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应论角度论委婉语翻译

从顺应论角度论委婉语翻译

王永红[1]2004年在《从顺应论角度论委婉语翻译》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委婉语历来在各国得到广泛的使用。文学作品中也含有大量的委婉语。委婉语的形成受到其所在语言的语言结构和规则的影响。委婉语也深受所在文化的影响。在一种文化中使用的委婉语在使用动机、构成方式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都会与另一种文化中使用的委婉语有差异。此外,交际中的情境因素也会影响委婉语的使用。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译者在委婉语的理解和表达上会碰上各种各样的困难。本文试图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指导委婉语翻译的原则,这种原则应能够帮助译者解决由语言、文化差异,以及情境语境因素造成的翻译上的困难,使译者成功地将原文委婉语中的主要信息传递给译文读者。 本文第一部分为概述,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委婉语的基本知识,第叁部分阐明了委婉语与语境的关系。第四、五部分是重点。 在第四部分,本文作者首先应用珍妮·汤姆斯关于说话人意义的观点来分析委婉语使用者的要表达的意义。汤姆斯认为说话人意义包括词语的语境意义和说话人的交际意图(Jenny Thomas,1995:16-18)。根据这一观点,委婉语使用者想要表达的意义应当包括语境意义(委婉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指称意义)和委婉功能。除了说话人意义外,委婉语还可能传递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译者并不一定能将所有这些意义成分都翻译到译文中去。译者不得不做出一定的取舍。至于说有多少意义成分需要翻译,这要根据翻译语境的情况而定。 随后,本文作者简单介绍了顺应论的基本观点,并以此理论为依据来探讨译者如何在翻译语境中做出选择。杰夫·维索尔伦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受语言内部结构因素或语言使用的外部因素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做出连续选择的过程。顺应性是语言的特性,它使人们能够实现交际的需要。顺应论从以下四个方面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即语境关系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Jef Verschueren,2000:55-71)。本文作者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的两个阶段(理解与表达)都要做出选择和顺应。选择发生在圆硕士学位论文入4A凡TER‘ST卜IESIS不同阶段、方面。委婉语翻译方法的选择是一种在特殊交际语境下的特殊形式的语言选择。译者在选择一种合适的委婉语翻译方法时,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受到翻译语境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或制约。这些影响或制约也就是译者顺应翻译语境的表现。 翻译语境指译者进行翻译活动的环境。从理论上来说,翻译语境是一个复杂的语境系统,它由理解语境(understanding eontext)和表达语境(expressingcontext)(程永生,2001:63)两个分支系统构成。每个分支系统可以再分为语一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此外,任何影响翻译方法选择的其它因素都可以包括在翻译语境中。翻译语境具有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之分。影响委婉语翻译的是一种微观语境。它是影响译者对某一个具体委婉语的理解、意义评估和取舍、翻译方法选择的因素集合。 在第五部分,本文作者用大量的翻译实例来说明译者翻译方法的选择和翻译语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每一种所列举的翻译语境中,不同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虽然有些因素的作用比较明显,但另外一些因素也不能忽略。译者的选择是顺应多种因素而不是某种单独因素的结果。 本文作者的结论是: 在翻译委婉语时,译者应当根据微观翻译语境来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微观翻译语境由一些相互作用的因素构成。这些因素可以分成两类: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有助于防止译者做出任意的、不恰当的选择。主观因素是与译者的心理世界(例如:翻译目的、个人爱好、文化察性等)和能力相关的一些因素。微观翻译语境是多样的,具有动态性。因此,译者的选择也应当是动态的。译者没有必要遵循一条静止、僵化的翻译原则。指导委婉语翻译的总原则是: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顺应的意识程度,根据翻译任务的要求,尽可能多地激活并兼顾不同因素,并且在顺应翻译语境时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只有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作用,译者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才能选择出理想的翻译方法。关键词:委婉语翻译;选择;顺应;翻译语境;动态

高少萍[2]2011年在《话语伦理学观照下的委婉语传译》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由前言、正文、结语等部分组成。前言部分对本文选题的动因、目的以及研究的意义和方法等作了介绍。“正文”共分为四章。第1章回顾了中外委婉语翻译理论研究历史沿革,介绍了关联论、目的论、顺应论等语言学理论在委婉语翻译研究的介入及其影响,指出传统委婉语翻译实践中译者处理异质性文化委婉语时存在主观随意性现象,造成委婉语翻译“文化覆盖”等。第2章详细介绍了哈贝马斯话语伦理学基本原则和主要观点。话语伦理学建立在交往行为基础上,它包括一个核心(交往理性);两个资质与两大原则(语言资质和交往资质,普遍语用学原则和互为主体性原则);语义联结的“叁种世界”(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以及交往理性的叁个要求(真实性、真诚性和有效性)。本文根据话语伦理学基本原则和观点反思传统委婉语翻译。第3章结合话语伦理学基本原则和观点,以委婉语义成因的有机整体为着眼点,探讨了话语伦理学主要原则、观点与委婉语翻译各要素的契合,强调了译者的语言资质和交往资质。依据“叁种世界”通过交往与委婉语语义产生关联域的特点,论述了话语伦理学“两大基本原则”在委婉语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话语伦理学将有效制约委婉语翻译中译者的主观随意性、促进异质性文化的传播并提高委婉语翻译质量。第4章分析了汉俄委婉语在语义界定、修辞、宗教因素等方面的差异,在话语伦理学基本观点与原则指导下进行汉俄委婉语翻译实践。明确了民族文化色彩鲜明的委婉语翻译具有文化间性特征,提倡坚持异化通顺的翻译原则并提出贯彻该原则的具体方法和策略。在异化策略无法实施前提下,运用意译、合理转换等方式进行委婉语的传译。结语部分综述本论文的主要观点,指出本论文的创新和突破之处,并对该课题还有待完善的部分以及未来继续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分析。

黄楠诗[3]2014年在《顺应理论框架下的俄语委婉语语用分析》文中提出委婉语是人们在在交际运用的一种间接温和的表达方式,用于替代对说话者来说不礼貌的、粗鲁的或不体面的意义的话语。委婉语起源于古代禁忌词汇,但是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它发展成为能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交际成功的语言手段。委婉语作为一种在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交际手段,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兴趣。学者们从修辞学、语义学、社会语言学以及语用学的角度对委婉语进行过多角度研究,并且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们认为,从语用学角度对委婉语的研究并不多见,而且用以分析委婉语语用机制的语用理论也长期得不到发展。所以,本论文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采用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这种语用学的观点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俄语委婉语的生成机制,希望能够为俄语语用研究提供借鉴。依据维索尔伦的观点,语言使用就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在选择中不断适应相关的语境因素。本文的研究对象委婉语,正是人们为了满足交际需求而做出的语言选择。本论文由引言、正文、结语、附录、参考文献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在这一部分会介绍论文的研究对象、学术意义,创新意义及实践意义、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在正文的第一章我们将首先对委婉语的国内外的研究进行文献回顾。本文将从修辞、语义、社会文化、语用和认知等角度对前人的委婉语研究做出归纳和总结,旨在尝试从新的角度对委婉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第二章中我们将明确委婉语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首先我们通过对传统委婉语定义的对比分析,指出其不足,并结合顺应论观点提出了新的委婉语定义。然后讨论委婉语的分类问题,学者们对于委婉语有着各自不同的分类方法,本文通过对各种分类标准的归纳分析,指出婉指对象、规约化程度、构成方式、使用动机这四种分类方法的优点及局限性。最后,我们通过实例分析俄语中如何采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手段等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实现委婉表达,为下一章对委婉语的语用分析奠定基础。第叁章的第一部分我们首先概括介绍本文的理论基础,即维索尔伦的顺应论及其重要意义。在第二部分,我们将结合顺应论就委婉语的分类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讨,选择更适合语用学研究分析的分类方法来对我们的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在本章的第叁部分,我们将通过实例来进行具体分析,在使用委婉语的过程中交际双方如何顺应交际语境中的各个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语言使用者以及交际双方的叁个世界:心理世界涉及交际者的心理状态,包括情感、愿望、动机等;社交世界中的社会权势、社会地位、宗教文化等因素;物理世界不仅包括时间空间因素,还包括交际双方的身体姿势、手势、身体状况。最后是全文的结语部分。在本章我们会概述本文研究的应用价值和局限性,并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结合顺应论对俄语委婉语进行语用分析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于委婉语的生成机制认识,帮助俄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地理解委婉语,避免在使用俄语交际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交际失误,帮助我们了解俄罗斯社会和民族文化。

赵恒毅[4]2015年在《《红楼梦》隐喻性话语的顺应性分析》文中指出《红楼梦》是中华民族文学中的瑰宝,其中使用了大量的隐喻。隐喻是我们日常言语交际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具。在交际中,隐喻的成功使用和理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认知、社会、文化上的趋同性,也即是顺应交际双方的结果,否则隐喻难以理解,交际更无从谈起。顺应论的提出是比利时语用学家Verschueren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运用到语言学领域的一次成功尝试,该理论不仅摒弃了以往语用学研究的条条框框,不止限于对一些传统课题的研究,而是把顺应论看作是语言学研究综观,使用语言就是选择语言,提出了研究语言使用要综合考虑社会、认知和文化因素,并提出了四个研究角度进行综合的语用研究。具体地说,它们包括语境关系顺应、结构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性。这四个研究角度作为研究语言使用的语用学方法中互为依存的几个研究重点,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本文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陈述了该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前人对隐喻和顺应论的研究概况,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创新之处。第二章运用相关语用学理论,分析《红楼梦》中隐喻性话语的不同语用功能。第叁章,在以《红楼梦》(前八十回)为语料库的基础上,除开诗词中出现的隐喻,找出其中人物对话的隐喻性话语,并尝试运用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中的语境顺应分析这些隐喻性话语。语境是理解隐喻必不可少的因素,包括叁大因素: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心理世界。交际双方对隐喻性话语的理解,就是顺应语境中的这叁大影响因素的结果。第四章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阐述《红楼梦》隐喻性话语,作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使用隐喻性话语也是顺应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受封建传统社会文化的制约。最后一章为结语部分。通过分析研究,一是旨在能够更好的理解文学名着《红楼梦》,二是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隐喻性话语并在交际中能够更好的去使用。

参考文献:

[1]. 从顺应论角度论委婉语翻译[D]. 王永红.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2]. 话语伦理学观照下的委婉语传译[D]. 高少萍.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1

[3]. 顺应理论框架下的俄语委婉语语用分析[D]. 黄楠诗.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

[4]. 《红楼梦》隐喻性话语的顺应性分析[D]. 赵恒毅. 湖北师范学院. 2015

标签:;  ;  ;  ;  ;  ;  ;  ;  

从顺应论角度论委婉语翻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