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版刻探究论文_李占胜

元代版刻探究论文_李占胜

李占胜 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450046。

摘要:元代虽历时不长,但统一中国之后,吸取汉族文化传统,兴学办教,版刻得以逐步恢复,并在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特点。早在入主中原之前,就兴办官方刻书。由于当时统治者对于刻书的关注,在民间的印刷事业也有了较好的发展。元代版刻中有不少精妙的刻本,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关键词:元代版刻 特点 发展 限禁

一、元代刻书的时代背景

元代是自朔漠的蒙古人靠金戈铁马建立起来的王朝,他们认识到,武力可以夺取天下,而要稳固天下还要靠文治。因此,元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吸收汉族文化。早在蒙古太宗四年,围攻汴梁,正处于战争厮杀时期,派人进汴梁城,找到孔子的五十一代孙孔元措,封为衍圣公,并辅给予林庙地,还“命收太常礼乐生,及名儒梁陟、王万庆、赵著等,使直释九经,进讲东宫。又率大臣子孙,执经解义,俾知圣人之道。”蒙太宗还“置编修所于燕京,经籍所于平阳”。

忽必烈继承皇位后,更加重视文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文治措施。敕选儒士编修国史,译写经书,加紧总结历史经验,寻求立国之道。至元四年,元世祖将经籍所由平阳迁到京师,改为宏文院,抓紧纂集经史书籍。继而,在至元九年置秘书监,命掌历代图籍。至元十三年,攻破临安,世祖命人将秘书省、国子监、国史院、学士院的书籍,从海道运至大都。同时还将杭州的官书籍版以及江西各郡书版运至大都,立兴文署掌管。

元代统治者采取了种种措施,给元代书业的复兴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和环境。元代刻书业以官刻、家刻、坊刻为三条主轴,形成了一个相互交织的网络。

二、元代官刻机构及其刻书情况

1、中央刻书机构。中央刻书机构有秘书监的兴文署,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以及太医院的广惠局或医院提举司等,但中央刻书机构以兴文署刻本最为著名。兴文署是元代政府中央机构中典型的刻书出版机构,也是北京专门刻书机构之一。掌历代图籍并阴阳禁书,又兼管天文历数的部分职务。他不仅是执掌藏书和编撰的机构,也是刻书出版的机构。秘书监还始终参与编修《大元一统志》的工作,是书籍生产史上的一大工程。

2、元代地方刻书机构及其刻书。元代官刻的书籍,除了中央的刻书机构外,最主要的、最多的当属多受经中书省札付礼部,辗转下达给各路儒学、书院、郡学等刻印的书籍。1345年,江浙、江西行省奉旨开雕《辽史》一百六十卷、《金史》一百三十五卷。各书前均有给江浙行省的文牒,称:“准中书省咨右丞相奏,去岁教攥修辽宋金三史,令江浙、江西二省开板,就彼有的学校钱内就用,及早各印造一百部,钦此。”

三、元代刻书的私宅坊肆刻书分布概况

1、建阳刻书

当时传播理学最著名的赵复、许衡、姚枢等著名的理学家都是闽人之续传,并为元政府所重用,加之各项提高知识分子地位的政策,保护工匠的措施,使得元代福建刻书业,特别是坊刻仍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是在整个福建刻书业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福建的刻书业又以建阳为最盛。建阳是元代著名的坊刻中心,其刻书业沿袭宋代的刻书风气,其中有于氏的勤有堂,虞氏的务本堂,郑氏的宗文堂,刘氏的日新堂,刘氏的崔岩精舍,叶氏的广勤堂,刘氏的南涧书堂等,现存的元代坊刻本也大多是这几家刻印的。

2、杭州刻书

杭州的印刷业仍然居于全国之首,当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刻书,如《文献通考》《农桑辑要》等都拿到杭州组织刻印,杭州雕版的最大工程当属陆续雕印的辽金宋三史,其中刻书最著名的是西湖书院。杭州印刷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私家刻书。元代杭州比较有名的书坊有武林沈氏尚德堂、睦亲坊沈八郎、书鹏南经坊沈二郎、勤德堂等四家。

四、元代刻书的特点

1、元代刻本书口多为黑口

元代刻书多是黑口,因为刻书的主持者或工匠们,或是对技术掉以轻心,苟且敷衍,或是贪图速成易售,或是因经济困惑,无力精雕细缕,不仅在印纸敷墨、镌刻刀法上显得毛草,而且书口上也把宋代出现的细黑口改变为粗黑口,或称大黑口,借以节时省工,偷工取巧。这是元代刻书多为黑口的内在原因,对于考定元刻本也是一佐证。但绝不可生搬硬套。

2、刻书字体多为吴兴体

元代刻书大多数都是模仿赵孟頫的字,即吴兴体。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宋太祖子秦王赵德芳之后。世祖便命孟顺草拟诏书颁行天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帝览而喜之日:“得朕心之所欲言者”,自此宠信日盛。“孟頫篆、糟、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代刻书,无论官刻私刻,几乎都是吴兴体,但不可一概而论。

1.元代刻书少有避讳

元初诸帝不习汉文,且其名为音译,无所谓避讳。即以海字为例,在元代的人名、地名、官名中可谓比比皆是,根本不避讳。原因是元代在玺书颁降、公文往返中,除全用皇帝的御名须避者外,涉及御名中任何单个字均可不避。元代讳例只限于全用御名。而元代诸帝的名字又多是音译多字的长名,这样在前代旧籍以及当代人的著述中,碰上全用御名地方就极少了,甚至是没有。加之元人礼制观念薄弱,查禁不严,所以在元代的刻书中,几乎见不到讳字的痕迹。

4、元代刻书中多用简体字和俗字

1260年,忽必烈命八思巴制蒙古新字。其诏日:“肤帷字口书言,言以纪事,此古今之通制。我国家肇基朔方,俗尚简古,未逞制作。凡施用文字,用汉楷及畏吾字,以达本朝之言。考诸辽、金,以及遐方诸国,例各有字。今文治寝兴,而字书有阔,于一代制度,实为未备。故特命八思巴创为蒙古新字,译写一切文字,期于顺言达事而已。自今以往,凡有玺书颇降者,并用蒙古新字。”对汉字书写和传刻的要求就不那么严格。加上书铺图快,书手图简,刻工图省,于是在刻书过程中,就将平时一些常用的简体字或俗体字也用上了。这种现象在元代以前的宋版书,以及元代以后的、明、清版书中,都比较少见。当然在它前后的刻本书中,尤其是坊本书中,用简体字的现象也有,但总的说,都不像元本书那么突出。

5、元代刻本版式装帧

元初版式接近宋本,元中期以后由左右双边渐趋四周双边,目录和文内篇名上常刻有鱼尾,版心多作黑口,以“包措装”订,如至正初元刊本《辽史》,黑口,左右双边,双鱼尾,板心下有刊工姓名。再如元刊本《金史》即黑口,四周双边,板心上记“本纪“或“传”一、二字不等,上鱼尾下题《金史》几,下鱼尾上记页数。而宋板则多用白口,“蝴蝶装”订。明版书又弃元仿宋,改黑口为白口。由此,元版书显示出它独立的时代风格。

五、元代印刷术的发展

1、从北宋雕板印刷术的蓬勃兴盛,发展到了元代又有新的提高。活字印刷术在不断改进,陆续发明了木活字和锡活字用的排印不同语种的书籍。《大方广佛华严经》残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活字印本书。敦煌千佛洞中曾发现元代的维吾尔文木刻单字的活字,此为现存仅有的元代木活字板。至于锡,王祯在《造字印书法》中,有“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揭示了元代已用锡活字印书。1333年以后不久的活字印本《御试策》(一名《御制策》),选印了蒙古、色目人13个进士的殿试策,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铜活字板所印成的书籍。

2、元代书籍印刷特点突出的有两大成就。其一是王祯创造了木活字,成为第一位用木活字印书的人,发明了圆轮排字架,既减轻体力劳动又提高工作效率。其二是元代出现了套板印刷的方法,据宋原放介绍:“最初的彩色套印,是在一大块版上涂以不同的颜色,如花红、叶绿等,然后伏纸印刷。此后,很快就出现了几种颜色分别套印的办法,即用一套连续的木板分别雕刻原图的各个部分,如花,如叶,如茎,分别涂以不同颜色,然后一块块按次序先后单独印在纸上,合起来即是一种彩色套板。”例如l340的刻本《金钢经注》,卷首扉图画一个老僧坐着讲经,桌前地面上生出几枝灵芝草,经文印红色,注文是黑色,灵芝草则用朱墨两色套印。

六、元代政府对出版活动的限禁

元代建立之初,为了防止某些人利用图书制造不利于元代统治的舆论,忽必烈从至元三年至二十三年,先后发布六次禁书令,屡禁天文、阴阳伪书。至元三年,“平阳路僧观以妖言惑众伏诛”,接着“诏禁天文、图徽等书”。在圣旨下达百日之内,一律上交本地官府封存。限期过后,如有人敢出售、收藏禁书者,追问得实,一律判罪。至元九年(1272),诏令“括民间《四教经》”。至元十年(1273)“春正月,世祖再次发诏“禁阴阳图徽等书”。至元十八年(1281),南方的都昌县白莲教首领杜万一,用《五公符》、《推背图》等书制造反元舆论,领导反抗蒙古高压统治。元世祖兴兵镇压,同时发布诏令,严禁上述各书以及其他天文图册的流传。命令各地官府尽心拘收,盖上封记,上交秘书监收存。至元二十一年(1284),“河间任丘县民李移住谋叛,事觉伏诛。括天下私藏天文、图徽《太乙雷公式》、《七暇历》、《推背图》、《苗太监历》,有私习及收匿者罪之。”元世祖去世后的泰定二年(1325),元泰定帝深恐有人利用图徽制造舆论以推翻他的皇位,再次“申禁图俄,私藏不献者罪之。”

参考文献:

【1】(元)脱脱等:《元史》卷七,中华书局,1976年版。

【2】(元)王祯:《东鲁王氏农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3】李志忠:《元代刻书述略》,《文献》,1981年第4期。

【4】宋原放、李白坚:《中国出版史》,中国书籍出版社,1991年版。

论文作者:李占胜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7

标签:;  ;  ;  ;  ;  ;  ;  ;  

元代版刻探究论文_李占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