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高效课堂下的诗歌教学之我见论文_阿斯古丽·伊米尔

生态高效课堂下的诗歌教学之我见论文_阿斯古丽·伊米尔

新疆拜城县温巴什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842304

摘 要:诗词作为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精萃,它们的美是无与伦比的。学习古诗词,必须尊重和继承的基本规律就是诵读。要教会学生诵读,教会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领悟文本内容,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学习古诗词,要把握诗歌的形象,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吟咏诵读 把握形象 感悟情感

诗歌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首先在诗歌这一文体的教学上,一是忽视古诗词教学的规律,不重视诵读教学,以讲代读的情况较为普遍。第二是对作者的介绍停留于简单的知识积累(如作者的字号称谓等),而对诗歌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本身的经历、创作风格等相关情况涉之甚少。第三是对古诗词只是简单的翻译、字面上的理解,不关注古诗词的鉴赏美读,忽视古诗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学生学古诗词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

一、重视诵读教学,以读促学

学习古诗词,必须尊重和继承的基本规律就是诵读。钱梦龙老师就主张:“不妨让学生适当学一点吟咏之法,所谓‘三分诗,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可见古诗词诵读对加强感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必须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而且要保质保量完成。

所谓有效诵读,就是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读出音乐美,同时教会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领悟文本内容,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读准节奏要通过引导学生诵读、吟读来增强古代诗歌的语感来解决,通过语速快慢来感知诗情诗意。节奏快慢的划分,一般视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而定,表现喜悦、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较快;表现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描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是讲究押韵和平仄的。诗人在创作作品时,情感带动着语音,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恰当体现了音义的完美和谐,它的韵律,不但表现了诗中的感情,且能铢两悉称地表达情绪的转变。因此依据音律,标出轻重音节来也是理解诗人情感的一种重要方法,只可惜在我们的课堂很少看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重视审美赏析,授之以渔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古诗词教学,赏析至关重要,而且古诗词作为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精萃,它们的美是无与伦比的。它可吟可唱的韵律美,它千雕万琢的文字美,它遗世独立的人格美,它意蕴悠长的哲理美……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以及高尚人格情操的养成都是绝佳的教育素材。古诗词赏析的意义近可以说是为了完成初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对接,远可以说为了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诗词赏析理应引起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的关注。

学习一首诗词,老师首先要清楚诗歌教学的思路。撇开那些诗歌赏析的所谓的内容、方法、技巧等的高深理论,就初中诗歌教学而言,一言以蔽之,我认为就从把握形象、品味语言、感悟情感这三个方面着手就足够了。

1.把握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一切艺术作品,都是依赖于形象的,离开形象,艺术就会失去生命,变成幽灵。别林斯基说过:“诗歌用形象和图画说话。”形象来源于诗人丰富的想象,来源于诗人流动的情感。形象对于诗,就如形体之于人,没有形体,人亦不复存在,没有形象就没有诗。因此,我们的课堂上就应该引导学生找出诗词中所描写的意象,透过意象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2.鉴赏语言。

(1)要注意“诗眼”。(2)要注意修辞。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它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要发现修辞,直接说明作用。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把事物人格化(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要注意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3.感悟情感。感悟是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就是分析评价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分析评价要实事求是,要中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毋庸置疑,作者本身的相关经历、创作风格等,对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情感思想作用不小。所以,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更深层次地走近作者,不只见古诗词的“骨头”,更要见其“血肉”。当然这也要求我们执教者课余要多读些古代文学史、人物传记,以加强学养,拓宽视野,使我们在介绍作者时能够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把一个充满立体感的作者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近作者,融进作者营造的情感世界,最终更好地“披文以入情”。

总之,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论文作者:阿斯古丽·伊米尔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5月总第14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2

标签:;  ;  ;  ;  ;  ;  ;  ;  

生态高效课堂下的诗歌教学之我见论文_阿斯古丽·伊米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