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小学,317200)
摘要:用“微视频”作为学习手段能使关注“教”转变为“学”成为一种可能。伴随着“微课”“翻转课堂”等理念的流行与升温,有人就开始质疑:“微课真的能在基础教学中生根发芽”?它的课堂效果到底能如何?一节课内所讲到的知识点肯定不止一个,那把这些知识点都做成“微课”资源时,教师该如何在课堂中进行呈现?处于教学一线的我们,试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对“微课”教学的效度进行一番观察。
关键词:微课;微视频;微课程;效度
【正文】
越来越多的教育先行者率先在课堂教学中引进“微视频”资源,试图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方面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但无论如何,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还是很少能有很好的实证来研究如何使用微课资源服务于我们的日常教学,或者应该如何设计、开发与实施微课程,哪些类型的课程比较适合用“微课”教学,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我们试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对“微课”教学的效度进行一番观察。
一、观察什么?
今天讨论的“微课”有别于应用于非正式学习的网络自主学习,而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也就是说,这次探讨的“微课”不是单指“微视频”的制作,而是思考微视频如何扎根于现实课堂,如何与课堂相整合。我们所说的“微课”教学,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翻转课堂”,也不是用视频教学完全代替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上网课程,不是学生独立学习,而是一种混合式教学。这也是基于目前我们现实教学条件下能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开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二、如何观察?
观察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效果都离不开“学习者”、“教学者”、及“教学目标”的落实,所以我们可以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观察“微课”教学模式的效果。
1.微视频质量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
现在的“微课程”教学基本上都采用网络教学,借助在线交互、网络教室等技术平台,辅以相应的现代教育手段,通过个人信息终端,实现高效的自主学习。其核心资料是“微视频”资源。
微视频资源是教学者通过精心准备,设计,将即时的教学过程录制下来的一种有声自学教材。这种教学资源虽然有别于面对面的教学,但比起纸质的教材,已经是一个质的飞跃了。这也是“微课”教学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学习者追捧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微视频是支撑微课或微课程的基础。如何提高微视频质量是微课程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那么怎样的“微视频”才可以称为“高质量”的?我们特意设计以下观察量表。
微课效度观察量表(一)——从微视频质量角度观察微课的效度
量表观察变量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来观察评测“微视频”的质量。对样本进行观察时,评价者可采用“有”或“没有”对各个指标进行加分从而进行评定。
在关于“微课的开发应用与效度观察”主题的研讨会上,我们开出两堂基于微视频学习的“微课”教学公开课。
通过教研后的与会老师们的交流得知,大部分老师对上课老师所采用的视频资料均表示赞赏,认为采用动画形式对话能激发小学生特别是三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也有教师提出,如果视频时间过长(比如超过5分钟),就会由于主题不明确而令学生分散注意力。
所以,教师要把重心放在搜集或制作高质量微视频,帮助学生减少大量的搜索过程,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学生参与度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被视为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标志。观察学生是否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自从有了网络学习平台,我们就可以轻松获取。因此,对于一般的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手段获取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习的数据。
微课效度观察量表(二) ——如何从学生角度观察微课的效度
表2 微课效度与学生参与度观察
具体到教研课堂中,我们结合实际需求,设计以下观察量表
反映学生参与度与微课效果的观察表
观察结果分析:
在“学生观看微课次数”上,40位学生全部都有至少看过1遍,但仅有少数同学有看过多遍的。通过老师的有效引导,对技能型的知识点的掌握上,如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会选出正确的图形进行绘画”,40位同学中就有37位同学掌握,达92.5%;“会使用控制点”87.5%;“会用撤销按钮”达37.5%; 提高技能点“会画一个正圆”达62.5%;“会保存文件”达67.5%;作品质量37.5%达到“优”,80%达到“良”以上。
可见,只要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主动学习,去除一贯养成的等老师来讲解的“依赖”思想,学生可以基本通过自学达到对新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3.教与学的结构型变化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在观察“教学与学的结构型变化与教学效果的关系”这一方面,我们主要从设计了以下观察量表,以评价教师在课堂上的表
现作法对学生学习效果造成的影响。
微课效度观察量表(3) ——如何从教师行为角度观察微课的效度
量表从五个方面反映教师是否真正做到新型的教学,而不是在传统教学下的“微视频”教学资料的引入。
(1)教学组织形式。观察教师能否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
(2)营造课堂氛围。观察学习气氛是否轻松和谐,是否体现尊重、公平。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要从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学资源。这可以采用一种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边听边想,很快明白课堂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去“微课视频”中自行寻找答案。问题的回答正确与否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反馈及时到位。当学生做出学习行为,如有教师能对其积极反馈,就更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传统教学由于时间的不允许,教师只能对个别学生的回答作出反馈,而如果是网络学习,微课学习,教师就有可能对更多的学生作出在线回答,反馈。效果就能更好了。
(5)检查学习效果。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效果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作业形式多样,当堂完成。
三、观察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无论老师接受与否,“微课”进课堂已成为一种趋势。但“微课”教学并不意味着只要在课堂中引入“微视频”教学就可以轻松上课了。相反,要想取得“微课”教学的实际效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微视频质量与教学效果正相关
我们认为一个优秀的“微课”资源应该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首先是选题。选题很重要。什么样的内容决定了学生能不能主动的来打开你的视频进行学习。
(2)其次是设计。设计就是创意。这个创意不是指你的视频该如何录制的特别、或画面有多好看,而是指你是如何将你要传授的知识以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出来。
(3)再其次是制作。制作主要是在技术上学生能看清楚,听明白。
总之,你制作的微课就像微电影,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就是好微课。
2.学生的参与度与教学效果正相关
学生参与学习表明了学习者对学习的一种态度。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体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效度影响:在认知方面,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直接体现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非认知方面,学生参与体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动力,还能促进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相方设法,主动找出答案的学习品质等等。可见,学生能否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至始至终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是保证学习效果获得的关键因素。
3.教师的行为与教学效果正相关
教师更多的责任应该是如何从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理解学生在新学知识过程中容易遇到的疑惑,及时去帮助学生解惑及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相信学生能够从视频资料中获取新知,把大量的教学时间放在解惑而不是“授课”上。
总之,数字化教学环境的改变必然带来传统教学的改变。在“人人皆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我们只能尽快从小让学生适应这种环境,培养微型学习的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学习。“微课”教学为微型学习拓宽了路径,但能否在课堂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有待教师尽快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授人与鱼 不如授人以渔”,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的教学模式,从学生主体需求出发,拓展教学的时间与空间,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 开放教育研究 2013.2
[2]微课与翻转课堂中的学习活动设计 台州信息技术教育 焦建利 2014.12
[3]教学视频微型化改造与应用的新探索 刘小晶 张剑平 中国电化教育 2013.3
[4]崔允漷、沈毅,《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
论文作者:葛丽敏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学生论文; 视频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效果论文; 知识点论文; 量表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