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

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

高敬[1]2004年在《两种英语教育模式下的幼儿英语pro-drop参数建立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幼儿英语教育目前已形成一种热潮,但对幼儿英语教育理论的研究滞后于实践,造成教育实践的“经验式”做法,导致幼儿英语教育“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普遍现象。因此,研究幼儿英语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成为幼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在幼儿英语教育中,教育模式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中介,是教育的基本因素,是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幼儿英语教育模式直接决定幼儿英语学习的成效。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教育模式的研究成为热点,对教育模式的探讨在幼儿英语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英语教育模式成为幼儿英语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就目前存在的幼儿英语教育模式而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把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一种外语课程来教授,即教师在规定的3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教学大纲、教材教授英语,让幼儿进行有意识的英语学习,我们把这种英语教育模式称之为教学式;另一种是把英语作为一种教育媒介、工具来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或半日活动,英语被适当地分配到幼儿的各种活动之中,幼儿在园的一天或半天时间被“浸泡”在英语环境中,这种以无意识学习为主的英语教育模式称之为“浸入式”。如何看待这两种幼儿英语教育模式?它们在幼儿英语学习中的有效性如何? 语言教育与语言学理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二语言教育研究应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语言学角度出发,才能揭示语言习得的特殊前提和自身规律。因此,我们首先从众多的第二语言研究取向中确立了研究视角,即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从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UG)理论框架出发,对这两种幼儿英语教育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 从普遍语法的理论出发,儿童获得母语的过程就是在接触语言素材的情况下确定参数的过程,即为普遍语法的各个参数赋值的过程。第二语言的学习是在第二语言经验的作用下普遍语法参数重新确立的过程,即在己有的语言参数的基础上获得另外一种可能与现有参数不同或相同的语言,其中,pro一drop参数是普遍语法中的一项重要参数,是被讨论得最多的一种普遍语法参数,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考察第二语言学习效果的重要参数,第二语言研究者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pro一drop参数又叫零主语参数、无主语参数,是普遍语法中一项有关陈述句中是否可省略主语的参数;pro一drop现象就是指在一个陈述句里,主语可以删去。从这一定义出发,英语的pro一drop参数值为负值,汉语的pro一drop参数值为正值。幼儿的英语学习便涉及到在汉语pro一drop参数正值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英语的pro一drop参数负值的过程。我们借用了普遍语法理论中被引用最多、最重要的参数一pro一drop参数,对以上两种英语教育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 本论文主要采取实验的方法,即等组单因素的实验,进行自变量—幼儿英语教育模式的控制,实验组采用浸入式英语教育模式,对照组采用教学式英语教育模式,实验为期约一年零两个月。实验前后进行英语pro一drop参数建立的测验。一年多的实验结果发现,浸入式和教学式这两种英语教育模式对幼儿英语pro一drop参数的建立是有不同的分效应和整体效应。多因变量线性模型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分别从pro一drop参数的四个项目来看,在人称代词未脱落的有主句、语助词未脱落的有主句、人称代词脱落的无主句这叁个项目上,浸入式班级和教学式班级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浸入式班级在前叁个项目上的语法判断正确率高于教学式班级,在语助词脱落的无主句这一项目上,两个班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但总体从pro一drop参数的所有项目来看,浸入式班级和教学式班级存在显着性差异,浸入式英语教育模式对幼儿英语pro一dr。p参数的建立更有效。从普遍语法参数建立的理论角度解释,第二语言的学习,是在第二语言经验的作用下普遍语法参数重新确立的过程,也就是说,浸入式英语教育模式更有利于幼儿英语的学习。由此可见,习得不仅是幼儿获得母语的重要方式,也是幼儿学习第二语言的有效途径。 另外,从比较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幼儿英语学习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我们发现在幼儿英语学习中,幼儿充分显示出第二语言学习的潜在能力,并表现出学习的主动性。我们还发现,在幼儿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的迁移是客观存在的,既包括正面迁移,也包括负面迁移,且集中表现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本论文涉及到的主要是普遍语法框架下的参数值的迁移(汉语pro一drop参数正值的迁移)及个别语法范围内的句型结构的迁移(汉语中存在人称代词做主语的句型结构、不存在语助词做主语的句型结构)。另外,我们还发现在幼儿第二语言学习中,影响幼儿第二语言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语言输入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效果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动机是影响第二语言学习效果的重要内在情感因素。 面对研究结果,我们的本意并不在于评判浸入式、教学式这两种教育模式熟是熟非、熟优熟劣,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探讨哪些因素对成功的第二语言学习是重要的。根据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借鉴浸入式教育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我们对现阶段普遍的幼儿英语教?

丁思佳[2]2011年在《母语习得的方式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意义和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加剧,学习第二语言成为每个人都将面临的任务。目前语言学界和教育学界对第二语言学习理论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关于以母语的方式学习第二语言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涉及。但是目前为止,以母语的方式学习第二语言还缺乏系统的理论表述和研究。笔者认为,以母语的方式习得第二语言的方式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因而以这样的方式学习外语是可行的。但是,正如许多人质疑的那样,母语是儿童从胎儿期就接触的语言,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自然而然的形成过程另外一种语言所无法取而代之。所以以母语的习得过程来取代当前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工具性的学习方式尚不能成为可能。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英语学习的意义:“学习英语就等同于学习英语民族如何使用他们的母语。”所以,第二语言永远是另外一种语言,不能取代母语的学习。笔者认为,正如上文提到的,以母语习得的方式学习第二外语在理论上是成立的。这个结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现象学的视域中,第二语言作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是可以通过一种自然的方式被给予的。另外,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给我们这样的启发,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能体现出它的意义。总之,语言是一门特殊的学问,在自然的环境中使用一门语言是学习语言的必经之路。但是由于学习者自身的条件和学习环境的限制,这种自然给予的方式不可能完全的取代目前工具性的学习方式,但同时这种方式又是非常必要不可缺少的。自然给予的方式和工具性的学习方式在语言学习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们分别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占有多大份额,要根据学习者的自身的情况而定,本文中略有阐述。笔者以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生活世界理论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依据,阐明以母语习得的方式学习第二语言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出的作用。以母语的方式学习第二语言指的是一种前概念的学习方式,它抛弃了各种语言概念的学习以及通过概念来学习语言的学习方式,使第二语言与生活发生自然的联系,用语感来形成语言。语言的使用在生活中自然的发生。用母语习得的方式来学习第二语言是可行的,并且在语言的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在文章的最后对于用自然给予的方式学习第二语言的学习环境特点做出归纳和总结:首先,学习第二语言要具有真实的学习环境;其次,第二语言的学习环境应是具体的;再次,语言的学习环境是可操作的;最后,这样的学习环境应是一个连续的学习环境。

康立新[3]2006年在《Krashen的习得/学得假说及其意义》文中研究说明人们对Krashen的习得与学得假说批评多赞成少。从“第二语言”和“外语”两个术语的区别以及此假说所适用的范围可以看出,此假说主要涉及语言的规则系统即语法,应给予肯定;全面、准确地认识习得与学得假说,对于更好地认识外语学习的本质具有积极意义。

狄强羽[4]2006年在《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理论差异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第二语言与外语教学类型的界定,对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教学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同时指出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作为语言教学的哲学基础来指导我国的英语外语教学。

陈龙[5]2008年在《一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对比》文中认为在外语教育领域,一语习得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文根据Brown(2001)对比一语习得和二语习得的理论基础,对比孩童习得第一语言、第二语言和成年人习得第二语言之间的差异,对Brown(2001)归纳的叁种对比类型进行了分析,可以验证孩童的二语习得与成人的二语习得对比类型是比较适合我国英语教学现状的对比。

龚亚夫[6]2008年在《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几个概念》文中认为关于"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在我国外语教学界争议颇多。本文作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对以上术语在国外文献中通用概念的误解。这些误解至少涉及五个方面:(1)以为第二语言习得只是一种单一的理论;(2)以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不包括外语学习的环境;(3)以为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只有Krashen一家之言;(4)以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只是在自然状态下掌握语言;(5)以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反对语法教学。本文简明地阐述了有关国外文献中有关"第二语言习得""习得与学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等概念。笔者提出,探讨适合中国的外语教学理论应该首先真正理解有关术语的基本概念。

董琳[7]2009年在《英语浸入式环境下小班幼儿第二语言习得与学得研究》文中提出在世界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社会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国际交往逐渐频繁,国际接轨也日益密切,中国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如今在现代社会,社会需要大批能够适应国际接轨、全球化的人才。各个行业的工作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就是掌握双语或者甚至是多语,因此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眼光、国际沟通能力、开阔视野的人才,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掌握多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了多一种文化;掌握多一种语言,就是和世界更靠近一步。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未来的一代人应该具有这种国际意识与国际交往的能力,外语教育既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体现邓小平同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载体①。1997年6月在中国西安成立了“中加教育合作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验课题组”,制定了实验方案。课题组借鉴加拿大法语浸入式成功的理论和实践,开展“早期英语半浸入式教学”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探讨我国双语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并在有关儿童早期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为改革我国传统外语教育模式提供了借鉴②。笔者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以前对儿童第二语言的获得具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作为报考研究生及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的动力。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在导师的引导下接触到了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模式,并到幼儿园进行了一些观察研究。在这几年中,笔者参加英语浸入式课题组研究,接受课题分配的研究任务,在对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学研究实验班跟踪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研究。在追踪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小班幼儿的语言获得是一个飞速提高的过程,并且在相关研究中并未发现此类实证性研究,将研究基点定在了英语浸入式环境下小班幼儿第二语言的学得与习得的研究主题上,力求本研究能够为儿童英语浸入式教学研究课题组项目贡献一点有意义的力量。本研究采用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英语浸入式实验园某实验小班为期一年的追踪研究,采用现场观察和录像记录收集师幼教学活动及日常生活随机活动,通过运用国际通用的儿童语言数据交流系统----CHILDES,对收集到的师幼言语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对研究资料量化分析的同时进行质性分析和讨论,并提出相应教学建议。本研究从语言学和教育学的角度获取了有价值的实证研究结果,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英语浸入式环境下小班幼儿第二语言的获得是通过学得与习得两种方式共同完成的;2.英语浸入式教学活动中教师高浓度的语言输入极大影响着幼儿的语言输出,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幼儿第二语言的学得和习得;3.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师通过良好的活动设计能够使幼儿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4.验证了幼儿英语浸入式课题组提出的“幼儿英语的学习和发展主要取决于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交流,取决于全英语环境的创设及具有挑战性的课程”;5.验证了幼儿英语浸入式课题组提出的“幼儿能够在情境化的活动中理解英语,并且学习如何用英语说,以此为基础,幼儿从渡过沉默期到开始学习用英语表达认识和感受,甚至会出现生成性语言”;6.日常生活中的英语浸入来源于更直接的生活经验,儿童能够通过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学习第二语言。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教学建议:1、高浓度输入,使幼儿浸泡在丰富的第二语言环境之中;2、依据沉默期特点进行教学;3、注意幼儿英语浸入式教师的语言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拖音现象和语法错误;4、加、强日常生活中师幼互动;5、注重多种感觉刺激,使用大量非语言信息;6、抓住儿童兴趣点,使幼儿能够更加愉快地参与到其中。

吕必松[8]1992年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续一)》文中认为从事语言教学必须遵循语言学习规律。这一章专门讨论语言学习,就是结合有关的语言学习理论,阐明我们对语言学习规律的基本认识,并以此作为讨论语言教学问题的理论依据之一。第一节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 "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这两个术语是从英文的1anguage learning和language acquisition直译过来的,我们对这两个术语的解释跟英文原来的意思不完全一致。

杨琦[9]2002年在《浅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中介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介语”是美国语言学家LarrySelinker创造的英文词汇。“中介语”是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自己建构的语言系统 ,这个系统一部分来源学习者的母语 ,一部分来源于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中介语是在两种或多种语言同时发展中各种语言得因素互相作用的 ,独立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产物。它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过程中所使用的过渡语言。遵循一定的规则 ,它能帮助我们找到学习语言的规律。中介语的概念给二误习得的产生做出了总体的解释。本文旨在谈谈笔者所认识的“中介语”。

杨连瑞, 刘汝山[10]2006年在《第二语言习得石化现象的发生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二语言习得是一种复杂的人文过程,对第二语言习得石化现象的发生学研究是探讨这一复杂人文过程的一个重要研究视角。本文对近年来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石化问题研究的生物观、心理观、认知观、文化观和相互作用观等学术观点进行归纳和分析,并适当结合我国外语教学实际就克服或防止语言石化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两种英语教育模式下的幼儿英语pro-drop参数建立的比较研究[D]. 高敬.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2]. 母语习得的方式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意义和作用[D]. 丁思佳. 首都师范大学. 2011

[3]. Krashen的习得/学得假说及其意义[J]. 康立新.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理论差异的对比分析[J]. 狄强羽.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6

[5]. 一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对比[J]. 陈龙.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 2008

[6]. 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几个概念[J]. 龚亚夫. 英语教师. 2008

[7]. 英语浸入式环境下小班幼儿第二语言习得与学得研究[D]. 董琳. 陕西师范大学. 2009

[8].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续一)[J]. 吕必松. 世界汉语教学. 1992

[9]. 浅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中介语[J]. 杨琦. 叁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10]. 第二语言习得石化现象的发生学研究[J]. 杨连瑞, 刘汝山. 中国外语. 2006

标签:;  ;  ;  ;  ;  ;  ;  

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