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区域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郭华[1]2005年在《区域公路网发展适应性理论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这就对区域公路交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区域公路网能够更好地发展、完善以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就必须充分分析区域公路网的发展状况。本论文从适应性分析的基本理论着手,提出公路网宏观和微观适应性涵义及目标。宏观方面依据评价指标构建原则建立区域公路网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的整体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指标标准值。微观方面阐述了公路设施与交通需求适应性的基本内涵,分析交通需求特征,并从公路线形、路面、附属设施叁方面着手研究其对交通个体的影响,进而探求适合我国区域公路网发展的理论和方法。文章最后结合许昌地区公路网实证,以系统思想为指导,实现对区域公路网发展适应性的深入、系统分析。

张仕俊[2]2007年在《区域高速公路社会经济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高速公路作为一种现代化交通方式,自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以来,20年间以其快速、安全、高效的优势迅速发展起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以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快速公路运输网络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高速公路网络化进程的加快,区域高速公路社会经济适应性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在适应性问题的研究中,对于区域高速公路社会经济适应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系统分析并探讨区域高速公路社会经济适应性评价方法问题,对于科学制订高速公路发展战略与规划,合理利用高速公路建设投资,促进交通与社会经济的协调、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从高速公路空间特征的角度出发,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在全面分析研究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结合高速公路的技术经济特性,提出从区域整体和内部结构两方面对区域高速公路社会经济适应性问题进行评价;在深入分析现有综合评价方法,尝试改进城市引力模型,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适合区域高速公路社会经济适应性评价的新模型。文章最后,以湖北省高速公路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案例对评价模型进行了验证,对评价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并与传统评价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具有实用性,且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合理。

马书红[3]2002年在《区域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关系着手,首先明确了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提出了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的基本理论——木桶理论和TOWS适应性分析理论。在此基础上,相应于木桶理论,构建了由主体指标和补充指标组成的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而后,针对木桶理论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与之相应的适应性综合评价方法——改进的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法。最后结合天津市和陕西省的公路发展情况,介绍了适应性分析理论、方法在区域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中的实际应用。

卢青[4]2014年在《区域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公路交通与经济系统是两个具有相互作用关系的复杂系统,公路交通系统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经济水平也影响了公路交通系统的发展。建设“适应型”的公路交通,保证两系统的共同发展,协调两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条件。目前,关于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但是现有的研究成果无论从适应性内涵的丰富性还是适应性定量分析方法模型的科学性上都存在有改进和继续研究的空间。基于此,本文以公路交通系统和经济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入手,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多个方面定义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的内涵,分别构建评价指标和测度模型。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从宏观角度出发,多方面定义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内涵。公路交通要在发展速度上与经济发展保持协调性,作为经济发展的服务产业,公路交通要能够在数量上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公路交通、经济发展均受到资源的约束,适应经济的发展,必须能够以最优的资源利用效率,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公路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安全性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论文从协调发展、供需均衡、可持续发展叁个方面分析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阐述了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机制。构建协调发展度、潜在供需均衡度、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友好指数组成的适应性分析评价模型。确立了公路交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构建了熵权法为基础的拟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同时分别选取了潜在供需均衡度、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友好指数评价指标,根据公路交通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引入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建立了基于DEA方法的评价模型,对公路交通的潜在供需均衡度进行分析。将公路交通作为具有“投入—产出”过程的生产系统,使用Malmquist生产效率指数对公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度进行测算,采用熵权法对环境影响指数进行评价。最后,阐述应从协调发展度、潜在供需均衡度、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友好指数综合反映公路交通经济适应度,构建了公路交通综合适应度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参数进行确定。综上所述,论文深入分析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理论,确立了评价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的思路,多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为实现公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仲维庆[5]2013年在《区域交通运行效率分析及规模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区域交通、区域经济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区域交通的运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确定区域交通合理规模及其适应性,可以更好地把握区域交通的发展规律,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通过选择区域经济和区域交通的主要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比较其关联度的大小,可以定量描述区域交通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大小,区分不同交通方式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差异,找出区域经济与区域交通相互影响的关键因素,改进定性分析区域交通与区域经济相互关系没有量化的缺陷。区域交通运行效率和合理规模受多种因素影响。根据灰色关联分析筛选出的区域交通与区域经济的主要因素,采用DEA方法计算区域交通及其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行效率,分析区域交通与区域经济的相互投入产出效率。根据区域交通及其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行效率变化,结合传统区域交通规模计算方法,得出区域交通合理规模,判断区域实际交通规模与社会经济需求的适应性,为区域交通决策提供参考。相关实证说明,区域交通服务能力的提高不仅要依靠区域交通规模的扩大,更要依靠区域交通运行效率的提高;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区域交通规模适应性的提高但并没有带来明显的交通运行效率提升。研究结论表明,区域交通未来发展不仅要关注交通规模的扩张,更应该关注区域交通运行效率的提高,走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潘文刚[6]2008年在《城市群公路网结构适应性分析》文中指出兴起于1960年代中期并波及世界的结构主义认为,任何客观的研究对象都有着复杂的层次结构,而人们对于它们的主观反映和表述,也必须具备相应的层次结构。这种结构模式具备一定的规律性,可以把错综复杂的现象归结为基本单元的组合。在分析研究问题时首先要从整体出发,通过找到其结构而发现其内部的规律性。城市群公路网络同样具备结构特征。公路网络只有在内部相互联系的各要素间形成合理的稳定的组合形态,才能有效发挥公路网络的整体性能。公路网络包括城镇和公路两大要素,本文在公路与城镇共同组成的“路——镇网络系统”中,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进行公路网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与城市群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基于聚集和扩散效应,分析城市群公路网的功能结构;运用交通区位理论和分形理论进行公路网布局与交通区位线和城镇布局的适应性分析;同时引入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对公路网内部均衡性进行分析。基于上述研究,提出城市群公路网结构适应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根据评价的要求和目的,在可行性和易操作性的前提下,提取评价指标以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法相结合构建评价模型,并以关中城市群为例,进行公路网结构适应性评价分析。

陈岩[7]2013年在《河北省高速公路经济社会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速公路作为一种现代交通方式,已成为区域公路运输网络的主动脉,其发展速度是其他交通设施无法比拟的。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区域高速公路社会经济适应性问题备受关注。河北省的高速公路发展也不例外。本文旨在分析河北省高速公路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首先介绍了河北省高速公路发展现状,再从河北省经济特点与高速公路关系、高速公路对旅客运输需求层次的适应性分析、高速公路对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的适应性分析叁个方面对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对高速公路的需求分析进行系统研究。其中,重点分析了高速公路对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的适应性分析,分别从对贫困县、对沿海规划、对冀中南地区的影响叁方面进行说明。最后确定了高速公路经济社会适应性的定量评价方法,主要借鉴前人研究高速公路经济社会适应性的一个公式,并将公式进行有效变形,得出符合C-D生产函数特征的高速公路生产函数。运用上述公式,利用全国30个省区市“十一五”期间的数据,拟合面板数据模型,先比较环渤海经济圈各省区市土地面积、人均GDP、公路网运算换算周转量、机动车辆折算数四个因素的影响效率,再计算并比较他们的综合影响效率,最后依据面板数据模型求得的截距结果,进行各省区市的适应性评价分析。通过分析得出,河北省发展高速公路的潜力是很大的,高速公路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当加大投资力度,保证工程质量,以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但也要注意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度,避免呈现不适应的状态,造成资源浪费。河北省还应充分利用环京津、环渤海的优势,借鉴其他地区的优势经验,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对其他地区起到一定的扶持作用。

周伟, 马书红[8]2003年在《基于木桶理论的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的基本概念出发,提出了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的基本理论——木桶理论。在此基础上,相应于木桶理论,构建了由主体指标和补充指标组成的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适应性综合评价方法——改进的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法。最后结合天津市和陕西省的公路发展情况,介绍了该理论、方法在区域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中的应用。

马书红[9]2004年在《公路交通的适应性及其评价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的基本概念出发,将木桶理论和SWOT分析理论应用于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与理论相适应的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的综合评价方法,并介绍了其应用.

夏明雷[10]2006年在《区域公路运输结构适应性研究》文中认为公路运输结构是公路运输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秩序。系统内部各要素间相辅相成,各司其职,但作用不是完全等同的,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有不同的薄弱环节。本文在广泛收集和深入分析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工程、数学等基础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公路运输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作了详细的研究,旨在把握公路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找出公路运输系统建设与发展的薄弱环节,为运输主管部门和决策者明确公路交通运输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提供科学的依掘。 本文首先运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对公路运输结构的基本概念、内部构成和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界定,深入探讨了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适应性的涵义与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出公路运输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的综合评价模型。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贵阳市公路运输结构的现状,通过对相关数据资料的调查收集,运用本文所建立的方法与模型,对贵阳市公路运输结构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参考文献:

[1]. 区域公路网发展适应性理论分析[D]. 郭华. 长安大学. 2005

[2]. 区域高速公路社会经济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D]. 张仕俊. 北京交通大学. 2007

[3]. 区域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D]. 马书红. 长安大学. 2002

[4]. 区域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研究[D]. 卢青. 西南交通大学. 2014

[5]. 区域交通运行效率分析及规模适应性研究[D]. 仲维庆. 大连海事大学. 2013

[6]. 城市群公路网结构适应性分析[D]. 潘文刚. 长安大学. 2008

[7]. 河北省高速公路经济社会适应性研究[D]. 陈岩. 河北经贸大学. 2013

[8]. 基于木桶理论的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J]. 周伟, 马书红. 中国公路学报. 2003

[9]. 公路交通的适应性及其评价技术研究[J]. 马书红.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4

[10]. 区域公路运输结构适应性研究[D]. 夏明雷. 西南交通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区域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