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在民航业中的应用研究

作业成本法在民航业中的应用研究

吕剑敏[1]2002年在《作业成本法在民航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二战以来,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商品市场从卖方化到买方化,已使我们的物质生活日益富足。与此同时,厂商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的行为在各个方面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管理方面。会计作为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必须进行不断地改革以适应管理工作的变化,而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和发展正是这一改革的突出表现。作为一种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管理制度,作业成本法在西方发达的工业国家已得到深入的研究和较为广泛的运用。而在我国,这一方法体系仍处于介绍和研究阶段。到目前为止,对在制造业中应用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已进行得比较深入,并在某些地方进行了试点。而对服务业来说,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作为服务业中重要部门的交通运输业更是如此,前不久有人对作业成本法在铁路运输中的应用做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而笔者认为民航业作为运输业中的高技术部门,对作业成本法进行研究会更有其应用的价值。作业成本法是针对传统成本法下成本信息失真和成本管理失效的问题产生的,经过几十年的改进和发展,它已在成本计算、成本控制、产品设计、业绩评价等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开辟了广阔的运用空间。论文从民航业经营成果计算的一个案例出发,引出传统成本法所面临的问题。而后从作业成本法产生,发展的回顾中找出其应用的外部环境和内在逻辑,以此对民航业应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并结合案例对其在民航业中成本计算、成本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探讨在民航业中运用的一些相关条件。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开篇先简要介绍了民航业现有的成本核算方法,之后通过一个航线经营成果计算的案例,引出传统成本法下航线成本和经营成果计算中存在的扭曲现象,并指出这种信息的失真<WP=3>将影响包括企业经营决策、成本控制等各个方面。从而提出作业成本法正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途径。第二部分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通过对作业成本法的产生和发展进行回顾,给后面的行业研究找出分析逻辑。二是论文作为一篇面向民航管理人员的研究报告,必须对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作一个简要和清晰的介绍。在对历史的回顾中,笔者认为需求多样化带来生产复杂化是作业成本法产生的外部因素,而管理技术,特别是统计技术、电算化技术的应用是作业成本法得以实际应用的物质保障。这两点是后面对民航业进行具体研究时的重要分析思路。在对基础理论的介绍中,大致分为作业成本计算,作业管理和作业成本法作为战略管理的思路叁个部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逻辑在于“产品耗用作业,作业耗费资源”,把作业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较传统成本法能更准确的归集和分配各项共同费用,而作业管理是反其道而行之,把作业作为控制的中间目标,以达到整合资源,降低成本之目的。此二者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业成本计算是基础。第叁方面则是作业成本管理在战略管理中的运用,将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新的经营和管理思路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在对理论的介绍中采用了一些图例,以达到直观的效果。在这两个部分之后,简要介绍了作业成本法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此外,笔者尝试将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管理制度进行经济分析,试图说明这种方法本身也是有成本的,在应用之前应就其本身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第叁部分首先对民航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简要的陈述,其后就该行业的成本结构和各成本项目的比重进行图表的分析,认识到民航业成本特点主要在于固定成本比重大,跨期费用比重大,以及客货成本混合等,因而在成本计算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共同费用的合理分配。而在财务管理上,由于高固定成本和高财务费用的成本特点使得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也偏高,民航业因此面临较高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管理者在经营决策和成本管理等方面对数据的准确性要求很高,传统成本法在共同费用的分配上标准单一,计算结果扭曲过大,往往对决策和管理产生误导,在成本管理上缺乏合理的和评价体系有效的<WP=4>控制手段;而作业成本法由于采用更先进的分配方法得到比较准确的成本资料,给经营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这种深入作业的思路也为当局提供了管理的有效途径。因此,民航业采用作业成本法不但有客观需要,同时民航业近年来在管理技术的更新和人材培训的工作中不断取得的进步,也为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第四部分主要就作业成本法在民航业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在成本计算上,就第一部分的航线经营成果用作业成本法进行重新计算,由于找出了更合理的分配标准,运营成本和经营成果的计算更符合实际,同时也找出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上的扭曲来自于旺季替淡季承担了费用,以及其他机型或其他航线为本机型/航线承担了费用。在进行作业成本法在成本管理和经营战略中运用的分析时,采用了低成本航空战略中的典型案例――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成功的启示。对案例分析之前,强调了成本信息的准确计算是整个经营管理战略成功实施的前提。在对案例的分析中,认为作业是一种经营管理手段和目标之间的有效中介,而作业成本法的逻辑也是现代企业观下提高

余海宗, 吕剑敏, 石祖义[2]2002年在《作业成本法在民航业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解决传统成本核算中间接费用分配标准落后、成本分摊扭曲问题的方法出现以来,不但达到了其产生之初的目的,更在成本管理经营决策方面开辟了广泛的运用空间。近年来有很多的书报文章介绍作业成本法,但我们看到的是这种方法在制造业中的运用,本文主要介绍

石祖义, 罗朝晖[3]2002年在《作业成本法及在民航业的应用思路》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高新技术蓬勃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大批量、单一化生产方式已让位于小批量、多样化的生产方式,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弊端日益凸现。人们亟须一种能够适应新制造环境、更为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 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率先运用作业成本法以来,其运用范围已由制造业向金融业、医疗卫生业、商品零售与批发业等各行业推广,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已达49%。在我国香港地区,1999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包括房地产业、金融业、制造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等诸多行业中,作业成本法运用的比例为15.5%。在内地,一些高技术的制造企业已开始采用作业成本法,而其他行业的运用也在广泛的研讨之中。

罗慧成[4]2017年在《作业成本法在东方航空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民航业近几年来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但绝大多数航空公司在成本控制和客户管理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使用传统成本法做出的分析结果已经无法完全符合运营管理的诉求,因此管理者必须采用更恰当的计算方法,采取更适合公司实际需要的成本核算办法,来计算与管理成本。而一种更加先进的、对相关成本能够合理分配和科学管理的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1),能够符合运营管理的诉求。如果能够充分运用ABC法,就可以使以往很难科学分配的期间费用变得可控,进而促成期间费用的合理分配,以明确相关责任。ABC法是一种比传统成本计算法更精确的办法,在世界各国得到长足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遗憾的是,该方法在我国的发展运用还有些迟缓,虽然在制造业有较为成熟的应用体系,但在价值链较长的服务行业的应用较为缺乏,可借鉴的案例也比较少。所以本文拟利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为具体探究对象。论文首先对ABC法有一个系统的梳理;其次对整个航空行业特点进行了阐述;然后对东方航空公司进行全面的背景介绍以及成本情况分析之后;通过ABC法,针对与乘客服务最密切相关的乘客出入机场这一系列环节涉及的成本,运用ABC法,经过作业的识别与确认,以及资源成本的归集,进行资源动因分析及分配,选取航班架次这个核心驱动因素作为作业动因进行分析计算,最终得出乘客出入机场流程中的每一环节的成本。把ABC法分析出的结果与传统成本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得出:ABC法下的成本更为准确这一结果。显然,准确的结果对决策层有目的性的对相关流程进行分析和管理大有裨益。此外,还能实现对低效环节的完善,从而达到节约资源成本的目的。

孙新宪[5]2013年在《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题目是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会计模式是会计实务体系的高度理论袖象,是会计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会计工作为实现会计目标,由各种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会计标准形态,是各要素最佳组合的体现。会计模式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从会计模式研究、企业会计模式研究再到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体现了其规律性、系统性与层次性。特别是基于国际财务会计报告准则框架,各国会计信息及其会计准则日益国际趋同,然而由于各国会计目标、会计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所有制性质、科技水平、法律、文化等各异,因而各国会计模式除会计信息报告国际趋同外,其他部分仍将保持其各自特点而运行,百花齐放、各领风骚。本研究哲学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又唯物辩证法与认识论,其会计逻辑起点是会计对象,其理论基础是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本文中吃、论点是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包括方个分论点,遵循"总论-分论-总论(结论)"逻辑思路,采用唯物辩证法、形式逻辑、实证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系统研究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本文共分9章。第1章导论。主要论述选题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国际国内文献回顾与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论文创新之处。第2章适应民航企业发展的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首先系统论述会计模式基本理论,其次与国外主要民航企业会计模式对比分析,再次分析了民航企业所处会计环垢基于民航企业会计实务,剖析了良航企业现行会计模式类型、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从国家会计改革要求、国家民航发展战略、会计信息报告国际趋同及民航企业发展,提出构建良航企业t理型会计模式,包括内涵、特征、目标、原则、功能、构成要素、框架及运行等,其构成要素包括民航企业会计目标、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知巧管适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国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及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与未来展望,本文第3-8章主要围绕上述六个方面分别系统论述。第3章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基于系统论、信息论,首先从会计核算理论、会计核算内容、会计核算载体等H个维度系统论述该体系的巧涵与特征,其次剖析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现状、问题及其原因,借鉴了国外民航企业会计核算先进经验,再次系统论述开放性的民航企业会计核算体系重构,包括重构基点、目标、原则、框架、重点及其实施,最后运用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法构建了民航企业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实证测度民航企业信息化水平,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南航信息化程度较高。第4章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基于系统论、控制论与知识管理。首先从会计管理内容、会计管理过程、会计管理手段=个维度论述该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其次剖析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现状、问题及原因,同时借鉴国外民航企业会计管理先进经验,再次系统论述知识管理型的民航企业会计管理体系重构,包括重构基点、目标、原则、框架、重点及其实施,最后基于人工智能BP神经网络开展了民航企业财务风险巧警实化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民航企业财务风险较小。第5章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基于系统论、控制论,首先系统论述该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其次剖析了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现状、问题及原因,同时就民航企业会计规范体系进行国际比较,最后论述政府主导型的民航会计规范体系重构,包括重构目标、原则、内容与重点及实施,建议国家制定相关企业会计准则及民航企业相关会计准则解释公告,同时民航企业自身重在巧部会计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第6章内部控制导向的良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基于系统论、控制论、企业组织理论,首先论述该体系的巧涵与特征,次借鉴国外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发展趋势为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再次就民航会计组织体系类型与企业核沁竞争力关系实化,研究结论表明内部控制导向的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可提升民航企业心竞争力,最后论述巧部控制导向民航企业会计组织体系重构,包括重构目标、原则、内容与重点及实施。第7章国际化的良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运用系统论、企业国际化理论,首先论述该体系的内涵与特征,其次剖析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现状、问题及原因,最后论述昏际化的民航企业会计人才体系重构,包括重构目标、原则、要素与框架、重点及其措施。第8章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运行与未来展望。首先论述该模式运行外部环境保障,其次阐述该模式运行组织保障,再次论述该模式运行的制度化与规范化,最后述民航企业管理型会计模式的国际化内涵及国际化运行展望。第9章研究结论、存在的不足与展望。首先归纳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其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最后分析与明确了未来继续深入研究的肉容与方向。本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旨在促进中国民航企业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王晓华[6]2007年在《中国民航产业规制改革研究》文中提出面对民航产业规制改革的国际浪潮,中国民航业的改革从1978年开始,经历了“规制”与“放松规制”的持续博弈。这种与国际上通行的由“规制”到“放松规制”,再到“放松规制”与“再规制”并存的规制模式并不相吻合的改革路径,其规制的科学性和适应性究竟如何?未来的改革究竟该如何调整才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规制政策?本文通过对民航业产业属性的分析,结合中国民航业发展现状,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方法来评价中国民航业改革,并且以中国现实为基础,借鉴美国和印度的经验,对中国民航业的后续改革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中国民航业的改革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所以政府的角色定位也处在一个不断摸索和改变的过程中,这种状况导致了改革较为浓厚的政府干预性特点,必然会带来一些弊端。但是,政府主导下的民航业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由于依靠市场力量所带来的等待和痛苦,而且根据笔者实证分析的结果,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的民航改革确实实现了部分政策设计的初衷。从改革的路径选择上来看,由于中国民航业客观上需要一个较稳定的环境来满足持续的巨额投资需求,且鉴于国民经济目前的发展水平,需要牺牲一些短期的效率与福利收益来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激进的放松价格规制实践,渐进式的规制改革路径可能更适合我国民航业的现实。在形成明确的规制预期和综合考虑各种规制政策联动作用的情况下,积极采取激励性的规制手段、进一步深化航空企业重组和机场属地化改革、并加强其他配套设施的协调改革将是中国民航业下一步改革的方向。而改革要顺利进行必然要求完善法律法规,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

谭康华[7]2014年在《作业成本法在航空公司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介绍了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与发展、基本原理及核算程序,从航空公司成本结构及特点的角度,论述在航空公司中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根据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将航空公司主要业务划分为旅客作业、飞行作业、起降作业、支援作业、保障作业及预防作业六大作业中心,将费用归集到作业中心形成作业成本库,根据作业动因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中。结合一家航空公司为案例,分别使用传统成本方法和作业成本法核算航线经营成果,比较分析发现作业成本法能够提供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非财务数据的易获取性、成本动因的合理选择等问题。为推进作业成本法在航空公司的顺利实施,提出了要争取获得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加强作业管理、作业管理与绩效考核相对接、开发系统支持和加强内部员工培训的建议,希望对未来航空公司应用作业成本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在充分研究作业成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航空公司成本管理的现状,创新性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航空公司产品成本。但是,由于对作业成本法的理解和对航空公司的具体业务研究水平有限导致现有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希望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

晁世元[8]2015年在《航空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竞争已逐渐从无序竞争过渡到有序竞争,竞争的方式花样翻新,商业模式也层出不穷,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也不断创新,但最根本的还是离不开先进的成本管理,这决定了企业的财富快速、最大化、合法的增值。成本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问题,事实上它更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需要用全新的角度,全方位的视野,系统的方法来考虑目前的企业成本管理。对于我国的航空企业来说,成本管理是其增强竞争力、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的成本管理能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实现最优化的成本管理模式对完善我国航空企业成本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航空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分析。首先,本文对航空企业传统成本管理与现代成本管理进行认识,从理论、模式、定义、内容、基本环节进行了详细剖析,从理论上将成本管理与企业价值相联系,研究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的相关内容,并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理论相比较。考虑到航空企业自身区别于一般生产性企业的特殊性,有必要对航空企业的历史发展,行业特点,经营现状,组织结构等特征进行分析,本文探讨了目前航空企业成本管理现状,研究我国航空企业成本组成结构,对现代成本管理所具备的差异方面进行探究,研究航空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指出航空企业成本管理改进和优化方向。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对所关心的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以航空企业A的航班生产性费用管理为例,通过价值链成本的识别、价值链成本要素的分析,从流程优化、生产关系、技术创新和管理提升四个方面进行以价值链成本管理为主的案例探讨,提出和应用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拓展了成本管理的空间范畴和时间观念,并在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创新,使价值链分析成为航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新方法。有了前文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后,本文从一个全面的角度,对航空企业的价值链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此来实现成本管理优化体系的构建思路,从而使价值链成本管理成为全面的、全过程、上下游均关注的成本管理,从成本控制涉及技术、生产、供应、销售、客户、供应商,使企业在竞争中技术优势与价值优势并存。为了能够对我国航空企业的价值链成本管理定量的进行评价,本文利用数据包括分析方法(DEA方法),利用13家跨国航空企业的样本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回归技术进行了绩效判别与评价,进而更加直观的体现出我国航空企业与世界优秀航空企业间存在的诸多不足。最后,针对航空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特别是从参与健全航空企业成本管理体系,奠定基础,促进全员参与,以技术为纽带推进成本管理的精细化,应用价值链分析,有效降低成本,强化奖惩机制和完善财务成本核算,扩展成本管理范围,七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与改进方法,并从航空企业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成本是设计出来的理念,将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突出了技术在成本管理细化中降低成本的作用,并在实践中产生价值。对于深化航空企业成本管理,提出了参考国外的一些成本管理方案、促进成本管理的发展、建立高效的成本管理组织机构和完善成本分析四个方面探索方向。

张宁[9]2007年在《中国民用航空公司战略成本分析》文中提出中国的航空公司在经历了战略重组之后,逐渐形成了叁大航空集团,目的主要是为了WTO之后国内民航领域完全放开做准备,为了同国际航空接轨,为了同国际的大型航空公司争夺我国蓝天的市场份额。虽然现在民航业快速发展,但是绝大多数的国内航空公司因为成本太高而处于亏损状态,严重的影响了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内航空公司要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首先应该压缩现在高居不下的内部成本,扭亏为盈,改变落后的成本管理模式。国内航空公司的成本太高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水平的落后和管理意识的落后引起的,故本文就航空成本从管理角度做了细致的分析。认为国内航空公司的成本压缩战略应该进行整体的流程改造,特别是财务预算系统的改造,航空公司局部财务管理可以运用作业成本法来进行成本控制。还可借助于电子信息技术来进行现代化的管理,实行电子售票和电子定票系统及离港系统。而且借助于金融手段来进行油料成本的压缩,并享受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发展机遇。本文以中国南方航空公司的成本构成进行细致分析,并以其控制成本的实际成功案例来进行整理和证明。以企业内部管理价值链管理思想为借鉴,多角度,多手段的来探讨解决现在我国航空公司的成本问题的有效手段,实现立体的航空公司成本控制战略。

余海宗, 朱泳波, 张健[10]2003年在《全面预算在民航业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面预算概述全面预算(MasterBudget),亦称“总预算”。它是根据企业决策方案的要求,对销售、生产、财务以及筹资等活动确定明确的目标,并表现为预计损益表、现金预算等一整套预计的财务报表及其附表,借以预计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它综合反映一家

参考文献:

[1]. 作业成本法在民航业中的应用研究[D]. 吕剑敏. 西南财经大学. 2002

[2]. 作业成本法在民航业的应用[J]. 余海宗, 吕剑敏, 石祖义. 四川会计. 2002

[3]. 作业成本法及在民航业的应用思路[J]. 石祖义, 罗朝晖. 经营管理者. 2002

[4]. 作业成本法在东方航空的应用研究[D]. 罗慧成. 山西大学. 2017

[5]. 民航企业会计模式研究[D]. 孙新宪. 天津财经大学. 2013

[6]. 中国民航产业规制改革研究[D]. 王晓华. 厦门大学. 2007

[7]. 作业成本法在航空公司中的应用研究[D]. 谭康华. 中国民航大学. 2014

[8]. 航空企业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D]. 晁世元. 西北工业大学. 2015

[9]. 中国民用航空公司战略成本分析[D]. 张宁. 中国海洋大学. 2007

[10]. 全面预算在民航业的应用研究[J]. 余海宗, 朱泳波, 张健. 四川会计. 2003

标签:;  ;  ;  ;  ;  ;  ;  ;  ;  ;  ;  ;  

作业成本法在民航业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