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水崇拜_道教论文

道教与水崇拜_道教论文

道教与水崇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教论文,崇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中国本土各种原始自然宗教是道教赖以孕育、生长的沃土。其中,为道教提供了丰富养料的原始自然宗教,首推水崇拜。水崇拜以水的神秘力量、各类水神为崇拜对象,以水生万物、水神司雨水观念为基本内涵,以祈求降雨止雨和生殖繁衍仪式为主要表现形式,是在农业中国延续时间最长、覆盖地域最广的原始自然宗教之一。它对道教的宇宙观、基本信仰及其它理论、神仙谱系、科仪方术等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水崇拜生命观与道教的宇宙观、长生不死观

水崇拜的基本观念之一便是以水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人及天地万物皆由水生。水可化为水气,由水生人、生天地万物的观念又引申出了气生人、生天地万物的观念。在我国汉族盘古创世神话及西南少数民族创世神话中,水生人、天地万物与气生人、天地万物就往往混为一谈。同为盘古诞生神话,民间叙事诗《根古传》说盘古生于水:“那时有座昆仑山,天心地胆在中心。一山长成五龙形,五个嘴唇往下伸,五个嘴唇流血水,一齐流到海洋内,聚会天精与地灵,结个胞胎水上存,长成盘古一个人。”(注:刘守华:《鄂西古神话的新发现——神农架神话历史叙事歌〈黑暗传〉初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编《神话新探》,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出版,第229页。)意为盘古为昆仑山血水(雪水)与海水孕育而成。《艺文类聚》卷一引《三五历纪》则说:“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浑沌,即气之状貌。在彝族、景颇族、侗族、布依族、土族、傣族等民族的创世神话中,气往往表现为水气或雾气。(注:韦兴儒:《论贵州天地神话中的宇宙星云观》,《贵州神话史诗论文集》,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第68、69页。李子贤编:《云南少数民族神话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第373,165,546页。)

道教的宇宙观,本源于水崇拜气生人、生天地万物的观念。道教的重要经典《太平经》就阐述了这种宇宙观。其中的《夷狄自伏法》说:“一气为天,一气为地,一气为人,余气散备万物。”《太平经》又把最初造成天、地、人及万物的“气”称为“元气”。“元气”即气的初始状态,也是最根本的气。“元气”能产生一切,就在于“元气乃包裹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气而生。”可以说,“元气”就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材料,亦即原始信仰中的“水气”、“云气”。两汉时期,“气”的思想无限膨胀,“气”的概念延伸到众多的思想领域。道教理论的形成必然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道教理论对“气”也作了多种引申,划分了多种类别,因而涉及到了天、地、人、万物的各个方面乃至抽象思维的领域。

汉代将“气”分成了“天”、“地”、“人”三类,称“天气”、“地气”、“人气”,有所谓“三元”之说:“上元者,天气也”,“下元者,地气也”,“中元者,人气也”(《乐纬动声仪》)。”由此三大类“气”,又可无休无止地引申出多种多样的类别,然而所有的引申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气生天地万物。既然天地万物皆由气生,那么,天地万物的属性,都应是由气带来的。比如,把人世间的是非好恶观念纳入气中,便有了正气、邪气、善气、恶气、吉气、凶气等。把大自然的四季和五行学说归入气论,便有春、夏、秋、冬与金、木、水、火、土之气。如:“有木行,有春气”;“有火行,有夏气”;“有土行,有四季中央之气”;“有金行,有秋气”;“有水行,有冬气”。又如“金气断,则木气得王,火气大明,无衰时也……火不明则土气日兴……金囚则水气休。”(注:均引自《太平经》。)

由此可见,气生天地万物的宇宙观深入到了道教理论的各个层面,成为道教理论的根本支柱。所以,道教最重要的概念“道”,也往往用“气”来解释,“气”经常被用作“道”的同义语。《太平经》中的《经钞》丁部说:“道者,天也,阳也,主生。”又说:“元气”,“阳也,主生。”这就是说“气”与“道”有同样的功能。《老子想尔注》说:“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刘勰《灭惑论》引齐道士《三破论》说:“道以气为宗。”陶弘景《养生延命录》引《服气经》说:“道者,气也”。这些言论则表明“气”与“道”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同义关系。总之,以“气”论“道”,说明气宇宙观在道教理论中占有核心的地位,也说明水崇拜的气生命观对道教理论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道教还从气生人、天地万物的宇宙观出发,来创造其神灵,把道教诸神说成是由气化生的。

道教的最高神——三清尊神,就被说成是由三气化生。南朝宋时的《三天内解经》说:“幽冥之中,生乎空洞,空洞之中,生乎太无,太无变化玄气、元气、始气,三气混沌相因,而化生玄妙玉女。玉女生后,混气凝结,化生老子。……老子者,老君也。”(注:《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28册,第413页。)已包含三气化生神灵之说。《云笈七簽》卷3《道教三洞宗元》又进一步说明三气化生三清尊神:三元变生三气,又代表三位尊神,三位尊神即为三气所化生。陶弘景《真诰·甄命授》又在三气化三清尊神说中融入《易经》的太极说:“道者混然,是元气生。元气成,然后有太极。太极则天地之父母,道之奥也。”“太极生两仪”(两仪即天地、阴阳等——笔者注),“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等。这就使得三清尊神的内涵更加丰富,从而成为道教全部宇宙观的象征或符号。三清尊神供奉于道教宫观的主殿,称“三清宫”或“三清殿”、“三清阁”。

三清尊神之下的各级神仙,也是由气所化生。如前引文所述及的老子的出生,就有“混气凝结”化生之说。又如玉皇大帝为三清祖气所化,“玉帝,在道教即三清之化。”(注:《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34册,第632页。)事实上,由三清尊神所展示的宇宙生成图式,已可知道教诸神无不源于三清祖气,无不为气所化生。用“气”来塑造神灵,解释神灵的形成,便使得道教气宇宙观理论能够以物质化、形象化的形态而承传于世,便于民众理解接受。

水崇拜气生命观对道教的影响还表现在道教的基本信仰方面。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长生不死”、“肉体成仙”。道教关于“长生不死”信仰理论的阐发,是以水崇拜气生人、生天地万物观念为理论根据的。正是根据气生人的观念,道教把人的生命看作是由气构成的,因而提出了“长生不死”的秘诀及其途径。

道教认为人的生存与气密切相关。《抱朴子》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以至万物,无不须以气生者。”(注:《抱朴子内篇校释·至理》,第103页。)道教还把精神看成是一种气。《太平经》说:“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注:《太平经合校》,第739页。)《老子想尔注》则把人的精神说成“精气”,“人之精气满藏中。”基于人的生命由气或精气构成的观念,道教提出了“长生不死”的秘诀:保存精气。《老子河上公注》说:“专守精气使不乱,则形体能应之而柔顺。”“人能抱一,使不离身则长存。一者道始所生,太和之精气也。”精气能使身体内部得到调理,所以,人必须守住精气,使不离身。人的身体精气长存,则可以长生不死。

所谓长生不死,既要求肉体不坏,又要求精神长存,并与肉体相结合。然而,从一般常识的角度来理解,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总是要死的,人死形体便要腐烂。但是,道教对此有解决的办法——修炼成仙。所谓修炼,就是要使人的肉体变得和“气”一样轻,同时,使人的精神能够长居其中。这样,就可以“肉体飞升”,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修炼方法之一便是所谓“服气”。“服气”就是“食气”,而不食五谷,以便把身体炼得轻如“气”。可见,所谓长生不死就是把肉体修炼得轻如气以升天,真是玄而又玄。

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是:人成仙升天以后的存活状态如何呢?道教的说法是“与天地共其元”。(注:《太平经丙部》中《四行本末诀》,第48页。)这就是说,成仙的人与天地合为一体,成为“气”的状态。可见,道教“长生不死”、“成仙”理论,完全是建立在气生命观基础上的。

至此,我们认为,“气”生命观是道教理论大厦的最主要的基石。道教的宇宙观理论、“长生不死”理论都是建立在“气”生命观基础之上的。“气”的原始意义本来很单纯,即原始水崇拜中构成天地万物的“水气”。经过历代思想家,尤其是道教的广泛引申和反向推论,“气”竟无所不包,变得非常复杂、含混模糊了。但道教的“气”仍具水气的形态特征。如道教论及“气”的形态时说它“清微不见”(注:《老子想尔注校笺》,第29页。),“元气无形,汹汹隆隆,卧者为地,伏者为天。”(注:《太平经·河图纬》。)只有水气才具有这样一种看不清摸不着、四处弥漫、上天入地的特征。可见,以“气”为核心的道教理论实源于水崇拜的气生命观。

二、水崇拜的水神信仰与道教的神仙谱系

道教神仙谱系所包容的众多神灵,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可以从中国本土文化中找到它的渊源,水崇拜文化便是其渊源之一。水崇拜最初表现为对水的神秘力量的崇拜,后来发展到对司水水神的崇拜。水崇拜的水神信仰对道教的神仙谱系产生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为道教提供了部分神灵的原型,赋予了道教部分尊神司雨水的水神神性。

1.道教的一部分神灵的形成,是对水崇拜中的水神的继承与改造。龙神是水崇拜中最主要的水神。它伴随#泛而深刻影响的主宰雨水的神灵。道教为了迎合民众的信仰心理,扩大自身的影响,也必然将其纳入自己的神仙谱系。道教吸收龙神时,也效法佛教,将龙神帝王化,塑造出了自己的龙王。道教的龙王,十分庞杂。按东南西北四海来划分,有四海龙王(注:《历代神仙通》卷15。)。按“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青赤白黑黄”划分,则有五方龙王。此外,影响不大,不为一般人所知,仅见于道教典籍的龙王,则更是名目繁多,数不胜数。

雷神也是水崇拜中的重要水神,其影响仅次于龙神。道教根据水崇拜中的雷神形象,创造了道教的雷神。道教的雷神可分为最高的天尊雷神与部将雷神。最高的天尊雷神封为“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天尊雷神行雷时,便击雷鼓。这一说法显然取自于民间早已流传的雷神观念。天尊雷神的部将,一说为三十六雷神。天尊雷神行雷击雷鼓,三十六位雷神即将本部雷鼓一齐击发,人世间隆隆的雷声便响成一片了。一说天尊雷神的部将为二十四位“催云助雨护法天君。”还有一种说法是天尊雷神总司五雷。“五雷”,一说为天雷、地雷、水雷、神雷、社雷;一说为天雷、地雷、水雷、神雷、妖雷。道教招雷致雨的法术“五雷天心正法”即缘于此。道教的雷神具有司雷雨神性。杜光庭《神仙感遇传》卷一《叶迁韶传》说:一次,雷公行雷雨,被树枝夹住,不能脱身。后为叶迁韶救出,雷公“愧谢之”,“以墨篆一卷与之曰:‘依此行之,可以致雨,祛疾苦、立功救人。我兄弟五人,要闻雷声,但唤雷大、雷二,即相应。’自是行符致雨,或有殊效。”(注:《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1册,第761页。)雷神司雷雨,所以道士以之为唤雨的使役神。

赤松子,传为神农时雨师,是民间信仰中的司雨水神灵。道教将其改造,列为仙人之一,编造了赤松子修炼成仙的事迹。《淮南子》说:“今夫玉养,赤诵(松)子,吹呕呼吸,吐故纳新,遗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眇,上通云天。”(注:《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28册,第84页。)这是说赤松子服气而成仙。

《历代神仙通鉴》等书还按道教的模式塑造了赤松子的形象:“形容古怪,言语颠狂,上披草领,下系皮裙,蓬头跣足,指甲长如利爪,遍身黄花覆盖,手执柳枝,狂歌跳舞,曰‘予号曰赤松子,留王屋修炼多岁,始随赤真人南游衡岳。真人常化赤色神首飞龙,往来其间,予也化一赤虬,追随其后。朝谒元始众圣,因予能随风雨上下,即命为雨师,主行霖雨。”雨师司雨水的神性与道教仙人形象相结合,并构成了道教的赤松子。

道教的女神云华夫人,其原型为水崇拜水神信仰中的巫山神女。据宋玉《高唐赋》,巫山神女名瑶姬,为炎帝之女,是巫山行云致雨的女神。道教以巫山神女为雏形,经过加工改造,创造出了道教的女神云华夫人。云华夫人较之神女瑶姬,只不过是多了一层道教的色彩:其出身由炎帝之女而摇身一变成为道教另一尊神西王母之女,并被封为妙用真人;其神迹则由女神朝云暮雨的简单行状演绎成助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历世真仙通》说:“云华夫人者,金母之女也。夏禹治水,随山濬川。老君遣云华夫人,往阴助之。时驻巫山之下,大风卒至,崖谷振损!力不可制。忽遇云华夫人,禹拜而求助!夫人即勅授禹,策召鬼神之书,助禹诛害,为人力所不能制者,禹治水乃成功。”云华夫人与巫山神女的渊源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为道教所承袭的水崇拜中的水神还有风、云、电、江、河、湖、海等神灵。

2.道教还汲取了水崇拜中水神司雨水的神性元素,创造出道教独具的司雨水的尊神或赋予其尊神以司雨水的神性。最典型的例子要数三官大帝中的水官大帝。三官大帝为道教独创的三位尊神,指天官、地官、水官。其中的水官便是根据水神司雨水的原理创造出来的,它的主要神性当然是司雨水。《元始天尊说三官宝号经》说水官大帝的职掌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三元品戒经》则说得更为详细:“下元三品水官隶太清境,结风泽之气,凝晨浩之精而成,……总主水帝汤谷神王、九江水府河伯神仙,水中诸大神及仙箓簿籍。”《三官经》也说水官大帝“居青华宫中,部四十二曹,主管江河淮海水域万灵,掌死魂鬼神之籍。”这就是说,水官大帝为天下水域水神的总头目。此外,道教中履海如平地的八仙,能够带来风调雨顺的玉皇大帝,海神妈祖,雷部、火部天将王灵官,泰山神东岳大帝,磨刀致雨的关帝圣君等等,都莫不与水神神性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都莫不融入了水崇拜文化的因子。

三、水崇拜信仰、仪式与道教的法术、仪式

水崇拜的信仰观念与仪式对道教的法术与仪式产生了很大影响。水崇拜的重要信仰观念便是认为水具有生命力、生长力。以这种观念为核心,又衍变出关于水的种种神秘力量的观念。如关于水具有驱邪功能的观念,便是由水生命观念引申而来。而水具有驱邪功能的观念,又直接为道教所承袭,成为道士符水施咒、喷水驱邪法术的内在根据。符水施咒,是道士为病人驱除病魔以治病的法术。其基本方法是让病人饮用经道士画过符、施过咒的水,以为由此可以驱邪除病。在符水施咒法术中,符与咒都是道士驱邪的法宝,然而,符与咒的驱邪功能最终又都是通过水来实现的,因而这种法术包含了对水的驱邪功能的崇拜。事实上,在道教以外,民间也有以水驱邪的巫术,如泼水驱邪、接无根水(未落地之水)驱邪的巫术。道教不过是在这类驱邪巫术中加进了符与咒而已。符水施咒是道士惑众谋生的重要手段。《三国志·张鲁传》说:“鲁据汉中独立,行五斗米道。以符水治病,致一斗米,疾苦立愈,奉者甚众。”张鲁为后汉道教团体创始人张道陵之孙,他的符水施咒直接师承张道陵。道教法术的祖师爷张道陵,是在汉时的蜀地创立道教符水禁咒法的,当时的蜀地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原始自然崇拜与巫风仍十分盛行。张道陵的法术必然受到当地水崇拜巫术与习俗的影响。

喷水驱邪,道教称为噀水,是道教另一种驱邪法术。这种法术驱邪的功力主要来自所谓的“法水”。因此,其法也包含了对水的神秘力量的信仰。道教认为,用法水施法,能除尘垢秽浊、洒荡妖气,并能驱除众生烦恼,众生烦恼也被看作是邪魔所致,所以能以驱邪之水除之。

道教仪典“沐浴”,也缘于对水的驱邪力量的信仰。道士举行醮祭与读经活动前,都要沐浴,以“洁净其体”,表示对神明的尊重。道教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交于神明”,法术灵验。《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说:“行道之日,皆当香汤沐浴。”《云笈七答簽》说:“太上曰:‘兆之为道,存思大洞真经,每先自清斋,沐浴蘭汤’。”在道教中,沐浴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洗去身体的污垢,而且更在于荡涤身上的邪气,甚至还包括洗去心头的污垢与邪念,所以#体除去污垢的现象来想象以水沐浴内心的杂念,仿佛清澄的水从心中流过一样。在此,水的驱邪力量变得更加抽象,完全靠想象来发挥了。

水崇拜的另一重要观念是认为众多水神具有司雨水的神性,能降雨止雨,导致或消除人间的水旱之灾。道士呼风唤雨的法术便是建立在水神司雨观念基础之上的。道士呼风唤雨的行为往往表现为对风伯、雨师、雷神等水神的役使。《神仙通》说:“莫月鼎,名洞,浙西人。生而聪颖,慕神仙术,得《侍宸王真君九天雷晶隐》书,由是名著。至元间召赴阙,显扬符法,能呼风唤雨,一时名动京师。于延祐庚申岁,年七十四,端坐而化,颜面如丹。”莫月鼎呼风唤雨,名动京师,可见当时的人们对道士呼风唤雨本领深信不疑。祈雨仪式是水崇拜的主要表现形式,它的具体形式五花八门,变化无穷。祈雨仪式在中国数千年的农业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市场,因此,必然为道教所吸收。道教在承袭传统的祈雨仪式时,又对其加以改造,使其与道教的教规教仪相统一。道教不少经典记述了道教的祈雨仪式。道教的祈雨仪式主要包括设坛、诵经、献祭等部分,是用道教的方式对传统的祈雨仪式加以程式化、规范化的产物。道教祈雨发展到清代则更为繁琐复杂。祈雨前,要选定地点筑坛,用八张桌子分别放上一支瓷瓶,瓶中插上柳枝和一面彩旗。八张桌子围成一圈,分别代表八个方位,方位名称用彩笔书于旗上。设坛毕,须择吉日良辰,请高道登坛祈雨。祈辞陈说农务急需雨水的情状,诉说农夫盼雨之切,可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道士念咒时,还要取净瓶中的枝蘸水向四周挥洒。如不降雨,道士则反复念诵:“天地絪蕴”、“风调雨顺”、“物阜民安”等语。(注:金良年主编:《中国神秘文化百科知识》,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第417至418页。)道教祈雨仪式,既有对传统的因素,也有道教的独创。

综上所述,水崇拜对道教的理论、神仙谱系、法术仪式等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道教是一种深植于中国本土文化土壤中的宗教,与中国的历史、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根抵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注:鲁迅:《致许寿裳》,《鲁迅全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9卷,第285页。)这话至今仍启人深思。

标签:;  ;  ;  ;  ;  ;  

道教与水崇拜_道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