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论文_李静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论文_李静

李静 岑溪市大隆镇福隆小学

【摘要】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诗文的学习在小学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创设浓厚的古诗文氛围,优化古诗文课堂教学,授以古诗文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热爱古诗文,深刻领会古诗文的精髓。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创设氛围;优化课堂教学意象;意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1-027-01

诗歌发展历史悠久,成就辉煌,是中华文明的魂宝,因此是各版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在古诗教学时,有的青年教师头疼不好教,其实我认为教学时分析形象要注意其角度,常见的有色彩、虚实和动静等。形象的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暖色体现着积极活泼,意气风发;冷色则代表着低沉消极,孤寂凄凉。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而李煜的《望江南》:“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则又着色清淡,以冷色调表现凄清的意境,抒发了词人思念故国的孤寂情怀。形象还常通过虚实结合与动静结合等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意境。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两句实写客中情景,后两句则化实为虚,以想象未来相逢的乐反衬今夜分离的苦,又设想今夜的苦将增添相逢的乐,读来余韵无穷。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句写静景,后句写动态,以幽静之景写恬淡之情。

诗词歌赋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留下的最珍贵的文明。它们所具有的审美性和哲理性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诗词的魅力就在于诗词的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做诗的首要要求,“意与境二字而已”,“有境界自成高格”。那种意境往往“看山不似山,看水不似水”。诗词的意境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咀嚼回味,甚至永远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那么如何让学生体味古诗词的意境呢?我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做一点尝试:

1.反复诵读,感知诗韵。——初入意境

中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可见读诗的重要性。诗歌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和其他文学形式相比更适宜朗读和背诵。叶圣陶说:“文章要美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所以,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首要环节。

读古诗词首先要注意押韵,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押韵的字分别为:小、草、好、媪,这些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清新自然。通过这一步,学生既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又初步体味到诗中的画面及风格。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可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以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例如可大声朗读,轻轻低吟,齐读,个别读,听录音跟读,加手势吟读等,让学生在朗读吟诵中体味。当然,无论采用哪种诵读方式,教师都应当进行科学的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的音节、声调、节奏及其变读,感知诗的韵律美。具体地说,就是重视诵读,以积累对诗歌的感性知识,并逐步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评价尺度。

2.充分想象,再现情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品味意境

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他的《创作的经验》中写道:“我想到的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变成画面。如果不出现画面,没有可视性,我仿佛就抓不住它们。”在理解古诗词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充分想象诗词的画面,形成意象。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读着这诗句,这个垂钓小儿的形象、动作、以及表情我们都好像历历在目,一个稚气、可爱的孩子就好像站在我们面前。

3.品味“诗眼”,凸现意象。——享受意境

诗眼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4.走进诗人,领悟诗魂。——升华意境

人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曾说过:“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古诗的意境,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更好地体会诗境。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短短的二十个字,营造了一个独特的极品意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体味,在深思。“诗心”何在,莫衷一是。

其实,如果我们深入地了解诗人,了解诗人创作的背景,就会使我们受到不小的启迪。《江雪》,通篇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后的孤独心情。白雪皑皑,鸟雀无影,阒无人迹,烘托了孤舟寒江、孑然独钓的意境。

5.媒体辅助,完美情境。——展示意境

这儿的“媒体辅助,完美情境。”是指音乐、画面、朗诵的完美融合,将整首诗词的意境推到一个高峰。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一段声情并茂的朗读,会促使学生不知不觉融入了诗的意境中。如学习李白的《静夜思》,用多媒体出示月夜清冷的画面,同时播放古筝或琵琶演奏的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曲子,亦或长笛、箫的独奏,能很快把学生带进一个明月当空,诗人倚窗思家的环境中。如果再辅以缓慢、低沉的朗诵,那诗人客居他乡孤独的思乡情就充分地表现出来,不用多言,境界自出。

尤其在遇到教学远离现代生活,难度较大的古诗词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古诗中所描写的场景,就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帮助小学生超越时空,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生动的画面,进入诗词的意境,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从教师处获得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学以致用,今后无论学习哪首古诗词,哪篇古文,都能如鱼得水,从而进入“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绝妙境界,真正做到自学古诗文,乐在其中。

总之,古诗文教学要靠教师加强自身文学修养,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迈入古诗文的神圣殿堂,使学生领悟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从而激发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唐诗艺术技巧分类辞典》宗绪连等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意象派诗选》 [英] 彼德.琼斯编 裘小龙译 漓江出版社.

[3]《古诗词鉴赏和古诗词教学》特级教师许汉编.

论文作者:李静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6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论文_李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