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学论文_孙桂青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学论文_孙桂青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十五中学 266000

通常在语文课堂上,我们都非常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过程,究竟学生是积极主动还是被动接受?是真正参与的“学者”还是“观众”?在笔者看来,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的有效性只怕就要打上折扣!因为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学生都会受到心理状态的影响,尤其是学生,由于阅历尚浅,更容易受心理左右。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观念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因素关注较少,作为语文教师,想要打造全面高效的语文课堂,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结合自己的探索和尝试,谈一点自己的思考和做法。

一、关注学情科学设计,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的经验建构结果,凡是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有联系的知识,才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教师是课程的操作者、执行者,要能按规定的要求实施课程,致力于引导学生在对现有知识的分析中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使学生产生兴趣,提高求知欲望。因此,只有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掌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才能做到科学制定教学目标,才能确保有效教学的开展。我们在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充分尊重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

二、关注学生好奇心理,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是他们对知识有着新鲜感和好奇心,而好奇是学习的第一驱动力。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好奇心理,往往会促使学生将求知的欲望变成一种渴望,这样就能使学生学得轻松起来,甚至在学习一些抽象、枯燥的内容时也不会感到是一种负担,依旧能兴趣盎然地投入。

三、关注学生从众心理,有效提升朗读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言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构建语文有效课堂的重要途径。“正确清楚”是中学阶段朗读的基本要求,具体为“不错字、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这对于基础扎实、语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并非难事,但对于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就很困难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课堂上轮到他们单独朗读时,他们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常常遭受其他学生笑话,而这样就会更加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多次以后,他们便会开始害怕、逃避,甚至厌恶朗读。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针对学生敏感脆弱的心理,采用宽容的态度以及温和的方式,利用学生喜欢“从众”的心理,在课堂上可以经常采用全班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分小组齐读的集体朗读方式加以训练,当单独朗读感到困难的学生融入到全班学生中去后,心里的羞涩和不安全感就会逐渐消失。

四、关注学生表现心理,优化提问有效激疑

表现心理,人皆有之。尤其初中学生表现更为明显,他们很想证明自己,表现自己,对荣誉感和自尊心有强烈的追求。他们对待成败也异常地敏感,多数经不起挫败的考验,学习情绪容易出现大起大落,学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就容易消失或转移。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我是这样设置问题的,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这出悲剧的酿造者是谁?导致这个悲剧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前两个问题就在文本中,学生归纳概括就可以得出结论,提问时我就选择中、差部分的学生来回答,最后一问有一定的难度,必须牢牢抓住对“盲目”的解读,才能挖掘出深层原因,适当点拨后,让程度较好的学生来回答。这样进行提问时,先易后难,因材施教,对好、中、差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得以满足,这会促使学生进一步上进而发奋努力,以引导学生有好的学习心理,达到有效激疑的效果。还有些学生平时缺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勇气,但是往往会有独到的见解,一旦在课堂中得到教师的肯定,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此也要予以关注。

五、关注学生内心感受,施行有效教学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动机、注意、感知、记忆、思维这些心理的认识过程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每一项心理活动的效果都在直接影响其他心理活动的进行。良好的教学评价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当然,也就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很大。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张梅玲教授在《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阳光心理》一文中提到,不少教师经常这样说:“某某同学说得很好,谁能比他说得更好?”“嗯,你说得很清晰,还有谁能说得更清晰一点?”教师这样的评价就忽视了第一个同学的感受,忽略了第一个同学的心情。如果教师这样说:“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这样就会让刚才那位学生感受好一些。也可以这样说:“某某同学读得怎么样?”让学生评价后,再加以鼓励,并提出:“谁还能读出这种感受?”这样让学生的关注从读得好不好转到怎样读出感受。有的老师也习惯讲:“谁能讲给老师听啊?”“看黑板,听老师讲。”“坐下,你来讲,你(指刚才答错的学生)给我好好听着!”“真的懂还是假的懂?给我再讲一遍。”张梅玲教授认为教师的这些课堂教学用语,对学生均缺少一种尊重和信任。因此,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同样是遇到了不能立即回答问题的学生,如果不急于叫别的同学回答,而是用真诚信任的目光注视他、等待他,当学生正确地回答教师的问题后,教师说:“你真的很认真,刚才你一定是在想这样回答,还是那样回答,不过如果能快一点就更好了。”由此可见,同一情境,由于教师的评价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反馈,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论文作者:孙桂青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6月总第2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6

标签:;  ;  ;  ;  ;  ;  ;  ;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学论文_孙桂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