不做作的父亲,一个让我终生敬仰的父亲。

于是,提笔写来,各自成章,不分先后,回忆里忽东忽西,不是那种成体系的章法,而是多了那份对老人家质朴的念想。

(一)我眼里的父亲

屈指算来,再3个多月,父亲离开我们就已经5年了,在5年的日日夜夜里,我无时无刻不怀念和父亲一走过的日子。

我的父亲一直是我心里的榜样。出身农村,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他的思维、他的思想却是与时俱进的,不拘泥于小小的农村,虽无胸怀天下的大志,但他说话办事的风格和气质却深深的烙在我小小的脑海,深深地影响着我少年的理想,青年的壮志、成年后的为人处世。

时间就像一把无情的刀子,彻底地割裂了我和父亲的联系,时间越久思念越深。

记得,父亲走前的那一年,我陪他在太原看病,整整19天。那是我自长大后第一次长时间和他老人家单独相处。我们几乎是常常谈到深夜,他老人家讲的津津有味,我也听得入神。父亲聊起身边事,聊起身边人,聊起他为这个家打拼的一件件陈年的往事,似乎勾起了他老人家无限的回忆。儿时的我,记忆不曾深刻,些许的小事似乎我还能记得。但他老人家给我讲了许多遇到的凶险和不测,都是我不曾想到的。或许正应了那句话,一个不经历过风雨的人不知道风雨的艰难,后人视今,犹如今之视昔。感谢上苍让我遇到了一个明事理的父亲,遇到了一个作风正派为人坦诚的父亲,遇到了一个敢说敢做雷厉风行的父亲,遇到了一个为人大气做事不拘小节的父亲,遇到了一个看淡生死洞彻人生的父亲。

父亲与我渐行渐远,我有时会在梦里依旧清晰的记得他给我讲过的许多往事。一个时代造就一代人,如果,我的父亲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有一个温馨的环境,哪怕一点点的帮助,父亲或许都能成就他的人生理想,一个人活着的意义也不仅仅是养育儿女,不愧对祖宗这么简单。毕竟,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人生梦想,都有他自己想实现的抱负,这个梦,无论多么遥不可及,总始终在心里久久不能释怀。而当一个鲜活的亲人的生命就这样与你远离的时候,我的内心深处,有着无限的依恋,有着难以割舍的亲情。

父亲到终老,也没享受过好的生活。每每想起这些,我自责和无奈,总觉得欠父亲的太多。在我今天成长的影子里,始终总有他老人家那种大气,始终有着老人家那种大男人的气魄。这不能不说,父亲总在我的身上无形地鞭策我、感染我。而我的每一天的小小的进步,我的孩子们的每一天的小小的成绩,总不免让我感恩我的父亲。我始终不会忘记如何良好地教育我的下一代。从父亲即将要离开我们的日子起,一个重振家族,树立良好家风,代代传承的那种愿望,便在我的心里越发强烈和迫切。我自然会教育我的子女,如何正派做人,如何和姊妹们相处,如何树立自己的理想,如何延续我们生命的意义。这不能不说,是我的父亲一直无意的教育了我,我或许升华了他的思想。如果有一天,我们家族的梦想,得以实现,孩子们学有所成、为人大气、家风优良等等,一如钱家的望族,我的父亲是欣慰的,我也是欣慰的。

如今天人永隔,我常常觉得有愧于父亲的教诲,愧对老人家的养育之恩。不论父亲在我的成长里起过多大的作用,但是,儿时的我和年少的我的人生理想的萌芽,以至于考虑问题的思路,已经不自觉的从父亲身上学到了。老人家不是那种成系统的古代名门望族的教育体系,有的只是自己的片纸言语和发自他内心的那种言传身教。我无意识地继承了父亲的天赋,无意识地学会了很多为人做事的道理,即使有些有瑕疵或者不足,我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也刻意地纠正一些不正确的做法。我和父亲总有一种心有灵犀的相通,我说的每一句话,他老人家的每一句话,我们之间都能很快地领悟。

如今的我,总想起父亲在外漂泊的岁月,老人家生活的艰辛让我无数次的落泪。拾柴烧火做饭、取暖,田野里拾菜、拾麦、拾棉花,依然不改庄稼人的朴素,甚至连取暖的小炉子,都是那么地让人心酸。当我试图改善,解决一些必备生活用品,但仍难以有效根本提升父亲的生活品质。每次相聚,距离虽不是问题,在不通高速的年代,来回一趟仅仅路上就需要两天的时间。通了高速,时间上缩短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我也买了第一辆新车,看望父亲的次数自然多了起来。但那种艰难困苦,不是每个人能理解的,时过境迁,每每想到这里,我禁不住地潸然泪下。逢年过节,中秋还好说,一到春节,人多无立足之地,房间里毫无温暖的感觉。当我们每一次相逢,仍不能住上一晚,听听老人家讲讲他的书法心得,或者聊聊家常,感受他的自吹自擂,可惜,这些都不复存在了,有一种让人说不出的痛,让人终生难以忘记。于是,我决心彻底改变这一切,重新修葺老家,焕然一新。然而,当生活条件根本好转的时候,无奈岁月无情,夺走了我和父亲一起共享天伦的快乐。

在简陋的生活环境里,我的父亲依然不改他自己喜欢的书法事业,激情依然澎湃。每每相逢,总要把自己的新作和心得,一一告诉我,无论我是听得多么地不认真或者不在意,他依然陶醉地讲解。有些我也无意地听地很有感悟,不自觉地我也领悟了一点,渐渐地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的父亲是特别善于总结的,他的书法浓缩他对人生的理解,我从他作品里的每一个字里都能读出他的用笔和心思,读出他的豁达和开朗。这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读懂的,只有我和他。有人说,看古人的书就是和古人一起交流一种思想,和古人心灵沟通。我看父亲的书法,也看出了他的灵魂和境界。父亲的书法成就得益于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得天独厚的天赋。时间越远,我读父亲的作品就愈发感悟之深。可惜地是,我原本想帮他办理一场风光的书展,一直未能成行,成为我心中的遗憾。

(二)和父亲一起的日子

我的父亲是极少谈论张家长、李家短的,世俗的东西,在他的眼里似乎没有意义,其实这些也好也不好。他喜欢张扬自己,也喜欢热闹,但不喜欢他认为的那种世俗的热闹,比如谁家乔迁、满月、过十二等等之类的,均不入他的法眼,这似乎也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至始至终他也不一定能明白,其实有时世俗就是江湖。

如果有时他说一些过分的话,即使说子女的不好也许是多少受了别人蛊惑的,他自己应该没有那种闲心。他是具有赤子之心的一个人,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我和父亲没有吵过嘴,极少有不同的意见,红脸的时候也几乎没有,大抵是我们心灵相通的缘故。如果有不愉快的事情,那也是我不谙世事,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打骂式的传统教育,我也没觉得不妥,也从没怨过父亲。

临大限的时候,他和我说出了很多的话,他也特别愿意和我说话,和我讲他什么时间结的婚(他结婚的日期和我结婚的日期大致相仿),送了多少彩礼。那时的我有点傻,也没及时记下来。只在当时,靠自己自以为是的脑子记了一下。回想起这一幕泪如泉涌,此刻的我,感觉父亲既是父亲又是尊者,感觉父亲既是年长者又如同兄弟般的那种情谊。至今想来,依然不能从我的脑海里抹去他说话时的神情。

我们聊起了身边人,他对身边的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客观的评判。现在回想起来,每一句话都经典到位,我也不曾向任何人讲过老人家如何评价自己的身边人的。古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悲。悲伤之余,大抵都言之真切,多数都得了应验的。父亲读书不是很多的,有些话多出自于自己的感悟,用典极少,多是民间朴素的话。但回味起来,依然令人感悟至深。

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和同村的伙伴玩耍,受了伤害,是父亲背我回家,在他宽大的肩膀上,顿时感觉到了安稳。等到了初中上学,还是交公粮的年代里,我和父亲,拉着平板车到乡里交粮,一路说说笑笑的,回来的时候,我拉着父亲坐在平板车上。那种自然的开心是不言而喻的。

在我上高中之前,我和父亲一起生活的日子是很多的,我也曾做过不少的错事,多是我不懂世事惹了麻烦,惹他老人家大发雷霆,甚至狠狠地打我,也惧怕父亲的威严。现在想起来,如果没有棍棒教育,或许很难有我今天的成绩。上高中之后,父亲多半是在外靠自己的手艺打拼,母亲一人在家操持家务。一年下来,虽不富足,但也其乐融融。

上大学后,我的开支大了起来,每年的学杂费和伙食费,也是我和父亲在临近年关一起进城卖字画得来。那时我们住在一起,挤在一张床上,一起早出晚归,一起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那时也没觉得辛苦。那时的父亲更多地是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支撑这个家。当时的我也没有什么体会,直到今天随笔写来,才觉得,我们也是和父亲当年一样都是为了家庭的。虽然现在情随事迁,但大抵相同,没什么不一样。

大学毕业后的大约两三年也是我人生的低谷时期,工作上难有起色,少了家庭的大力支持,多了一些人的不解和嘲讽,父亲似乎也有点那种不屑,但也始终没有言语伤害的那种令人刺骨,但我们之间的言语少了,交流的不多,我也多少产生了一些不满。我们就在这样一种不大沟通的状态下生活了多年。

在我婚后的日子里,在妻子的理解和支持下,我发奋努力,工作上有了一些令人傲娇的成绩,一如父亲当年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大约是父母在外漂泊的几年后,我和父亲的沟通多了起来。话不多,但很有见底,也在理。他在我那里住了一些时日,几次累计起来不是太多。我总觉得时间是个最好的东西,它能让你认识许多人、认识许多事,慢慢地,他对我的认识也逐渐地改变了。

修缮老家房子的时候,父亲和我聊的话多了,他也讲了许多道理,那时的我们很开心,我从不让父亲为难,也绝不让他受半点的委屈,知道他一个人在老家,晚上孤单,买了收音机,他不大会听。我们一起上街买一些东西,也一起吃饭,那时他仍像年轻的小伙子一样,浑身充满力量。但是我不知道的是,其实,那时的父亲已经有病魔缠身了,作为子女,不知其情,深觉汗颜。应该说,我欠了他的。

后来,我们又到了石家庄找专家看病,又连夜的返回,他坐在后排座位上,可能是疼痛的缘故很少说话,我也专注于开车,等回到太原的家,已经很晚很晚了。从老家去石家庄再回太原,近千公里,中间几乎没有停歇。对于年轻人好像不打紧,对于父亲可能已经是折磨了。

(三)旅游的故事

许多的时候,我们总觉得时间很多,总有花不完的时间,陪父母一起旅游,一起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是我至始至终的一个想法。惋惜地是,我陪他的太少了。

我和父亲旅游,最远的是陪他去过西安,在西安的那几天里,他很有精神,我们排很长很长的队等着买票参观,陕西博物馆、兵马俑、碑林公园等等,去的地方不多,但是老人很开心,我们也觉得很有意思。父亲的书法是自成体系的,也有一些个人的独创,在笔法上他很有研究,我很佩服这一点。遗憾地是缺少大家的指点,多少有些美中不足。陪父亲看陕西的碑林,是一件愉快的事,他喜欢书法,对于他自己佩服的人,他就像学生一样倾听,对于他觉得水平一般的人,他多少有点傲气。在碑林公园,我们遇到了一个外地的教授级的老师,人家写字的水平很高,临帖多,对每一个字都了然于胸,一个字有几种写法,都信手拈来,父亲看的是十分认真,有时眼睛都能瞪出来,颇有点孩子气的样子。或许这对他后期的书法的提高多少起了作用的。

旅游结束,最搞笑的一次是在回家的路上,母亲和嫂子下车方便,我们在路边等,后来不知道怎么地,我就开车走了,跑了好远,才发觉,车上少人,父亲也没觉得,我一回头问话顿时觉得不对劲,这才掉头重新回去,直到接上她们。现在想来,仍有点忍俊不禁。

近处的,在晋城附近能去的,只要不是爬山之类的,我基本上都带他转过,可惜地是没去过洛阳看牡丹。

时间就这样慢慢地流逝了,当我们,带着自己的子女和其他好友,一起风光外面世界的时候,自然就想起了父亲。如果我们有能力有时间,一定不要吝惜陪父母旅行。错过多少机会,就会留下多少遗憾。

(四)写在后面

弥留之际的父亲,我内心总有种不忍割舍的那种感觉。我是十分愿意请最好的医生为他医治的,绝不会在父亲的身上吝惜一分钱,甚至倾囊、举债,我都愿意。

每当我看见自己孩子成长的过程,总不免想起父母的点点滴滴。时间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过去了很久,平淡的日子里,在少不懂事的我的心里,父亲一直都是伟岸的。在我长大后的岁月里,渐渐地我才明白一些道理。人都是有缺点的,我的父亲也不例外,青春期的叛逆里,我或多或少也产生过抵触的情绪,不过那时的我,似乎并不明白什么缘由,也是懵懵懂懂的样子。至今想来,留给我们的多半是回忆了。

有些时候,我们忽视了自己的健康,也忽视了父母的健康,也许是我们缺少这方面教育的原因。事情经历了,你就会发觉,我们成长了。当发觉,父亲已经上了岁数,当发觉干什么都慢半拍的时候,我们的意识里多了的是理解,少了的是关爱。其实,我们早就该给父亲做一个好的体检,尽早发现病因的话,也不至于留下这么多的悔不当初。

无论以后多么遥远,我们依然相信天国里的父亲,一定能感觉到孩子们的那种真切的思念,一定会欣慰孩子们喜人的成绩。我们的身上始终流淌着父亲的血液,我们的身上依然有着老人家智慧的影子,这也是对老人思念的最好表达。

作者介绍:王奇博 (1973- ),男,1973年 高级工程师 ,大唐山西电力燃料有限公司.

论文作者:王奇博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  ;  ;  ;  ;  ;  ;  ;  

记忆里的父亲——父亲走后论文_王奇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