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不囿于课堂论文_佃燕洁

海珠区东风村第二小学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品德课是一门注重儿童个性和学校与地方特色的课程。课堂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其对于道德的认识,教师也能够从对学生真实生活的了解阶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课内外的结合至关重要,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科学的评价体系,真正做到评价不囿于课堂,从而达到评价的目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本文首先阐述“评价囿于课堂”的不足,然后提出如何实施有效的评价策略 ,拓宽评价视野,真正做到评价不囿于课堂,最后作为新时代下的一位老师,我们要做好自己的各种角色 ,不断提高学生品德水平。

关键词:评价 课堂 综合化 多样化 多元化

一、“评价囿于课堂”的不足

所谓的课堂评价,其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阶段,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以及个人品质的了解而给出的关于学生的评价。每节课上,教师都会针对学生给出不同的评价,透过教师的课堂评价,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行为是否收到教师的肯定,明确自身未来学习的方向。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课堂评价的重要性。然而,英国学者迈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对于品德这样一门综合性课程,我们应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纸上得来终觉浅,如果单纯依靠课堂,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将无法到位。

二.实施有效的评价策略 , 拓宽评价视野。

新课程改革目标的特点之一就是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那么,在品德课上应该进行怎样的评价呢?什么样的评价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呢?又怎样才能恰当地进行高质量的评价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评价内容综合化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提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者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

在加德纳的理论当中,学校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其德智体美多个方面都需要注重品质发展的平衡性,,必须因材施教,扬长避短,要多鼓励。因为学生心理发展有不平衡性的特点,一是发展速度的不平衡,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中,其接触到的事物不同,心理发展程度也不同,二是学生针对某个方面的发展要高于其他学生,其在心理发展的广度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细心留意,及时地捕捉各种信息,适时进行分层激励,灵活地调整教学评价策略,指导学生适当调整自己的方向盘。比如有些孩子在学习上稍微弱一点,但他却在运动上远远超越别人。因此,教学中的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是注重过程的评价。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我们要做到相信学生多期望!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学生,多宽容。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

1.建立成长记录袋,用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

成长记录袋的作用是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作品收集并记录下来,其代表着学校的教育目的,能够以数据分析的形式科学展现出学生的成长。在建立成长记录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学生年龄、心理及生理特点,循序渐进,用评价引导教学,发挥评价的反馈,诊断,激励功能。

2.多种评价相结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课前评价与课后评价相结合

作为品德课有很多内容需要学生课前进行调查,我们可以让学生深入生活,搜集相关的材料,不要局限于课堂上的讲授。例如在上《多姿多彩的地图》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搜集广州地图、中国地图甚至世界地图,包括地形图交通图等。上课时学生交流资料,小组交流,各抒己见。通过学生课前进行资料搜集,带着任务进行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感知。

然而,课后我们也可以布置一些延伸的作业,达到学以致用。我们可以进行课前预习评价,课后巩固评价,真正做到评价不囿于课堂。

教学阶段,需要带有目的性的为学生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帮助学生完成心理成长,从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去渗透德育,将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三月份我校举行“学雷锋精神,讲雷锋故事”的活动,我结合活动内容渗透到品德课中,让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温暖同学,争当小雷锋……学生们通过有意识的行动,融入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无形氛围中。其实,评价不在于去证明什么,而在于改进教学中的不足。 因此,有效的教学评价要求教师评价时应注重具体引导,应从内容、方法等多方面去启发。

(2)跳出教材学品德,实施发展性评价。

评价时,若能运用恰当的方式,提高学习效率,这样的课堂应该是事半功倍。

细心留意,生活处处是教育。课堂上评价当然重要,我觉得发展性的评价也举足轻重。我们不仅要基于教材,但我觉得我们也要鼓励学生到达“最近发展区”。

课堂上,我们源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源于课堂,但高于课堂。在教北京师范大学版三年级下册的《品德与社会》第五课“我们成长的地方”中,课堂上我让大家画出来,因为很多孩子都住在出租屋,环境比较差,于是学生大多数画学校,毕竟他们在学校里生活了两年多,学校仿佛就是他们的乐园,然而孩子们大多只画出了学校的角落,有操场,有教室等这些建筑。我思索一番,仿佛少了点精神的东西,于是我抓住学校“融和”文化这个切入点,让学生理解“融和”的内涵,于是画面上他们便多了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我们班同学在图书馆看书;放学后,运动健将在绿茵场上叱咤风云;下课了,同学们三五成群玩起“飞花令”。然后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讨论起他们在学校发生过故事,仿佛记忆的闸门刹那被打开,于是画面瞬间变得“有血有肉”,真的,鼓励就是一根魔术棒!

3.制定评价表格,个人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

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做出科学评价,以制定评价表格的方式,将个人评价与集体评价结合在一起,将原本比较沉闷的课堂环境转化为开放自由的课堂环境。如在三月份的学雷锋月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参加活动通过表格进行评价。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课堂评价需要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评价学生的阶段,不能但凭借教师的观点来评价学生,需要运用更多的评价手段,以多个评价主体来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在多个评价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够科学证明学生的真实水平。

开展自我评价。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完成自我评价,让学生通过对自我的夸赞来增强自信心。同时也努力发现自己的短处,不断完善自己,让自评给孩子带来自信。

家校社合力促评价。

教师要努力搭建家长参与评价的平台。针对我校实际,我觉得应该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成长记录手册》以及“智慧校园”平台,每个月都有学生的表现的评比,包括自评,小组评,老师评,当然也少不了家长的反馈。多元化的评价手段离不开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家长,家长除了了解学生生活中的状态,其也需要知道学生在学校当中的学习状态。在评价阶段为家长提供评价的机会,家长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学生,其也能够具有为学生提供鼓励的机会。在家长的评价阶段,其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将更加密切,学生受到家长的鼓励,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针对不足不断改进,从而实现最终的课堂教学目标。

鼓励孩子们走出家门,跟更多的同龄人交往,参加群体活动,了解社会。如参加少年宫、社区公益等活动,在活动中历练自己,在他人的评价中鞭策自己。

三 、当好评价的掌舵人

作为新时代下的一名老师,改革学科教学评价,关注评价过程,发展学生个性是评价发展的新趋势。教师的教育不止限于课堂,所以老师不仅是学校的教师而且是社会的一员,应该做社区的开放型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唯有努力才能当好评价的掌舵人。

四、结语

总之,教学评价就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我们拓展评价视野,不囿于课堂,全面客观地去评价每个学生,用有效的评价策略指引学生。让每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使学生达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彪主编 《新课程理论与实践2》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3版

(2)《中小学德育研究》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 2018年第1期

(3)广东广雅中学著 《和谐优质教育 评价的探索》 广东人民出版社

(4)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策略 路峰 2018-3-1

论文作者:佃燕洁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8

标签:;  ;  ;  ;  ;  ;  ;  ;  

评价,不囿于课堂论文_佃燕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