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效课堂”的一点实践与思考论文_孙红兵

关于“高效课堂”的一点实践与思考论文_孙红兵

——从我身边所见的“高效课堂”谈开去

孙红兵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县功镇初级中学 721300

摘 要:“高效课堂”正以其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引领着中国课堂教学的新潮流,一味追求知识获得的课堂不应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我们不必为了迎合某种潮流而过分地追求逢课必言“高效”的教学模式;只要能够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变成对学生成长确实“有效”的课堂,就已经是对教育莫大的贡献了。

关键词:高效课堂 全新 教学模式 实践 思考

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风云骤变的大背景之下,“高效课堂”正以其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引领着中国课堂教学的新潮流,一夜之间“高效课堂”犹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的千万所学校里冒了出来,正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校万校高效开。”然而,我对“高效课堂”模式的盲目复制和推广依然持有更加谨慎的态度和认真的思索。

经过三年来对“高效课堂”的教育教学实践和不断深入实际的调查与反思,我以更加谨慎和认真的态度对“高效课堂”的实践做了一些简单的思考。在调查与反思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身边能见到的“高效课堂”整体现状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和问题,并作了一些思考。

一、学校管理层和一线教师对“高效课堂”的整体理解与具体操作有偏差,课堂教学“伪高效”化发展趋势严重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教育先贤关于“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教育,本来就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系统工作,尤其是一个成功的教学模式,其成功往往带有非常浓厚的个体经验和传奇色彩,其复制和推广是一个很难实现的复杂过程。

那么,到底什么是“高效课堂”?

关于“高效课堂”的种种问题,论述解析及研究结论颇多。我认为,所谓的“高效课堂”从其词面来看应该作如下理解:“高效”,即高效率和高效益;无论是做哪种理解,“高效”一定是追求单位时间内收益的最大化,或者是在相等时间内产出总量的最大化;“高效课堂”是否是说在同样时间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或者学生自主建构的知识量达到最大化呢?

我的孩子今年上小学一年级,学校正好也在开展“高效课堂”,每天晚上回家都要辅导孩子做家庭作业。最近,为了给孩子讲清楚20以内数的加减法,我从十进制的加减法原理和列式计算出发做讲解,讲了好几个晚上效果都不怎么见好,孩子每次做加减法仍然要掰指头、数木棒才能完成。

第二周,当我决定放弃努力让孩子慢慢掌握的时候,突然发现孩子做加减法变得十分得心应手。我百思不得其解,忙询问孩子是怎么回事,最后才发现这都是“高效课堂”的功劳。怎么回事呀?原来,期中考试快到了,老师为了让孩子们很快掌握加减法来应付期中考试,要求孩子们在课堂上把20以内数的加减法背了下来。不从数的加减法原理出发教会孩子们掌握加减法,而直接让孩子们把加减法结果背了下来,这样做孩子们确实很快就可以做数的加减法,最终期中考试的成绩也很优秀。

看来,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衡量一节课是不是“高效”,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一味追求知识获得的课堂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推广的过程中我们这些一线教师一定要去伪存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起步晚,智力支持与物质支持力度远远不能满足“高效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师现有教学理念还很难适应“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课堂教学存在“低效” 化发展趋势

教育改革走到今天,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基层学校,再从学校管理层面到教学一线的教师,都在全力以赴去寻求一个模式,希望能用一个成功的模式解决教学改革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然而,一个成功的教学模式简单地复制和推广到整个教育领域中去,真的就可以药到病除吗?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和独立思考的教育态度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我们千万不能盲目跟风做“高效课堂”的虔诚信徒。

最近,我参加过几次“高效课堂”成功课型的听评课活动,其中有一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至今记忆犹新。课堂模式采用的应该是“杜郎口模式”,课前授课教师下发了“一案三单”,课堂中学生七嘴八舌讨论得也很热闹,最后也形成了结论并处理了“一案三单”中的所有问题。

但是,当这节精彩的“高效课堂”结束以后,我认为这节课充其量只能算是一节成功的预习辅导课,是一节典型的“低效”课堂。原因在于,本节课教师下发了“一案三单”,其中几乎所有的问题在教材上都能找到答案,学生只是简单的阅读教材就能原原本本地找到所有答案。我不禁要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就能解决的问题有必要放到课堂上来解决么?而且,学生只是简单阅读教材、勾勾画画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什么提高和帮助?

我想,对大家来说结论是不言而喻的。要想全面构建高效课堂,就意味着要下大力气矫正课堂“低效”化发展的种种弊病,而不是简单地变换一下课堂的呈现形态。我们大力倡导“高效课堂”,就需要警惕仅仅在表象或形式上简单复制“高效课堂”的“低效课堂”。

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复制和推广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高效课堂”的推广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伪专家”和“伪教辅”; 学校管理层和一线教师对此不加区分,盲目崇拜

在一次家长会上,有一位专家在极力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举了一个教学案例,要求将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足够大的空间,让学生互助学习和充分讨论。该专家最后得出结论,只要在课堂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都会讨论出来。最后,该专家在大会结束时竟然推销起自己编写的“高效”教辅资料,我详细看了看这些教辅资料,仍然是换汤不换药的题海型资料,但还是被家长哄抢一空。很显然,“高效课堂”全然变成了这些“专家”们谋取一己之私的副产品。

看到这样的场面,我不禁联想到了许多学校正在开展的“高效课堂”:教室四面墙壁都成了黑板,课桌也围成了圆形会议桌,学生上课围在一起自由讨论。自主、合作、探究固然很重要,可是学生终归是学生,只在同一个认知层面上作浅层次的讨论,就真的能讨论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么?

我本人是教育改革坚定不移的支持者,但坚决反对像这样的“伪专家”所鼓吹的“高效课堂”理念;同时,也反对种种“高效”教辅资料在校园中大行其道,继续将孩子们拖拽到题海中去。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真正“解放学生”其实才是“高效课堂”一个重要的内涵和灵魂。

四、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好多“高效课堂”还是以提高考试成绩为本的课堂;仍然在为应试服务;与“充分满足学生需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和学习真正的主人,满足升学需要而不主动迎合应试”这一主旨背道而驰

“高效课堂”应该满足升学的需求,满足升学需求并不是要主动的迎合应试,而是要让升学成为“高效课堂”的副产品。我对这样的观点十分赞同,但是,目前教育领域的种种矛盾冲突已经不是单靠课堂教学的改革就能够解决问题。在我看来,只要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所有不能为应试教育服务的教育改革根本无其立足之地;所以,任何的课堂教学改革都是“隔靴挠痒”的改革。

教育,仍然需要理性的深层次改革!

我们蜂拥而上去学习别人的经验,却不静下心来内化自己的行为;这样的经验只能做摆设的“花瓶”,根本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因为,大家都知道:每一所学校所处的历史环境、区域环境、学生组成和教师队伍组成等条件都不同。所以,简单复制和推广别人的成功经验无疑是舍本求末、缘木求鱼之举。

我们不必为了迎合某种潮流而过分地追求逢课必言“高效”的教学模式;只要能够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变成对学生成长确实“有效”的课堂,就已经是对教育莫大的贡献了。

论文作者:孙红兵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6月总第20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6

标签:;  ;  ;  ;  ;  ;  ;  ;  

关于“高效课堂”的一点实践与思考论文_孙红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