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教学与美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育论文,语言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劳动者。所谓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协调发展。所以,美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都证明,美育对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寓于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之中。不重视美育,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局限。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理想、审美观点、审美能力以及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身和指导实践的能力。
学校各类学科的教学,都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对艺术教育在美育中作用,人们一般比较重视,但却忽略了其他各学科教学中的美育。事实上,其他各学科,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也都应成为美育的广阔天地。特别是在语言文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精神,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语言文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对社会生活、对艺术的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
多年来,语言文学课的教学已形成了一种定型化的模式——介绍时代背景、解题、分段、归纳中心思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家都在这样单调机械的程式化过程中讲课,大多引不起学生的兴趣。细加探究会发现,语文教学中未重视美育,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
语言文学课中的文学作品,多为优秀之作,本身就是美的创造与结晶。它们用美的语言塑造出美的形象,创造出美的境界。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语言的艺术在内容上和表现形式上比起其他艺术都远较广阔,每一种内容,一切精神事物和自然事物、事件、行动、情节,内在的和外在情况都可以纳入诗,由诗加以形象化。”(《美学》第3卷下册,商务版,第10-11页)文学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感染力是巨大的。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语言文学作品都是进行美育的极好教材。
(一)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美育的首要任务,也是语言文学教学重要的目标。
所谓审美观,是指人们对世界的审美把握,它同真理观、伦理观一起,构成了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总的看法。青年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才能把握正确的审美标准,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才能谈得上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一切美的追求、美的鉴赏、美的创造都必须以正确的审美观作为指导。审美观的主要内容是审美情趣、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三者有着密切关系,并递级深化。语文教学在教育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正确的审美标准、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许多文学作品表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性,反映了一定时代、民族、阶级的审美要求、审美趋向和审美理想,这些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是语文教学发挥美育功能的坚实基础。比如,我国古代的一些文学家和艺术家的作品中都表现出各种高尚的审美情趣。陶渊明的作品独爱傲霜的菊花,陆游的诗作赞美圣洁的梅花,王安石歌颂挺拔的松树,郑板桥的诗画偏爱青竹,抓往这些,可以引导学生追求健康的审美情趣。而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饱含着积极、进步、健康、高尚的激情,我们通过这些作品的分析和鉴赏,更能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去追求美的境界。应当指出,最近十几年来,国门打开之后,西方的先进技术与消极的东西一道涌进来。腐朽没落的审美情趣与错误的审美标准,都对青年人产生消极的影响。对付这些消极东西,只靠枯燥的、单调的说教,已经越来越难以奏效。而语文课教学中的美育,却在这方面不同凡响地发挥出优势。
作为审美情趣、审美愿望升华的审美理想,同表现为理论形态的政治理想是不同的。审美理想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化特征,与强烈而深沉的情感活动融为一体,是人的精神支柱。人只有以崇高的审美理想作为指导,才能自觉而勇敢地去创造美的人生。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人们都能不同程度发现美、欣赏美,而获得的审美享受却不尽相同。这不仅是因为人们的审美观不同,更是因为人们的审美能力不同。所谓审美能力,是指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理解能力。审美能力的获得和发展,主要依赖后天的审美实践活动和审美教育。所以,在语文课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青年学生对美的事物的观照和喜爱,提高他们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的感受、想象、鉴赏、理解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作品的语言、形象、意境等方面,下功夫培养青年学生的审美能力。
1.抓住美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的句型、语调以及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领略其语言美中得到以美的享受。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写边防战士在茫茫的沙漠里防守边疆,时间已经很长,仗也打得很多。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穿”用得准确、形象。频繁剧烈的战斗、漫长的驻防时间,使金属的盔甲都磨穿了。从侧面点出了战士生活的艰险,渲染了战争气氛,给人以无穷想象的空间。
我们要特别注意把握句中的关键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注意它们创造的深远的意境和美学情趣。如杜甫写的《登高》诗中的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和“不尽”,既是对眼前景色的真实描写,也是作者心中的无限感慨的抒发。看着眼前无边秋色的萧条景象,想到岁月的艰难,人生的失意,病老的痛苦,还有残存的希望,谁能说尽诗人心中有多少的人生感慨呢?所以,“无边”、“不尽”既写出了空间无限,时间无穷,表现出万里河山的浓重秋意,也显示出诗人广阔的胸襟和无尽的感慨,可谓用词精妙。
2.抓住作品的形象美
文学是作家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生活图画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因此,语文课的教学必须突出文学形象。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审美思想为指导,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一系列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的社会意义的典型化形象的美。作品中不朽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富有强大的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美学价值。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形象美也表现在对整体画面美的欣赏上,如峻青的《夏夜·秋色》,描绘了一幅海滨仲夏夜的美景。
讲授这一类课文时,应让形象说话,把艺术形象再现于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感受和共鸣。
3.抓往美的意境
艺术作品的形象性,是意境的基础。所谓意境是作家创造的可经看得见觉得到的具体的生活画面,与作家在他创造的形象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意境优美,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才强。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这是一幅可以看得见、感得到的生活画面:作家离家已一个多月了,现正行进在茫无边际的沙漠之中,望着再圆的明月,思念着千里之外的家乡。通过这幅生活画面,作者含蓄地表述了自己“凄凉寂寞之感,思乡怀亲之情”,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全篇无一字提到思乡,但字里行间处处可以使人联想到思乡。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显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
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别林斯基)。在欣赏理解作品的意境的同时,教师应注意激活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如此恬静、淡雅、高洁。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有的同学可能想到了在家乡的夏夜,月光下静静流淌的小河,清新、宁静、富有诗意。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深了对《荷塘月色》的意境的理解:作者不满现实社会,向往宁静的自由生活,然而找不到出路,因此心中颇不平静。他带着这种心情来欣赏充满宁静美的荷塘月色,希望从中得到暂时的解脱。
二、语言文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创造美、表现美。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与他审美能力巩固、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审美能力,而且要重视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有的论者把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仅局限局限于对艺术美的表现和创造,这是不全面的。美是多方面的,不能仅仅局限于艺术,而应体现在人类社会活动的一切方面。所以,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既包括美化人类自身的能力,也包括美化客观世界的能力;既包括艺术创作的能力,也包括在艺术之外的各个领域中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当然也包括学校其他各种教学活动)努力养成学生爱美的习惯和表现美、创造美的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追求理想的人格,美化人们的环境和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生有一定的文化修养,长期接受文学作品的熏陶和感染,都有向往美、追求美的强烈愿望,也渴望能抒写心中的激情,歌颂祖国壮丽河山,描摹大自然的秀丽风光,讴歌周围的好人好事。但或苦于表现美的能力不强,或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不少同学害怕写作。只能鉴赏,而不能再现美。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应注意引导,激起他们创作欲望,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笔,去表现美。引导他们通过对各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技巧的刻苦学习和磨炼,对社会和自然中的原始素材进行观察、体会和提炼加工,再加以想象和构思,力求创造又新又美的艺术形象。
一年清明节,笔者带学生去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扫墓。天下着纷纷细雨,人们如潮水涌来,在悲壮的哀乐声中,列队脱帽致哀。在庄严肃穆的场面中,那对烈士的景仰,那继承先烈遗志创造新生活的激情如火般在大家心中猛烈地燃烧。此时此景此乐此情融合一起,展现着无比丰富的内涵:对先烈的缅怀、景仰;对烈士壮举的讴歌、赞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它激励着人们民族的解放,为祖国的统一,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英勇地拼搏,贡献出自己的一切。
语言文学在美育中的独特功效和特点,是其他任何美育手段取代不了的。其作用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鉴赏力、表达力,而且能让学生获得审美所必须的文化知识、文学修养、高尚的情操志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影响着学生的整个精神世界。
三、语文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发挥在美育中的主导作用
美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因而语文教师应当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自觉地运用美学知识进行教学,做到以美育人,寓美于教。和学校的整个教学活动一样,教师在美育也应发挥主导作用。
(一)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努力做“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特别要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认识人生美好的一切,追求美的境界。要引导学生走全面发展的成长道路,使自己成为既有崇高理想又有高尚道德、健康体魄和智慧才能的人。
(二)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美的规律。
人们只有把握了美的规律,才能正确地欣赏美和创造美。而美的规律表现在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指出分析各种美的事物、美的现象,使学生从各个方面去理解和认识美的规律。
(三)引导学生参加美的创造的实践活动。
要把语文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带领学生参加校内外的一些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发挥语文教学在美育中的作用,教师要自觉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增强审美素养。
当然,教师要发挥在美育中的主导作用,还必须当好表率,以自己的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做学生的楷模。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仪态、行为、举止、风度、衣着都要符合文明的要求,努力做到风度高雅、态度亲切、语言优美、举止端庄、服装整洁,处处表现出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