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诗歌美育教学的策略论文_王功贤

新课标下诗歌美育教学的策略论文_王功贤

王功贤 广西百色市右江区拉域小学 533000

摘 要:文章从诗歌诵读的美育教学策略、激发想象的美育教学策略、提高悟性的教学策略三个方面简述新课标下诗歌美育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 诗歌 美育教学 策略

新课标理念下的诗歌教学,是一种以诗歌为文本的阅读教学,它以学生的审美活动为主,以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引导为辅,使学生在感知、想象、理解的审美活动中,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韵律之美,把握诗歌的丰富内涵,获得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理解,与诗歌世界达成情感的共鸣、心灵的沟通,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下面结合实际简述新课标下诗歌美育教学的策略。

一、诗歌诵读的美育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诵读,体验情境美。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要激发起学生诵读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使学生对诵读心向往之。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比如教学裴多菲的诗歌《我愿意是急流……》,可以先播放《兰色的爱》,渲染情感氛围,再欣赏配乐朗诵,在和谐、甜美、使人略有所思的钢琴曲中,学生的诵读欲望就能自然而然地燃烧起来。

2.教师范读,学生品味语言、节奏美。教师在范读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朗读的节奏感,读出韵脚的铿锵与悠远,让学生注意诗歌的语言因素,同时也要读出诗歌的情感、气势,使学生能从教师的诵读中把握诗歌的内涵。

3.学生自读,教师引导,感受情感美。让学生独立诵读,教师适当点拨。要求学生在自读时不仅要读准音韵,把握好音调、音长的变化,还要调动起自身的经历和知识储备,用饱满的感情去阅读诗歌,只有这样才能深切地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感情。比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整首诗歌的感情是由低沉逐渐走向高昂的,只有学生读出了这一声气,才能真正地读懂诗歌。

4.熟读成诵,积累运用,表现美。诗歌的篇幅相对较短,适于背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背诵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字词佳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引经据典,举一反三,模仿运用,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二、激发想象的美育教学策略

1.诱发想象法。在诗歌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一些想象的练习,使他们的想象活动起来。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眼睛对一事物进行观察,以此来开启他们的大脑,接着再让学生将他们脑海中显现的意象告诉给其他同学,而在这个相互描述的过程中,会激起更多的意象。

2.打破常规法。诗歌是诗人思维再创造的结果,它的凝练给诗境带来了朦胧的美,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充分调动起自身的生活阅历及审美情趣去想象,以填补诗歌的空白,使其生动明晰。但是由于许多学生受到常规的逻辑思维的影响,对日常的意象熟视无睹,以致诗歌中的意象在脑海中无法映现。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打破常规的逻辑思维的束缚,使学生的想象纷呈。

3.自主配诗法。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或者是兴趣爱好,为所要鉴赏的诗歌搭配一段音乐、一幅图画,以促进自身的想象。比如,爱好画画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把《早梅》这首诗歌画成梅花怒放图;爱好音乐的学生可以为《破阵子》配备《十面埋伏》这样激动人心的音乐……

三、提高悟性的教学策略

1.由表及里。比如,刘禹锡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看似在描写自然景物,实则其中隐含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和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的深刻含义。

2.设身处地。只有读者把自己想象为诗人,将自己处于诗歌的情境中,并放在诗人所处的特定时代,才能真正理解诗人,理解诗人的感情。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我们把自己想象成诗人,置身于炊烟袅袅、静谧温馨的田园之中,这时我们可能会简单地认为,弃官归隐在如此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里,是多么的惬意舒适。但是,我们再进一步地设身处地,把自己放入诗人所处的那个社会之时,我们就会深深地体验到,在一个官本位浓重的社会,要弃官归耕,得顶住多大的舆论压力!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 这样,诗人高洁的人格就屹立在读者的面前。因此,联系时代背景的设身处地使诗歌的解读显得更为深刻、具有意义。

3.比较异同。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文本。但是,文本与文本之间存在着或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诗歌教学中将同类的信息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新课标理念下的诗歌教学,是一种融汇了先进的教学思想的新尝试,它与传统的诗歌教学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本人在新课标的理念下重新挖掘了诗歌的价值,阐述了新课标理念下诗歌教学的美育实施策略。但由于能力的有限,本文的研究在诗歌教学研究领域是很微不足道的,所以这需要有更多的学者更深入的研究下去,为学生的发展带去更多诗意!

参考文献

[1]夏登高 诗歌教学中的审美赏析[J].黑龙江教育,2006,(Z2)。

[2]王新景 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安徽教育,2010,(04)。

论文作者:王功贤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8月总第2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5

标签:;  ;  ;  ;  ;  ;  ;  ;  

新课标下诗歌美育教学的策略论文_王功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