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特色论文_刘艳苹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特色论文_刘艳苹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二中学 256600

在外行人眼中,政治课是一门背背就能考高分的课;在很多家长眼中,政治是一门识字就能教的课;在很多学生眼中,政治是一门说教性强、讲大道理的课。再加上政治课本身理论性较强,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以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政治教学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给思想品德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一、教学的生活化

思想政治课标中提出:思想品德的教学要以学生逐步开展的生活为教学依据,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不断实践和创新。我们的课堂应该坚持立足学生的实际及我们的国情。无论是导入,还是课堂活动,都应该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例子,并结合我国的时政要闻,在潜移默化中“育人”。例如第一课《新生活·新面貌》,我们可以从学生走进行知中学的第一课“军训”开始,多角度展示学校文化和学校生活,帮助学生体验和了解新环境,尽快融入新集体;比如第三课《青春多美好》,我们可以把进入青春期的他们可能遇到的一切烦恼(“父母与子女的烦恼”、“同学之间的矛盾”、“男女同学交往的烦恼”等等)全部纳入到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在情景体验中学会悦纳自己的青春期矛盾,健康成长;比如在《走科教兴国之路》一课中,我们可以结合“神州十一号”载人航天的成功发射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创新意识;比如在《走向世界的中国》一课中,我们可以结合“G20集团峰会”的顺利召开引导学生树立全球化意识,积极参与世界竞争与发展的姿态。

二、时政性强

思想政治课标中指出: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我们要关注社会热点,捕捉最新时政新闻,通过各种渠道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了解社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讲《扬起自信的风帆》时,我们可以利用时政热点“神州十二号发射圆满成功”,鼓舞学生士气,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在讲《走自立自强之路》时,我们结合正在举行的“全国孝心好少年”颁奖典礼,让学生从优秀的同龄人身上受到启发,奋发自强;在讲《走科技之路》时,我们可以利用举国瞩目的“双十一狂欢夜记录”,体会马云如何用科技和创新成就自己的人生。

三、综合性强

思想政治课标中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有机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由于课程本身的综合性,横向道德、心理、法律、国情四个维度,纵向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使得我们的课程整合资源相对比较丰富,有利于课程整合的落地和实施。在课件制作、导学案设计、课堂活动的设置等方面,我们都尽量地挖掘融合以上各个方面的材料,多角度育人。

四、实践性明显

思想政治课标中指出: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事件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坚信“深刻的教育来自于深刻的体验”,在讲《青春的脚步·青春的气息》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深情朗诵《青春赞歌》,体会青春的美好;在讲《青春不烦恼》时,我们可以在学案上设置多个“子女与父母的矛盾”、“男女同学交往的烦恼”等,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处理问题;在讲《走自立自强之路》时,我们用学生来行知中学后的成长和进步作为情感的提升,结合他们历次活动的照片,让学生在感动中体会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五、课堂民主性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讲的内容并不能简单地靠灌输传授给学生,因为学生是有意识、有情感、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他们的思想中蕴藏着一定的潜能。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不能一言堂,更不能包办代替。

六、课堂探究性

如果要提高课堂中学生探究、展示和讨论的效果,必须保证探究案问题设计的质量,展示讨论的规范和有序。首先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设计探究问题,教师应该科学合理地设计探究案,使探究性问题既能引导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能力,又能符合课堂时间的分配,引导学生在讨论探究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生成新问题。

七、点拨要画龙点睛

教师的点拨要解决最基本的三个问题,即“质疑区、重难点、提升”。质疑区,教师课前应该进行预设,如果学生没有提出质疑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引领,学会借力打力,引导学生探究解决质疑问题。重难点,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引用材料等方式,让学生通过二次探究进一步解决,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提升阶段要体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不能为了育人而制造一些不必要的效果。一般而言,提升有两种情况效果最好:一是结合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引领学生进一步反思;二是提高到国家层面,激发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和爱国情怀。

论文作者:刘艳苹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2月总第2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5

标签:;  ;  ;  ;  ;  ;  ;  ;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特色论文_刘艳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