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经典魅力:“慢声”教学记录与教学观察_声声慢论文

展现经典魅力:“慢声”教学记录与教学观察_声声慢论文

彰显经典之魅力——《声声慢》教学实录及教学观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魅力论文,教学实录论文,经典论文,声声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回放

《声声慢》教学实录

师: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被称为“乱世中的美神”的女词人,她既拥有年轻时的幸福快乐,也亲历了中年以后北宋灭亡、丈夫去世的伤痛。这就是宋代词人李清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声声慢》(板书)一词。

师:我们知道,感情(板书)是诗歌的灵魂,要想读好一首词,首先要把握好词的基调。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词,注意把握好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一名同学朗读。)

师:读得怎么样?请一位同学来评价一下。

生:字音读得很标准,而且表达了一种哀伤低沉的情感,读得很有感情。

师:你能不能用词作中的一个词来概括一下这首词的感情?

生:“愁”(板书)。

师:这位同学很好地把握住了词的感情基调。同学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自由诵读后,男生朗读。)

师:把握感情基调能更好地读出一首词的味道。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因此,要想进一步体会这首词,还必须注意它在语言上的特点。同学们,它有哪些引起你特别注意的地方?

生:第一句最有特点。这一句连用七个叠字,一下子把人带到了愁的意境中。

师:这位同学感觉很敏锐,一下子抓住了这首词的最大特点,那么叠字(板书)对表达愁情有什么效果呢?

生:首先,读起来有音乐的美感;其次,为后边做铺垫,突出一个愁字。

师:为后边做“铺垫”?或许我们可以换一个说法。

生:奠定感情基调。

师:说得非常好。创设音乐的美感,奠定感情基调,就有必要连用七个叠字吗?

生:李清照晚年生活凄凉,她经历了北宋灭亡、朝廷南迁、丈夫去世,国愁家恨聚集到一起,内心非常愁苦。在这里连用七个叠字,就把她内心愁苦的情感表达出来了。

师:这七个叠字有没有层次的区别?“寻寻”是在寻什么?

生:寻找她亡去的夫君,寻找过去幸福的夫妻生活的回忆。但是什么都寻不到了,只剩下“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出了她内心的愁绪、她当时的状态。

师:概括一下就是:“寻”的是她的亡夫,她过去的美好时光;寻的结果是“冷冷清清”,都已不再有了;心里的感受是“凄凄惨惨戚戚”。这几句谁来再为我们朗读一遍?(一男生朗读。)经过同学的朗读,我们体会到了李清照凄苦的内心。还有没有别的语句在朗读时需要注意的吗?

生:这首词后半部分在朗读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好语气。有三个问句:“如今有谁堪摘”“独自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我感觉三个问句强化了感情,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愁。

师:除了下阕有这样三个问句,上阕还有没有带“怎”字的?

生:“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师:这一首词中,有四处问句,该如何理解?

生:这几个反问句强化了抒情的效果,一句比一句递进,让读者回味无穷。

师:分析得太好了。这四个问句,“有对晚风的憎恶,有对菊花的怜惜,有对日长难熬的怨恨,最后都归结到一腔无休无止的忧愁。用这种疑问的语气抒情,能曲折尽人意,有回肠荡气、哀婉动人的艺术效果。比那直抒胸臆的写法,似更深婉凄楚些”(徐培均先生语)。这些问句该如何读呢?请同学自由朗读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后,一位女生朗读。)

师:读得很好啊。这首词在语言方面除了叠字、问句,还有一些虚词,在层层推进的时候也能起到强化抒情的作用,比如“梧桐更兼细雨”,你会读这个“更”字吗?

生:梧桐就是一个象征愁绪的意象,再加上细雨,就使得这种愁苦之情更深重了。

师:把握得很好。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还是形象的艺术。作为诗词的独特形象,意象就是诗歌的生命。要想更好地读懂这首词,还应抓住意象(板书)。那么,请问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意象?

(生答:梧桐、细雨、雁、黄花、酒、黄昏、风。)

师:请同学分组交流:你最欣赏这首词所描绘的哪些意象?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发言。)

生:雁。雁有一种习性——北雁南飞,李清照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避难,看到大雁,会有一种碰到故人的感觉;另外,她还在一首词中写道“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声声慢》中再次写到雁,有一种想起丈夫的惆怅。

师:说得多好啊。读《声声慢》让我们想起了她的另一首写到“雁”的词——《一剪梅》(词内容略。学生集体朗读)。

师:《一剪梅》是作者前期作品还是后期作品?

生:前期的。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语言比较清新轻快,愁也是一种“闲愁”,是一种相思。她后期作品的愁都是比较深重的。

师:你把这首词的情感性质给指出来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种闲愁,不过是“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的相思罢了。与其说是一种愁情,还不如说是一种甜蜜。这两首词都写到了“雁”,感情性质怎么就不一样了呢?

生: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一剪梅》里的雁是她和丈夫之间家信的代称。

师:《声声慢》中的“雁”代表了什么情感?

生:这首词中的“雁”好像还是那只雁,只是寄信的人已经不在了,给人悲凉的感觉。情犹在,人已逝。

师:“雁”是传递音信的象征,人不在了,还能盼到远方的音信吗?“雁”又是回归的象征,雁又南下了,“我”还能回到故地吗?除了“雁”这个意象,你们认为还有哪个意象也写得非常好?

生:“黄花”。首先,它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意境;同时也是李清照的自比,她曾说过“人比黄花瘦”,把自己比作黄花。这里的黄花经历了风霜,就像她晚年,经历了丈夫去世、国家灭亡,以前的幸福都变成了悲伤,曾经非常美丽,现在却“憔悴损”,没有人愿意摘取。

师:请一位同学评价一下她的赏析。

生:我赞同她的说法。这里的黄花已经憔悴了,枯萎了,就像李清照的年华已经流逝,容颜已经憔悴,满地堆积的黄花让人联想到她的孤苦无依、她的悲凉。

师:我们从黄花这个意象中感觉到了人的憔悴。还有没有同学对其他意象有感觉的?

生:“酒”。词人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她想喝醉,也许是因为酒淡,也许是因为愁太浓了,什么样的酒都不能排解她心中的愁苦,使她忘记家破人亡的愁情。她想借酒浇愁,却不能把愁斩断。

生:这里的酒不一定是淡的,但是她内心是非常愁苦的,一个人在满腹心事的时候,就会“食不遑味”,酒的味自然就感觉不出来了。

师:是因为愁太重,那酒就显得不足以敌风,也不足以驱除她心中的凉意了。我们同学把握得多到位啊。

师:这么多意象组合到一起,就形成了凄美的画面。诗言志,歌咏言。诗词是诗人内心的显现,通过读这首词,你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吗?我们再集体朗读,同时假想你就是李清照,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范读最后一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重读,“了得”拖音放慢。)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试着用第一人称的形式把这首词的意境描述出来。

(一女生朗读,两位同学表述。)

师:谁来为我们概括一下,李清照在这首词中抒发的愁情包含了几重含义?

生:诗心——国破、家亡、夫死、愁(板书)。

师:《声声慢》给我们展示了一种言说不尽的凄美,请同学们在课后阅读李清照的同期作品《武陵春》,进一步认识“乱世中的美神”作品的凄婉之美。

研究选择

一、关于叠字运用

1.罗大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鹤林玉露》卷十二)①

2.茅暎:连用十四叠字,后又用四叠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后人效颦,便觉不妥。(《词的》卷一)②

3.陆以湉:李易安《声声慢》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七叠字,昔人称其造句新警。其源盖出于《尔雅·释训篇》,篇中自“明明”至“秩秩”,叠字凡一百四十四,“殷殷惸惸”一段连叠十字,此千古创格,亦绝世奇文也。(《冷庐杂识》卷五)③

4.郭文戟:“寻寻觅觅”是第一层,侧重写精神状态,是她内心世界十分空虚的表现。恍然若失,心神不宁,左顾右盼,思前想后,竭力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她心中若有所失,故而若有所寻(寄托安慰),意欲有所收获,结果是一无所得,表现出遭受巨大打击之后精神恍惚、力图排遣愁绪的词人自我形象。“冷冷清清”为第二层,侧重写环境感受。秋凉的天气,异乡的环境,孤苦的生活等无不使人产生“冷冷清清”的寂寞之感。正因周围环境冷冷清清,所以内心才有清凉、孤独之感。“凄凄惨惨戚戚”为第三层,侧重写心境意绪。“凄”,就是凄凉,“惨”,就是惨痛,“戚”,就是悲戚。这里凝聚着词人忧患、离乱和国家残破、故土难回的深切悲哀。这是由环境、心境的清冷而产生的心中惨痛创伤和无尽忧愁苦恼的感觉。这种创意出奇的叠字起句,一气贯下,毫无斧凿痕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一种凄婉至深的情味,叠词中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使全词沉浸在浓郁的凄凉、悲苦的气氛之中。④

二、关于押韵

万树:用仄韵。从来此体皆收易安所作,盖此遒逸之气,如生龙活虎,非描塑可拟。其用字奇横而不妨音律,故卓绝千古。人若不及其才,而故学其笔,则未免类狗矣。观其用上声、入声,如“惨”字、“戚”字、“点”字、“滴”字等,原可用平,故能谐协,非可泛用仄字而以去声填入也。(《词律》卷十)⑤

三、关于意象

1.吕海波:《声声慢》通过密集的意象,抒发了一种浓重的“愁”情。李清照之愁不单单是个人愁绪,更包含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不单单是异乡漂泊之苦,而且是超越时空的知音难觅之愁。词人内心悲凉感伤的基调同客观物象建立了联系,通过蕴意深厚的种种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凄怆悲凉、孤苦冷清的意境,从而表达出深沉凝重的愁情,令古今无数读者为之动容。⑥

2.曹章庆:《声声慢》通过大雁、黄花、梧桐、黄昏等意象巧妙组合,将新旧情绪交融在一起,将古今意蕴交织在一起,创造了独具魅力的艺术张力场,表现了词人国破夫亡、自身憔悴的深哀剧痛,感情极其浓厚又极其悲凉,从而收到了境界层深、酣畅浑厚、事半而功倍的艺术效果。进而言之,这种原型意象的运用和组合,既是“寓目辄书”的结果,更是“假象见意”的产物,体现作者既重“物感”又重心力创造的特点,达到了化工境界。⑦

四、关于主题

余淑荣:这首颇受后人称道的《声声慢·寻寻觅觅》,文学界一直认为是李清照晚年的代表作,表达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之后孤苦凄凉的情怀。其实,这首词是李清照在其丈夫赵明诚出任莱州知州前后所写的,属于其中年时期的代表作。其中既无亡国之痛,也无嫠纬之忧,而是作者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自己写的一首“长门”词,极其隐秘地诉说了自己“被疏无嗣”的苦衷……下阕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则是“到黄昏”等待不到的一种直白的呼告了。正如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所说:“这首词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恓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这一批语极近腠理。词人所表达的正是她从“晓来”“到黄昏”寻觅和等待良人而不见其踪影,亦即“被疏无嗣”的难言之隐。⑧

观察者语

李清照的《声声慢》可谓是经典之作。检索“中国知网”可知,自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对这首词的研究,成果多达61项,足以体现经典的魅力。这首词应该怎样教学?张团思老师的教学,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说教学之构

优秀的课堂教学总是体现出教学流程的动态之美,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教学单元里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张老师建构的教学流程是:把握基调找诗眼,占据制高点;品味语言,体验动情点;感受意象,寻找拓展点;体会诗心,探索高潮点。

整个教学过程用一个“读”字贯穿,读词,读句,读感情。这是基于诗词教学特点而实施的。方法上由整体到细部,再到整体;内容上,从语言到情感,再适当拓展:这既符合高中学生认知规律和阅读规律,也符合诗词教学的文体特征。意象中有当下意象和回忆性意象,有写实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丰富了全词的情感内涵和审美意蕴。而朗读是学生感悟体验这首词的情感意蕴的最好途径,它可分为品读、析读、赏读、评读,在情境转换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朗读形成一种情感体验。把握诗词的基调是理解和鉴赏诗词的基础,只有把基调把握准确了,才能正确地理解诗词的思想和情感,所以朗读活动是必须建立在对诗词基调的准确把握基础上的。张老师的教学准确地抓住了这一点,课堂起始就引导学生抓住了本词的基调——“愁”。

张老师这堂课的教学之构中还有对比。运用叠字对比,体会李词层层推进的特点,体现出深度理解。这首词开篇就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极强的节奏冲击读者的耳目,营造了一种愁惨凄凉的氛围,这无疑是教学的重点。当一位学生首先提出叠字的运用时,张老师表扬这位学生“感觉很敏锐,一下子抓住了这首词的最大特点”。很多老师在教学这种叠字时,往往喜欢引进元代乔吉《天净沙》中的句子:“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这是好与差的对比,对词句本身的内涵和作用理解不够深透。张老师则着重引导学生就叠字内部对比,这样从内容上理解了由动作到环境再到心境的变化,从情感上理解了从“寂寞”到“冷清”再到“悲苦”的情感变化,理解了其形成音乐美和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这种内部对比,从词作语言入手,通过“析”“品”“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凄美悲凉的意味。

把《声声慢》与《一剪梅》进行情感对比,也是这首词教学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李词诗心之美和词风之变化。

二、说教学之动

教学之动是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性的表现。教学之动不是表面上的热闹,不是文艺演出,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

1.动在朗读。就朗读预设来说,初读把握基调,再读品味语言,三读感受意象,四读体会诗心,不同学习单元有着不同的朗读任务和目标。朗读中因声求气,得神入境。朗读时语言符号信息通过视觉听觉器官作用于大脑,品味情调,感知形象。诗词教学缺少了“读”,就会缺少一种情调,缺少一种神韵。张老师在第一教学环节里先自由读,再指名读,调动了气氛,激活了情绪,起到了整体感知的作用。

2.动在对话。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语文课虽然充满了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但往往对话的真实意图不够明确,或游离教学目标,或不具有对话实质,这些都是“假对话”。张老师的课堂对话有这样两个特点:

一是在教学重点处设置对话。如“叠字运用”是学习重点,张老师通过对话形式,或解释词义,或联系背景,或揣摩语气,化难为易;又如“意象理解”是学习重点,师生通过对话提炼意象,欣赏意象,比较意象,上下互动,形成了开放式的有张力的教学结构。

二是在联系生活处设置对话。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表达出来的情感内涵,尤其是弥漫全词的摄人心魄的凄凉感,高中生不可能一下子理解,需要教师通过对话,联系学生的读书经验和生活经验,或者说需要通过对话把对情感问题的理解“放置在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的视野中,借助于这一处的解决,或明或暗地让学生领略阅读方法、阅读策略”⑨。如理解叠字所表达的情感时,教师设问:“创设音乐的美感,奠定感情基调,有必要连用七个叠字吗?”学生能够联系李清照晚年凄凉生活来理解,“她经历了北宋灭亡、朝廷南迁、丈夫去世,国愁家恨聚集到一起,内心非常愁苦。在这里连用七个叠字,就把她内心愁苦的情感表达出来了。”这就是课堂生成的一种阅读方法,一种阅读策略。

教学之动,使课堂充满大开大合、能屈能伸的“张力感”。教学之动重在研讨“怎样说”。“动”的着眼点有二:一是着眼于“说什么”,一是着眼于“怎样说”。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重点研讨“怎么说”。如果过多地纠缠于李清照身世、社会变迁、金石丢失等,我们就不能担当语文教学之责任,就会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

三、说教学之境

1.语境: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六个意象,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语境。张老师能寻求理解,即把握词的形象世界,和学生一起讨论“淡酒”“急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这六个意象,认为无一不染上了词人的浓浓愁情。整首词愁情惨淡,愁思弥漫,因此对意象的理解成为教学重点。张老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你最欣赏的是哪些意象?将教学程序推向学生主体,形成了一个新语境。板书后,通过链接《一剪梅》中雁的意象,并与之比较,让学生把握语言背景。

2.情境:就是通过形象世界进入情感世界。教师在体验上下工夫,先让学生这个学习主体参与情感体验,悟情入境,进而通过朗读让学生形象地表现深藏在文字中的复杂感情。比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出了词人无聊无助无奈无望的孤独寂寞和痛苦煎熬,必须读得哽咽欲哭,方能传情。体验情境是有生命活力的生命感悟。宗白华先生在《美学与意境》里认为:“画家所写的自然生命,集中在一片无边的虚白上。”“在这一片虚白上幻现的一花一鸟、一树一石、一山一水,都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⑩教诗词,尤其是教抒情性强的诗词,教师必须感情充沛且善于引导学生入境体验。

3.意境:要感悟理解,须带着深刻的生命体验而探入文本构筑的内在情感世界,深入到生命的核心领域。阅读意境的形成,是学生对期待视野满足后的重建,《声声慢》里有许多未定性和空白点,形成了一个个召唤结构,教师就是要化空白点为具体点,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对“黄花”意象的理解,有的学生能够打通“花”与“人”,有“意”有“境”:“这里的黄花已经憔悴了,枯萎了,就像李清照的年华已经流逝,容颜已经憔悴,让人联想到她的孤苦无依、她的悲凉。”

4.心境:缘心而生的学习主体的内在生成,是学生心灵投注的内在生成。“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在读“梧桐更兼细雨”这个教学环节中,张老师特别提出“更”字,要学生重读。这是很值得注意的语言实践活动。语言的运用,不只让实词承担对现象世界的客观描述,常常需要对表现时空因果的虚字巧妙运用,“传递感受与曲折的意思”。(11)虚字的插入,使诗词更能传递细微感受,句子才能流动和舒缓。“梧桐兼细雨,黄昏点点滴”就不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更有味道。一个“更”字,写词人为落花惋惜之时,偏偏又下起细雨,写出了愁情难以排解。古人说“文必虚字备而后神出”,诗词中必要靠一些虚字的介入才能显示自己的心理体验,过多地关注“意象”,虽有文化张力,但缺少了对李词委婉曲折的情感过程的体验。

“怎一个愁字了得?”教师在范读时把“愁”字重读,上扬语调,“了得”拖音放慢,这样就把词人的千般愁绪、万般无奈和无限痛楚,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了,学生用心灵触摸到悲苦,便得到了心灵的洗礼。“我”所理解的李清照是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把知识化作反思,把意象化作情感,把身世化作同情,是“我”心中的李清照!这应该是学生个体心境的精彩展示。

这首词的教学也有值得进一步讨论的地方。如虚词的作用还可以更用心一些。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个“也”字,延宕音节,无限感叹,写大雁带来的愁绪;一个“正”字,从时间上言明伤心的持续性;前两句倒装,“正”字承上“颠沛凄凉”之情,伤心时雁又来,勾起羁旅伤感之情。而一个“却”(且,还,再)字,发生了递进关系,再增添怀旧悼亡之感。因为《一剪梅》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故再见飞雁,便有了“旧时相识”之感。从“颠沛凄凉”之情到“羁旅伤感”之悲,再到“怀旧悼亡”之痛,这才是情感层层加深。正常语序应是:正伤心,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颠倒前两句,从音乐上来看,尾字仄平仄,是为了造成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旋律。

原标题:彰显经典之魅力

注释:

①②③⑤褚斌杰、孙崇恩、荣宪宾《李清照资料汇编》第21、37、130、87页,中华书局1984年。

④郭文戟《〈声声慢〉——李清照生命体验的最真实写照》,《当代教育论坛》2011年第10期。

⑥吕海波《〈声声慢〉意象解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第6期。

⑦曹章庆《李清照〈声声慢〉诗学结构、原型意象阐释》,《昌吉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⑧余淑荣《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新探》,《青海师专学报》2009年第3期。

⑨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7期。

⑩宗白华《美学与意境》第202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

(11)葛兆光《汉字的魔方》第16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标签:;  ;  ;  ;  ;  

展现经典魅力:“慢声”教学记录与教学观察_声声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