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探索论文_卢虹

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探索论文_卢虹

卢虹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3

【摘要】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已经在各行各业显现出来,对于英语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然而由于硬件设施不足或主观重视度不够等原因,高校英语学习的现状还停留在读写为主听说为辅的水平上,学生的哑巴英语根本无法应对市场需求和就业压力。因此必须在课堂中推行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从教材,教法,评估方式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和创新,并结合网络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英语听力的整体水平。本文就实际教学中推进的一些创新方法做了一些整理。

【关键词】英语听力;教学改革;主观能动性;教育创新

一、研究背景

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其在经济来往,政治协商以及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已经日益明显且比重越来越高,很多国家都把英语当做走向世界的一门必不可少的工具语言在学习。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渐上升,社会各领域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例如在2018年11月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杭州)跨境电商人才暨国际人才对接会上,在布展的近200家企业中,亚马逊、浙江大华、诺基亚、浙江执御等企业成为现场的热门,而这些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最基本的就是“拥有良好的英语语言沟通能力”;又例如在2018年全球教育培训公司英孚发布第八版英孚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对全球88个非英语母语国家和地区的成人英语熟练度进行排名,并按照地域、行业、人群职位级别及职能进行评分。此报告指出“未来的工作场所是国际化的,说英语是基本的准入技能之一。”“英语熟练度不同的人,劳动产生的价值也不同。”(https://www.toutiao.com/i6620554865795924487/)全球化的压力意味着几乎每个行业都要面临国际竞争。英语能力越弱,竞争力就越弱。而高校正是向各行业输出英语人才的重要阵地之一。各高校师生都将学好这门语言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以迎合就业市场这一实战领域作为当前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出台,全国各高校都开设了英语专业以及非英语专业的各项课程,其中听力教学也占了一席之地。学习英语,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这一语言工具,在步入社会以后能够熟练的与他人进行双语间信息沟通,能够参与专业性的学术活动,甚至能够建立起跨国贸易关系等等。但是由于听说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比重过低,学生重视度不够或者方言式英语口音的阻碍作用,多年的英语学习下来,学生们对于读写方面的技能尚能有所掌握,能够较好的应对各种阅读资料甚至进行独立英文写作,在听说方面的进步却不甚乐观,大部分学生都面临着”听不懂,说不出”的哑巴英语现状。即便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从学校毕业之后也很难找到与之专业对口的英语操作性较强的工作,更有许多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只能参与到文案类工作中,由于跟海外客户的沟通不畅而错失了很多商务机会。因此,在全面开展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活动中,英语听力的教学应该得到全面的,彻底的改革,除了保留传统课堂教学中优良的部分,我们还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科技和网络平台的丰富资源,创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的新型教学模式,达到课堂与课后相结合的最佳教学效果。在本文中,笔者结合日常的听力教学活动,就高校英语听力教学的各项创新探索做出了简要整理。

二、创新探索领域

(一)教材创新:不必“从一而终”

目前高校听力教学中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硬件条件跟不上,听力教室设备陈旧,更有偏远的地方高校仍然停留在卡带式放音阶段,这都是英语听力教学不得不面临的严峻现实。比较乐观的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国家教学新标准的推广,各高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组建语音教室,更新换代听力播放设备。然而笔者认为,选择一本好的听力教材才是重中之重。目前很多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都照搬大学本科的教材使用方式,或沿用中专教材的要求,整体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陈艳,高职高专英语教材使用现状的思考,2008.12)英语学习的起步也就是学生第一接触的,最有直观感受的便是他们面前的听力教材。在从教的数十年时间中,笔者参与了很多次的教材更新和选取工作,深刻的感受到教材的“统一性”和“一贯性”是有很多不利之处的。很多教材注重于低年级英语的基础培养,却忽视了高年级学生即将面向市场的与时俱进性,教材内容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充分调动,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做出了一些小的尝试,放弃了对于教材统一性和一贯性的要求,采取分段式教材选择法,在低年级的听力教学中,使用了比较强调基础知识的教材,侧重训练学生对于单个词,单一词组以及简单句的听说,力求打好扎实的基础。比如采用的《致用英语听力教程》,该教材的第一册和第二册起点词汇在1500词左右,力求从低起点入手,循序渐进,通过你大量有效的实践,引导学生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此外,该教材还充分照顾到了系统性和针对性,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展示真实语境中的地道英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到了高年级的课堂里,则换取了更注重实际运用知识的教材。比如目前正在使用的《21世纪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这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同类教材相比,这套教材从中西方文化差别的视角设计视频录像的内容和形式,提供相应的文化信息,教材中所配套的故事有连续性趣味性观赏性,并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比如在第四册的教材中有“Job Interview”单元,利用视频向学生展示如何解决面试中的着装,小动作,精神状态等问题,并用问答的形式针对面试中经常出现的十三个棘手问题给出了样本式的回答,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以及真实场景中不同人物所使用的“原汁原味”的语言,学生通过观察视频人物,疏通问题要点,很快就掌握了“工作面试”的一系列理论知识,在课堂上取得了很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教法创新:趣味性与实战性兼顾

2014年-2015年一项普通本科院校的英语课堂教学成果调查表明:听力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受到了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视,他们大多对学习听力课程所能达到的效果有着很高的期望,认为学完听力课程后听力水平不会有质的飞跃的学生仅占16%。(陈琪,听力课堂教师角色的重新思考,2015.7)但是,实际上能够真正在完成课程后听力即有大的改善的学生远不如期望的那么高。当中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而听力课堂教学质量必然是其中之一。很多教师过分拘泥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应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同时还认为听力课程是一门技能课,听力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教授听力技能并将它们操练成熟。这与当前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的教育原则是相悖的。众多教师的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尤其是听力课堂上,教师只能处于辅助地位,但是这种辅助常常是不可或缺,甚至是致关重要的,对听力学习的成效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的听力教师虽然在上课之前都进行了非常认真的准备工作,教材内容,课文背景,辅助资料都罗列得十分详尽,可是却往往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法的准备,这与实际的教学规律是很不吻合的。如上所述,在课堂教学的进行过程中,教师仅仅起到向导的作用,真正决定课堂教学成效的还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简单地说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就多听一点,他们觉得索然无味的地方就少听甚至选择“主观屏蔽”,因此,在相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长压力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就必须符合学生的口味,吸引他们的关注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传统课堂教学中“反复听”和“模仿说”这两个环节是听力教学中的基础,是非常有必要保留的,在此基础上笔者增加了“视听说”和“听说演”的环节。首先,“视听说”一改传统听力教学中的“盲听”模式,不再把听力的文本材料藏着掖着,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而是大方的拿出来,先给学生们看一遍或者朗读一遍,让他们标注出自己发音吃不准的地方或者有“地方式英语”口音较重的地方,然后收起文本材料开始放送标准发音。这样做不仅缓解了部分学生面对未知听力材料的紧张心理,让他们做到心里有底更轻松的面对;而且对于那些英语听力水平起点较低,带有严重口音的学生,通过这种针对性的纠正发音,其发声方式和发音效果也有明显的改善;此外,在看过一遍文本,听过一遍放音之后,学生的仿说也更有条理,在后面的环节中也能更主动的使用文本中新的词汇知识点。教师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学生听力水平的逐步提高,这种文本的开放程度可以由整篇减少到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的篇幅,这是由学生的适应程度和材料的难易程度来决定的,教师负责宏观调控。第二,“听说演”的环节是“视听说”的升级版本,是一个学生们身体力行积极参与的环节。拿之前的“Job Interview”单元为例,学生在第一课时完成课本上的视听说训练项目,在第二课时内,由各个学习小组排练角色扮演,模仿面试官和应聘人员,利用所学的句式和刚掌握的回答棘手问题的方法进行交流练习。在这一过程里,教师的职能是在各学习小组中间进行指导,鼓励他们在课本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表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发挥空间,塑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评估方式创新:立足现实,追求完善

课程评估(Curriculum evaluation)是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控制的基本手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往往充当“控制者”的角色。传统的评估方式大多遵循着“集体授课---学生练习---评估反馈”的基本流程。当前大部分的听力评估方式还是以放音+卷面考试为主,这一方式适应了目前高校英语大班教学,难以分批分类进行个体评价的现状。然而,这种评估方式的弊端是众所周知的,很多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抱佛脚,仅以一次听力成绩的通过掩盖了其听力水平差沟通技能弱的真相。因此,笔者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加入了平时课堂中“听说演”练习环节的成绩,以平时成绩为主,最终笔试为辅,按照合理的比例形成最终的测评分数。这种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配合度,而且以分数为动力,将教学方法创新与评估方式创新结合起来,以演代考,以分促演,整个教学环节生动起来,教学效果也提高的非常明显。

(四)辅助方式创新:放眼网络,与时俱进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长里想要得到听力水平的长效提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堂之外英语语言学习环境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网络文化日益风行,各种多媒体和自媒体平台唾手可得,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时代优势深化教学改革达到教学创新的效果。网络自主听力课堂可以作为听力教学的“第二课堂”。从理论上说,可以先进入intended阶段将网络信息与学生分享,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之后在第二阶段,也就是implemented阶段,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发布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音频,视频等网络材料,进而布置背景资料阅读,听力练习完成等任务;在最后的attained阶段,网络大数据的便捷性可以让教师清楚的了解学生在听力学习中取得了哪些进步与提高,还有哪些尚待解决的困难等,并且以此为依据对下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手段进行修缮调整。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微信是学生们普遍喜爱的网络交流方式之一,在微信这个大平台上就有很多英语听力教学资源可以分享。笔者经过很长时间的实际筛选,向学生推荐了平台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环球NEWSPLUS”这个公众号。在这里有二十四小时的英语广播,新鲜有趣的英文咨询和丰富多彩的互听活动。在课余半个小时的的时间里,学生们可以收听到比较严肃的“特朗普竞选宣言”,画风优美的散文阅读“荷塘月色(双语配文版)”,吃货们喜爱的“那些成为国际爆款的中国小吃推荐”以及各种时尚前卫的英文词条“假小子,吓破胆,闺蜜”等等,这些内容都带有非常强烈的时代感,贴合时事且不乏趣味,学生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营造了学习氛围,完成了英文思维模式,英语水平也有了潜移默化的提高。实践证明,这种网络平台的方式很受学生们的欢迎,教师这种“抛砖”的行为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引玉”效果,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会主动寻找更多更好的英语教学资源,自动组成英语学习兴趣小组,获取好的资源互相分享,甚至还会跟教师分享,教学相长,其乐融融。

所谓的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和素质,主要包括创新动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技能,目的是为了培养出复合型的学生,让他们在就业市场中占据有利的位置。在最新发布的“国家标准”和“教学指南”的指导下,如何将自身院校的教学特色发挥出来,将教学定位和政策要求结合起来,在符合社会就业要求的大前提下如何走出有成效的发展之路,这将是所有高校师生都在关心的问题,也是所有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努力和奋斗的方向。我们对于各种教学现状有很多的担忧,有很多的不满,我们也深知教学改革和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听力教学和其他很多学科一样,是一个长效的积累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网络平台资源,培养兴趣,寓教于乐,促进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柳静穆.《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山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高云峰.《论新时期高校英语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

【作者简介】卢虹(1983),女,汉族,安徽人,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教育学,翻译学。

【课题研究】《基于手机APP的英语翻转课堂可行性研究》 WZ(2017)jy11。

论文作者:卢虹

论文发表刊物:《成功》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4

标签:;  ;  ;  ;  ;  ;  ;  ;  

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探索论文_卢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