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论文_刘德堂

数学教学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论文_刘德堂

平度市旧店镇赤土岘小学 山东 平度 266748

实践活动是儿童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形成实践能力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实践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动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能有效地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会到在玩中能学好数学,对数学不再产生畏惧心理,建立学数学的兴趣。

二、实践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一摆、弄一弄,能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

三、实践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教师应该建立激励机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如教师可以适时地问: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利用学具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时,教师应根据学具的不同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活动化”的操作学习不仅使学生自己找出了长方形周长的三种计算方法,而且探求知识的过程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保持的强度,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相互启发和训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的发散能力。又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 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了发展。

四、实践操作有助于学生创新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数学教学要为学生提供摆、弄直观材料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如教学第一册“数学乐园”时,由于“起立游戏”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在帮助学生复习基数、序数等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又如,在“拼积木”活动中,让学生把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对此颇感兴趣,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卡车、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的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正是重视了学生的操作,落实了“活动化”教学,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了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拿一拿、分一分、讲一讲,使学生玩中积累、玩中思考,主动获取新知,利用操作材料、操作活动的特点,变“教数学”为“学数学”。使用可操作的教学材料,便于小学生想象生成数学知识的现实情境,使学生获得建立概念、探究规律的机会和途径。学生的操作活动,使以往一人演示众人看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人人动手实验的主动探索式学习。充分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可以真正实现由讲懂、教会向弄懂、学会的转变,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发现、感悟、理解,在探索知识的同时,使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也得到发展,这一目标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从而适应了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

论文作者:刘德堂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6月总第2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2

标签:;  ;  ;  ;  ;  ;  ;  ;  

数学教学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论文_刘德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