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让学生走得更远论文_吴博

“空间”,让学生走得更远论文_吴博

吴博(湖北省宜昌市青岛路小学 湖北 宜昌 443000)

摘要:理想课堂,让课堂换发生命的活力,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中国画讲究“留白”,教育教学也是一样,过满则溢,没有留白,就没有空间。不留空间,学生就不可能有发展的空间。给予学生空间,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习真正发生,让课堂灵动起来,学生才会有所创新,精彩不断。

关键词:留白 空间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12-165-01

新教育实验提出“构筑理想课堂”,通过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人类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 理想课堂,让课堂换发生命的活力,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知识霸主”的身份会让学生感觉不到学习的自由,一节课从头到尾,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老师手中,老师控制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探索的空间,“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没有成为教育的主体。“课堂教学需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能变成教师一个人的演讲。” “教学是一项‘留白’的艺术,教师与其不断地、十分辛苦地讲述,不如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求。”因此,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物有必反。“留白”,让学习真正发生!空间,会让学生走得更远!

空间----启迪思维,深入探索

在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平面图形》这一课,课前孩子们对立体图形已经有所了解,从“体”到“面”,得到一些平面图形,从而感知“面在体上”,在课堂上,我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尝试让孩子们和图形宝宝交朋友。

一、感受“调皮”的平面图形。一是摸一摸,把它们请到我们的教室里来:画、勾、描、临摹、沙子印等;二是感受变化的长方形:变大、变小、边宽、变窄、变长、变短,旋转,斜着放、正着放、倒着放,360度让孩子们充分认识他们画的平面图形,“特殊的三角形、普通的三角形、菱形……”从“调皮”的图形中,孩子们感受到“平面图形”是活泼的,灵动的,变化多端的

二、感受“多元”的平面图形。在深入建模后,让孩子们尝试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分一分。

有的学生分三类,按角分:长方形、正方形是一类,因为都有四个角;三角形为一类,因为只有三个角;圆形一类,因为没有角;

有的学生分了两类,按形状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一类,因为他们都有角,圆形一类,因为没有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思考:这一类,除了都有角外,还有相同的地方吗?”我拿出了一个长方体,摸了摸一个长方形的面,用手指在每个角角的两边划了划,引导学生观察边和边的数量,再看看圆形?有区别吗?“有,是弯的,那一类边是直的”

思考:第二类分类的理由除了有角的数量不同,还有什么不同:四条边,三条边……

接下来,在认识了角、边后,进一步扩充了点三年级的内容:长方形,观察上下、左右两条边,“相等”,叫对边;较长的叫“长”,较短的叫“宽”。

最后,感受“创造”的平面图形。在学生经历了初步感知----分一分----深入建模后,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利用10根小棒,摆一摆,进行再创造。

学生可以摆出了长方形(6根)、正方形(4根)、三角形(3根),还可以用小棒摆组合图形,拼成不同的形状,再思考::1、为什么没有人摆圆;2、为什么4根小棒摆不成长方形;3、要摆长方形,最少要几根小棒?摆两个长方形呢?有几种摆法?最少需要几根小棒?同样的,正方形、三角形呢?课后延伸,想一想,有什么规律?进一步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力,让孩子通过创造,深入认识平面图形。

整节课,“描”中的建模,“分”中的比较,“摆”中的创造,给学生充分的四维空间,发挥大脑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会认识图形的快乐。

空间——充盈智慧,共享创造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是让学生结合动手操作活动初步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积累活动经验,并进一步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感受数学的美。

第一课时认识轴对称现象,数学魔术引课:一刀剪出一颗红心,学生发现红心打开后左右两边的形状、大小是一样的,再出示一系列图形:蝴蝶、苹果、衣服、五角星、枫叶、汉子等,打算怎样剪,再自己动手操作,剪出你喜欢的图案。因为放手,所以学生小小的身体爆发出大大的能力,想象力也完全超乎预设。

情景一:镂空图案,原本以为学生可能会模仿书上的图案来剪,可是学生将对称图形剪出后,将其中的一部分挖空,剪出了漂亮的花朵、窗花。

情景二 :拿着自己剪剩下的一部分,让其他学生猜猜自己剪的是什么?最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情景三:学生拿出一张纸上同时剪出的四个一样的图案,让学生猜猜他是怎么剪出的,学生发现原来可以对折两次或多次,便能剪出更多的图形。

情景四:对图案进行再创造,有的学生将剪出的图案和剪剩余的部分进行再次融合,拼一拼、贴一贴、画一画,创作出了一幅画。

情景五:展示环节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剪出的图案只有一条对称轴,另一部分学生剪出的图案有三、四条对称轴,或更多,从不同方向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由此引发学生的关注,不是所有的图案都只有一条对称轴,有的会有更多。

由于课中“无条件限制”的剪裁,让课堂出现了精彩的生成。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给课堂注入了另一份滋味,镂空图案、多条对称轴图案、给图案进行再创造……放手,当给了学生充分的求知空间后,所有学生的智慧凝聚到一起,将是另一道视野大餐。

中国画讲究“留白”,教育教学也是一样,过满则溢,没有留白,就没有空间。不留空间,学生就不可能有发展的空间。给予学生空间,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习真正发生,让课堂灵动起来,学生才会有所创新,精彩不断。

参考文献: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论文作者:吴博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2月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  ;  ;  ;  ;  ;  ;  ;  

“空间”,让学生走得更远论文_吴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