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多角度运用及有效作用研究论文_黄梅 

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多角度运用及有效作用研究论文_黄梅 

黄梅 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高拱桥村民族小学 445033

【摘 要】在教改逐步深入的背景下,教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够将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变抽象为直观,变被动为主动,进而为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提升数学学科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奠定基础,并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落实教改的全面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具应用 多角度运用 教学策略

在我们小学的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教师在教具的演示以及学生在学具的使用上,往往会得不到预想的效果,在很多的听课活动中,我也发现这样那样的类似情形,教具是演示了,但效果怎样?学生也在进行操作了,学生真正的解决问题了吗?这时,我便想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操作如何来发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具操作的实效性,如何使学具操作实现它的实效性,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基于此我提出了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这样的一个课题,数学教学中学具的有机、正确操作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较为关注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地进行教具的演示,有时可以直接判定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而此时学生也会因为教师的正确演示给学生自己的思维以豁然开朗的感觉,知识点掌握也往往会因为学具的正确操作而得到理解与运用。该课题所研究的重点就是学具的正确制作和使用,也就是学具的正确操作,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学具的制作过程中,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小组间的合作交流能力。研究的核心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具的操作与学生思维能力之间的关系,懂得手、脑、口三者的有机融合能有效地促进思维力的发展,研究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特点的不同,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英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样学具操作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的认知水平,采取不同的途径与方法,来实施学具操作,从而发挥学具操作的实效性。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中年级主要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学生的创新能力,高年级主要发展学生的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感兴趣是他们学好该科的动力源。我们必须把数学情感作为一个独立的目标和数学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平等看待。所以,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如在教学“长方体认识”一节中,首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实物)的六个面,通过比一比、画一画,得出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接着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框架,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长方体的棱,得出长方体有l2条棱,可以分成3组,相对的棱平行且长度相等。这作和动脑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自己得出长方体的“面和棱”的特征,顺应了儿童好奇、好动的特点,在兴趣中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课堂教学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关键要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起引导、点拨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必须为学生服务,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学生创造一切发展的机会。在教学中使用学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多种器官参与活动,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认识内化,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一节时,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l2个棱长lcm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并记录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长方体的体积又是多少?再对照摆出的长方体和记录数据,小组分析讨论,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究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自己得出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其知识是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发现的。容易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我们要创设条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就可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逐一演示每个公式的推导过程。接着教师启发提问:“能不能把圆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呢?”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如有的将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有的将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有的将圆转化成近似的三角形;还有的将圆转化成近似的梯形。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拼成的图形的各部分与圆各部分的关系,学生探究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有的方法极有创意。因此,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去发现,他们不仅轻松地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学会了“转化”这一重要的思维方法,同时在操作中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四.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数学教育的实践证明,直观形象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一般比较稳定,记忆比较牢固,同时直观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又可引出数学结论,在抽象的数学结论和学生的认知结构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学生通过直观形象易于理解和记忆抽象的数学结论。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 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重视数学概念的学习,因为它是数学发展的结晶。正确理解运用数学概念,是数学学好的前提和基础。

怎样能让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呢?理论来源于实践。教具的使用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性质时,仅凭老师口头叙述,学生很难形成牢固的数学概念。若经老师直观演示,图形性质便很容易理解和形成,印象会更加深刻。在教授《长方体的体积》时,通过教师摆长方体,先摆两个长方体,它们的宽和高一样,长不一样。学生发现两个长方体的体积不一样;教师在摆两个长方体,它们的长和高一样,宽不一样;学生发现两个长方体的体积不一样;教师在摆两个长方体它们的长和宽一样,高不一样;学生发现两个长方体的体积不一样。让学生观察它们体积不一样的原因,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和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系。然后学生把12个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摆成长方体,学生发现不管怎样摆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没变。通过前面的观察长方体的体积和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系,大部分学生就会发现长方体的体积是长、宽、高的乘积。最后就得出结论长方体的体积是长×宽×高。

比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取三根长度适当的纸条或木条,用钉子把它们钉成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向两边拉一拉,没有变形就说明三角形具有特有的稳定性。如果把四根木条的端点用钉子固定起来,构成一个四边形,学生向两边一拉,它的形状就容易改变。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自制教具,上课时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学生很快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老师的直观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和记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而且印象深刻。

总之,应用学具辅助小学数学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先进的教学手段。恰当地把握学具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适时适量地运用学具,发挥其最大功效,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艳,如何恰当地使用玩教具促进教学,《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6)

[2]王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培养探析,《科教文汇》,2016(01)

论文作者:黄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6

标签:;  ;  ;  ;  ;  ;  ;  ;  

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多角度运用及有效作用研究论文_黄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