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对模糊限制语的影响与制约

语境对模糊限制语的影响与制约

杨荣丽[1]2006年在《语境对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的影响与制约》文中提出鉴于国内外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重语法、轻语用的现象,本文从语用学的基本原则———礼貌原则和得体原则入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书面语篇的定量分析,发现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及功能均受语篇语境的影响和制约,在交际中,人们可通过理解具体语境就能够明确地判断出模糊限制语及其作用,为成功交际扫除可能由此造成的障碍。

梁琦秋[2]2012年在《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语言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网络语言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社会文化各方面愈来愈大的影响力,网络语言研究也逐步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要认识网络世界中这一新的语言形式,选择怎样的切入点便成为首要问题。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因而也是语言学所关注的研究对象之一。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研究网络语言具有可行性、创新性和必要性。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视野,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特征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全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叁个方面,即网络模糊语言的生成机制、表现形式和功能意义。网络语言是自然语言的一种社会变体,既受到语言规则的制约,也受到交际原则和语用习惯的制约,形成语义和语用两个层面的模糊。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总结出模糊语言构形的模式:首先是构建阶段---说话者决定要传达的语前意念或思想;其次是转换阶段---将意念或思想转换成语言形式;然后是语前编辑阶段---过滤不恰当的内容,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比如模糊的词语、句型结构及恰当的语音手段等;最后是表达阶段---说话者以选择好的言语形式传达信息。其中转换阶段和语前编辑阶段是同步进行的,而语前编辑阶段是模糊语言生成的关键节点,在最后表达阶段呈现是精确言语还是模糊言语,是语义模糊还是语用模糊都是由这一阶段的活动决定的。网络语言语义模糊的形成机制既有与实体语言的相似性,又有差异性。两者的差异性突出体现在网络语言的变异性。不仅因为网络语言的模糊性主要由语言的变异而形成,而且网络模糊语言在词汇、语法、语义、书写、语域、语体甚至语篇等各个层面体现出变异性。语用模糊的形成则是一个复杂、动态的交际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话者和受话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发话者为了有目的地表达隐含意义,亦或想表达礼貌与合作的态度以及有意识地表达一种言外之力或潜在意图依据顺应原则选择模糊语言;受话人则在感知话语意图后,通过关联假设和最佳关联原则对话语作相应的信息加工程序以达到最佳释义。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发话者和受话者角色在不断转换,因此,交际双方都会受到关联原则和顺应性原则的制约。语用模糊的动态形成机制决定了语用模糊的类型是一个叁维、立体的复杂系统:从语用模糊形成阶段看,语用模糊标记为:模糊限制词、语言的比喻性用法尤其是隐喻等等;从语用模糊的运用阶段看,语用模糊标记为对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语用原则的遵循、偏离或违背;从语用模糊的生效阶段来看,语用模糊标记为消极语用模糊和积极语用模糊。从网络语言模糊性的表现形式和功能来说,模糊词语是语义模糊的重要标记,分为连续统模糊词、范畴类模糊词、评价类模糊词和数量词模糊词。而量的模糊是最典型的语义模糊现象。语言的模糊量大略分为数量的模糊和程度量的模糊。数量的模糊包括数值形式模糊量、复数模糊量和非数值形式模糊量;而程度量的模糊包括程度副词的模糊表量和形容词的模糊表量。根据统计数据,网络语言中模糊量的使用频率高于实体语言,因而表现出更加明显的模糊性。网络语言语用模糊也有其独特表现。由于网络交际特殊的语境因素,使得各类社会制约因素在网络语言语用模糊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不同的影响。语言经济性是影响网络交际的首要原则,并从语言形成阶段造成了网络语言的语用模糊;网民的心理因素、群体行为特征、性别差异、思维定势等特点从语言运用阶段造成了网络语言的语用模糊;而网络交际生效阶段形成的语用模糊根据网络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和语后效能分为积极语用模糊和消极语用模糊。因而,网络语言语用模糊表现出娱乐性、含蓄性、幽默性等特殊语用功能。无论是网络语言的语义模糊还是语用模糊现象都与网络语境有着密切关系:网络模糊语依赖于语境实现从形式到意义的转换,一方面,网络语境成为网络模糊语的构成潜势,另一方面,网络模糊语言依赖于语境才能得到理解。对网络语言模糊意义的理解,不仅依赖于语境,还要借助语言学和语用学规则的推导,修辞叁段论就是推导模糊寓义的一个重要模式。在具体语境中表面无关联的话语往往蕴涵着载有寓义的修辞叁段论,这是言语交际中语用模糊语句不会引起交际失误并且能够顺利达成交际目的的原因。总之,该研究运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对网络语言的模糊性进行探索,希望能借此引起更多研究者对该领域的关注,促进对这一问题更加深入的思考。

郑小雨, 曾绪[3]2012年在《语境对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作为一种交际策略,模糊限制语常常出现在口语或者书面语中,起到避免承担责任、使话语更加礼貌、促进交际顺利进行等语用功能。而这些功能的体现常常需要结合特定的语境进行推导。通过对模糊限制语进行分析,在话语内容的理解中,语境制约下的模糊限制语所体现的语用功能常常能够促进交际的有效进行。

房宇[4]2016年在《顺应论视角下的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研究》文中提出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语言的模糊不仅表现在语音、语义和语法方面,而且表现在语言的实际应用方面。日常交际中存在着一类可以增加词汇语义模糊的词语,即模糊限制语。它的使用能够促进交际顺利进行,使语言交际更加具有灵活性。日语表达的特点之一是为了构建和谐的交际气氛尽量采用委婉表达。日语委婉表达中存在大量语言模糊现象,日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更具代表性、典型性以及研究价值。“と思う”具有主观性的语义特点,因此作为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更具代表性。“と思う”的语用功能不仅仅是由构成该词组的动词“思う”决定的,还受到交际参与者在说话时的语境——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影响。交际参与者通过顺应交际语境使交际顺利进行。因此本文以模糊限制语“と思う”为研究对象,从顺应论的视角分析其语用功能,尤其是语境对其使用的影响。通过深入了解模糊限制语的语义特征、语用功能、影响因素,进一步完善对日语模糊限制语的认识,为教学实践和日语学习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陈丽江[5]2007年在《文化语境与政治话语》文中指出从形式上看,“话语”(Discourse)表现为使用中的语言,是说写者在特定语境中使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的言语手段;从本质上看,“话语”是语言系统与社会环境的交汇点。话语不仅与语言系统有关,还与言语交流的语境有关。对政治话语(这里专门探讨政府新闻发布会的话语)的研究必须联系与其相关的社会、政治、文化和历史语境,从言语行为层(言内意义)和社会行为层(言外意义)两个层面去考察。也就是说,考察话语,须全盘考察话语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语言既作为社会活动的基础,以及作为文化、社会群体和社会机构中人类关系的基础,那么语言的理解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与符号层面,它必须联系社会、历史的、文化的因素去解构话语意义。话语蕴涵在社会中,话语同时反作用于社会,话语的社会性以及话语与社会结构的辨证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对语言理解的精髓。全文共分十章:第一章从话语的一些基本理论出发,在对“话语”和“话语分析”界定以后,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一个特殊语类(genre)的政治话语——政府新闻发布会的话语上面,并简要回顾了政治话语和政府新闻发布会的研究现状。研究发现,目前对政治话语尤其是政府新闻发布会话语研究明显不足。本研究正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以我政府发布会话语为研究目标,从话语的角度,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语境着手,以探讨我政府发布会话语的内在特征、话语结构以及话语策略。第二章从宏观语境出发,采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办法,搭建政府新闻发布会话语建构与理解的总体框架。研究表明,宏观的文化语境(指以“仁”、“礼”要义为主的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现代文明与政治文化形成的“合力”)形成我国政府新闻发布会话语建构与理解的“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并从意识形态得以体现,其中表现在言语层面上的最典型的是“国”即“家”的概念隐喻。第叁章讨论中观的情景语境。以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叁要素组成的情景语境形成政府新闻发布会的机构(institutional)语境和机构话语,并在宏观语境制约下,形成我国政府新闻发布会的仪式化“独白体”(ritualized monologue)话语秩序(order of discourse)。第四、五章介绍了政府新闻发布会的话语结构。本文视发布会为一个言语互动过程,形成交往-回合-话步-行动的等级构式。发言人与记者的问答构成发布会话语的主体部分,形成“中心前成分+中心成分+中心后成分”,即“(pre-head)+head+(post-head)”的问答模式,每种模式下涵盖不同的意义和功能。第六、七章分析了发布会的发言人、记者、观众等的话语角色及角色转换、角色重迭和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认为话语角色的选择并非说话人的随意为之,而是策略性的选择。第八、九章分别探讨了发言人和记者的语用策略:认同、议程设置、闪避、模糊、话语重述、委婉和预设。本文认为语用策略是在微观语境下并受宏观、中观语境影响和制约的具体运用。第十章是结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特点,并提出了对我国政府新闻发布会制度在语言实践上的启示。

刘玉靖[6]2016年在《交际目的与模糊语的顺应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模糊语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言语交际行为中的语言现象。是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效果而被选择的一种语言形式。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模糊语在我国兴起以来,学者们分别从语音、语义、语用、认知语言学等多个角度对模糊语言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本文在丰富的模糊语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主要以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作为理论框架,以英语广告语中的模糊语言为语料,从交际目的的维度出发去探讨模糊语的顺应机制及语用功能。研究发现,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总是会把运用模糊语当成是一种交际手段,是因为模糊语可以产生一些特定的语用功能,交际中模糊语的选择是语言使用者顺应交际目的的结果,也是动态语境顺应的过程。本论文旨在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模糊语,从而能够在交际中更好地使用模糊语言以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

杨荣丽, 杨跃[7]2007年在《关联理论与模糊限制语的属性及功能界定》文中研究说明模糊限制语作为一种交际、语用策略,在语言学研究领域倍受关注。但是,交际中仍然存在不少限制性语言现象是会话含意理论所不能解释的,人们对其属性及功能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本文通过具体话语分析,建议从关联原则出发,借助话语关联及语境效果对限制语的属性、范畴以及语用功能在具体语境中作具体界定。

李贵鑫[8]2016年在《日语语义模糊性研究》文中认为语义模糊性是语言的自然属性,普遍存在于语言的各个方面,在人类社会的认知与交际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按照从理论基础考察到理论系统构建再到理论分析与解释的思路,结合语言学、语言哲学、认识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对日语语义模糊性的生成机制与存在方式进行探索。由于语义模糊性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所以日语语义模糊性的研究只能在语言学语义模糊性研究的基础上展开。本文理论基础分析部分通过对语义模糊性产生机制的追问与存在形式的考察,揭示语义模糊性产生的哲学根源,对日语语义模糊性表达进行类型分析,总结日语语义模糊性的特征。文章理论构建部分将语用学、语义学等学科对语义模糊性的定义及相关概念进行整合,发现语义模糊性在语义学与语用学层面存在形式的外在差别与内在联系,认为语义模糊性研究应在语义学层面与语用学层面分别进行。尝试性提出语义模糊性研究的方法与路径,初步建立系统的语义模糊性研究框架,强调语义模糊性作为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在本论文的理论分析与解释部分,对语义模糊性在语义学与语用学层面的存在形式与生成机制进行进一步分析与解释。在语义学层面,从语义范畴维度切入,寻找语义模糊性,特别是日语语义模糊性存在的本质特征;在语用学层面,以关联理论为理论基础,考察人类交际活动中的关联性与语义模糊性的关系。归纳语用学层面语义模糊性的特点,研究语法化的发生、发展与语义模糊性的内在联系,总结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尝试利用以上研究结论解释语义学层面的反训、比喻等语言现象以及语用学层面的语法化、言语行为、交际参与者主观性等问题。最后,利用语义模糊性研究结论,结合日语本体特征,解释日语中得体表达、间接言语行为等现象。从日本民族文化方面对日本社会的认知方式、文化形成以及交际活动特点进行分析与解释。以考察语义模糊性的理论基础、尝试建立语义模糊性研究框架、解释日常语言存在的问题为本文的研究重点与研究目的,期望能为推动语义模糊性研究,特别是日语语义模糊性研究做出贡献。

靳长宇[9]2018年在《顺应论视角下访谈节目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模糊限制语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广泛存在,它可以同时作为语言形式和语言策略来表达说话者对所说内容的不确定或怀疑态度,也可以用来修正或调整说话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更顺利的达到交际目的。近年来对于模糊语的研究涉及很广,但对于语用学的叁大理论之一的顺应论并没有被很多研究者应用到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中去。另外,尽管学者们探讨了不同语篇和文体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特征和作用,但电视访谈节目,作为一种机构话语,在相关领域内并没有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鉴于以上两点,作者尝试在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视角下,确切来说,是从顺应论的语境顺应角度来分析内地一档享有一定知名度的电视访谈节目《金星秀》中的模糊限制语是如何顺应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语用功能。本论文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理解模糊限制语的特征,并且电视访谈节目《金星秀》的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也有助于人们在日常生活加深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意识和掌握其使用策略。再者,笔者分析了语料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原因,为后面学者的研究提供借鉴意义。

傅昌萍[10]2006年在《模糊化思维与翻译》文中研究表明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翻译的过程是人脑对语言、文字内涵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译者首先要理解原文文本的思维内容,才能据此建构译文文本。由于语言结构和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对原文文本的解读中,就不可能对原语客体内容作出全然精微的量和质的判断,即不能仅用非此即彼的二值判断,而须采用亦此亦彼的多值判断,运用模糊语言对大脑中的思维过程进行编码、译码和信息处理。究其实,翻译的理解与表达是贯穿着精确逻辑与模糊逻辑的思维运作过程。精确思维和模糊思维是人脑处理信息的两种不同方式。思维科学证明,除精确性思维之外,人的大脑还具有模糊化思维机制,能够运用模糊概念、进行模糊判断和模糊推理,反映到语言当中来,也就形成精确表达的词语和模糊性词语。语言的模糊性反映了思维的模糊性,而要把模糊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就要运用模糊语言。模糊语言主要指模糊词语。自然语言中的词绝大多数都是模糊的(文旭, 1996,2),而对于某些模糊词语,譬如“美”的概念,甚至用传递推理法都很难给出确切的定义(传递推理:甲比乙高,乙比丙高,则甲必比丙高)。正因为如此,美国控制论专家札德(L.A.Zadeh)提出用隶属度(membership grade)的方法、用算式和曲线来说明模糊词语,这样,对于那些类属边界不清晰和性态发展亦此亦彼的现象,我们就能够借助在0(不属于)到1(完全属于)之间连续取值的方法加以描述,从而把传统绝对属于或绝对不属于的关系(非此即彼),转换为相对属于的程度问题(亦此亦彼)。隶属度方法吸取了人类思维灵活性的特点。连续取值所表达的,其实是以一种数学演算去近似地摹写人脑应用模糊逻辑推理想事的方式,即在非此即彼之间可有一系列过渡状态。它所反映的是人类思维和语言中模糊性和精确性之辨证关系这样一个根本问题:精确性就是事物的非此即彼性,模糊性则是事物的亦此亦彼性;二者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其相互依存、互为转化的辨证联系,构成人类认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活性特征。“模糊集论用隶属度这一概念来处理语言的模糊性,其结果因较接近语言事实而显得有真实性”(张乔,1998:2)。翻译是充满模糊性的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思维是全人类的,只有语言才具有民族特性,相同的思维内容可以表现在结构迥异的语言中。翻译,“除了要传达原文本一定数量的精确思维内容之外,大量的语言信息需要译者运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适切地用模糊语言表达或再现原语的模糊信息。”(龚光明,2004:292)为此,我们就可以通过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值的言词来描述对象的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也就是通过模糊化的表达手法,来达到准确传递原文思想内容的目的。鉴于模糊理论对于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活动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对于描述翻译的本质、标准以及具体的实践操作可提供方法论指导,因此,本论文拟以该理论为支撑,以人脑的模糊化思维机制作为切入点、结合自然语言的模糊属性来审视翻译活动。论文分为引言、正体(共六章)、结束语和参考文献四个部分。引言:简要追述了模糊理论诞生的历史沿革、该理论产生的客观依据以及对于哲学认识论的重大意义;介绍了国内将模糊理论运用于翻译理论研究的现状,着重指出该理论在翻译领域的运用尚处于探索阶段,但模糊理论是代表当今思维领域的最先进的理论,对于翻译这一人文领域的活动来说,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并就此交代了论文的选题动机。第一章:本章共分二小节。第一节就模糊性的概念进行了一般性的讨论,以使我们对于模糊性的实质有所了解;第二节讨论了认知思维的模糊性特征。其中包括:认知思维的模糊性归因、认知思维的模糊性类型、认知思维的模糊性特征几个方面。翻译过程中译者要综合调用各种思维方式,其中都存在着隐显程度不同的模糊性,它们帮助译者完成从隐性推理论证到显象结构描述的全过程;本章的宗旨在于说明模糊性是人类思维机制的重要构素。人脑的这一思维构成为人类进行模糊识别、模糊推理和模糊决策奠定了生理物质基础,模糊化思维的活性特质、其辨证机制正是翻译活动得以进行的奥秘所在。第二章:本章共分叁节。首先对模糊化思维的概念内涵作了界定,接下来讨论了模糊化思维与翻译的关系。本章宗旨在于从理论上阐述将模糊理论运用于翻译活动的可行性,指出翻译活动中的模糊化思维是一种综合思维、系统思维、辨证思维;在这种思维模式中认识对客体对象的把握是由上而下整体化推进及多向度推演的,因而有利于我们把握翻译活动的本质特征。由于翻译是充满模糊性的人类认识活动,不同于认识对随机现象(可用非此即彼的二值逻辑方法描述)的把握,其性质要求生成蕴含精确化思维和模糊化思维机制的综合思维模式,即系统思维模式。在系统思维模式中,思维的对象不仅是实体,还包括实体和关系在内的系统,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只存在于系统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系统思维就是要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在思维中复制出来,达到思维的具体。这一思维模式和翻译的整体观十分吻合。第叁章:本章分为四节,旨在运用系统思维原则对翻译多元系统的模糊性进行扫描式分析。第一节对自然语言的模糊属性从词汇、语义、语法几个层面进行了粗略的梳理,以作为我们探讨翻译问题时的依据;第二节阐述了系统思维原则下的文本观,指出文本的意义只存在于主体与文本的功能性互动之中;文本是一个关系网络,具有开放性特征。第叁节以全新的视角提出传统的“词”、“句”本位只是操作单位,而翻译活动中译者的思考单位应是按意义脉络切分的逻辑要素,翻译单位的确立也因此应遵循意义整体性原则。第四节论证了翻译“等值”的不可行;并运用模糊理论的核心理论“隶属度”概念对翻译标准的模糊测度进行了合理的阐释,指出其最高程度就是使译文本的功能值尽可能逼近原文本的功能值。第四章:本章以两节的篇幅讨论模糊化思维对于翻译活动的方法论意义,旨在摈弃传统“原子论式的片段理论”的翻译理论研究取向,建立系统思维原则下的综合翻译方法。翻译综合法主要关心由各种关系组成的网络,认为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具有多向性,现象各要素之间在本质上是非加和性的;因而,词项的重要性取决于其与微观文本结构及宏观文本结构的相互关联。以此为契机,在本章的第一节“互克性原理和模糊化转换”中介绍了模糊理论的核心内容:隶属度概念和浮动截集原理。事实证明,模糊集论的这两个方面完全适用于翻译活动。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原文的解释过程,由于高复杂性和高精确度的不兼容性,此时思维要把握它的对象就应放弃对精确性的追求,以把握对象模糊性为目标进行信息处理;翻译方法也因此必须突破“二分法”的思维定势,而取一种“亦此亦彼”的态度。浮动选择阈值就是根据水平值的变化进行截割;对翻译而言,也就是根据语境的需要,按语义提取信息。这种先推演、后截割的方法更符合人类认识的客观过程,且具有辨证运动的特征。第二节强调模糊化思维形式及其表现手法对于翻译实践操作具有决定性意义,并介绍了化隐为显或化显为隐的多种模糊化转换策略,其中包括内推法、外插法等模糊转换手法。这一节是连接论文前后的纽带,由此开始,论文转入实践论证部分。第五章:讨论模糊化思维操控下的翻译实践活动。本章共分五小节,在词汇、语法两个层面上展开描述。其中,在词汇层讨论了数词虚化用法的模糊转换;指称词、颜色词的模糊化转换;在语法层讨论了翻译时应对词法模糊现象和句法模糊现象的策略。而对于模糊限制语转换技巧的探讨,则可看作同时涉及了词汇及语法两个层面。第六章:讨论翻译活动中的模糊修辞问题。本章从模糊审美的角度来审视翻译,共分为叁小节。第一节介绍模糊修辞的概念;第二节介绍模糊修辞的构成手段及其语用功能;第叁节的讨论涉及模糊修辞和翻译。模糊修辞是运用隶属度概念对语言信息进行灵活变量处理的最高体现,它可以摆脱甚至超越逻辑的束缚,实现语言的多种组合,因而成为翻译时游刃有余地驾驭两种文字的强有力的工具。但译品质量与修辞手段的正确运用密切相关,模糊修辞对于描述模糊事物来说,也同样要求其表达准确。结束语:对论文的立论、描述作总结性的梳理。参考文献:列出了主要的参考文献及语料来源。“思维”的概念宽泛而庞杂。翻译思维不仅包括译者的思维活动,还包括译者的情感活动、心理活动以及民族思维方式等许多重大问题。本论文虽然从思维角度来审视翻译,但不拟对翻译活动中的诸多问题进行面面俱到、过于精微的探究;亦不试图作玄妙抽象、过于宽泛的论述,而是采用“依样画葫芦”的方法进行描述。图里认为,只有描述的方法才是“验证、反驳和修正”理论,检验理论假设的“连贯的方法论”。因而,“翻译研究的方法应从规约(prescriptive studies)转向描述研究(descriptive studies)”(廖七一,2001,5)。英国翻译理论家贝尔亦认为:传统的努力主要是制定“原则”或“标准”,而翻译理论应该是对翻译现象的一种解释,是对所观察的某些事物的系统和顺序的概念化。(罗杰.贝尔《翻译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基于此,本论文仅仅是“按照翻译活动和翻译在我们经验世界中表现出的状况来描述翻译”(廖七一,2001,5),属于宏观的、解释性的综合描述。论文力图通过分析证明:1.翻译活动本质上是一个通过模糊化整合使两种语言的意义渐次求得契合对应的思维运作过程;2.翻译属于人文系统的活动,不可用精确量化的方法来评价,所谓“等值”其实是处于接近与不可到达之间的期望值带。模糊集论是一种“逼近理论”,对译文标准的评价更具说服力。3.从方法论上讲,翻译要求突破二值逻辑、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而取一种亦此亦彼的态度,即承认从A到非A之间有一系列过渡状态,翻译总体上是一个“非精确的综合判断”,惟有借助于模糊化手法才能求得达义。翻译是极其复杂的活动,涉及多种学科,本论文拟以模糊理论为支撑,借助思维科学的原则与方法,对翻译活动进行总体描述:“对翻译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认识规律和行为规律问题,作出理论上的分析”(刘宓庆,1999:82)。因为思维科学研究思维规律和方法,可为翻译思维的研究提供立论依据,正如方梦之先生所言“翻译中的可变因素太多,但是思维规律是恒定的,思维形式的变化有限”(方梦之“译论研究的综合性原则”)。运用模糊理论,强调模糊化思维机制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不意味着对表现对象,即翻译活动的本质与规律的无视,以及认识理解上的含糊。恰恰相反,本论文的宗旨即在于:在模糊集理论框架观照之下,考察翻译活动的实质,考察模糊化思维在语际转换这一人类特殊的认识活动中的意义和作用,探究翻译的标准与方法。事实上,本论文是力求在认识、把握对象本质、规律的基础上寻找表现方法的多样性。这便是论文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语境对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的影响与制约[J]. 杨荣丽.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 网络语言模糊性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 梁琦秋.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3]. 语境对模糊限制语语用功能的影响[J]. 郑小雨, 曾绪.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4]. 顺应论视角下的模糊限制语“と思う”研究[D]. 房宇. 黑龙江大学. 2016

[5]. 文化语境与政治话语[D]. 陈丽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

[6]. 交际目的与模糊语的顺应机制[D]. 刘玉靖. 黑龙江大学. 2016

[7]. 关联理论与模糊限制语的属性及功能界定[J]. 杨荣丽, 杨跃.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8]. 日语语义模糊性研究[D]. 李贵鑫. 黑龙江大学. 2016

[9]. 顺应论视角下访谈节目中模糊限制语使用研究[D]. 靳长宇. 黑龙江大学. 2018

[10]. 模糊化思维与翻译[D]. 傅昌萍.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语境对模糊限制语的影响与制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