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问:如何理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1. 答: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理解如下:
    要把冷冰冰的文章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以实际问题引导科研工作,着重解决人民群众和国家遇到的难题。比如袁老解决的人民吃饭的问题,土壤学家解决贫瘠土壤耕种的问题,如何增产的问题,环境修复领域专家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等等。
    这些科研工作者们也发论文,很多都是高质量的外文期刊,同时我们从这些论文里获得的益处,解决了实际问题,这是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另外,那以科学问题为导向的论文就不算写在大地上了吗?那些涉及宇宙的好像于普通人寿命而言并无意义。不,这些以纯科学问题为导向的科研或许于个体的寿命而言无关紧要,但是于整个国家甚至人类发展而言却至关重要。
    我们能找到规律,并能很好的运用规律,但我们很少去问为什么,这使得过去在科学领域内我们比别人差。但现在不是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去问为什么的重要性,我们在科学上的也在站的越来越高。
    而那些为了弄明白这些为什么而写论文并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也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人。
问:扶贫院士说来地里写论文才叫真本事,如何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1. 答:自己租地种土豆,让农民先看到实实在在的收获;开免费培训班,手把手教大家种植;全国两会时甚至将土豆带到人民大会堂现场推广……为帮助云南澜沧的乡亲们脱贫,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拼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扶贫院士说来地里写论文才叫真本事。 
    朱有勇,云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位在世界植物病理学界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在60岁那年做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离开熟悉的校园和实验室,加入扶贫大军。在云南一个深度贫困的山村,60岁的他换上迷彩服,扛起锄头,跟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院士扶贫”不是口号、噱头,更不是走马观花,朱有勇一年中有100多天住在村里,而且几乎天天长在土地里,一干就是整整4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为帮助云南澜沧的乡亲们脱贫致富,他自己租地种土豆,让农民朋友先看到实实在在的收获,同时免费开培训班,手把手教大家种植,跟大家一同劳作在地里行间,为大家解决技术问题,提高土豆种植产量,并且在全国两会时将土豆带到人民大会堂现场进行推广。除此之外,这位院士还搞现在流行的直播带货,1小时卖出了25吨土豆。一手抓生产,一手抓销售,不仅帮贫困群众提高产量,同时还帮助群众销售。这位扶贫院士曾说“来地里写论文才是真本事”,他不仅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出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给贫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为澜沧人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技术支持,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力量。
    院士直播带货,让知识借助网络平台转化成生产力,创造了经济效益,帮助农民脱贫,这也让那些有志于学的学子有了更大的前进动力,号召更多的农学学子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问:你知道关于名人赵亚夫的作文吗?
  1. 答:不知道,但我知道有个人叫老夫子。
  2. 答:中共党员。1941年出生,1961年9月参加工作,原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镇江市农科所所长、党委书记。
    帮助农民建立了“赵亚夫农产品合作联社”等专业协会和合作社50多家;他编写多达百万字的农民科技读物,每年免费为农民上课100多场,累计培训达30万人。他引进消化了
    170多项日本新技术,出版了《草莓品种栽培技术》、《无花果栽培新技术》等专著,倡导建设了全省最大的“茅山有机农业圈”,在全国率先编制了《江苏句容农业和农村发展总体规划》。他以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顾问的身份无偿为农民服务,每年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忙碌在田间地头,创立的“戴庄模式”坚定了农民对脚下土地的信心。2008年,年近七旬的赵亚夫响应号召,担任江苏对口支援四川绵竹灾区高效农业示范园技术总顾问,帮助灾区人民发展高效农业,积极生产自救。如今“要致富、找亚夫”的口号在60万句容人民中广为流传,赵亚夫是中共十四大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领导干部、2007年度全国十大三农人物、江苏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3. 答:中共党员。1941年出生,1961年9月参加工作,原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镇江市农科所所长、党委书记。
    48年来,赵亚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致富百姓作为毕生的追求。他先后引进推广种植了180万亩的应时果品,给农民带来25.5亿多元的收益;他创新产销模式,帮助农民建立了“赵亚夫农产品合作联社”等专业协会和合作社50多家;他编写多达百万字的农民科技读物,每年免费为农民上辅导课100多场,累计培训农民达30万人次。他引进消化了170多项日本新技术,出版了《草莓品种栽培技术》、《无花果栽培新技术》等专著,倡导建设了全省最大的“茅山有机农业圈”,在全国率先编制了《江苏句容农业和农村发展总体规划》。他以戴庄有机农业合作社顾问的身份无偿为农民服务,每年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忙碌在田间地头,创立的“戴庄模式”坚定了农民对脚下土地的信心。2008年,年近七旬的赵亚夫响应号召,担任江苏对口支援四川绵竹灾区高效农业示范园技术总顾问,帮助灾区人民发展高效农业,积极生产自救。如今“要致富、找亚夫”的口号在60万句容人民中广为流传,赵亚夫是中共十四大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领导干部、2007年度全国十大三农人物、江苏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