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大为小,于阅读教学无声处开展片段写作训练论文_周家杰

化大为小,于阅读教学无声处开展片段写作训练论文_周家杰

◆ 周家杰 福建省尤溪县第三中学 365100

怕写作文是不少学生的“通病”。 每周规定时间、规定字数大篇幅的机械训练,加上教师作文教学的随意性,指导模式化、单一化,让学生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学生写作水平停滞不前。

如何改变如今的作文教学现状,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使学生喜爱作文?在平常阅读教学中,本人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尝试用简洁灵动的教学设计,化大为小,化整为零,在课堂阅读教学的细微处用有趣、有益的小片段练笔、课前课后小片段练习作业开展写作训练,为学生提供自由、活泼的个性写作空间,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写顺笔头、写活思维,从而带动了学生写作整体水平的提升。

一、诵读突破,渗透课堂片段写作训练

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教学中可挑选精彩片段、文段、诗词引导学生或细吟慢读或高声诵读,悉心领会文章意义、气势、节奏和韵味,同时抓住教学中稍纵即逝的即时性写作资源,在文章动情处、想象放飞处、画面精美处“借机生文”,在学生沉醉文章的美读时趁热打铁,用片段记录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春》这篇文章,作者把春天描绘得尽善尽美,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开展多种形式读的活动,引导学生从五幅图中感悟春天的活力和生机,欣赏作者精美的构图艺术。随后,多媒体呈现几幅冬天不同的景象图片,看着这些美好的画面,听着冬天特有的音律,学生好像身处冬韵之中,借此引导学生观察全景,局部定格和欣赏动态、静态、远处、近处的景象,并要求学生抓住其中一幅图,模仿文章用一片段描述冬的景象。教师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辅之以朗读、图片展示等教学手段,学生内心淤积的东西一下子喷涌而出。

学习鲁彦的《听潮》一文,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描绘大海的两个不同画面的有关段落,感知大海的神秘变幻。请一位同学抓住重点词语描述海潮奔涌而来的情景,要求说得有声有色、有奔腾之势;要求听的同学展开想象,同样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用片段描述记忆中的大海形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有朗读感情的积蓄和范文的引领,写起片段自然得心应手。

二、设问引领,带动课堂片段写作训练

设置问题和进行提问,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中讲究课堂提问设计,其目的是用具有牵引力的问题凝集学生的阅读注意,并以此为契机,以问题为引子,带动片段写作训练。

如在学习《斑羚飞渡》时,对斑羚飞渡精彩片段组织学生进行多层次的诵读,并注意捕捉让学生怦然心动的一个个瞬间,相机诱导,精心引导学生即时写作:一只只老羚羊为了下一代的生存甘愿做桥墩摔下悬崖壮烈牺牲,学生无不为之动容,教室里鸦雀无声。此时,笔者在黑板上出示了三个题目:如果让你对摔下悬崖的老羚羊写几句悼词,你会怎么写?如果让你对生存下来的小羚羊说几句话,你会怎么说?如果让你对当时的猎人说几句话,你会怎么说?请选择其中的一题写一段话。几分钟后,学生的文段就写出来了,很感人,也很经典。这既是对课文的拓深,又开展了一次生动活泼写的训练,可谓“一箭双雕,不露痕迹”。

如教学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作这样的提问设计:1.同学们,透过诗句你看见了什么?2.同学们,透过诗句你听见了什么?3.同学们,透过诗句你闻到了什么?4.同学们,透过诗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四个提问,每一次都组织学生品读和片段的写作训练活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学生乐于接受,乐于表达。

三、拓展深化,诱导课堂片段写作训练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要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体验,设计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学生的探索、思考,进行有效、有趣的拓展延伸,并用片段文字记录下来。

如教学《春夜喜雨》时创设情境:好雨当春发生之际,诗人是那样喜悦、兴奋、赞叹。那么,杜甫在春雨到来以前,站在破败的茅屋前观望,那会有怎样的景象?诗人会有怎样的向往和感情?假如你就是诗人杜甫,请以“无雨的春天”为表现内容构思一段话。学生的片段写作,思路相当开阔:有的说,无雨的春天,风尘滚滚,禾苗枯死,杜甫心忧如焚,长声叹息;有的说,无雨的春天,人们无以为食,刮树皮,吃草根,不少人背井离乡,沿街乞讨,杜甫看到“路有饿莩”而老泪纵横;有的说,无雨的春天,疫病流行,那是“万户箫疏鬼唱歌”的可怕景象。

四、作业强化,延伸片段写作训练

语文作业的设计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一种过程。传统的作业形式单一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教学中我尝试在作业的设计上巧妙、灵活地融入积累、探究等形式的片段写作训练,以富有创意、形式新颖、短小精致的作业设计诱发学生写作的激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契诃夫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一个情节:别里科夫被科瓦连科使劲一推,滚下楼,恰被华连卡看见,大笑一场,“哈哈哈”,就此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一切。一个月后别里科夫死了。别里科夫是怎样死的?一个月他是怎样生活的?读后合理想象,写一段别里科夫临死前的心理状态。学生通过课文获得真实感受,由此激发了学生的情趣,再布置学生写作作业,学生就有话可写了。

论文作者:周家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5年7月总第16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30

标签:;  ;  ;  ;  ;  ;  ;  ;  

化大为小,于阅读教学无声处开展片段写作训练论文_周家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