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战初期苏联与德国的经贸关系_斯大林论文

论二战初期苏联与德国的经贸关系_斯大林论文

二战前期苏德经贸关系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前论文,经贸关系论文,期苏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学界对二战中苏德关系论述颇多,但对其经贸关系却很少问津,本文则着重论述了二战前期苏德经贸关系。文章认为,1939年,纳粹德国发动战争的准备趋于完成,由于英法等国执行祸水东引的政策,致使苏联倡导的集体安全努力失败。处于资本主义总体包围之中的苏联为了拖延战争的爆发,调整了其外交战略,走上了与德国握手言和的道路上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双方建立友好关系的标志,而经贸的交往则成为维持双方政治友好的重要手段和双方关系发展的晴雨表。就是在德苏友好这面耀眼大旗的遮蔽下,德国摆脱了两线作战的梦魇,并从苏联及其第三国取得了战争所必须的原材料和粮食,从而决定性地削弱了英国的大陆封锁政策。而苏联大量的战略物资运往德国,不但削弱了自身的战争力量,而且由于两个经贸协议的执行,麻痹了斯大林对大战即将爆发的警惕性,从而使苏联在战争前期遭受了本可以避免的重大损失。

关键词 苏德 经贸关系 战争

地球上自从有了国家以来,就开始有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门学问,中国历史上的纵横捭阖,西方历史上的联姻征伐都表明如何处理好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战前期,许多国家都采取了一些外交手段以避免大战的来临,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都没有成功。西方学者,包括苏联史学工作者对战争爆发前期的大国外交关系研究相当重视,硕果累累,头号法西斯德国如何在强国林立的西方成功地实施其外交手段走向侵略之路的高峰,又如何从社会主义苏联获得惊人的好处,都是二战史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但是由于我国二战史研究较为落后,对二战前期苏德关系的研究相当肤浅,且大部分集中于慕尼黑事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及英法苏三国的莫斯科谈判上,而许多细微而重要的部分还是一片空白,这就需要史学工作者运用大量的档案材料,进行严谨、细致的整理研究工作。本文遵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力图分析一下在苏德大战即将爆发前的关键性的年代里,1939年—1941年间两个欧洲强国之间的经贸关系。

1939年,由于纳粹德国发动战争的准备趋于完成,整个欧洲局势异常紧张。希特勒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积极改善与大陆上的传统对手苏联的关系。苏联,当时这个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战后就处于资本主义的整体包围之中,纳粹上台后,苏联极力倡导集体安全,但由于英法等国执行祸水东引的绥靖政策,致使集体安全努力失败。慕尼黑会议以后,斯大林为了拖延战争的爆发,调整了苏联的外交战略,放弃了自30年代以来的反纳粹政策,这样,德苏两国为了各自的战略目的逐渐走向了一条握手言欢的道路上来。1939年8月23日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定成为双方建立友好关系的标志。在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双方一直保持着所谓的友好关系,而经贸的交往则成为维持双方政治友好的重要手段和双方关系发展的一个晴雨表。就是在德苏友好这面耀眼大旗的遮蔽下,德国从苏联及其第三国取得了发动战争所必须的原材料和粮食,到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进攻苏联前夕,德国成为苏联的最大债务国,整个德国对苏贸易赤字额达239万马克。

那么,德苏两国是如何从二三十年代的相互仇视走到合作的道路上来的呢?

纵观30年代末德苏关系的发展可以看到,苏德关系的改善是从经济往来入手的。魏茨泽克在给德国外交部的绝密备忘录里就这样说过,苏德关系正常化的开端是从苏驻布拉格贸易团的任务讨论中开始的,在此双方提出“政治、经济是两国关系不可分割的整体。”1939年8月19日,苏德两国在柏林签订贸易贷款协定。根据这项协定,德国在今后七年内给苏联提供两亿马克的贷款,年息为百分之五。苏联给德国提供一亿八千万马克的原料物资[①]。就是这个贸易协定为《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定迈出了最为关键的一步。1939年8月23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飞往莫斯科,同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缔结了《德苏互不侵犯条约》。这样,苏德两国的关系就走向了正常化,而两国外长和最高首脑为了维护本国的政治利益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双方的经贸交往。

1939年整个秋天和初冬,莫斯科和柏林双方一直在谈判增加两国贸易事宜。10月初,魏茨泽克就莫斯科谈判概要给德国外交部的备忘录中概括了谈判的主要内容。他说:今年8月19日的信贷贸易协定相互间进行得比较顺利,但是,从我们方面的利益考虑,还要努力尽快获得180万马克的原材料。此间谈判的主要任务就是想弄清俄国人是否将执行19日协议,甚至超出这个协议对海上进口中的损失给予赔偿,军事和民事情报部门都送来方案,请求尽快额外增加70万马克的原材料供应,我在莫斯科谈判中提呈的数字大大超出了这个方案,因为德国战争需要要高出谈判中的数字不知几倍,但即使是一个折衷的数字,与俄国预算原料供应的能力相比也相差很远,短缺的原因既不是运输,也不是组织,更不是生产方法的问题。目前,我们已向俄国人提出了下列计划:“除了19日协约而外苏联将供应价值10万马克的原料,这种原料将来源于俄国和俄国与中立国的交易,德国将在约五年的时间里予以偿付,并在俄国领土上帮助俄国人建立工厂。”[②]

到10月底,苏联已向德国提供了为数可观的原料,特别是谷物和石油,莫洛托夫在1939年11月10日甚至答应,所有这些物资在俄国铁路上的过境运费一概由苏联政府负担[③],苏联允许德国舰船(包括潜水艇在内)在摩尔曼斯克东边的北冰洋港口帖里别尔卡进行修理和添加燃料——莫洛托夫认为摩尔曼斯克“还不够偏僻”,帖里别尔卡则“较为妥当,因为它更偏远,没有外国船只进出”[④]。但是德国方面还要更多的原料,不过德国人渐渐发现,苏联不仅在政治方面,而且在经济方面,讨价还价起来也是一个精明厉害的对手。11月1日,戈林元帅、雷德尔海军元帅和凯特尔上将分别向德国外交部提出抗议,说俄国对德国战争物资要求得太多了。一个月后,德国外交部经济司官员在给驻苏大使的急电中,就苏德贸易中出现的问题向苏联提出了严厉的质疑:

第一,苏联调查团前不久呈交的订单令人震惊,它包括已交付德国军队或正在生产中价值1亿马克的军事原料和300万马克的工业原料,并要求在1940年前迅速交付,另外,还要求订货几百万马克的工业设备,这样,苏联调查团所需订货总目价值达1.5亿马克。

第二,我们向苏联调查团强调,所呈订货单与8月19日的信贷协议及9月28日的里宾特洛甫——莫洛托夫通信的精神是相悖的,[⑤]而且,迄今苏联方面只许诺420万马克的运货,其中90万马克已按照协约履行了第一期的付款。德方严肃指出:这将从根本上埋葬条约的基础。很明显,德方的供货将取决于苏方的行动。

按照条约规定,德国将给苏方提供58万马克的军事订货。在莫斯科谈判中,德方特别提出另外增加58万马克的军事供应,苏方则以通过第三国贸易得来的锡、铜、橡胶偿付,但这个建议被苏方否决了。需要向苏方指出的是:我们还准备从事更进一步的贸易活动来满足苏方的军事订货,但苏联调查团的行为已大大背离由斯大林签署的里宾特洛甫——莫洛托夫协议。

第三,德方严肃指出,我们的立场不变,将继续提供承诺660万马克的订货,但有两个条件:首先,德苏所供货物数量相等;其次,关于铁的问题必须以一种使我们满意的方式得到解决。这样,德方将在1941年4月之前履行这660万马克的运货[⑥]。

对于苏德贸易中出现的问题,斯大林亲自参与并予以解决。1939年底苏德贸易代表团在莫斯科谈判,斯大林参加讨论达三小时之久。他说:就一般的政治观点而言,《苏德贸易协定》并不是一般的贸易协议,而是一个相互帮助条约,苏联愿意在原料、食物供应方面帮助德国,而这在其他地区是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出售的。事实上,苏联已经帮了德国一个大忙,(并且)由于向德国提供了这种援助而树敌。同样,苏联也希望得到德国的帮助,尤其是在军事装备领域[⑦]。

谈判涉及到许多细节问题。德方首先提出,需要生铁、碎屑铁各20万吨,铬18万吨,以及55%含量的铁矿1.5万吨,就此问题,斯大林指出,苏联不能提供如此高质量的铁矿,因为苏联生产铁的工厂能力有限,德国可以使用苏联提供的35—42%含量的铁矿,关于碎屑铁和生铁,苏联也不能保证20万吨的全部供应,但将尽力。关于铬,由于铁路尚未修好,1940年内,苏联可使用卡车提供10万吨,10个月后铁路完工,苏联将在1941年增加供货数量。接着斯大林提出苏联在海军炮队,战舰及弹药和大炮的机器制造方面需要德国的援助。关于非铁金属和硬质金属的供运,斯大林答应尽快托运1500吨的镍,而且短期内也可托运几百吨的锡。另外,苏联还准备在第三国帮助德国购买这些金属。

与此相关,斯大林谈到了苏联的金属资源以及矿藏挖掘上的困难,这主要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机器(特别是捞泥机和采矿机器),以及这方面的专家所造成的,否则苏联的镍矿生产每年至少可以增加2至3万吨,德方表示愿意通过签订一个协约来加强这方面的合作,莫洛托夫建议双方专家将就此问题进行全面磋商。

斯大林最后指出,双方贸易至少在年底要达到平衡,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苏联将运送价值5亿马克的物资,而德国只需提供4亿马克,但对此问题双方没能达成谅解[⑧]。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双方对加强贸易往来态度都很积极。从德国方面来讲,它急需苏联的原材料继续战争;从苏联方面来说,将原料运给德国就意味着削减苏联的经济利益,减少内部消费,但苏联声称愿意作出这种牺牲,原因在于它与德国之间的这种经济协议对所谓的政治很重要,而且,要想从德国不久进口的战争材料中得到他希望得到的东西,这也是不可缺少的。

1940年2月11日,双方达成《德苏贸易协议》,条约规定苏方将在18个月内提供德方一批货物,而德方在27个月内偿付即可。具体规定如下:

第一,根据协约,苏方在前12个月内将运出价值约100万马克的原材料。此外,苏联还将遵照1939年8月19日信贷协议为德方提供约100万马克的原材料。这些原材料是:100万吨的畜用谷物及豆类,价值约120万马克;90万吨石油,价值约115万马克;10万吨棉花,价值约90万马克;50万吨磷酸盐;10万吨铬;50万吨铁矿;30万吨碎屑铁和生铁;2400公斤铂。还有锰矿、金属、木材及数目相当可观的其他原材料。

另外,苏联还要向德保护国出口50万马克的货物,这样,在条约签订的第一年里苏出口总额为650万马克。

根据1939年9月28日协约,苏联还得同意德方经罗马尼亚、伊朗、阿富汗以及远东其他国家运送货物,尤其重要的是德国可以得到满洲的大豆。横贯西伯利亚大铁路将减少50%的运费供运输大豆之用,这些运输费用共100万马克。

这样,在前12个月里,苏方运货及其他服务项目经费总约800万马克。

第二,德方所供货物包括工业产品、工业生产设备及战争材料。德方在15个月内偿付苏方12个月中的供货即可,而苏方在第二年中的前6个月供货,德方在12个月内偿付。

第三,苏方在18个月内将提供11000吨的铜,3000吨的镍,950吨的锡,500吨的辉钼矿,500吨的钨,40吨的钴。

此外,苏方还表示愿意通过第三国为德国购买金属及原材料[⑨]。

1940年2月11日的《苏德贸易协约》成交额达6—7亿马克[⑩],它意味着德国打开了东方大门,从苏联及其周边进口的货物的增加决定性地削弱了英国的大陆封锁政策。对于苏联,它的重要性在于,在这个时期由于与芬兰战争使苏联已处于与英国和法国进行军事冲突的边缘。

由于双方政治经济关系发展的需要,这一时期双方的贸易进行得非常顺利。6月22日,什努列在给经济政策办官员的备忘录中写道:“自从新的经济协约签订以来,德苏贸易发展一直特别令人满意,尤其是在最近两个月,苏联在生产、运输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来满足我们特别急需的原材料的供应。谷物、汽油、棉花、木材及金属的供给对我们也相当的有利。铜(500吨)、镍(1500吨)、锡(450吨)的供应百分之百的完成了指标。此外,苏联还通过第三国为德国购买铜5800吨,锡535吨,浓缩钴75吨,碎屑镍75吨,橡胶1300吨。”[(11)]

1940年德国最重要的进口物石油有2/3以上来自苏联[(12)]。但是,由于政治空气的降温,1940年12月和1941年1、2月份,苏德贸易出现了一段低谷,斯大林曾抱怨两国贸易的不平衡[(13)]。到3月份,情况发生了变化,贸易值明显上升。4月,双方续签了经济协议。什努列在1941年5月15日给外交部的德苏贸易关系备忘录中写道:“目前苏联的原材料供给令人满意,整个四月份供给的最重要的原材料有:谷物20.8吨,汽油9万吨,棉花8300吨,非铁金属(铜、锡、镍)6340吨,西伯利亚铁路运输也很正常[(14)]。

但关于德苏即将发生冲突的传言为正常贸易制造了障碍。战争爆发前不久,德国几乎完全中断执行贸易协定。一些运送货物的德国船只甚至不等卸完货物就驶离苏联港口,而斯大林却严格地遵守贸易协定,到1941年6月22日,德国是苏联的最大债务国[(15)]。

在1939年8月23日苏德条约签订后的17个月里,苏联向德国出口316万吨裸麦,19.3万吨小麦,79.3万吨大麦,30.2万吨燕麦,和1.4万吨的谷物,这样,粮食总约146.2万吨,原棉10.1万吨,亚麻1.1万吨,木材94.2万吨,汽油86.5万吨,锰14万吨,石棉1.5万吨,铬2.6万吨,铜1.4万吨,镍3000吨,锌1吨,磷酸盐18.4万吨,以及铂2736公斤[(16)]。

就是在德军入侵前的十一个小时,从苏联开进德国的火车还在从事着1940年2月10日协议的苏德贸易。[(17)]

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往来令人费解,是斯大林对希特勒的东进一无所知吗?并非如此。前苏联拥有世界上组织最严密的特务机构,德国进攻苏联的消息从不同的渠道传入苏联,但是,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的一切想法和做法都贯穿着一个愿望,即避免战争或延迟战争的爆发,并且相信他会成功。”[(18)]斯大林自信希特勒要到1942年才可能发动进攻,所以根本不想重视他自己的谍报机构发来的报告以及丘吉尔和罗斯福发来的接二连三的警告。他认为这无非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为诱使他尽早投入反希特勒战争而施展的阴谋。而德国的那些行动不过是希特勒为在德苏交易上获更大的好处而向苏联施加的压力而已。而且,斯大林充分地意识到苏联对战争准备的不足,特别是1937年的大清洗,几乎消灭了红军中的全部骨干力量,使红军元气大伤[(19)]。所以斯大林努力采取他认为可以推迟冲突发生的时间的一切措施,竭力使局势不让希特勒有借口发动进攻,挑起战争[(20)]。

的确,斯大林利用了这22个月的喘息时间,集中地发展了苏联的战争工业,并根据新军事经验重新训练了军队。但是希特勒也利用了这22个月的时间摆脱了两线作战的梦魇,征服了差不多整个欧洲,把十多个国家的经济资源和人才使用到德国的战争机器上去。特别是在与苏友好的这两年的时间里,他获得了苏联的原料,并且通过苏联与第三国的贸易打破了英国对德的大陆封锁。而苏联,大量的战略物资运往德国,不但削弱了自身的战争力量,而且由于两个经贸协议的执行,麻痹了斯大林对大战即将爆发的警惕性,从而使苏联在战争前期遭受了本可以避免的重大损失。苏联在1939年到1941年之间战争储备的积累和军事工厂的扩张尽管很大和很重要,却不能和希特勒在同期中自然增加的力量相匹敌。有三年之久,红军几乎是单枪匹马地在陆地上同希特勒的部队博斗,丢掉了广袤而富饶的领土,流的血比任何军队流过的都要多,而且焦急和沮丧地挂虑着西方开辟第二战场。

认识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现实,正如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所说:“历史不是别的,只是认识现实的一种努力”[(21)]。如果战争只是人类历史中所产生的一种现象,如果它在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作为反复出现的事实,是产生于我们政治制度的组织方式和政治习惯的形成方式,那么结论就是既然历史产生了战争,历史也就能够废除战争;既然战争在原则上是一种能够消除的东西,那么认为战争是一种罪恶的人们的任务就是去重新组织我们的政治生活,以便找到消除战争的途径。199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50周年,世界各国人民都以不同形式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本人愿以此文慰祭那千千万万为反法西斯战争而牺牲的无名英雄们。愿和平永驻人间!

注释:

①张继平,胡德坤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140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② ③ ⑥《Nazi-Soviet Relation,1939-1941》,《纳粹—苏联关系文件集》,第27、119、108页。

④ ⑤ ⑦ ⑧ ⑨ ⑩ (11)《Documents on Germen Foreign Policy》.London《德国外交政策文件集》,1954年伦敦,第十卷,第207页,第八卷,第233、516页,第十卷,第588、598、815页,第九卷,第134页。

(12)Cecil,Robert《Hitler's Decision to invade Russia,1941》.《希特勒决定攻打苏联》,伦敦1975年版第137页。

(13)《The years of triumph?——Germen diplomatic and military policy,1933-1941》R.H.Haigh,1986 london p231.

(14)P.M.H.Bell《The origi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Europe》《欧洲二战起源》,美国朗曼公司1986年版,第288页。

(15) (17)Carell,paul,《Hitler's War on Russia》W.L《Hitler MovesEast》.《希特勒对俄战争》第1卷,《希特勒向东方推进》,1966年伦敦版第12页。

(16)Fischer,Louis,《Russia's Road from peace to War,Soviet foreign relations 1917-1941》,New york 1969,p414.

(18)格·康·朱可失《回忆与思考》,第1卷,莫斯科,1974年俄文版,第250页。

(18)陈启能主编《苏联大清洗内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10月版,第337页。

(20)[苏]罗·亚·麦德维杰夫著《让历史来审判》,1983年7月,北京。

(21)W.J.Varder Dussen:《History as a secience》p370.

标签:;  ;  ;  ;  ;  ;  

论二战初期苏联与德国的经贸关系_斯大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