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论文_成国军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论文_成国军

摘要:学习必问,非问无学,以问促学。倡导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教师要积极诱发学生质疑教材内容,主动探究。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式探究性学习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努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循循善诱,多渠道引导。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引导;质疑

知识亦称为“学问”,“学”与“问”连用,绝非偶然,原因就在于“学”与“问”不可分割。桐城派有名作家刘开《问说》云:“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也。”有此可见问之重要。《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倡导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这也给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要求:教师要积极诱发学生质疑教材内容,主动探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式探究性学习,摒弃“一切为考分”的纯功利教学思想和模式,是摆在高中语文教学一线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笔者认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引导学生质疑:

一、努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和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气氛中,才能发挥出师生的潜能,迸发出灵感的火花。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微笑和赞誉成为联系师生的纽带,师生平等、生生友爱,这对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上课总是板着脸孔,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这会大大挫伤学生质疑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加上学生之间存在嘲讽之风,整个课堂教学气氛必定死气沉沉,“填鸭式”教学就因此而形成。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是人的基本潜能,而身心自由则是创新潜能得以发挥的基本条件,身心自由的获得来源于宽松、自由的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学生才能踊跃质疑,从而酿造和谐融洽的合作探究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教学《雷雨》(节选)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剧中人,一起揣摩体会各种不同身份的人物的性格、心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的质疑意识就得以萌发,就不会拘泥教师对课文的独解,对角色的探讨理解肯定有质的飞跃。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按探究的一般过程来完成课堂教学,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目前,大多数高中学校的语文教学,存在严重的“求同”意识,教师的观点压倒一切,考试答案也是“一家之言”,百家争鸣的局面几乎难于见到,学生极易变成绵羊,这对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精神相当有害。新课改的到来给沉闷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我们的语文教师不要因循守旧,要敢于打破约束学生思维的条条框框,鼓励、指导、培养学生质疑发问,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喜欢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养成质疑的习惯。学生提出问题有时会超出教师的预料,甚至给教师出了难题,教师不应“顾全面子”而避而不答,而且对于这种“钻牛角尖”的学生要当众鼓励,要让学生知道,教师不是万能的,而是他们学习路上的一些路标,有些问题可以和学生在课下共同寻求答案。实事求是、勤奋好学的教师不会因此失去自尊,而只会更加赢得学生的尊敬,而且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往往能事半功倍。

三、循循善诱,多渠道引导

循循善诱,最早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循循”,有步骤的样子,“循循善诱”就是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他非常注重“循循善诱”,目的是让学生既能比较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又能始终保持求知的欲望。

教师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提问的角度、范围及方法,使学生提问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从新知识的生长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师可“抛砖引玉”,从不同的角度、多种渠道提问题,开阔学生的视野,达到以问促问的目的。提问恰当,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有教师的“一问”引出学生的“多问”,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例如:在《项链》教学中,教师可提出“作为好朋友,富有的佛来思节夫人为什么将赝品项链借给玛蒂尔德?”这一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还可以提出“玛蒂尔德为什么不怀疑佛来思节夫人借给她的项链是假的?”“如何评价玛蒂尔德?佛来思节夫人又是怎样的人?”等问题。这些问题比较贴近生活,可以很好地创设宽松而热烈的讨论氛围,充分激发学生质疑。此外,教师还可以不拘泥于传统的观点,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故意发表一些比较偏激甚至错误的意见,或设置争论性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深入课文,养成积极探究问题的习惯。

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对语文教学至关重要,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在灵活处理教材的基础上,架起文本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沟通学校与社会,以开拓学生的质疑空间。

出人意料的问题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有鼓励学生主动介入探究,经历注意、思考、生疑、质疑、解疑等心理体验,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学问,学习必问,非问无学,以问促学。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并非做学问。作为思想比较成熟,思维比较活跃的高中学生,不要只把自己摆在“倾听者”的位置上,认为只要“学”就行了,而是应该多思、多问、敢于质问权威。作为高中语文教师,也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对名文名篇也不妨“吹毛求疵”,这样才使课堂显出生机与活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学生克服“迷信教材”“名人效应”的心理,从而培养其质疑能力。

(作者单位:山西省霍州二中 031400)

论文作者:成国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9

标签:;  ;  ;  ;  ;  ;  ;  ;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论文_成国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