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果报应观念的认知调查与厚黑行为抑制效果分析论文

基于因果报应观念的认知调查与厚黑行为抑制效果分析 *

汤舒俊1,郭永玉2

(1.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 330022;2.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京 210097)

摘 要: 因果报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观念,至今仍然影响着当下社会大众。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社会大众对因果报应的认知与理解,并进一步通过启动实验考察因果报应启动对厚黑行为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大众对因果报应的认知与接纳是一种客观存在,55.83%的被试知晓因果报应,33.81%的被试表示相信因果报应的存在,10.09%的被试表示因果报应很灵验,23.67%的被试表示因果报应影响自己的行为处世,22.96%的被试表示会用因果报应提示教育身边的亲友。(2)因果报应材料的启动能显著地抑制厚黑行为,中性材料的启动不能抑制厚黑行为,因果报应启动的内容与厚黑人格对厚黑行为具有交互效应,因果报应启动能更显著地抑制高厚黑人格被试的厚黑行为。基于社会治理的视角,社会公众对因果报应的接纳成就了其参与社会治理的可能性,因果报应内蕴的道德自律、匡扶正义、累德向善等价值内核成就了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效用性,因果报应观念应建设性发掘和创造性地转化为当下的社会治理所用。

关键词: 因果报应;启动;厚黑行为;社会治理

1 问题的提出

在今天中国社会转型、价值多元,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备、法律制度尚待健全的大背景下,厚黑学一度盛行(汤舒俊,郭永玉,2011)。在名利的诱惑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操纵他人、谋取利益的厚黑人格“大放光芒”,相应的厚黑行为诸如大学教授骗人又打人(肖传国事件)、大学生撞人又杀人(药家鑫事件)、长江渔民只捞死人不救活人(湖北10·24事件)等层出不穷,并且不断地突破道德底线,甚至触碰法律红线。社会中这些以性恶假设、漠视情感、执着名利、扭曲手段为本质特征的厚黑行为不仅造成了“好心扶人成被告”、“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人间悲剧,还严重地刺痛了社会的道德与良心。因此现实中这种“有德之人没有福、有福之人多歹徒”的错位重新激发了社会大众对德福统一、因果报应的质朴期待(魏长岭,2013)。因果报应是中国民间朴素的宗教愿望与信仰理想,它融合于东汉时期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接中,并发展成为对中国影响年代最久、影响范围最广的宗教人生理论(郭征宇,2005)。因果报应说强调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为有德而生善因、结善果,因为无德而生恶因、结恶果(张忠,2014),微观上会促使人们的道德自律,戒除贪嗔痴慢疑,从内心防非止恶,促使人们从点滴小事严格地要求自己,进而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宏观上也会助推人际互动、助力群体的互助氛围、助建良性社会秩序(牛延锋,2006)。因果报应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有着厚实的根基,不仅渗透到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还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征,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处世。

但受极左思潮的影响,因果报应观念曾上纲上线到“唯心主义”、“封建残余”、“迷信思想”、“平顺民意的愚民学说”、“统治阶级毒害人民的精神鸦片”,一度讳言禁言。虽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贯彻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因果报应却蒙上了历史的尘埃,以至于今天讲科学地扬弃、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时,在面对因果报应观念这个灰色地带时,恐怕更多的态度还是“弃”多于“扬”、“批判”大于“继承”。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牛延锋、边巴罗布,2009)。那么因果报应观念是否作为“精神鸦片”已被社会大众抛离在了上个世纪?因果报应观念还能古为今用在今天的社会发展进步中有所贡献吗?基于上述疑问,本研究拟进行2个子研究,首先通过因果报应观念的社会认知调查来尝试回答今天社会大众对世辈承袭的因果报应观念是否认可认同,然后进一步通过因果报应的启动实验来尝试回答因果报应观念内蕴的惩恶扬善理念对于平抑当下方兴未艾的厚黑行为是否有用有力,本研究希望基于客观的调查结果与实验分析,来了解当下社会大众对因果报应观念的真实认知与态度,同时也客观评估因果报应观念对于社会治理的可能作用与效果。

2迷信还是不信?社会大众对因果报应的认知调查

2.1 调查设计

自编因果报应的认知调查问卷(见附录1),问卷分为三部分,共10个项目。第一部分4个项目,是人口统计学变量调查,主要调查参与被试的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第二部分2个项目,是对因果报应的熟悉状况调查,主要调查参与被试对因果报应的知晓途径、把握程度;第三部分4个项目,是对因果报应的评价调查,主要调查参与被试对因果报应的爱恶态度与应用状况。

2.2 调查过程

调查在江西、湖北两省的2个省会城市、4个地级市、8个县、16个乡镇、24个行政村共46个调查点展开,以方便抽样为原则确定调查点,整个施测过程中都得到了当地民族与宗教事务局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一共调查2400名被试,其中有效合格问卷为2239份。

2.3 调查结果

(1)人口统计学调查结果

对参与调查的被试进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相关统计分析,结果如下表1所示。

1.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是高校师生事前都没有预想到的,其发生原因、造成的影响、发生地点等较为特殊。对于该类型事件通常在前期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只是被人们所忽视,然后由较小的事件转变为严重事件,在某一因素作用下突然爆发出来,使得学校教师和管理者感到措手不及。

表 1参与调查被试的基本情况

混凝土的强度作为主要影响参数,中国规范取的是混凝土的抗拉强度,美国和欧洲规范取的是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同时关于临界截面周长的取值方法也存在明显差异。对于无抗冲切钢筋板柱节点,中国和美国规范都没有考虑钢筋配筋率对边角节点抗冲切性能的影响,而Susanto Teng提出的公式中考虑了配筋率的影响,建议我国规范可以对钢筋配筋率的影响因素加以考虑。

参与调查的2239名被试中,2.64%(59人)认为不了解因果报应,12.59%(282人)认为不太了解因果报应,28.94%(648人)认为对因果报应的了解一般,55.29%(1238人)认为比较了解因果报应,0.54%(12人)认为很了解因果报应。

参与调查的被试列举的知晓因果报应的途径中,“长辈教授”、“传统文化学习”、“宗教熏陶”位列前三甲。

3.2.1 阈上启动的操纵

(二)死亡原因 仔猪出生后,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又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如饲养不当,护理不周,就会引起患病和死亡。

在参与调查的2239名被试中,33.81%(757人)表示相信因果报应的存在。

在参与调查的2239名被试中,10.09%(226人)表示因果报应很灵验。

这些问题其实与EGP课程改革遇到的问题相类似。无论是EGP还是ESP,保证足够的教学时数,为学生创造足够的外语操练机会,是学好英语的首要保障。

在参与调查的2239名被试中,23.67%(530人)表示因果报应影响自己的行为处世。

(2)因果报应的熟悉状况调查结果

在参与调查的2239名被试中,22.96%(514人)表示会用因果报应提示教育身边的亲人朋友。

在临床中,急性颅脑损伤诊断难度较大,在诊断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以下三点的注意[2],其一,在分析颅骨骨折成像时,应加强对颅骨断裂程度的辨别。与此同时,区分间接征象。其二,在诊断硬膜下血肿和硬膜外血肿的过程中,同硬膜下血肿相比,硬膜外血肿范围相对较小,在影像资料显示过程中,通常形状为梭形,而且不在颅骨分析之间跨越,通常情况下,同骨折合并在一起,与暴力撞击有着密切关系;而硬膜下水肿在图像中以新月形呈现,能够在颅骨缝隙间跨越,而且其覆盖面积要比硬膜外血肿更为明显,对于其中的大部分不会与骨折合并的。其三,以不同MRI成像为依据,对血肿以及病变状况进行分析。

3利用还是弃用?因果报应的启动对厚黑行为的抑制实验研究

3.1 研究设计

3.1.1 实验方案

研究采用2(厚黑人格)×2(启动内容)×2(启动方式)被试间设计,厚黑人格分为高厚黑人格和低厚黑人格两个水平,启动内容分为因果报应启动词汇和中性启动词汇两个水平,启动方式分为阈上启动和阈下启动两个水平。研究的因变量是被试在模拟组合情境下的厚黑行为意向。本实验的具体研究假设如下:

网络视频行业极其烧钱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从过去的群雄混战到今天的优爱腾(优酷、爱奇艺和腾讯视频)三分天下,最重要的竞争筹码就是资本,这是一个没钱就没法玩的游戏,所以,也只能是BAT之间的游戏。

H1:厚黑人格对厚黑行为的抑制有显著影响,低厚黑人格被试的厚黑行为更易于得到抑制,高厚黑人格被试的厚黑行为则较难得到控制。

H2:启动内容对厚黑行为的抑制有显著影响,因果报应词汇启动能抑制厚黑行为,而中性启动词汇启动则不能抑制厚黑行为。

H3:启动方式对厚黑行为的抑制有显著影响,阈上启动能抑制厚黑行为,而阈下启动则不能抑制厚黑行为。

综上所述,普通高中的正常活动开展对资金有着较为强烈的依赖性,而当前的高中在财务会计实践中核算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不高,因此存有较为明显的资金浪费等情况,这种情况严重的影响了高中的实际建设和发展,因此在对一般高中财务会计核算价值分析的基础上讨论高中财务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然后研究提升财务会计效率和质量的综合措施,这样,整个高中财务会计工作开展的实践性指导和参考会更加的科学,而有了更为科学的理论参考,最终的实践开展也会更具效率和质量。简言之,分析一般高中财务会计核算工作的内容与价值现实意义显著。

H4:启动内容与厚黑人格会交互地影响对被试厚黑行为的抑制。

H5:启动方式与厚黑人格会交互地影响对被试厚黑行为的抑制。

H6:启动内容与启动方式会交互地影响对被试厚黑行为的抑制。

为掩饰实验目的,阈上启动任务都以“记忆力能力测试”的名义进行。

3.1.2 实验材料

3.1.4 实验仪器

厚黑人格的测量采用《中国人厚黑人格问卷》共15个项目,包括性恶推断、手段扭曲、感情冷漠和利益执着4个维度,问卷克朗巴赫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2(汤舒俊,郭永玉,2015)。

3.1.3 被试

阈下中性启动词汇的确定。对某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30位同学进行自然风光相关词汇的征集,根据所列频次并综合考虑准确性和相关性后最终确定10个阈下中性启动词汇:天南地北(19次)、海阔天空(19次)、白云绿水(18次)、蓝天白云(17次)、万紫千红(14次)、天涯海角(12次)、青山碧水(11次)、日月星辰(19次)、千山万水(8次)、五光十色(6次)。

阈下因果报应启动的词汇的确定。对某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30位同学进行因果报应相关词汇的征集,根据所列频次并综合考虑准确性和相关性后最终确定10个因果报应的启动词汇:好人好报(14次)、好人好命(12次)、好人天佑(11次)、坏人坏报(11次)、恶有恶报(11次)、罪有应得(9次)、种豆得豆(8次)、种瓜得瓜(8次)、投桃报李(7次)、惩恶扬善(5次)。

被试来自于某高校《公共心理学》课堂的学生237名。以班级为单位,对被试进行《中国人厚黑人格问卷》的团体施测,根据被试在《中国人厚黑人格问卷》的得分从高到低排序,前27%的60名同学(男生36名,女生24名)为高分组,后27%的60名同学(男生28名,女生32名)为低分组,共抽取120名被试。

从社会层面来看,礼之实践乃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伦理情感的推演和扩充,亦即以仁者爱人过程在社会体制中得以发生的显现。它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地位,它不仅维护了家庭伦理伦理秩序,也维护社会伦理秩序,更维护的国家的伦理秩序,是维系家庭、社会和国家安定和谐的重要纽带。

阈下启动采用E-prime软件自编程序在计算机上实现。计算机为联想品牌台式机,Windows XP操作系统,CPU主频1.6GHz,17 英寸CRT显示器,分辨率800 ×600像素,刷新频率120Hz。

3.2 实验的操纵与程序

(3)因果报应的评价状况调查结果

在ISO24444:2010关于防晒化妆品防晒指数测定方法中规定,可根据测定ITA°快捷准确地预测受试者的 MED,因此参考引用 ISO24444:2010修改的《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也明确提出“可以根据受试者肤色 ITA°预测受试者 MED值”。

阈上因果报应启动通过被试回忆并在纸上撰写与因果报应主题相关的故事来完成,使被试在意识层面对因果报应观念进行深度加工,写作任务的要求如下: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是连续作业,各工序联系紧密。同时在施工现场存在着各种不可预见的因素和风险,所以在人员配备上需要合理安排,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要均衡分组。通常采取双班或三班制,在关键工序上要配备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员工。

我们成长过程中都听过或看过“因果报应”的故事,请仔细回忆并写下一个你熟悉的因果报应故事,要求情节完整,不少于150字。

阈上中性材料启动则通过被试回忆施测日前一天的全部活动并撰写来完成,写作任务的要求如下:

请仔细地回忆一下你昨天都做了哪些事,努力追忆出来并以流水账的方式写在纸上,要求尽量详尽且不少于150字。

其一,意识形态支配力建立在群众认同的基础之上。意识形态家在制造政治理论学说体系时,虽然主观上是服务于统治阶级利益的实现,但是客观上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群众的利益诉求,这一意识形态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认同。尤其是,在革命时期“它的利益在开始时的确同其余一切非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还有更多的联系,在当时存在的那些关系的压力下还不能够发展为特殊阶级的特殊利益”㉛,进而形成领导革命、团结群众的舆论基础。

H7:厚黑人格、启动内容、启动方式会交互地影响对被试厚黑行为的抑制。

体育小镇的空间布局是指依据体育小镇的发展现状、体育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以及交通、水文地理等自然条件,有效组织体育小镇空间结构的过程。江苏省体育小镇的空间布局包括两个层次:宏观的外部空间布局和微观的内部空间布局。外部空间布局是指江苏省域与临近省域的体育小镇空间布局;内部空间布局是指江苏省域范围内的体育小镇空间布局。两个层次的空间布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文主要研究微观层面的体育小镇空间布局问题。

3.2.2 阈下启动的操纵

阈下启动隐藏在数字判定任务中,阈下启动词在每次的数字奇偶判断前闪现,为掩饰实验目的,告知被试这是一项数字奇偶判定任务,要求被试根据屏幕正中央所呈现的数字快速准确地做出按键反应,如果是奇数,按键盘上的F键,如果是偶数,按键盘上的J键。实验所用的30个数字都是11~99之间的两位数,其中奇数15个,偶数15个。

阈下启动实验中,首先在屏幕上呈现“欢迎你的到来,现在开始实验”,并在屏幕上呈现实验指导语,被试在实验练习、熟练掌握要求后正式开始实验。正式实验中每一个trial的流程如下:词汇判断任务从一个红色的“+”号注视点开始,“+”号呈现1000ms ,紧接着呈现启动刺激15ms ,再呈现21ms 的掩蔽,最后呈现数字2000ms 以等待被试做出判断,只要被试按F键或J键做出反应或规定时间内无按键反应,系统自动进入下一个trial。所有呈现的“+”号为红色,宋体一号,启动词汇和数字都是黑色,宋体二号,背景均为白色。本实验参考Cesario、Plaks和 Higgins(2006)阈下启动实验来设定刺激参数,实验流程见图1。

图 1阈下因果报应启动实验流程

3.2.3 因变量的测定

所有被试在接收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因果报应启动后,立即接受一个相同的纸质版厚黑情境测验,测验是基于被试典型生活情境而编制的一个厚黑行为意向测验,测验中所提供的五个选项采用厚黑情境行为锚定评判,依次计1分到5分。

实验结束后,对所有被试都进行意识排查,询问阈上启动的被试是否了解实验目的,询问阈下启动被试是否看见阈下启动词,最后解释实验意图并向所有被试表示感谢。

3.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实验操纵检验

参加阈上启动处理的被试都很好按照写作要求地完成了写作任务;接受阈下启动处理的被试都表示没有看见阈下启动词。没有被试没有怀疑实验中启动程序和行为测验的关联,也没有导致被试对厚黑心理与行为有意识的思考而影响其真实作答,接受阈上启动的被试和接受阈下启动的被试都得到了有效的实验操纵。

很快警察就在阁楼里搜出一副指纹模具手套、一本逃生日记以及制作逃生装置的材料,指纹手套是杜朗的,但却没能找到杜朗本人。

3.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不同条件组合下小组被试人数与厚黑行为意向的平均数、标准差见表2。

表 2实验描述性统计结果( N = 120)

3.4.3 假设检验

通过方差分析来检验研究假设,结果见表3。

表 3方差分析的结果( N = 120)

厚黑人格的主效应显著(F (1,112)=146.633,p <0.001,η 2=0.567),因果报应材料启动的主效应显著(F (1,112)=198.300,p <0.001,η 2=0.639),因果报应材料启动与厚黑人格交互作用显著(F (1,112)=76.227,p <0.001,η 2=0.405),假设H1、H2、H4得到验证,其他假设未得到验证。

进一步采用简单效应分析来探讨厚黑人格与因果报应材料启动的交互作用,结果见图2。

图 2厚黑人格与因果报应启动内容的交互作用

在中性材料的启动下,高厚黑人格被试的厚黑行为选择倾向(M =4.43)要显著地高于低厚黑人格被试的厚黑行为选择倾向(M =1.97),F (1,121)=216.65,p <0.001,η 2=0.217。但在因果报应材料的启动下,高厚黑人格被试的厚黑行为选择倾向(M =1.73)与低厚黑人格被试的厚黑行为选择倾向(M =1.33)没有显著差异,F (1,116)=2.76,p =0.109。

4 分析与讨论

4.1 以何为用:社会公众对因果报应的接纳成就了其参与社会治理的可能性

社会认知调查的结果表明,因果报应观念作为世辈承袭的朴素信念并没有因为政治变幻、文明发展、时代变迁而被彻底抛弃,它仍然被部分社会民众悦纳并发挥影响。这其中的缘由也值得思考,首先因果报应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理论学说,其基本含义(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有什么样的果就有什么样的因)易懂好学,同时又包含着世界是普遍联系、肯定因果联系的客观性等合理思想(何渊,1989)。其次因果报应是一个朴素而又美妙的信仰法则,人们所享有的福禄或所遭受的灾殃与其善恶之德行相称(曲宁宁,2016),客观上推动了社会各阶层对因果报应的普遍接纳。因果报应“善有善报”的思想用世俗的幸福来还报个体的美德,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底层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传统社会中统治阶层成员也推崇因果报应信仰,士林精英在社会实践中敬畏道德、抑制作恶、甚至主动行善,这对道德的教化和社会的安定都会起到积极作用,客观上也有益于底层大众,因此,我们应批判地、历史地和具体地理解“鸦片论”(林贤明,2015),客观辩证地看待今天社会大众对于因果报应的接纳,客观地看待这种接纳对于社会治理可能的积极作用。

4.2 何以堪用:因果报应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厚黑行为抗体

因果报应启动实验的结果表明,因果报应能很好抑制厚黑行为。这验证了因果报应是存在于社会大众观念之中的法(郭忠,2013),当下中国社会四大主流宗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以善福恶祸作为导人向善的诱因,如道教主张天道承负,善恶祸福前承后负,行善福荫子孙,作恶殃及后代;佛教的十二因缘说主张现在的(善/恶)果必有过去的(善/恶)因,现在的(善/恶)因必将产生未来的(善/恶)果;伊斯兰教宣扬真主安拉是是善恶报应的保证,是道德公正的天平(魏长岭,2012);基督教主张个体能否得到救赎取决于其善恶行径,公正的末日审判决定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姚卫群,2011)。四大宗教都借鬼神之力严密监督和规范信众的言行,设计出因果分明、强调公正、对民众有强大吸引力和威慑力的赏罚机制(吕宗力,2016)。不仅如此,因果报应还浸润着社会大众的生活,从今天百姓家门口张贴的对联“书是世上英雄胆,德为人间富贵根”,横批“厚德载福”,到流传至今的民间口谣“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其中惩恶扬善、好人好福的主题与内容都彰显出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因果报应的认同与接纳。因果报应观念近似无形,但对中国人影响至深。因果报应成功地将个体的困厄显达、长寿短命、疾病灾祸与个体的嘉言懿行、善德厚薄紧密关联起来,具有扬善止恶的作用(孙长虹,2014),它是价值观层面恶的制衡力量,是传统文化孕育的厚黑行为抗体。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或基因,落脚于中国文化思想体系中三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思想体系——儒、道、释上(郝永,2009,p.3),而儒、道、释三家对于因果报应均浓墨重彩并刻画入微。儒释道后来三教合流,客观上使得因果报应观念在中国传播更广泛,社会基础更深厚(谭振江,2014)。

4.3 如何运用:因果报应观念应创造性地转化为社会治理资源

我国宗教民俗历来强化赏善罚恶、天佑好人,将善恶报应作为一味药剂疗已心疾,疗社会痼疾(杨宗红,2013),因果报应用将来的报应来警醒人们当下的行为,这有利于维护人们的道德积极性,有利于维护讲道德的价值根基(魏长岭,2014),这客观上弘扬了宗教思想道德的积极因素,助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今天的社会治理(冯今源,2005),但因果报应参与社会治理效用的发挥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从《三字经》到《增广贤文》,从《朱子家训》到《帝鉴图说》,因果报应观念不仅杂散地分布于宗规、教义、家信、族谱、乡约、民风、县志、官书等系列文化载体之中,而且因果报应观念也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不仅有匡扶正义、止恶扬善的正能量,也包括着消极无为、逃避保守等负性成份,因此因果报应观念要转化为社会治理资源首先要进行分类整理、具体分析和仔细剥离。在此基础上,对因果报应观念进行发掘转化、精细加工,用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对内蕴的道德自律、匡扶正义、累德向善等价值理念做出新的时代阐释,使因果报应在当下与时俱进地成为政府处突应变的隐形维稳力量,成为底层大众的情感抚慰,成为社会公众道德约束的内在监督。

当然,对于因果报应在社会治理中的可能积极作用,我们不能否认,但也不应刻意放大,毕竟因果报应要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必须结合时代主题经过现代转化,必须结合受众对象进行正面引导,因此它发挥作用的对象是局部性的而不可能是全体性的,它发挥作用的性质主要是辅助性的,而不是主导性的。

5 结论

(1)社会大众对因果报应的认知与接纳是一种客观存在,55.83%被试知晓因果报应,33.81%被试表示相信因果报应的存在,10.09%被试表示因果报应很灵验,23.67%被试表示因果报应影响自己的行为处世,22.96%被试表示会用因果报应提示教育身边的亲人朋友。

(2)因果报应材料的启动对厚黑行为的抑制有显著影响,中性材料的启动则不能抑制厚黑行为,因果报应启动的内容与厚黑人格对厚黑行为具有交互效应,因果报应启动能更显著地抑制高厚黑人格被试的厚黑行为。

(3)基于社会治理的视角,社会公众对因果报应的接纳成就了其参与社会治理的可能性,因果报应内蕴的道德自律、匡扶正义、累德向善等价值内核成就了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效用性,因果报应观念应建设性发掘和创造性地转化为当下的社会治理所用。

参考文献

陈力祥.(2010).中国古代社会道德践行机制及其当代价值探析.道德与文明 ,(1),45-50.

冯今源.(2005).试论宗教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途径与方法.世界宗教研究 ,(3),1-7.

郭征宇.(2005).简论佛教的因果报应说.晋阳学刊 ,(4),62-65.

郭忠.(2013).阴律:一种存在于观念之中的法——对中国民间因果报应信仰的法理分析.青海社会科学 ,(1),80-85.

何渊.(1989).对因果报应说应作具体分析.教学与研究 ,(4),75.

郝永.(2009).中国文化的基因——儒道佛家思想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林贤明.(2015).马克思文本研究的方法论思考——基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文本解读.世界宗教研究 ,(4),185-189.

吕宗力.(2016).从比较视角看先秦至南北朝神灵监督下的善恶报应信仰.社会科学战线 ,(12),69-83.

牛延锋.(2007).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江淮论坛 ,(1),109-110.

牛延锋,边巴罗布.(2009).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西藏民族学院学报 ,(5),9-13.

曲宁宁.(2016).论先秦善恶报应理论及其衍变.周易研究 ,(5),75-81.

孙长虹.(2014).善恶报应与道德信仰的确立.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8 (6),50-54.

谭振江.(2014).中国本土经典中因果报应观念评析.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6 (11),63-67.

汤舒俊,郭永玉.(2015).中国人厚黑人格的结构及其问卷编制.心理学探新 ,35 (1),72-77.

汤舒俊,郭永玉.(2011-01-25).当前社会中的马基雅弗利主义现象.中国社会科学报 ,p9.

魏长岭.(2012).因果报应与道德公正.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9 (6),34-38.

魏长岭.(2013).因果报应与道德公正——因果报应具有必然性吗?伦理学研究 ,(5),53-58.

魏长岭.(2014).“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与“人怎么才会有道德”.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1 (1),28-33.

姚卫群.(2011).从四大宗教看宗教伦理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8 (3),121-126.

杨宗红.(2013).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善恶报应与社会治疗.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5 (1),59-62.

张忠.(2014).论中国善恶报应观的形成及其当代启示意义.中州学刊 ,(9),113-118.

Cesario,J.,Plaks,J.E.,& Higgins,E.T.(2006).Automatic social behavior as motivated preparation to interact.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 ,90 (6),893-910.

The Social Survey of Karma and Priming Experiment of Inhibition Effect on Machiavellian Behavior

Tang Shujun1,Guo Yongyu2

(1.School of Marxism,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2;2.School of Psychology,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

Abstract :Karma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Karma don’t just means the past actions influence the present and the present actions influence the future,the law of Karma is some kind of cosmic justice system,and some kind of mysterious cosmic force directing karma,rewarding good people and punishing bad people.The lasting influence of Karma passes down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till now Karma still impacts the Chinese in the today’s society.Through social survey to uncover the acquaintance andapprehension of Karma in the public,the questionnaires are surveyed among 2239 subjects in 2 provinces,and the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1)55.29% of the subjects(1238)know the Karma by different ways,and “ taught by the elders”,“learned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and “study from the religion” rank the top 3 ways mentioned.33.81% of the subjects(757)believe the law of Karma really exists in the world.10.09% of the subjects(226)believe that the law of Karma works effectively,really punishes the evil and rewards the good.23.67% of the subjects(530)use the Karma to guide their behavior and social activities,22.96% of the subjects(530)mention the Karma to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 as a warning or a kind of education.Further through the priming experiment to test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Karma on Machiavellian behavior,237subjects attend the 2*2*2 between subject experiment,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priming of Karma can significantly inhibit theMachiavellian behavior,the priming content and the Machiavellian personality interplay on the Machiavellian behavior,the priming of Karma can better inhibit the Machiavellian behavior of the subjects with high Machiavellian personality.Based on the analyses and discussions of the above-mentioned studies,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rawn:(1)the acquaintance and acceptance of Karma in the public today is still an objective existence because of the lasting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f Karma.(2)the priming of Karma can significantly inhibit the Machiavellian behavior.(3)Karma is a complex existence,it can’t be simply regarded as spiritual opium that poisons the people,on the contrar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governance,the Karma can help the upstanding of raising goodness and restraining evil,help the progress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ethical and cultural advancement,and the contents of Karma in traditional religious heritage and folk culture can be selectively processed and creatively transformed for the need of today’s better social governance.

Key words :Karma;priming;Machiavellian behavior;social governance

中图分类号: B8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5184( 2019) 04-0352-06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9BKS217),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18JDSZK09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9批面上资助项目(2016M592110)。

通讯作者: 郭永玉,E-mail:yyguo@njnu.edu.cn。

标签:;  ;  ;  ;  ;  ;  

基于因果报应观念的认知调查与厚黑行为抑制效果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