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语境下高中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动态管理之探微刍议论文_王新宇

新时代语境下高中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动态管理之探微刍议论文_王新宇

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 301600

摘 要: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意味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之间将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互动就是这一转变的标志之一,然而互动绝非乱动,而是有组织的、讲科学、讲艺术的“互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师生互动 艺术性 有效性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如今我们并不陌生,其实它不是完全的新生概念。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有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等实际上都多少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从教育的终极目标角度来看,可以说,互动是课堂创新教学的基础。那么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应如何找到一个最佳切合点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课堂中,互动绝不是乱动,更不是大帮哄,而是要科学地、艺术地加强师生互动,并且切实增强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作如下考量:

一、不可忽视的环节——课堂教学前的互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我们可在上课前设计预习作业,如:让学生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就了解本文的学习重点和难点,从而使他们的预习有意识、有目的,还可以在预习中提出几个较为简单的问题。例如:在古文教学中,翻译可由学生在课前自己解决,允许他们参考有关资料,只要在上课提问时能脱稿回答就行。课前教师与学生有效的互动,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效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最为根本的环节——课堂教学中的互动

1.要以平等作为互动的前提。新时期,教师一定要树立平等的教学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了这种观念,才使师生互动成为可能。教师就是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给学生以心理安全感,给学生以充分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尊重每一个学生,使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这样才会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要善于创造机制促进互动。教师既作为一方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产生互动,同时又应该是课堂互动的调控者。因此,教师应提高教学敏感性,充分地挖掘和利用课堂中的一切互动因素,调整互动、促进互动。

3.要重视激励对产生互动的作用。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中,行为科学家总结出一个公式:工作绩效=F(能力×激励)。就是说,个体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个体的能力与激励水平的高低。可见,语文教学要使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必须要激励学生,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借助语文教学的吸引力和教师情感的推动力,激发学生的自动力,切实地做到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4.要积极捕捉课堂信息发现互动因素。教学过程中,仍普遍存在着教师为实施自己的“教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漠视学生课堂表现的现象。往往在老师的不经意间,学生产生了一个典型的疑问,生出了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掠过一丝情感的变化,如果我们老师善于把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出来,加以重组整合,或许可以引发一场激烈的讨论,引起深刻的认同,广泛的共鸣,会给下面的课堂带来一份精彩。

5.要有变通、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准备。首先,课堂教学是师生交互活动的过程,交互活动不断地进行,课堂就将发生不断地变化和意外。因为交互活动不可能有太细的规则,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先计划好的每一细节操作,其实它具有明显的不可预测性。其次,现代知识观也坚持认为,教材教案等一切文本的意义都具有不确定性,师生皆可对之进行不同的诠释与解读,进行不断地界定和再界定。因此,我们追求的教学过程,就不再是永远的平衡,而是失衡再平衡;不再是一味的有序,而是无序中的有序。教学过程还其本来面目,应该是多元变通、动态生成性的。

6.要让学生角色有适当的变换。如: 我在讲《守财奴》这一课时就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而且由谁上是临时抽签决定的,并要求同学们要评出最佳的“老师”,结果是抽到的同学会尽力当好“老师”,而没抽到的同学则尽力做好“评委”。他们所准备的资料都非常充分。在这里老师的作用只是在学生讲完后我们做一个评价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真实的课堂是一个具有时间、空间、人际间等多向维度的立体系统,其间充满了即时兴的、不确定的、无法预料的成份。在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中,我们要多对各种教学要素作思辨性的分析,要经常改变研究视角,直接对课堂的动态实况进行观察透视,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取得对课堂鲜活而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3]叶澜 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0。

[4]冯建军 论交往的教育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0,(2)。

[5]肖川 论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1999,(2)。

论文作者:王新宇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9

标签:;  ;  ;  ;  ;  ;  ;  ;  

新时代语境下高中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动态管理之探微刍议论文_王新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