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独特的风景--在时尚散文的一边_散文论文

这里独特的风景--在时尚散文的一边_散文论文

风景这边独好——新潮散文侧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潮论文,散文论文,风景论文,独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6年前后,西方现代哲学和现代主义文学大量涌进大陆。受它们的精神和手法的影响,我国诗歌和小说创作先后在形与质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紧随其后,作为文学一族的艺术散文,也出现一些与传统散文在形与质方面很不相同的作品,这里姑且称之为“新潮散文”。尽管它与当时大量承续传统散文精神和手法的作品相比,数量不多,还处在隐蔽或局部浸濡的阶段,但它所呈现的崭新的审美规范,美学趣味和独特地理解与把握世界的方式,无疑给长期陷于审美形态古典化而困顿不前的当代散文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气。随着时间推移,在锐意创新的散文作者的努力尝试和理论家们的倡导下,新潮散文的数量渐次增多,质量也不断提高,终于开创出一个惹人注目的当代散文新景观。

作为当代散文艺术探索先锋的新潮散文一出现就受到一些非议:说它看不懂,玩技巧,是散文发展的误区等等,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它在产生之初未必符合读者的审美期待,它是试图改变读者的审美趣味,从而使读者产生新的审美期待。可以相信,它就像当时的新潮诗歌、新潮小说一样,随着创作实绩的显现,终究会赢得人们的广泛认同的。

新潮散文的出现是当代散文艺术发展一种自觉超越的表现,是当代散文一种新的审美形态。本文拟从下列三个方面来描述这一散文新景观。

审美:观照生命本体

艺术诞生于人,艺术的目的也在于人。美在于生命。艺术应能表现生命、观照生命、强化生命。这是20世纪文学的时代命题。相对于这一文学命题而言,中国现代文学在自觉表现“人”的方面,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五四”时期,“人”的意识开始觉醒,“‘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见”①,作家们运用现代意识从多角度来思考人,表现人。但随着时代发展,受政治斗争和民族救亡运动的影响,作家们由“五四”多元思考和表现人逐渐集中和停留在政治社会层面思考和表现人。80年代以降,随着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尤其是大量西方现代哲学思想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涌进大陆,“人”的意识深得人心,作家们对“人”思考又走向多层次。1985年前后,文学主题由社会政治主题转到人本主题上来,生命本体成为文学表现中心。这种审美对象、审美内容的变化在小说、诗歌、戏剧里反映尤为明显。

相对于小说、诗歌、戏剧而言,散文中生命意识的自觉是滞后的。有人曾把散文中观照、开掘的“自我”分为四层次,一是“实生活”层次,进行表层的“生活运动”;二是“情感”(或情绪)层次,开始内在的“情感运动”;三是“性灵”(即个性)层次,深化着自我的“心灵运动”;四是“生命体验”的层次,展现奥秘的“人性及生命运动”②。以这四个层次为参照,可发现新时期散文中的“自我”多停留在前三个层次。新潮散文的审美观照却深入到“自我”的生命体验层次;思考作为“类”的人在茫茫宇宙,无限时空的位置,生存和命运。刘烨园希望文学家“以他们的生命、个性、制造力和才华,以他们的良知、责任和纯粹,远离奴性和媚俗超越尘埃和名利,像江河的雪山之源,像顽强生长于漫长的冰川期和生态的荒芜里的绿树一样,给精神,给人性深处的渴望,给历史和人类提供一些久远的,感人的深刻美好的质地。只有这些延续,才能代表人类存在。”认为“以文字表达生命为创造而运动,而灭亡的现象,就是文学--即散文。”③,周佩红认为艺术散文写作就是“以人人都能掌握的最平常自然的话语方式,表现远非人人都能想到,说出,达到的人生理解,审美感受,精神境界。”④

文学史上具有生命意识、人类意识的散文,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中国儒道释文化或西方近代人文精神观照下的生命体验。这类作品的生命体验极富理性,审美多向人的外在世界和浅度的心理层次把握。如古代柳宗元《小石潭记》、苏轼《前赤壁赋》、新时期巴金《随想录》、孙犁、贾平凹的一些散文。另一类是受到西方现代哲学和现代主义文学影响,作品描写的内容开始超出人们熟悉的日常生活经验世界,而深入到某种超验的神秘世界的幻想世界之中,开始从对现实生活的外部描写转向对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开掘,从更深的内宇宙深处来体验生命的各个侧面。如鲁迅《野草》、何其芳《画梦录》、唐湜、钱钟书、许地山等作家的一些散文。

新潮散文的生命观照,无疑更多是承接鲁迅,何其芳们的一路。它们的审美观照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

一是在现代意义上对人的生与死的深刻体察,对生存意义的体验和言说。王小妮认为“人存在所思考问题,也不过是对生对死的疑惑”(《回家》)。凹凸认为“死亡是最接近人生的真谛”(《悖语人生》)。冯秋子从历史层面思索人存在的意义。“历史就是书写辉煌的,亘古与今,历史利用辉煌,然后把它抹去,再利用,再抹去,无穷往复”。“记录的历史是偶然,自然状态的东西,便都是遗忘,遗忘永远的遗忘”。(《辉煌》)这种对人的生与死的思考,生存意义追询的言辞在新潮散文里触目皆是。最典型的是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史铁生体悟到生不再是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一事,死是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这种对生与死的看法与海德格尔生命哲学实在相像。既然死是一种想透后便无须再说的事,那便毋庸费神。对彼岸的悬搁意味着对此岸珍重,史铁生便思考如何活下去。文中写唱歌的小伙子和长跑者行为,透视出人活着的价值。人总是有欲望的,欲望支配着人们去劳作和创造,但后者却总不能满足前者,然却能生出另外的意义。这另外的意义根本所存就在于它组成你的生存内容,手段大于目的,过程比结果更富意味。只有领会到这一点,人才活得轻松和自由。否则,人就会感到累,感到命运的不公。

二是在他们的创作中更多是对生命存在状况的感悟。他们领悟到人,特别是现代人,总免不了痛苦、孤独、焦虑、寂寞,领悟到生存是无奈的,应该寻求摆脱“苦海”的方法,精神安顿的家园。苏叶《总是难忘》用回忆往事来表达对自由人性的热烈追求。张承志《静夜功课》、《午夜鞍子》表达了在极富象征意味的“黑夜”压迫下,需要“一个活鲜鲜的生命,而且姣美生命来支撑自己”。经过深沉痛苦思索,终于找到鲁迅、高渐离,找到了“拼死缠咬,宁百裂而不碎”的精神对应物“鞍子”。马辉《换位》表现当代人自我迷失的苦痛和对自我寻找。王小妮《回家》传达出现代人寻求精神家园而不得的心境。华姿《母亲笔记》体悟到人心常有忧伤和不满,有失落空虚的时候,重要的是应该乐观、自信、上进,才会找到生命的快乐。有的散文写自然。如蚂蚁、空地等等(苇岸《大地上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写出生命存在状况。有的散文充满女性意识。这是对生命状况感悟深化的一种表现。唐敏《女孩子的花》写女性已经超出一般的社会道德与伦理观照,而进入对女性自然属性的表现。叶梦写女人的散文,以其现代女性的生命意识和生存意识,涉向女性之谜与生存之谜的远海,揭开了千百年视为神秘未曾撕破的女性面纱。如《今夜,我是你的新娘》、《晕海的“蜜月之轮”》等,大胆将性内容引进散文。

构思:从“画像”到“画梦”

西方现代主义(包括象征主义)文学影响,新潮散文的审美对象变化,导致散文构思由“画像”向“画梦”转变。这在散文构思方法、思维空间和表现形式中得以体现。

传统的写实散文,由于承认客观世界存在的固有价值和意义,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对客观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观察提炼。叶圣陶写道:要画那种“不为实用”的图画,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见到须是真切见到,”第二,必须“对材料加一番选择取舍的功夫”,第三,“得练成熟习的手腕”⑤。传统写实散文强调的是“画像”构思方法,讲究写实性,主体活动被客体限制,想象被极大削删。创作时,往往以理性为指导,把理念(先行主题)与物态(为主题服务的人、事、景物等题材)简单对应,创作主体感觉活动常被忽视。思维空间往往以单向直线层层推进。叙述上也往往囿于那种“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模式。结构上往往自缚于“起承转合”、“首尾照应”的匠心经营。

与传统写实散文不同,新潮散文由于致力于内宇宙的挖掘,同时深受西方现代哲学和现代主义文学浸染,作家主体意识得到加强,在创作中重视主观表现,但不直接裸露主观;重艺术想象,讲究对表象进行创造性的再安排,强调客观世界只是内心世界的对应物;重艺术形式创新。这种主张使新潮散文抛弃了传统散文的构思方法和审美方式,开始求助于象征、暗示、变形、意象、意识流、梦幻、虚拟、反讽等“画梦”式的构思方法。因此,在他们的作品中,对现实生活的精细观察和描写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对超现实意象、梦幻、幻境以及超现实的艺术世界的刻意追求。文学不再是现实的模仿,而是现实的再创造。正如波特莱尔所说的“整个看得见的宇宙,不过是形象和符号的金库而已,而这些形象和符号应由(诗人的)幻想给予相应的位置和价值,它们是(诗人的)幻想力应该消化和加以改造的”。这种观念极大突出了作家主体的认识和想象作用。于是在新潮散文中,超现实的意象和意境大量出现了。在他们作品中思维空间得以极大扩张,人鬼区分和物我界线消失了,通常的时空观念和生活秩序不具有约束力。作家想象力装上鲲鹏之翼,精鹜八极,翱翔万仞,又如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在想象世界中任意驰骋。如叶天蔚《黑夜独想》中的人会飞,可穿越墙壁,可穿过上下五千年的时空。李彬勇《远景与近景》中的“巴比伦塔”是作者用魔幻手法新作的虚拟。张佩星《第九只苹果》中的人死可以复生,感觉可以替换。世间的万事万物与作者的心灵息息相通,心心相应,他们在这个世界中自由组装和拼合自己的幻想图案,精心构筑梦幻的天国。与此相联的,新潮散文的表现形式也出现极大变革。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叙述人称,叙述方式和叙述语态上。叙述人称,除了通常的第一人称外,第二、三人称已被广泛运用。叙述方式更多采用内心独白式,不规则的自由抒写体制,叙述语段突然转换和言语链之间联系松动或断裂已相当普遍。作者与作品保持同调,一直是散文叙述语态的不成文规则,而楼肇明《惶惑六重奏》、胡晓梦《这种感觉你不懂》等散文使用反讽,打破这种规则。二是散文写法汲取现代音乐、绘画、建筑、小说、诗歌,甚至大自然的原始气息,进行大胆创新。周涛以为他的散文“几乎是一种生活原型”,“是河流,带着沿岸的泥沙和尘土、草皮、枯枝败叶,以及羊粪蛋、马尿,稀哩哗啦就下来了”⑥。这可真是新潮散文写法的形象说法。新潮散文作者创设了日记体(王小妮《回家》)、寓言体(钟鸣《鼠王》)、诗体(唐敏《心中的大自然》)、青春独白体(胡晓梦《这种感觉你不懂》)等多种散文形体类型。三是散文结构依心感、情绪的流动,进行结构形态的自由创造。它不是按照主题先行的理念作限定范围的圆周运动(从主题到题材,以图解主题),而是将“感觉中的现在”(威廉·詹姆斯语)面对读者,扇面般地辐射与延伸,构成区别于理念氛围的感觉化之原发性背景(即指完全进入“真我”的感觉世界),读者与作者一起作“心”的旅行,感受作者那隐秘的心理流程的律动。如刘烨园《自己的夜晚》,静夜反思,随意识的流动,一个个意象纷至沓来,且形成时空交错的拼接叠印,结构似散漫而实有控制。张承志《静夜功课》,一系列动作、感觉、幻觉……像一串串跳荡的音符构成了这篇散文结构的律动。苏叶《总是难忘》回忆中学时代生活,几个少女的神态,友谊跃然纸上,笔墨从容,错落有致,采用的是所谓“爬藤式”结构。

构思方式和审美方式的变化,带来新潮散文在说理、抒情和描写方面的变化。在说理方面,传统散文说理,或直说,或讲究寓理于形象之中。但无论如何,这里的哲理都具有形而上的超然性质,可以脱离具体形象而存在。新潮散文的说理符合不“隔”不“空”审美要求,也就是避免“理障”而追求“理趣”。“理障”只是抽象说教,泛泛而淡;“理趣”则是作者从生活经验领悟出来,饱含作家感情色彩的思想哲理,是情理融化而成一种境界。周涛曾说:“我笔下的长城是从空气中抓来的,我凭悟性悟出历史,任何经院里的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人文学家、民俗学家不可能研究出来。我的历史是‘大陆漂移学说’,是瞬间的顿悟和发现,求证工作我不做,我只告诉你,大陆是飘移形成就够了”⑦。在新潮散文里,不屑于像传统散文那样采用大段的描写,它往往用一个细节加以替代,但它对客观事物的描摹,有时候精细程度并不亚于传统写实散文。然而二者却有质的区别。因为新潮散文中的客观事物并非生活中实有之物,而带有浓厚的象征色彩。如唐敏笔下的鹰、虹、虎,史铁生笔下的蜂儿、蚂蚁、瓢虫……的描写就不仅仅是印象式客观描写,而是有某种意味的。同样,在新潮散文中,抒情方式也发生变化。它虽然讲究抒情,但却反对浪漫主义式的直抒胸臆和过度宣泄。在它看来,文学的首要任务是挖掘世界万物之间,自然与人之间,人的各种感觉之间存在的隐秘的、内在的彼此呼应关系,因而作家的主观情感应当通过与之相呼应的“客观对应物”加以象征、暗示和烘托,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注入浓烈的感情。因此,新潮散文对于环境描写莫不带有浓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新潮散文这种说理、描写、抒情方式,使它呈现一种内在诗性倾向。

应当指出的是,新潮散文大多受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影响,但也有一部分散文,如苇岸《大地上的事情》、曹晓冬《梦游》等透露出向“后现代主义文学”借鉴并实施艺术转化的“文体革命”意向。他们的散文具有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如不确定性、削平深度、零散状态,初始状态、纯感觉、反理智,形式上怪诞、乱、不和谐和开放式等。

语言:纯文学性追求

当前艺术散文语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血现象。表现为:既无独创的句法和新颖词汇,更没有左右逢源曲折有趣的意象,不是执拗于所谓的清淡,淡到索然寡味,就是一味甜得发腻,用一些浅层漂亮文字来掩盖作品内容的平庸,或者弯来弯去咬文嚼字。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作者的思想情感传达和美的创造,更影响读者接受。艺术散文语言失血,是造成当前艺术散文发展困顿不前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

造成当前艺术散文语言失血现象的原因,当然可以从各个方面探寻。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把艺术散文语言与日常普通语言相区别开来。目前,我们对艺术散文语言的认识,还停留在周作人制定的散文语言规范里。周作人认为散文语言“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和趣味的两重统制,才可以造成雅致的俗语文来”⑧。其实,他这种散文语言规范是一种广义的散文语言概念,适用于包括非文学性质在内的各种散文文体。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普通语言运用的主要目的是交际,文学语言运用的目的是为了审美,所以文学语言相对于其他语言来说,显然应有更严格的要求和限制。文学语言和其他语言的区别之一,在于它必须打破常规。这一点从新批评,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符号学等西方文论都从各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诸如陌生化、联想、隐喻、转喻、反讽等一系列概念来。而我们当代艺术散文语言是把文学语言与其他语言等量齐观,艺术散文没有真正独立于日常生活语言之外的自己的语言。

文学语言应从其他语言中分离出来的意识,在新时期小说、诗歌里觉醒得较早。到目前为止,小说、诗歌的语言与1985年前相比是更加文学化了。而现代艺术散文语言迄今为止变化不大,就在于它的现代艺术语言观念觉醒较迟。纵观现代散文史,当时也有作者曾做过使广义散文语言向纯文学性质方面转变的努力,如何其芳、鲁迅等。但由于散文界普遍把周作人规范的散文语言奉为圭臬,以及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等其它因素影响,散文语言的纯文学追求夭折了。时至80年代中后期,在新潮小说和诗歌的语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的同时,艺术散文也暗暗进行语言革新,突破周作人划定的散文语言范式的工作也在进行。这主要表现在小说家、诗人写的新潮散文里面,他们自觉把西方现代文学语言观念应用在散文创作上,赋予语言以象征、暗示、隐喻、多义等多重功能,使之真正独立于日常生活语言。散文语言因此从追求融汇古今、杂糅中外向追求纯粹文学性质改变,并发生一些根本性变化。请看下列一些句子:“日光像旗帜一样在那儿迎风招展”,“他的厌烦像蓝天一样暗朗”;“屋角里依旧是死一般地黑”;“钢轨般的日光呆呆地直铺过去,日子被叹成丝”;“都市的夜是一块烤地瓜”;“海水蓝得像黑暗中的希望”。像以上这些极富文学味的语言在新潮散文里比比皆是。

在这里,我想简单指出新潮散文语言的两种倾向,尽管这两种倾向并非存在于所有的新潮散文中,但它们都是引人注目的。

一是散文语言的知性化追求。知性语言是感觉语言与抽象语言、炽热情绪三者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知性语言与知性思维相关。知性思维长于思想,但并不长于逻辑阐述,回避分析和说明,而由情绪托出思想,由感性浸抵理性终点,是一种直觉式思维。知性思维决定知性语言具有直觉性、朦胧性和深刻哲理性等特点,人们能够感到其中包含深刻的哲理,却难以简洁地把它说出来。知性语言这些特点,使新潮散文对读者有很强的美的撞击力,耐人咀嚼,韵味十足。如楼肇明《惶惑六重奏》等。

二是散文语言语象意指不确定性。在大多数传统散文里,散文语言的意指总要克服歧义和不确定性,尽可能明确、清晰。而在新潮散文里语言的“定义被改变了,变形了,被人的内蕴注入了。因而特定的‘苹果’、‘麦子’、‘街市’、‘树林’等等,既是它们自身又是人的全部--思想、情绪、灵魂、生命以及其它无以言说的什么状态激变的孙悟空的毫毛。这时它不属于现实,而是更新更高层次上的现实,因而用现实定义去理解就不通不懂了,就抠动懒惰、浅薄的神经,使你斥它厌它放弃它了”⑨。这种语象意指多向度作用,也正如法国符号批评家巴尔特所说的“它使读者感到不舒服(可能达到厌烦的程度),扰乱读者的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各种假定,破坏他的滋味、价值观、记忆等的一惯性,给读者和语言关系造成危机”⑩。

以上我们从“审美”、“构思”、“语言”三个方面对新潮散文的现状加以描述,由于阅读范围的限制,难免会有挂一漏万之憾。我希望本文的发表能对新潮散文的创作起一点“他山之石”的作用,这便是我写作此文的初衷了。

注释:

①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②刘锡庆:《当代散文:更新观念、净化文体》,《散文选刊》1994年3月号。

③④《散文茶座》,《散文选刊》1994年1月号。

⑤叶圣陶:《以画为喻》。

⑥周涛:《超越与悬浮》,《散文选刊》1994年2月号。

⑦张占辉:《和周涛聊天》,《人民文学》1993年7月号。

⑧周作人:《燕知草跋》。

⑨刘烨园:《新艺术散文札记》,《散文选刊》1994年5月号。

⑩[美]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P113,上海译文1978年版。

标签:;  ;  ;  ;  ;  ;  ;  ;  ;  

这里独特的风景--在时尚散文的一边_散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