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海诗传》与《江苏诗征》的比较论文_李文玉

《湖海诗传》与《江苏诗征》的比较论文_李文玉

中共莱州市委党校 山东261400

清代是我国诗歌选集编纂极为繁荣的时期,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规模之大,都是前代所无法企及的高峰。《湖海诗传》与《江苏诗征》都是清诗选的杰出代表。本文即取二者为例,来对两部规模浩大的诗歌总集做一下比较分析。

《湖海诗传》成书于嘉庆八年,是王昶辑其交游之作所编的一部断代诗歌总集,共四十六卷,收集了六百余人的诗。“予弱冠后,出交当世名流,及洊登朝宁,扬历四方,北至兴桓,西南出滇蜀外,贤士大夫之能言者,揽环结佩,率以诗文相质证,披读之下,往往录其最佳者,藏之箧笥,名曰《湖海诗传》。”

《江苏诗征》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是王豫整理的一部江苏省级清诗总集,共一百八十三卷,是同类书中规模最大的一部,共收诗人五千四百六十七家 ,诗歌逾三万首。

这是这两部诗歌总集在成书时间、规模、性质上的一个大致脉络,实质性的差别还要从选集选家的身份、选诗特点、编排体例来做一下较为详细的分析。

一、选家身份

一部诗歌总集的编纂是受选家身份的影响的。选家的身份高低、交游广薄、财力大小直接影响着总集的文献来源、书本的规模、选诗特点及刊印状况。

《湖海诗传》的编纂者是格调派副将王昶,王昶一生游历南北,所到之处都结交了许多名人文士,又是备受器重的朝廷高官,多次担任地方布政使等职务,并且海内声望极高,才士望风景和,唯恐不及,俨然一诗坛盟主,其独特的身份地位使其整理编纂起来就相对容易得多,诗歌都是选自日常收藏的交游之友的作品,“非欲以此尽海内之诗也,然百余年中,士大夫之风流儒雅,与国家诗教之盛,亦可以想见其崖略,或不无有补于艺林也。”

《江苏诗征》的编纂者王豫出身于文化世家,从小家教严明,祖父的谆谆教诲塑造了他清高人格品质的同时,也造就了他对诗歌的爱好。他生性恬澹,不慕荣利,虽有要人举荐,但他坚持以布衣自居江城,以诗为命。他同时是个有志于稽古佑文的人,从小喜好搜罗乡贤诗歌文献,在进入阮元文化幕僚体系后,交游更加广泛,在加上阮元的资金资助,终于完成这浩大的工程。

二、选诗特点

一部诗歌选集,其规模、选诗数量都是比较庞大的,然而从芜杂的作品中甄选出最优秀的呈现给读者,而且要避免杂乱不一、风格各异的情况,这就需要一定的标准来进行衡量,需要选家自己的一个维系中心即选诗原则来进行诗歌的甄选工作,这样诗歌选集就呈现出一定的选诗特点。

诗歌选集在编纂时选取作家作品极为重要,即通常所说的“以人存诗”和“以诗存人”。“以人存诗”重在其人,录存其人的同时将作家的几首诗附上即可,“以诗存人”则重在其诗,通过优秀诗歌作品的选择意欲将作者保存下来,而王昶的《湖海诗传》则恰恰融合了二者,开创了一个新体例。在作者名下著小传及评价,并附有诗话,再辑录作者的诗歌作品,将选诗与评论相结合,传后附有诗话,形式灵活而又曲尽原委地既保存了诗人的姓名爵里,生平履历,又存录了诗歌及自己对诗歌的品评得失,既做到了以诗系人,又做到了以人系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它选录了许多著名诗人的一些代表作,而大部分没有专集行世的诗人,也靠此书得以保存至今已不易见到的诗作。既是诗歌选本,又可以称得上是诗歌批评,并且还起到了以诗存史的作用。《江苏诗征》则重在“以诗存人”。 王豫欲辑江苏全省之诗歌,那就面临一个“不得不选”的问题,所以采取这样一个标准就可以尽可能多地收录诗人和诗作。最突出的是收录了大量生平不详、别集流传不明的诗人,以及大量的布衣、寒士,正如他自己在凡例中所说的:“山林苦吟之士,名不出闾里,其集未刻或刻而未传者,所录较多。”这似乎与他本人的布衣身份有很大关系。

在诗歌作者的收录上,《湖海诗传》人不求全,意在借诗存史,律有益于论世知人。王昶一生游历南北,所到之处都结交了许多名人文士,并以诗文相赠,《湖海诗传》中所收录的即是王昶交游之友的诗歌作品。作品的选录,不是随意而为的,虽然有的作品不排除有“以人存诗”之嫌,但更多的则是以诗歌作品本身质量的优劣进行甄选的,不为穷尽海内之诗,而只欲展示国家诗教之盛。而《江苏诗征》的收录则是尽量求全,通过书楼收藏、友人邮寄及王豫亲自到各郡去搜采等三种主要方式,大范围的将江苏的诗人搜罗在目,其中还包括诗歌符合“温柔敦厚、可以感人而风世者”之旨的女性作家,《江苏诗征》从卷一百六十二到卷一百七十七共十六卷皆为名媛,共六百四十四人,已经远远超过凡例中所说的五百余家,若加上卷一百七十八女尼一卷共二十四人,那么《江苏诗征》所收女诗人可达六百八十八人,约占所收作者总数的百分之十二,此外还入选了大量遗民,在选人时王豫的《江苏诗征》一大特色就是生者不录,这与《湖海诗传》倒是有很大的差别。

选家选诗有的为标榜声气,如顾有孝、赵沄《江左三大家诗钞》是欲彰显江左诗学;有的为树一代风范,如沈德潜《清诗别裁集》意欲通过诗选来树立雅正风范;有的为怀人思旧,如王士祯《感旧集》即是辑平生故人之诗的感旧之作。总之,每位选家在做选本时总有自己的一个目标,但由于桑梓之情及文化传播、发展的影响,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甚至是他们根本没有察觉的意识中,总是不经意间宣扬了自己的地域文化,在选本中无意识或是有意识地增加了本土作家的作品比重。

清朝江浙一带人文荟萃,诗文鼎盛,名家众多,远胜别处,而王昶家居上海,平日与江苏、浙江一带的同乡、好友诗文赠和,一有所作就往来传阅,积累下来的诗文自然就最多。因此,最终《湖海诗传》存录的作者十有八九是江浙人氏,但此外,还收录了其他地区的作者,如云南、四川、辽宁、广西等地诗人的作品,虽然有点地域失衡,但毕竟算是全国性的选集,而《江苏诗征》则是紧扣标题,专录江苏籍或是长居江苏之士,或是出生于江苏但种种原因已不在苏州的诗人,地域集中,远不如《湖海诗传》所收的地域内容丰富。

三、编排体例

一部诗歌总集所收作家数量众多,所以必须采取一个比较好的编排方法,以成一个清晰的系统。

《湖海诗传》以科第为次,略以年齿为序,将诗人统一起来。而《江苏诗征》在“人”的编排方面却是很大的不一样,它采取的是“依韵编次”的手法,正如凡例中言:“是书所收之人,姓氏皆依韵编次,以便翻阅。一姓之中,有科名者则以科分为先后;惟子之科分在父前者,不用此例。其余则约略时次,错列其间,而颠倒或不免焉,知者正之可也。”全文按照姓氏依韵编次相对《湖海诗传》来说更加便于检索,即使是没有目录册,只要知道作者的姓氏就可以直接找到该作者,而且这种编排方式将同一姓氏的诗人编排在一起,对于研究望族文学与文化有很大的裨益。但是这种编排方式也有很大的弊端,它打乱了时代顺序,使读者不能清晰的看到纵向的历史发展进程,而且拆散了完整的诗歌流派,《湖海诗传》的时序编排将同一时代的诗人编排的很近,让读者可以清楚的分析流派特点及诗人间的继承发展关系。总之,两种编排方式都有利有弊,但都别具自己的特色。

《湖海诗传》与《江苏诗征》作为清诗总集编纂史上的两座高峰,其规模庞大,内容丰富,且别具特色,在评析这两部总集著作时,要正确对待它们的区别统一,从而真正理解它们的价值所在。

论文作者:李文玉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6

标签:;  ;  ;  ;  ;  ;  ;  ;  

《湖海诗传》与《江苏诗征》的比较论文_李文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