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传灯录》同义名词研究

《景德传灯录》同义名词研究

杜晓莉[1]2003年在《《景德传灯录》同义名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北宋初年释道原编撰的禅宗灯录《景德传灯录》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对该书中的名词同义词和同义的名词作细致的共时描绘。 首先,本文就《传灯录》中的名词同义词作了研究。在相关内容里,我们先给出了同义词明确的定义和确认方法,在同义词的定义和确认方法的指导下,归纳出《传灯录》中的名词同义词249组,然后全面展现这些名词同义词在多个词汇层面的聚合状况以及它们在词汇属性和语法属性方面的区别特征。 其次,本文还从语义场角度对这249组同义名词进行了分类。我们发现,尽管《传灯录》是一部禅宗典籍,但仅就名词而言,其语义场类型具有复杂性,这表明禅宗这个宗教派别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鉴于同义名词中佛教类词的数量在各语义类别中占绝对优势,本文对它作了专门分析,发现《传灯录》同义名词中汉产佛教词所占数量最多,意译佛教词其次,佛教借词最少。佛教借词中音兼意译词和省音简译词多,音译词少。这是语言工具性特点和语言系统有自我清理功能的表现。 紫外,《传灯录》同义名词中新词、新义较多。新词都是复音词,有的是通过简缩法构造而成的,但更多的是利用语言里已有的构词材料构造而成的。新义则是在旧有义位的基础上引申而来的。

朱婷婷[2]2016年在《《景德传灯录》助动词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景德传灯录》中的助动词为研究对象,借鉴Lyons(1977)的情态定义,主要采用Palmer(1990;1986/2007)的情态分类模式,把助动词纳入到情态的范畴中。从共时和历时角度对《景德传灯录》中不同情态类型助动词进行分析。论文共为七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第一节介绍了《景德传灯录》研究简述;第二节介绍本文所采用的《景德传灯录》版本;第叁节为本文的研究方法;第四节简要概括了本文的论述范围和内容框架。第二章为助动词及《景德传灯录》助动词的判定。第一节为助动词的研究综述;第二节和第叁节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景德传灯录》助动词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进行界定;第四节归纳了《景德传灯录》助动词的概貌。第叁章为《景德传灯录》助动词的语义研究,开始进入本文的研究主轴。前叁节主要是从使用频率、语义和语用功能叁个方面对认识情态助动词、道义情态助动词和动力情态助动词进行描写;第四节总结和梳理了《景德传灯录》助动词的使用情况。第四章为《景德传灯录》助动词的句法研究。前叁节从语法功能、组合功能和出现分布这叁个方面对认识情态助动词、道义情态助动词和动力情态助动词进行考察;第四节对《景德传灯录》助动词的整个句法面貌进行梳理。第五章为《景德传灯录》助动词的连用研究。第一节介绍前人研究;第二、叁、四节对《景德传灯录》中助动词的连用情况从使用频率、词性、是否成词和连用规律等方面进行探讨;第五节是对《景德传灯录》助动词的连用情况进行总结。第六章为《景德传灯录》助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第一节介绍本章节中运用到的理论以及单音节助动词一词多义情况;第二节对《景德传灯录》中不同情态类型单音节助动词的来源、形成以及发展过程进行了讨论;第叁节是对助动词的语义演变情况的梳理。第七章为结语。第一节总结了《景德传灯录》助动词的研究内容;第二节阐述了本文需要改进之处。

祖生利[3]2002年在《《景德传灯录》中的联合式复音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语义、词性、词序等方面详细考察了《景德传灯录》中联合式复音词的构成情况。通过研究发现:《灯录》中联合式复音词内部构成较前代更为复杂多样;同素异序词、与今异序词大量存在,同义类聚体大量涌现;同义副词大量架迭使用;产生了众多新词新义;不少单音词向半自由语素转化。这表明《灯录》所反映的晚唐至宋初汉语词汇复音化程度的加深和水平的提高。

黄新强[4]2011年在《《祖堂集》与《景德传灯录》连词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穷尽性考察描写了唐末宋初时期禅宗文献《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连词的使用情况,通过共时和历时比较,探讨了晚唐五代和北宋初期连词的特点,并理清其发展脉络。《祖堂集》与《景德传灯录》使用的连词总数是121个,两种禅宗文献中的连词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从连词数量与用频特点来看,《祖堂集》中共有连词100个,其中沿用上古连词49个,中古连词38个,近代新生的连词13个,分别占49%,38%,13%;《景德传灯录》中共有连词106个,其中沿用上古连词54个,中古连词35个,近代新生的连词17个,分别占50.94%,33.02%,16.04%。《景德传灯录》中使用的连词的数目比《祖堂集》只多了6个,上古连词、中古连词、近代新生的连词在《祖堂集》与《景德传灯录》中的比率大致相当,但还是略有差别:上古连词、近代新生的连词在《景德传灯录》中所占比例略高于《祖堂集》,而中古连词在《祖堂集》中所占比例略高于《景德传灯录》。总的来说,从晚唐五代至北宋初期,尽管也有新连词的产生,但为数不多,主要还是沿用上古和中古时期的连词。这说明连词发展到了唐末宋初,变化不大,充分体现了语言发展的渐变性和继承性特点。从连词音节特点来看,《祖堂集》100个连词中,单音节词42个,复音节词58个,分别占42%、58%;《景德传灯录》106个连词中,单音节词41个,复音节词65个,分别占38.68%、61.32%。《祖堂集》与《景德传灯录》均是复音连词占优势。从汉魏六朝开始,汉语词汇发展逐渐呈现出复音化的趋势,连词在《祖堂集》与《景德传灯录》中的分布使用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汉语词汇大规模复音化的趋势。从复音连词构词特点来看,同义复合是《祖堂集》和《景德传灯录》复音连词常用的构词方式之一。《祖堂集》与《景德传灯录》复音连词的构词方式相同之处在于:非同义复合在两部禅宗文献中所占比例均高于同义复合;不同之处在于:同义复合在《景德传灯录》中所占比例略高于《祖堂集》,非同义复合在《祖堂集》中所占比例略高于《景德传灯录》。从连词在复句中的使用特点来看,《祖堂集》在复句中配合使用的连词一共有36对,《景德传灯录》在复句中配合使用的连词一共有53对,《景德传灯录》比《祖堂集》多了17对,这与两部禅宗文献自身语言的特点有关。相对来说,《祖堂集》口语性较强,因而复句多采用意合法;《景德传灯录》文言性较强,因而复句多采用关联法。

符筱筠[5]2012年在《《景德传灯录》中“来”、“去”二词研究》文中认为《景德传灯录》原题名《佛祖同参集》,略称《传灯录》,是一部佛教禅宗史书。因为此书于宋真宗年间进呈,所以便以其年号“景德”命名。唐宋时期在汉语发展史上,前承秦汉时期的上古汉语,后接明清时期的近代汉语,处于承前启后的过渡阶段。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汉语发展完善的重大转变时期。《景德传灯录》作为一种禅宗灯录体着作,是以书面语形式真实反映当时的口头语,是同时期最口语化的文献记录,因此把它作为研究汉语的语言材料,能较为准确的反映在这一着作中甚至在整个时期中,当时语言的特点规律及发展变化。本文以禅宗语录体着作《景德传灯录》为语料,采用统计、分类和共时分析的方法,对文中语料丰富、用法复杂的“来”、“去”二词,从实义动词、趋向动词、动态助词、事态助词、结构助词、语助词等方面,进行封闭性、穷尽性的考察和描写。在此基础上,探讨“来”、“去”由实到虚的语法化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演变发展关系,从而得以较全面的认识“来”“去”的结构形式、语法意义、性质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陈保忠[6]2013年在《《景德传灯录》代词研究》文中提出《景德传灯录》为宋真宗年间释道原所撰之禅宗灯史,在宋、元、明各代流行颇广,特别是对宋代教界文坛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是对《景德传灯录》这一着作中所有的代词作一个全面、系统的调查,描写出《景德传灯录》的代词系统,借以了解近代汉语代词的种类范围和当时人们对代词的使用情况及发展演变的大致状况及唐末宋初时期的代词面貌。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绪论。这一部分对《景德传灯录》进行简介,介绍其版本、价值及语言学方面的研究概况。另外说明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二、《景德传灯录》代词的类别及频次统计。在分类上,首先介绍前辈语言学家的分类,然后提出自己的分类及理由,并根据一定标准进行再分类。在频次统计上,采取表格的形式,将出现的代词及其频次清晰地反映出来。叁、代词的句法功能。人称代词句法功能上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指示代词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疑问代词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兼语还可以单独成句。四、代词的语义功能。人称代词语义功能上主要用于指人、称自己,指称听话人,称代说话双方之外的第叁方,某一范围内所有的人等。指示代词可以指人、物、事、方式、程度、状态等。疑问代词除表示疑问外,还可以用于反诘、感叹等。五、结语。对以上论述做一个总结。

胡静书[7]2006年在《《景德传灯录》介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景德传灯录》对话部分的介词为考察对象,试图描写禅宗语录这一语言变体呈现出唐末宋初的介词面貌。在静态描写的基础上与大体同时期的敦煌变文的介词作横向比较,看介词成员、用法、介词短语在句中的位置诸方面在两种语料中的异同;与《世说新语》的比较可以使我们看出介词从中古时期到宋初在以上诸方面大致的发展脉络;与《朱子语类辑略》的比较可以看出《景德传灯录》介词面貌在整个汉语介词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大致位置。描写分析时尽力与解释相结合,试图分析语言现象变化发展的内在原因。本文涉及的介词现象只见于《景德传灯录》对话部分、禅师长篇说法和偈颂歌赞,把属于作者叙述部分的文字排除在外,因为禅宗语录中的叙述部分是泛时的语言材料。本文所收《景德传灯录》的介词从词形上看共31个:从、临、于、至、当、到、乎、在、自、就、着、蓦、对、共、向、与、似、用、因、由、为、以、被、把、将、除、只如、依、凭、据、及。由于同一词形的词往往不止一种介词用法,同一语义由不同介词表达,实际介词的数量约74个。从语序上看,完全后置于谓语动词的用法和介词有:“于施事、于比较对象、乎、”。“于、乎”后置的用法显然是保存上古汉语的用法,可见在唐末宋初的口语中,介词短语位于谓语之后是少见的。可位于谓语前后的有:于处所、着、向方向、向归结点、在始发点、在处所、由方式、以方式、向对象、为对象。后置用法中比例明显较高的有“在、着、向归结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其虚化为介词时所处的句法位置,二是语义因素,即表动作归结点这种结果的介词短语不位于谓语之前。语言的语音节律使得有些不表示归结点的介词短语位于谓语之后,这类用例中谓语动词绝大多数为光杆动词,这说明由于双音化的影响和动补结构发展的要求,光杆动词独立使用的比例越来越小。与变文相比,词形上《景德传灯录》中的“只如、蓦、凭、除、”都不见于变文,变文中的“捉、和、即、会、闻、连、累、兼、并、背、沿、应、望、缘、经、随、往、况处所”不见于《景德传灯录》。除了收词不同和文字借用问题两种因素外,应归因于两种材料的方言差别。用法上二者互有参差,总体上《景德传灯录》中同一词形的用法多于变文,除

李丽婷[8]2012年在《《景德传灯录》疑问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句法、语义、语用叁个平面的语法观为指导,充分借鉴和吸收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的成果,力图对《景德传灯录》中的疑问句作系统、全面、深入地考察,以此构建一个科学、严密的疑问句系统,对《传灯录》疑问句研究专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简要说明了《传灯录》的概况、语言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意义和方法,确定了疑问句分类的标准和角度。本文采用张斌的分类方法,将《传灯录》中的疑问句先从语用功能的角度按疑问程度分为询问句、测度句、反诘句叁大类;再根据疑问句的结构形式把询问句细分为特指问句、正反问句、是非问句和选择问句四类,并探讨其语义。由此将句法、语义、语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第二章至第四章全面考察了《传灯录》中的疑问句。经整理分析得出:《传灯录》中的疑问句用例和句型都十分丰富,共8655例,可分为询问句、测度句、反诘句叁大类。它们在书中的分布很不均,其中询问句7363例,占85.1%;测度句72例,占0.8%;反诘句1220例,占14.1%。疑问句的结构形式上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创新。例如:在特指询问句中,疑问代词及其复合形式丰富,来源层次不同,不仅有上古及中古汉语流传下来的“何”、“谁”等,还有近代汉语新兴的“什么”、“作么”等;在正反询问句中,相较《祖堂集》,《传灯录》中的“VP不VP?”已经有所发展,比如出现了“VO不V?”式,且VP的形式也更多样。第五章考察了特殊疑问句之设问句。《传灯录》中的设问句由特指问和是非问句构成,其问句与答语之间成针对性解释关系。第六章探讨了疑问句的语用功能。询问句的语用功能主要是询问,表达问话人心中的疑点。但由于《传灯录》题材的特殊性,其询问句还具有回避、启示等功能。反诘问句的语用功能较丰富,可表达困惑、申辩、责怪、反驳、催促和提醒六种意义。测度问句的功能主要是求得对话人证实。

管锡华[9]2007年在《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古汉语词汇研究硕博学位论文综论》文中提出本文对中国大陆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以来的古汉语词汇研究硕博学位论文进行了介绍、分析与评论,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设想,以供古汉语词汇研究参考。

参考文献:

[1]. 《景德传灯录》同义名词研究[D]. 杜晓莉. 四川大学. 2003

[2]. 《景德传灯录》助动词研究[D]. 朱婷婷. 广西大学. 2016

[3]. 《景德传灯录》中的联合式复音词[J]. 祖生利. 古汉语研究. 2002

[4]. 《祖堂集》与《景德传灯录》连词比较研究[D]. 黄新强. 温州大学. 2011

[5]. 《景德传灯录》中“来”、“去”二词研究[D]. 符筱筠. 云南大学. 2012

[6]. 《景德传灯录》代词研究[D]. 陈保忠. 西南大学. 2013

[7]. 《景德传灯录》介词研究[D]. 胡静书. 安徽师范大学. 2006

[8]. 《景德传灯录》疑问句研究[D]. 李丽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9]. 1980年以来中国大陆古汉语词汇研究硕博学位论文综论[J]. 管锡华. 语言历史论丛. 2007

标签:;  ;  ;  ;  ;  ;  

《景德传灯录》同义名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