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理——工笔人物画在当代发展创新的必然产物论文_刘倩倩

肌理——工笔人物画在当代发展创新的必然产物论文_刘倩倩

刘倩倩 山东省沂源县沂河源学校 256100

一、工笔人物画的产生及发展

《毛诗序》有言:“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在人类还没有意识到嗟叹咏歌、手舞足蹈就是艺术的时候,它就产生了。岩石上的岩画、墙壁上的壁画、墓葬中的帛画、陶器上的装饰画,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宝藏。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人物画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尤其是工笔人物画在艺术史的长河中可称为熠熠生辉的一粒明珠。

中国传统工笔画历史悠久,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最早成熟的画种之一。青海大通出土的原始彩陶上简洁凝练的人物形象可视为工笔人物画的萌芽,到战国时代,工笔人物画在用笔、用色、章法和结构上都有了相当水平的发展,而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图》可称为工笔人物最早的独幅作品,与其后出土的《人物御龙图》共同奠定了工笔人物画以线造型的基本形式语言。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人物画大家顾恺之的出现以及其形神理论的提出,使工笔人物画进一步发展;盛唐时期的道释画家吴道子则把人物画推进到更富于表现力、也更生动感人的新境地。五代两宋是中国人物画深入发展的时期,工笔着色人物画日渐精美,出现了许多绘画名家和经典画作。但到了明清, 文人画的出现使工笔画渐渐退居画坛的次要地位,写意人物画也渐渐兴盛起来,但工笔人物画并没有没落,明清以后的一些人物画家依旧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工笔人物作品。

中国传统人物画家主张以神“君形”,注重有利于传神的眼神、手势、身姿等重要细节,强调画面有主有次、有详有略,“详细刻划细腻生动的面部表情及人物动作的顾盼呼应,略于服饰衣冠以及周围环境的描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工笔人物画中更重视笔法的基本作用,笔法或描法一方面要服从于形象的结构、质感、量感,用于表现人物生动传神的姿态,另一方面也要传达作者的感情体验。

唐朝“画圣”吴道子,把白描线条发展到有粗细轻重变化的莼菜条式描法,生动地表现衣褶的动感与厚度感,形成了作者“吴带当风”的个人风格。20世纪末叶以后,随着东西文化的日益交融与国人思想的日渐开放,中国工笔人物画也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不仅在题材与形式上有了很大拓展,在观念手法及表现方式上也有了巨大的更新,衰微了近千年的工笔人物画开始了一个复兴的新阶段。

二、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创新与要求

中国工笔人物画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在其缓慢而绵延的发展过程中,它以精勾细染的语言样式区别于纵笔挥写的水墨画,不同的创作理念与绘画样式使其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光彩夺目,更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然而,传统的艺术形式只是在特定时期审美追求的一种认知结果,当今我国的文化领域进入了全面、高度和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艺术语言多样化与个性化成为一种必然的文化现象。

中国工笔人物画也迎来了自身发展、再创辉煌的重要契机,走上了真正的复兴之路。越来越多的工笔人物画家持续地进行着对古今之变的探索,审视现当代的工笔人物画,我们会发现, 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已经摆脱了过去那种统一、单调和狭窄性的审美趣味,以多样的表现形式和个性的艺术语言呈现出一种异彩纷呈的新面貌。

肌理就在这样推陈出新的艺术背景下应运而生。肌理并不是一个新词,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墨线的起伏顿挫,宣纸与水墨等材质所形成的自然纹理,画面中表示枯木的飞白干笔,表现荷叶的温润湿笔,表现不同山势地貌的各种皴法,都是传统水墨画中常用的肌理。而工笔人物画,如在唐朝人物画家周昉的名作《簪花仕女图》中,“仕女服饰的细致花纹、画绢的独特织纹甚至于题款印章都属于肌理的范畴”。肌理不是单纯的“笔墨”、“笔触”或“趣味”,而是一种与线条、色彩和明暗等相联系而又具有独立审美趣味的形式要素,是表现物象特有的自然纹理以及传达作者情感体验的艺术语言。

肌理本来存在于客观自然对象中,原指物象较为明显的形形色色的纹理。绘画作品所描写的客观世界中的万事万象,都有其自身的组织形式和表面肌理,这也正是绘画肌理存在的客观依据之一。在绘画作品中或多或少地运用与对象的结构纹理有关的肌理来丰富画面,既提高了作品的真实感,又加强了作品的装饰性,也使作品在表现力和审美价值上大大提高了一步。

论文作者:刘倩倩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1月总第10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5

标签:;  ;  ;  ;  ;  ;  ;  ;  

肌理——工笔人物画在当代发展创新的必然产物论文_刘倩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