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塑形术联合框架眼镜矫正治疗青少年高度近视的效果分析论文_李晓霞

李晓霞

(福建省泉州市儿童医院眼科医院362000)

【摘要】目的:探讨角膜塑形术联合框架眼镜对青少年高度近视的矫正效果分析。方法:选取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共36 例,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按角膜塑形镜的验配程序进行试戴评估,角膜曲率选择FK:41.50~45.50D。目标降度为5.00D;根据中心定位、移动度、荧光环及边弧是否理想,确定最后订片参数,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8~10h,戴镜1mo 后,残余度数稳定时予白天配戴框架眼镜矫正,复诊安排为矫正后1 夜。观察患者裸眼视力以及角膜健康状况等。结果:(1 )1wk;1mo后裸眼视力逐渐提高(P<0.05)。(2)联合矫正2a后的屈光度为-7.11±0.81D,比联合矫正前增加-0.29±0.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1,P=0.007)。(3)联合矫正2a 后眼轴长度为26.37±0.59mm,比联合矫正前增长0.19±0.28mm(t=2.741,P=0.026)。(4)没有角膜感染、镜片黏附和严重镜片移位等并发症。结论:该方法相对安全,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关键词】角膜塑形术;框架眼镜;青少年;高度近视;矫正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2-0142-01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入选标准:在我院眼视光中心验配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36 例,矫正前等效球镜-6.0~-8.25(平均-6.82±0.71)D,球镜度数逸-5.50D。使用Snellen 视力表检查左右两眼矫正视力均达到1.0或以上。联合矫正前角膜点染发生率8.7%。角膜塑形镜镜片:四区五弧常规设计;材料:BOSTONEQUALENS;DK:127ISO;镜片直径:10.6mm;光学区直径:6.0mm;目标降度为5.00D。

1.2 方法

(1)常规检查:裸眼视力、散瞳验光、裂隙灯检查、眼轴测量(IOLMASTER)、泪液功能检查、角膜曲率、角膜地形图(TMS-4,TOMEY)、非接触眼压、眼底镜检查等排除其他眼部疾患。(2)按角膜塑形镜的验配程序进行试戴评估,角膜曲率选择FK:41.50~45.50D。目标降度为5.00D;根据中心定位、移动度、荧光环及边弧是否理想,确定最后订片参数。(3)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8~10h,戴镜1mo后,残余度数稳定时予白天配戴框架眼镜矫正。

2 结果

2.1 裸眼视力的变化

首次测量的裸眼视力为0.09±0.05,矫正1 夜;1wk;1,3mo 后裸眼视力分别为0.27±0.14,0.54±0.18,0.78±0.24,0.81±0.19;其中首次测量的裸眼视力、矫正1 夜;1wk;1mo 后裸眼视力逐渐提高(P<0.05),1mo 后视力趋于稳定(图1)。

2.2 屈光度的变化

联合矫正前散瞳验光的屈光度为-6.82±0.71D,联合矫正1a 后的屈光度为-6.86±0.7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75,P=0.331);联合矫正2a 后的屈光度为-7.11±0.81D,比联合矫正前增加-0.29±0.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1,P=0.007)。

2.3 眼轴的变化

矫正前的眼轴为26.18±0.57mm,患者联合矫正6mo 为26.19±0.54mm,1a 为26.21±0.47mm,眼轴长度与联合矫正前的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4,1.381;P=0.978,0.152);联合矫正2a后眼轴长度为26.37±0.59mm,比联合矫正前增长0.19±0.28mm(t=2.741,P=0.026)。

2.4 角膜情况

联合矫正后角膜上皮点状染色为轻度:1 级。联合矫正1,6,12,18,24mo 后角膜点染发生率为17.4%,15.9%,11.6%,13.0%,11.6%,经停戴、清洁镜片,必要时局部滴左氧氟沙星眼药水和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滴眼液均能恢复。

3 讨论

角膜塑形术适应证最佳近视度数为-1.00~-5.00D,本研究选择等效球镜逸-6.00D,球镜度数逸-5.50D 的高度近视青少年患者,设计近视降幅为5.00D,运用角膜塑形镜部分矫正近视,残余的度数用白天戴框架眼镜来矫正。我们观察高度近视眼行角膜塑形术联合框架眼镜矫正后,裸眼视力逐步提高,裸眼视力在戴角膜塑形镜1wk 后裸眼视力升高最快,说明在这段时期内角膜塑形的效率最高。戴角膜塑形镜1,3mo后,裸眼视力上升幅度趋于平缓,逐渐形成稳定的平台期,说明在这段时期内角膜塑形的效果逐渐稳定持久。联合矫正后1a,近视度数无增加,眼轴无改变,近视未进展;联合矫正后2a,屈光度增加-0.29±0.37D,眼轴轻微增长0.19±0.28mm,近视仅有轻度进展。

本研究发现联合矫正后角膜上皮点状染色发生率较高,但均为轻度1级。经保守治疗均能恢复,这与既往角膜塑形镜治疗中低度近视的研究相符。随访时未发现角膜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建议在长期联合矫正病例中,需要定期密切监视角膜情况。角膜塑形术阻止近视发展的机制目前认为是控制了周边远视性离焦。Smith课题组在幼猴周边屈光度的深入研究提示:黄斑功能正常不能保证正视化的完成,其在正视化过程中作用有限,周边视网膜具有调控正视化作用。眼球形状和周边屈光状态的差异导致一部分人发生近视。而发生近视的人因为后极部眼球增长过长而赤道部相对较短,形成了周边相对远视的屈光状态,这种周边屈光状态反过来又加速近视的进展。高度近视眼,周边部相对远视更明显。因此,对于高度近视的矫正不仅要保证中心视力得以矫正,还应该使周边视野的屈光状态也正视化,或者近视化。本研究使用角膜塑形术后使中央角膜变平、中周部角膜变陡,重塑角膜前表面形态,从而使周边屈光度发生明显的近视性漂移。

参考文献

[1] 董竟,刘志英,冯月兰,唐静晓.角膜塑形镜与普通框架眼镜矫治青少年近视的对比研究[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3,01:6-9+13.

[2] 孙丽,周斌兵,鲍炯琳,朱宇东,李青,林文雄,臧晶.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与框架眼镜后屈光状态的对照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14,04:347-349.

论文作者:李晓霞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4年第12期(下)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6

标签:;  ;  ;  ;  ;  ;  ;  ;  

角膜塑形术联合框架眼镜矫正治疗青少年高度近视的效果分析论文_李晓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