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与影像诊断论文_万洁1李怀亮2齐格米德2那秦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与影像诊断论文_万洁1李怀亮2齐格米德2那秦

万洁1李怀亮2齐格米德2那秦2

(1湖北省肿瘤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430000;

2博洲蒙医医院新疆博乐833400)

【中图分类号】R472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05-0331-01

在胃肠道间叶组织间的肿瘤称之为胃肠道间质瘤,大部分的消化道间叶肿瘤为胃肠道间质瘤。一般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根据是,患者的胃肠道出现有非上皮性的,非淋巴性,非肌源性的肿瘤。

1病理学组织形态

11大体形态:多数的胃肠道间质瘤来自于患者得到胃肠肠壁的肌肉层,肿瘤最先发病是在患者的胃肠壁肌肉内,并且呈现向外生长的趋势。有部分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会发展成肠系或者是大网膜的肿瘤。根据肿瘤的主体位置进行分类,共有五类,分别是:腹内胃肠道外型,壁内型,腔外型,腔内型和哑铃型。肿瘤主要是以膨胀性的生长方式,因此肿瘤的边界较为清晰,常常能够观察到有孤立性圆形或者是椭圆形的肿瘤,部分肿瘤会呈现为分叶状或者是多发状,但这相对少见。对肿瘤进行切割,观察其切面情况。间质瘤主要是呈现类似鱼肉状,周边为灰红色,而肿瘤的中心则有出血,坏死以及各种囊变等的病变改变[1]。

12组织学特点: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形态各异,具有不同的组织细胞形态,同一肿瘤中会出现不同的细胞形态。因此可以根据细胞形态对其进行分类鉴别,其中分为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型以及两者的混合型。其中梭形细胞型是较为常见的一些胃肠道间质瘤。另外,细胞的排列也呈现多种的排列结果,除了常规肿瘤细胞的弥漫片状排列和交叉束状排列外,还会出现有血管外皮瘤样,大菊形团样,器官样,花瓣样和栅栏状等。在不同部位出现的间质瘤其形态学上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以胃部和小肠间质瘤的形态学变化较大,而直肠的间质瘤变异情况较小,主要还是以梭形细胞型为主,并且常常是以纯的梭形交叉束状排列为主。在胃部的间质瘤还会出现印戒样细胞和核端空泡细胞,其中研究发现只会在患者的胃部发现有核端空泡细胞,其它部位仍未发现有该类细胞,而印戒样细胞除了会在胃部出现外,还会在其它的器官部位中出现。胃肠道间质瘤的生物行为学主要是从良性开始变化成为恶性,其发病初期为良性细胞,存在有潜在恶性,随着病情进展会逐渐发展低度恶性,显著恶性,良性,恶性等范围内变化。在良性和恶性之间还会存在有一定范围交界性病变[2]。

13免疫组织化学及遗传学特征:胃肠道间质瘤的特点是均表达CD117,且大部分为弥漫性强表达,这点在原发胃肠道间质瘤中较为突出,在复发病理中不是很明显。肌源性表达和神经源性标记表达也会在胃肠道间质瘤中有表达,例如是desmin,MSA,PGP95和S-100,但其表达的阳性率相对较低,并且会有局部阳性的情况出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临床表现

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到69岁之间,其发病的中位年龄为55岁,年均的发病率为2万,性别之间的发病情况约为男女112:1。较为常见的发病部位是在患者的胃实体或者是胃底部,胃窦发病则较为少见。约20%到30%是小肠的发病率,直肠则为5%到15%之间,结肠和食管的发病少于5%,较为少见。胃肠道间质瘤会偶发在患者的后腹膜,网膜,腹膜和肠系膜。

3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特征

31X线检查:胃肠道的X射线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透视片或者是平片可以见到胃泡内软组织的肿块影响;配合胃钡餐造影检查,可以发现患者的胃腔内出现充盈缺损情况或者是局部的外压出现改变,一般轮廓较为关整,局部的黏膜出现有弧形的异位,展平等情况,但没有破坏,部分患者的表面出现有钡斑。

32超声检查:超声检查结果主要是表现为低回声的团块,一般边界较为清晰,部分患者可以观察到有包膜,小块肿瘤患者会出现内部的回声,并且回声均匀,而肿块较大的患者其内部的回声则出现不均,或者可以观察到有形态,大小不等的液性的暗区。与肿瘤坏死的情况相一致。在超声下进行内镜检查,其诊断价值较高,肿瘤主要是表现为低回声的肿块,一般是与胃壁的固有肌层相邻。并且出现有恶性肿瘤的超声特征,即为其直径超过4cm,并且呈现出不规则的腔外边缘,有斑块状的回声增强区,有出现囊腔。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活检,能够采集正确的活检标本,并且对活检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在手术前可以得到较为明确的诊断。但活检过程中容易出现有种植转移的风险,因此需要慎重考虑。

平滑肌源性肿瘤和胃肠道间质瘤较易混淆,应注意进行鉴别。仅约有10%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会出现平滑肌源性肿瘤,但其绝大部分为良性,且大部分患者其发病部位主要集中食管。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区别是倾向于腔外生长,是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大多数,占70%,左右[3]。

虽然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绝大多数属GIST,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足以对其进行诊断,但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目前仍然是诊断GIST的金标准。

参考文献

[1]Miettinen M,Lasota J.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Definition,Clinical,Histological,Immunohistochemical,and Molecular Genetic Feature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J].Virchows Arch,2001,438(1):1-12

[2]朱雄增,侯英勇.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再认识[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1):3-5

[3]王万胜,刘斌,张家文.肠道间质肿瘤的影像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6,21(1):48-51

[4]侯英勇,王坚,朱雄增,等.胃肠道间质瘤76例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2,31(1):20-25

[5]孙灿辉,李子平,孟悛非,等.CT和超声内镜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2):197-201

[6]朱雄增,侯英勇.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再认识[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1):3-5

[7]姜毅楠.胃肠道间质瘤组织起源的研究进展[J].中国癌症杂志,2011,21(11):893-897

[8]马庆锋.胃肠道间质瘤免疫组织化学特征[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4887-4890

[9]王铁延,邹丹丹,汤显斌,等.多个胃肠道间质瘤5例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研究[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2,28(10):1098-1102

论文作者:万洁1李怀亮2齐格米德2那秦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3年4月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8

标签:;  ;  ;  ;  ;  ;  ;  ;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与影像诊断论文_万洁1李怀亮2齐格米德2那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