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孤独症儿童父母亲职压力、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探究论文

学龄前孤独症儿童父母亲职压力、 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探究

王烨怡,罗家涞,徐 云*

(浙江工业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摘要: 针对孤独症儿童父母亲职压力、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的特征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采用亲职压力简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父母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家庭月收入等人口学变量是影响三者的重要因素。孤独症儿童父母亲职压力、应对方式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应对方式对亲职压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对应对方式和亲职压力分别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关键词: 孤独症儿童;父母;亲职压力;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

一、前言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又被称为自闭症、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早期,以持续性地出现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障碍以及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行为模式为两大核心症状的神经发育障碍。大部分孤独症儿童的预后状况不容乐观,康复过程非常漫长。教育、康复训练的花费成为孤独症儿童家长巨大的负担,与此同时,还需要家长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耐心,这往往导致其出现疲惫、抑郁、焦虑等心理和身体健康问题,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心理压力,[1-2]幸福感偏低。[3-5]孤独症儿童父母出现的心理问题如果长期不能够得到缓解与解决,既严重危害了孤独症儿童父母的身心健康,又间接影响着孤独症儿童自身的康复训练。因此,对孤独症儿童父母进行亲职压力等心理因素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亲职压力(Parenting Stress)是指父母亲在养育儿童的过程中,由于个人不同的人格特质、儿童与父母的关系以及家庭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父母产生的心理压力。Nachshen在对比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家庭环境和亲子互动中发现,特殊儿童的父母需要在生活起居和教养方面付出更多的精力,从而增加了自身的巨大压力。[6]长此以往的积压,导致特殊儿童的父母亲逐渐在养育儿童时表现出较高的压力水平,尤其是孤独症儿童父母亲的亲职压力最高。[7]

见我不信,他给我讲了当下各种扶贫政策,他属于精准扶贫一类的。我一时还有些听不大明白,待他办了出院手续回来收拾东西,我说“真的没花钱?”

一般自我效能感(General Self-efficacy)则是个体在应对来自不同环境下的挑战和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整体性的自信感。研究认为,一般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个体选择应对某件事的方式。陈敏榕等研究结果发现,与正常儿童家长相比,孤独症儿童父母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更低,也更多地采用消极方式应对困难。[8]鉴于孤独症病症的特殊性,孤独症儿童父母对此病症的茫然、无助,长时间的受挫难以提高他们对养育此类儿童的自信心。由此推测,孤独症儿童父母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着他们对养育方法的选择,也会间接影响着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效果。

应对方式(Coping Style)又可以称作应对策略。它是指人们处于应激状态下,为平衡自身心理状态从而采取的认识和行为上的努力,以此来调节自身在遭受应激事件时产生的心理反应。[9]当家庭中出现孤独症儿童,对于家长们来说在短时间内是难以接受的,不同特质的孤独症儿童父母所采取的应对方式也不同。了解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应对方式,可以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探寻其父母做出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对于提升社会对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前,许多研究主要针对于孤独症儿童父母的亲职压力,从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角度上研究孤独症儿童父母的相对较少,关于亲职压力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更为少见。本研究旨在对学龄前孤独症儿童父母亲职压力、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的特征进行调查,并进一步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来自浙江省杭州市某康复中心和某康复机构的孤独症儿童父母,被试纳入标准为:(1)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5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 -V ),其孩子由专业医院诊断为孤独症,且孩子年龄在2—6岁;(2)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普通话沟通无障碍,具备基本的识字填写能力。研究中共发放问卷100份,剔除无效样本后,最终获取符合上述条件的父母样本88份,有效回收率88%.

(二) 研究工具

1.亲职压力量表

亲职压力量表简表(Parenting Stress Index-short Form,PSI-SF)由Abidin编制,分为三个分量表,从亲职愁苦、亲子互动失调、困难儿童三个维度进行评估。[10]计分方式采用likert计分法,1分表示非常不同意,5分表示非常同意,分数越高所代表感受的亲职压力程度越严重。

综上所述,不论是比表面积的测试还是吸光度的测试,硅胶与硅酸盐复合吸附剂材料的性能是最好的,其次便是硅胶。经过一系列的测试可以得出硅酸盐及其复合材料吸附剂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2.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

该量表由我国学者解亚宁结合我国背景重新编制。[11]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可以用来评估个体面对挫折时的应对方式特点。共包括20个条目,由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两个维度组成。问卷为自评量表,采用4级评分,由受试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作答。结果为积极应对维度平均分和消极应对维度平均分。

由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孤独症儿童父母亲职压力在年龄、文化水平上均没有显著差异(p >0.05),在家庭月收入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p <0.05)。家庭月收入在7001—9000元,以及高于9000元的孤独症儿童父母亲职压力要显著低于家庭月收入低于5000元的父母。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最早由德国心理学专家Schwarzer及其助手编制完成。[12]该量表是单维度量表,因此以统计的量表总分为准。每项题目的得分范围在1—4分,10项得分相比除以10为量表总分。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间分为2.5分,低于2.5分则表示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得分越高则自我效能感越高。

(三) 数据分析

(1)积极应对方式在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分析

·文化定位策略。文化定位是将文化与品牌特征联系起来,为品牌注入文化内涵,形成文化上的品牌差异。这种文化可以是图书馆自身的文化、校园文化、城市文化特色、地域文化等。2015年俄罗斯政府的阅读推广项目“2015 俄罗斯联邦文学年”的品牌选择了3 位享誉世界的俄罗斯作家头像剪影作为徽标,并采用了俄罗斯国旗红蓝白3 种具有象征意味的颜色,充分体现了俄罗斯独特的文化意蕴。因而,文化定位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品牌品位,还可以使品牌形象独具特色,获得读者的心理认同。

三、 结果

(一) 样本整体特征

从下表1可看出各个变量的极值,均值、标准差等样本整体特征。三个变量的均值大部分分布在2.5左右,其中,亲职压力三个维度亲职愁苦、互动失调、困难儿童的均值(M)分别为2.35、2.22、2.82,亲职压力总体则为2.46。积极应对方式的均值为2.65,消极应对方式的均值为2.14,自我效能感的均值为2.51。

表 1样本整体特征

(二) 学龄前孤独症儿童父母在亲职压力、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

1. 亲职压力在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分析

由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在孩子性别上,没有达到显著差异(p >0.05),在孩子是否独生、父母性别、父母工作状况三个人口学变量上,孤独症儿童父母亲职压力达到了显著差异(p <0.05)。在孩子是否独生因素上,独生子女的孤独症儿童父母亲职压力显著小于非独生的父母。在父母性别因素上,孤独症儿童母亲的亲职压力要显著大于父亲。在工作状况因素上,工作状况为全职的孤独症儿童父母亲职压力要显著小于非全职的父母。

3.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2. 应对方式在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分析

采用SPSS 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回归分析法,分别对样本整体特征、人口学中不同水平变量在亲职压力、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等进行探究分析。

由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学龄前孤独症儿童父母的积极应对方式在父母性别上达到了显著差异(p <0.05),母亲积极应对水平显著高于父亲。孤独症儿童父母积极应对方式在孩子性别、孩子是否独生以及父母工作状况三个特征上没有显著差异(p >0.05)。

由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孤独症儿童父母的积极应对方式在年龄、文化水平两个变量上达到了显著差异(p <0.05):父母年龄在31—40岁的积极应对水平显著高于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积极应对水平;父母文化在本科以上的积极应对水平显著高于文化水平在高中及以下的父母。孤独症儿童父母积极应对水平在家庭月收入上没有显著差异(p >0.05)。

(2) 消极应对方式在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分析

由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孤独症儿童父母消极应对方式在性别上达到了显著差异(p <0.05),父亲的消极应对水平较母亲更高。孤独症儿童父母消极应对方式在孩子性别、是否独生和工作状况上没有达到显著差异(p >0.05)。

由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孤独症儿童父母的消极应对水平在年龄上达到了显著差异(p <0.05),年龄在20—30岁的孤独症儿童父母的消极应对水平要显著高于年龄在31—40岁的父母。孤独症儿童父母的消极应对水平在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上没有达到显著差异(p >0.05)。

3.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分析

表明L*值越小,b*值越小,ΔE*ab值越小,姜黄素类各成分的含量越高。a*值越大,姜黄素类各成分的含量越高。由表3可见,红绿值a*与姜黄素类各成分含量的相关系数相较于其他颜色值更大,均在0.7左右,表明a*值与姜黄素类各成分含量的相关程度更高。因此本实验最终选择颜色值a*与姜黄素类各成分的含量建立回归方程。

由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知,孤独症儿童父母的自我效能感在年龄、文化程度特征上均没有显著差异(p >0.05),在家庭月收入上达到了显著差异(p <0.05),家庭月收入在7001—9000元以及高于9000元的孤独症儿童父母自我效能感要显著高于家庭月收入低于5000元的父母。

(三) 相关分析

为探究及验证孤独症儿童父母亲职压力、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三个变量进行Pearson系数进行相关关系测量和分析。对孤独症儿童父母亲职压力、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后可知,亲职压力、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三者之间都呈现出显著相关。亲职压力总体与积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显著正相关,亲职压力中亲职愁苦维度与积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与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互动失调维度与积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与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困难儿童维度与积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与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亲职压力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亲职愁苦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互动失调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困难儿童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积极应对与自我效能感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消极应对与自我效能感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

(四)回归分析

1.应对方式对亲职压力的回归分析

以亲职压力的三个维度作为因变量,应对方式的两个维度作为预测变量,采用逐步法进行多远线性回归分析,剔除p ≥0.10的变量同时选取p ≤0.05的变量进入方程,数据分析结果见表2。

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为例,探究学习过程如图1所示.根据课程的特点,初步设计了探究学习模式,如图2所示.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表 2孤独症儿童父母应对方式对亲职压力的回归分析

注:*为p <0.05,**为p <0.01,***为p <0.001

从表2可得出,消极应对方式对亲职压力中亲职愁苦、互动失调和困难儿童三个维度均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积极应对方式对亲职压力中互动失调维度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2.自我效能感对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以应对方式的两个作为因变量,自我效能感作为预测变量,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进行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见表3所示。

由图3可知,以综合滋味得分3分(y值)为接受临界点,确定铝箔袋脆口萝卜产品各储存温度的货架期(保质期): 35 ℃产品货架期=Qs(35)=(5.046-3)/0.0146=140.14天;45 ℃产品货架期=Qs(45)=(5.02-3)/0.0333=60.66天;Q10value=Qs(35)/Qs(45)=115.61/58.38=2.31;推算产品流通中货架期为Qs(25)=Q10value×Qs(35)=2.31×140.14=323.76天,即铝箔袋脆口萝卜产品货架期(保质期)为324天。

表 3孤独症儿童父母自我效能对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注:*为p <0.05,**为p <.01,***为p <.001

从表3可得出,自我效能感对应对方式的两个维度均有显著预测作用。

从表4可得出,自我效能感对亲职压力中的亲职愁苦、互动失调、困难儿童三个维度均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

以亲职压力的三个维度作为因变量,自我效能作为预测变量,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表4所示。

表 4学龄前孤独症儿童父母自我效能对亲职压力的回归分析

注:*为p <0.05,**为p <0.01,***为p <0.001

3.自我效能感对亲职压力的回归分析

习总书记要求我们做学生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这绝对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它就要求我们学生工作者在工作中更脚踏实地。一是要勤动腿,多深入辅导员和学生之中,尽可能多了解学生工作中真实、准确的情况,多占有全面、丰富的资料,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勤动手,根据调研和掌握的问题,及时写出有内容、有观点、有价值的调查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三是要勤揣摩,要针对学生工作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采用言传身教、双向互动以及“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灵活方式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2)经过试配确定本次试验混凝土最优配合比参数以及计算出每立方米水工混凝土配合比,成型基础混凝土与聚丙烯短纤维混凝土多组试件,进行力学性能试验,对数据分析。

从“精准扶贫”“全面小康”到遍布城乡的“民生工程”,从医疗改革到教育进步,从“科技兴业”到“科技强国”“科技强军”,从保证网络安全到促进网络大发展,从一条条高铁翻山越岭南北东西飞奔驰骋到港珠澳大桥零丁洋上凌空飞架惊世骇俗……方方面面的改革、建设成果,越来越惠及中国城乡亿万居民。

四、讨论

(一) 学龄前孤独症儿童父母亲职压力总体状况与人口学特征的影响

孩子为非独生的孤独症儿童父母的亲职压力显著高于孩子为独生的父母,即子女数越多的父母感受到的亲职压力越大。很多孤独症儿童都是第一胎,许多父母选择继续养育第二个孩子,这使得学龄前孤独症患儿的养育问题和困扰尚未解决,又增加一个孩子的抚养,无论在经济上、精力上都增加了不少难度,无疑给抚养者带来新的抚养压力。

孤独症儿童母亲的亲职压力显著高于父亲。这与秦秀群、Dabrowska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3-14],在一个家庭中,母亲承担了绝大部分直接抚养孩子的责任,而父亲主要是提供抚养的间接资源如经济支持,很多抚养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还是要母亲来解决。

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孤独症儿童父母亲职压力显著高于家庭月收入在7001—9000元,以及高于9000元的父母。这与班永飞的研究成果类似。[15]孤独症儿童抚养及康复费用是孤独症儿童家庭中一笔不小的开支,收入偏低的孤独症儿童家庭会因为巨大的经济压力增加抚养过程中的亲职压力。

非全职的孤独症儿童父母亲职压力要显著高于全职父母。这与家庭收入高低不同造成的亲职压力不同原因是一样的,并且非全职的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长于全职父母,更多地感受到抚养的各种问题。同时因为抚养孩子占用的时间,自己的个人活动时间也相应减少,无法有效缓解抚养孩子带来的压力。

由独立样本T检验可知,孤独症儿童父母在孩子性别、孩子是否独生、自身性别等人口学特征上,自我效能感没有达到显著差异(p >0.05),而在工作状况上父母自我效能感达到了显著差异(p <0.05),全职的孤独症儿童父母的自我效能感要显著高于非全职的父母。

(二)学龄前孤独症儿童父母应对方式状况与人口学特征的影响

孤独症儿童母亲的积极应对水平显著高于父亲,父亲消极应对水平显著高于母亲。这可能受父母不同的性别特征影响,与Roncaglia等人的研究成果一致。[16]孤独症父亲会偏向于投入高强度的工作来抑制自己的情绪反应,而母亲则多是选择获得外界的支持与帮助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反应。

年龄在31—40岁之间的孤独症儿童父母积极应对水平显著高于年龄在20—30之间的父母,年龄在20—30之间的孤独症儿童父母消极应对水平显著高于年龄在31—40岁之间的父母。分析原因可能为许多年轻的父母,在发现孩子的异常时,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及初期心理接受度低等原因,选择否认或忽视等消极方式应对,而随着时间过去,父母通过不断地接触相关知识和心理的调整,慢慢提高对孩子的接受度,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孩子的康复中去,这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年龄在20—30岁之间的父母相对年龄在31—40岁之间的父母,积极应对水平显著更低,消极应对水平显著更高。

夏国忠趴在战壕边,盯着山坡上躬腰撅臀向上爬的鬼子,在心里默默地计算着距离。五百米,三百米,两百米,一百米。“打。”随着一声吼叫,夏国忠手里的冲锋枪一阵扫射,冲在最前面的几个鬼子应声倒了下去。

孤独症儿童父母文化水平在本科以上的积极应对水平显著高于文化水平在高中及以下的父母。这与刘齐的研究结果一致。[17]文化水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个体看问题的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文化水平更高的个体在遇到困难时,会更多地利用自身知识,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奔忙。与此相反,文化水平更低的个体可能由于知识的限制,在积极应对方式上会有所欠缺。

(三)学龄前孤独症儿童父母自我效能感状况与人口学特征的影响

家庭月收入在7001—9000元以及9000元以上的孤独症儿童父母自我效能感要显著高于家庭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父母。这一发现与Weiss的研究结果类似,家庭经济收入是影响孤独症儿童父母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18]拥有较好的经济实力,可以提高自我应对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就相应提高对自我的信心。

全职的孤独症儿童父母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非全职父母。这与不同的家庭收入导致的自我效能感差异有着相似的原因,可能的解释是一方面全职的父母在家庭收入上可以较好地缓解经济压力,工作中的成就感也可以增加对自己的信心,而非全职的父母一方面在经济上可能会相对拮据,另一方面大部分时间围绕患儿的生活会是降低父母自我效能感的一个诱因。

一位家政公司的负责人说,在所有的保姆类型里,老年人保姆是最难找的,尤其是失能老年人的保姆就更难找了,有时候雇主开到位3000~4000元一个月,但是愿意去的仍然不多,比月嫂还难找。“更多保姆都愿意去培训当月嫂,那个来钱更快。”他表示,愿意开高薪来找保姆的老年人家庭毕竟是少数。

(四) 学龄前孤独症儿童父母亲职压力、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根据分析结果可知,孤独症儿童父母的亲职压力、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三者之间都呈现出显著相关。亲职压力总体与积极应对具有显著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显著正相关。这与Hastings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9]表明孤独症儿童父母越是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亲职压力就有越小的趋势,越是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体验到的亲职压力就越大。亲职压力与自我效能感显著负相关,表明孤独症儿童父母高水平自我效能感可以减少抚养患儿过程中体验到的亲职压力,即自我效能感越高,体验到的亲职压力就越少。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应对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孤独症儿童父母越是在抚养过程中提高自我的信心和对自我能力的肯定,在应对抚养困难时越有可能采用更高水平的积极应对方式,同时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就会越少。

进一步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孤独症儿童父母消极应对方式对亲职压力中的亲职愁苦、互动失调和困难儿童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这与秦秀群,唐春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20]采用高水平消极应对方式的孤独症儿童父母,通常会选择忽视、否认患儿客观问题,而这就从根本上产生了抚养的难题,患儿的问题真实存在,不采取积极有效地解决方式,只会耽误患儿的康复进程,从而加重患儿的发育迟缓问题,直接给患儿父母带来更大的抚养困难,增加亲职压力。孤独症儿童父母唯有正视患儿客观存在的问题,提高对患儿的接纳度,主动学习更多的育儿技巧,采用更加积极的应对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减轻抚养患儿的亲职压力。

骑桶者亦如是。骑桶者打算骑着桶前去借煤,于是桶就飞起来了,仿佛桶本来就是飞行物一样。当然,区别还是有的;至少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原因我们不读完全文根本一无所知,而骑桶者成为骑桶者却从一开篇就把理由向我们展示了出来。

孤独症儿童父母自我效能感对亲职压力中的亲职愁苦、互动失调、困难儿童三个维度均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这与李媛等研究结果一致。[21]自我效能感是孤独症儿童父母对自己能否胜任特定事情的自我评价和判断,低水平自我效能感的父母对自己抚养患儿的信心和能力的评价和判断都大打折扣,在抚养过程中体验不到父母应有的抚养的成就感。一方面原因是孤独症儿童父母缺乏相关方面的知识和有效应对患儿问题的经验,导致抚养的信心不足。另一方面,患儿的问题长期累积下来,给父母的心理也造成了不小压力,加之对患儿不合理的期待与对比,导致父母自我效能感较低,所以,相关知识缺乏和心理压力导致的低自我效能感,进而又使得亲职压力进一步增大。因此对孤独症儿童父母培训相关育儿知识以及对这个群体进行适度的心理辅导,是有效提高孤独症儿童父母自我效能感从而减轻亲职压力的有效方法。

孤独症儿童父母自我效能感对应对方式的两个维度均有显著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对积极应对方式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对消极应对方式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对解决问题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孤独症儿童父母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驱使父母主动寻求方法和策略去解决抚养患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在解决的过程中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的抚养问题。而低水平自我效能的父母自我信心不足,对待困难态度相对消极,会使得父母采用逃避、忽视等方式来应对存在的抚养问题。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采用《亲职压力简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孤独症儿童父母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孤独症儿童是否为独生子女、父母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家庭收入等人口学变量是影响孤独症儿童父母亲职压力、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的重要因素。孤独症儿童父母亲职压力、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之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孤独症儿童父母应对方式对亲职压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对应对方式和亲职压力分别具有显著预测作用。普及孤独症科学知识,掌握压力、应对方式的科学知识与技能,提高自我效能感水平,可以提高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

1) 拟合港口企业雇用者数aj1与固定资产总额xj的关系。从Resset金融数据库收集到2014年9个港口股份公司的从业人数和固定资产数据,回归得到的指数形式的拟合曲线,拟合优度为0.753,其函数关系为

[参考文献]

[1]GONG Y,DU Y,LU H,et al.Parenting stress and affective symptoms in parents of autistic children[J].Chinese Science:Life Sciences,2015,58(10):1036-1043.

[2]FOODY C,JAMES J E,LEADER G.Parenting Stress,Salivary Biomarkers,and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A Comparison Between Mothers and Father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Journal of Autism &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14,45(4):1084-1095.

[3]HOEFMAN R,PAYAKACHAT N,VAN E J,et al.Caring for a child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d parents’ quality of life:application of the CarerQol[J].Journal of Autism &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14, 44(8):1933-1945.

[4]RIVARD M,TERROUX A,PARENT BOURSIER C,et al. Determinants of stress in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J Autism Dev Disord,2014,44(7):1609-1620.

[5]PAYNTER J,RILEY E,BEAMISH W,et al. The double ABCX model of family adaptation in families of a child with a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ttending an Australian early intervention service[J].Research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2013,7(10):1183-1195.

[6]NACHSHEN J S,GARCIN N,MINNES P.Problem behavior in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Parenting stress,empowerment and school services[J].Mental Health Aspects of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2005,8(4):105-114.

[7]YOUSEFI S,SAREMI A A.Parenting stress in mothers of autism with mothers of normal children[J].Glob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Research,2013,2(1):113-117.

[8]陈敏榕,陈燕惠,薛漳.ASD儿童父母的亲职压力及心理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6, 27(12):1434-1436.

[9]SORNBERGER M J,SMITH N G,TOSTE J R,et al.Nonsuicidal Self-injury,coping strategies,and sexual orientation[J].J Clin Psychol,2013,69(6):571-583.

[10]ABIDIN R R.Parenting stress index-professional manual[M].3rd Ed.Lutz,FL: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1995:1-10.

[11]解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2):114-115.

[12]MARKMAN G D,BALKIN D B,BARON R A.Inventors and new venture formation:the effects of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regretful thinking[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2002,27(2):149-165.

[13]秦秀群,苏小茵,高玲玲.孤独症儿童父母的亲职压力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0):931-933.

[14]DABROWSKA A,PISULA E.Parenting stress and coping styles in mothers and fathers of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Down syndrome[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Research,2010,54(3):266.

[15]班永飞,孙霁.自闭症儿童父母的社会支持与亲职压力:身份、收入的效应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7(1):36-39.

[16]RONCAGLIA I.Coping styles: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tress and anxiety in individuals with autism spectrum conditions through sport and exercise models[J].Psychological Thought,2014,7(2):134-143.

[17]刘齐.慢性病儿童父母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7):655-657.

[18]WEISS J A,TINT A,PAQUETTE SMITH M,et al.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parents of adolescents and adul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Autism,2016,20(4):425-434.

[19]HASTINGS R P,Johnson E.Stress in UK families conducting intensive home-based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for their young child with autism[J].Journal of Autism &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01,31(3):327-336.

[20]秦秀群,唐春,朱顺叶,等.孤独症儿童母亲的亲职压力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 23(9):629-633.

[21]李媛,方建群,赵彩萍.孤独症儿童母亲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与亲职压力的相关性研究[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5,37(11):1309-1312.

Relationship among Parental Stress ,Coping Style and Self -efficacy from Parents of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Autism

WANG Yeyi,LUO Jialai,XU Yun

(College of Education & Technology,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Zhejiang,China 310023)

Abstract :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rental stress,coping style and self-efficacy from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the questionnaires of Family Stress Profile,Simple Coping Style Scale and General Self-efficacy are u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parental genders,ages,schooling education,family monthly income and other demographic variables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three.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parental stress,self-efficacy and coping style. The coping style has a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 on parental stress, and the self-efficacy has a significant predictive effect on parental stress and coping styles,respectively.

Key words : children with autism;parents;parental stress;coping style;self-efficacy

收稿日期: 2019-03-02

基金项目: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自闭症儿童早期发现、干预、教育的跨学科研究”(12&ZD229)。

作者简介: 王烨怡(1996—),女,浙江嘉兴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儿童发展心理与教育研究。

* 通讯作者: 徐云(1962—),男,浙江诸暨人,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儿童发展心理与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5639(2019)02-0045-07

DOI :10.14091/j.cnki.kmxyxb.2019.02.008

标签:;  ;  ;  ;  ;  ;  

学龄前孤独症儿童父母亲职压力、应对方式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