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高效教学论文_赖丽容

见微知著,高效教学论文_赖丽容

——例谈初中地理校本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赖丽容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沙滘初级中学 528300

摘 要:高效教学乃师生所共求,但初中地理课时不多,难点不少。利用微课资源能在短时内有效化解重难点,引起学生注意,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还可减轻教师重复工作量。笔者根据一线教学实情,带动本校教师团队甚至学生,参与开发符合学情的地理微课资源;建设适合校本的资源库,并进行实际应用,取得相关成效经验。这对丰富区域学科资源、形成共享效应,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微课 开发 应用 初中地理

随着互联网+的到来,信息传播的数字化愈加,教育信息化继续推进。当今热行的高效课堂是对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和应试寻找平衡的探索,其关键是时效。而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推行难题:第一,学科难点:初中地理重在学生兴趣的培养,但有一些内容较难,比如地球的运动、经纬度划分等学生较难掌握,容易降低学习热情。第二,时间效率:地理课程每周两节,但一些难点教师又必须提点,学生的自主时间和教师主导时间不够分配。而且一名地理老师往往任教多个班级,一个内容需要重复讲解多遍。

基于信息化的微课应运而生,以其精巧、针对性强的优势,被作为主流手段引入课堂。它契合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应用在有限的课堂时间,简短生动化解难点。本文是笔者结合所在学校的微课资源建设过程,对微课的开发、应用等进行分析,以期提供一点借鉴。

一、相关概念

关于微课的概念有多种,笔者综合时下的主要观点,梳理出以下三类:

微课是结合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就某个知识点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微课是近年来在教育界新出现的教学形式,是指将教学目标聚焦在某一个环节,利用最短时间讲解一个知识点、教学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或作业题、考试题、模拟题等的一种微型教学。

微课不是将教学进行“微化”而开发的课程,而是以建构主义理念为指导所建立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云网学习的课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第一种将微课理解为资源(组合),是经典概念。第二种对微课的理解重点放在教学形式,更多的是指 “微课程”。第三种则是在第二种说法的基础上,结合云网移动端的应用,与在线系列化课程更为接近。

微课程更适合在线远程分散的学习,其授课周期、作业期限较为自由。但在我们实体的课堂教学,学生之间的探究交流更为直接,线上的探讨只是预备和补充。由以上可见微课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其内涵随着信息技术传播和教学方式的日新月异会有变动,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应用方式更是多元化。

关于微课内涵的探索在继续,而其相关的应用形式及应用评价也在不断变换发展。不论把微课当作一种资源(组合),或一种教学形式(线上平台或实体课堂中),都有一个共识——微课时间少(5-8分钟为主)、内容精、针对性强。其核心都是——微视频,为了解决教学难点知识、引发学生的趣味。

就此相对狭义范围的微课,笔者对其在初中地理难点教学的应用以及评价,进行了以下的实践探究。

二、初中地理微课资源的开发

对于初中地理微课的开发,我们主体流程是:第一,确定初中地理重难点,根据需要选取适合开发的微课资源知识表单。第二,根据知识表单及其各自所属类型,来确定它们对应的微课,应该制作成何种类型,采用哪些方法来制作。

1.制作及构成。(1)教师自制。①主要方法步骤是:微课的主题内容确定——脚本思路制定——所需软件组合准备——录屏和制作——后期剪辑加工。其中,脚本思路制定包括知识点的分化、每个环节设置。比如开头导入以趣味化还是直接出示教学目标,微课之中是否采用叠加视频的形式,基础内容中是否再添加练习辅助。②技术支持。所需软件组合,主要是根据所需效果来。比如PPT录屏较多是单项录屏后的加工剪辑,若要多项可以是录屏+动画制作+视频拍摄……录屏方面的软件较为常用的是CamtasiaStudio简称CS软件,Apowersoft录屏王有在线和电脑端两个选择,支持光标变色跟踪。后期剪辑软件也多,如绘声绘影、爱剪辑,这一步重在对声音的处理,如背景音乐的加入和视频片段编辑。动画有二维有三维,还可以增加交互功能,但技术要求较高。(2)整合改进。此类整合主要是根据教学难点内容,就我们大部分专业教师而言难以达到的技术比如After Effects、DEM制图、遥感图夜光图、彩色晕染、白化文件和气象软件等。而网络中现有的资源,在教研头脑风暴后进行改编加工,可以整合成适用于实际教学的微课资源。

2.开发现状:(1)微课资源库的建设:目前我校已经初步构建了地理微课资源库,从单个资源到资源的系列化,是数量到质量的提炼过程。此外,我们原创的一些微课资源,多为情境化设计,这不仅吸引学生,也将地理的抽象、推理知识简洁化、形象化。(2)开发情况分析:从已建成的情况看,我校的地理微课资源主题突出,针对性强,要化解的就是初地理教学难点。知识呈现系列化,将微课资源按初中地理知识类型,进行整合。同时,微课资源本身又可分为一些类型,诸如知识类游戏、歌曲、小电影、灾害模拟。笔者所建的微课资源类型,除了主要的PPT录制外,还有学生参与制作的漫画地理、动画地理、实验地理以及图纸手绘。以上也体现开发主体的多样性——可以是老师,可以是学生。过程中,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微课制作,让他们在直观参与中达到吸收、转化效果。

三、应用流程及效果评价

1.微课资源的应用:(1)应用流程:笔者在新授课的微课应用流程多为:微课导入——小组合作探究展示——应用微课点拨——小结反馈。在复习讲解课中多是:问题驱动——微视频梳理主干知识——相应练习——微课点拨核心技能——小结。不论是新授课或复习讲解,多会根据环节和知识点需要,应用微课。(2)应用方向: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根据课堂环节不同,可以有四个方面:①重难点的预习:教师在提前发好导学案,将对应的微课视频给学生进行预习。微课在预习环节的应用,让学生对内容梳理,形成框架;结合导学案掌握划分区域的主体依据。课堂开展时,根据布置的学案进行检查与学生个人展示——学生能根据微课来预习,于课上丰富知识框架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做点拨与总结,继续其它环节。②用于导入新课:在地理的实体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式非常多种,诸如老师发问、学生表演、师生问答、有趣的图片、动画、视频……要么吸引注意力,要么给学生在视觉上冲击和震撼。而音乐的应用相对较少,能结合图影同步放映的趣味视听就更少。“地理歌曲”类型的微课却能胜任此种要求,③用在课程推进:根据学生的注意力特点和反应机制,教学难点的讲释,安排在课堂的第15-20分钟效果应该最好。但很多教学内容顺序的调整,并不一定如人意,尤其某些章节重难点讲起来容易枯燥。④用来复习总结:教学中的记忆需要反复,不少学生过段时间就对所学知识有所遗忘。微课在复习总结环节的使用,是将教师自己最为精髓综合的知识框架梳理,加以生活实例,趣味化。或是对一类题型的解法点拨,让学生触类旁通。此外,微课还能用于拓展延伸,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通过微课各环节的应用,多方位构建知识体系。

2.测评方式:我校地理微课资源应用的测评机制,包括过程性和形成性评价,着重在后者。比如调查问卷、测试数据、学生心得。在前期我们一般是播放微课后直接用当堂的导学案练习或书本习题。到了中后期调整用了“教之初”在线系统的平时练习+专题测评。从测试结果分析,每道题的正确得分率、成绩分布,有助于我们及时调整教学、微课应用策略。

通过近半年的研究,我们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对校本微课资源进行了多次运用,并选取了多个优秀案例进行重点学习。学生们反映良好,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加,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此外,还分别选取平行、实验代表班级进行了组间、班级绘图评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应用成效分析:笔者根据自己的微课资源施教经验,进行以下实例探析。

(1)《季风气候显著》:①设计思路:季风概念、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划分,都相对简单,主要以角色的问答并附图带过。冬夏季风性质的比较,则通过图表和配备相关画面,以增加识记效果。季风显著的原因,抓住中心词“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并加以生动图标意象画面。季风带来的影响。先用视频来复习锋面雨,再由三个角色推论出夏季风导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接着由幽默的问答以及图象的配合解说,完成雨带推移过程。用生动的对话和图、表归纳,演绎洪涝灾害原因。②应用分析:针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特点、视听学习效率的实际情况,以虚拟的三个可爱角色问答、交流、情境设置等组织本节微课的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具体内容,选取不同的多媒体处理方法,图表、影音兼容的形式呈现。同时配设可供及时反馈的题目,具有一定交互性。结合教学难点,主要以动画形式呈现,多种图层叠加,锻炼学生读图思维。

(2)《学看等高线地形图》:①设计思路:山体的五个部位中,山顶、鞍部、陡崖都能较快掌握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可以通过图片与人物角色对话的同步显示,来完成教学。山脊山谷则采用情境创设的一错一对来倒叙铺开,最后通过第三人物的解说谜底揭晓,随之化解山脊、山谷在等高线上的区别。②应用分析:山脊和山谷判别的知识难点,最突出的特点是用谐音和动画的方法,让学生熟记并且是理解的记忆方式,化解了教学棘手点。从学习氛围看,学生们投入到精彩的微课故事中,眼神和思绪为当中的情境吸引。从平行班和微课应用班的当堂练习评测对比发现:三道题目,前两题关于鞍部、陡崖、山顶以及等高距的判断,正确率相差不大。而第三道,关于山谷和山脊的判断,明显微课应用班得分率更高,平行班的答案选取分布也更多样。

通过以上的简例分析,不论是在课堂氛围还是实效,微课应用都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接下来就探究如何进行微课应用,能更好发挥它的有效性,推动高效教学。

四、结论

1.微课应用提升教学效果。从考试成绩比对、问卷调查、地理技能评比活动、课堂小测和专题测评中,都有大量具体的数据,证实微课在初中地理难点教学获得良好效果。而主观层面的学生心得、教师感受也对微课的应用称赞好评。

学生成绩的提高,地理学习兴趣的增加,课堂氛围的活跃都是学科微课资源继续建设的强心剂。同时微课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老师的课堂关注力,更好地用于观测学情,减少重复劳动率。这也是对教师勤于学习,适应时代要求,教学效率提升的回馈。

2.影响微课应用效果的因素:(1)具体学情和模式: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课堂氛围活跃情况下,不论是PPT录制的普通微课,还是动画微课,抑或实验微课,他们都非常乐于参与。学生更喜欢小组合作下的微课应用,教师也能较好展开思路、灵活创新。(2)微课的设计和质量:关乎微课内容的选择及设计,还涉及到微课制作的技术设置倾向。①空间类的内容,更适合动画(动态画面)呈现,结合小组使用地图和实物演示效果更加。②陈述识记类的知识,不宜照本科、也不需要多讲,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和喜好,多做拓展延伸。连贯而重要的知识,可以编写口诀,用技巧方法记忆。③理解原理型的内容,涉及到步骤、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讲解。适当多制作一些,重复使用度也较高。可以考虑将知识情境化、问题化,深入讲透。④读图分析应用,考察学生识别加载覆叠信息的能力。这类需要方法指导和技能训练的微课,也可多加制作技法传授的微课资源。这也启示我们教师自身要提高能力,不仅是要不断丰富自身专业学术,还要加强技术的学习,增加对学情、心理的了解。(3)应用的环节和时机:整体来看,微课在初中地理难点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很好;但要结合具体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来使用微课。及时的反馈与巩固,灵活调度使用,也是有效应用的关键。

3.增强微课应用效果的策略:(1)重难点设计要突出,采用多样方式突破。微课应针对难点,尤其考点来使用;不可能每节课每块内容都要用到,挖掘学生的兴趣是关键,更有针对性的重难点突出。可以从学生测评的各项知识点错误、正确率来对症下药,比如多画图、读图做分析。(2)针对学情灵活应用微课,注意及时反馈。微课可以应在多个环节,不管新课还是复习环节,并不用连贯看完整段内容,可以其间多提问学生。同样微课出来的效果不同,这考验教师对课堂模式和学情的掌控能力。甚至针对不同层别班级的学生,可以选用不同段位的微课;同时结合课堂小组采用帮扶结对、分层作业活动来培养发展。再好的微课都需要学生实践配合——动笔练习或实践,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注意留白、给学生思考时间、及时反馈才能让微课发挥更大效用。

4.本校微课开发与应用的创新性:(1)立足一线课堂教学实际:相比之下,国外的微课更多为线上微课程,本课题研究更加符合国情,探索考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融汇。较之国内的类似课题,我们不止于大方面概论,更注重实体课堂和学情基础的结合,综合考量了学生、教师、教材、课堂组织模式等因素。以人为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达到高效,节省教师的重复劳动时间初衷;以学生为本、尊重中学生心理特点来落实研究。(2)多维度多途径监测评价:时下远程在线教育有组织性的微课程,虽有线上后台的监控测评,但更多在于继续和短期培训教育。我国现阶段的义务教育实际,更多在学生之间的合作训练,在实体课堂中的个人展现,接触感和真实感更浓厚。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整合形成了更加专题化、系列化学科资源。测评手段更多样和实际到位,频度更高。

5.其它相关发现。根据心理特点,学生更容易在有惊讶的情绪下认同观点。当我们在课堂给学生看其他组员/老师的微课之时,学生大多表现出一种惊奇。新鲜度、好奇感给他们带来不一样的上课体验,不同老师各样的思维、表达方式,让学生在视听感受中激发思考。呈现出来的这种欣喜,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信息。

五、存在问题及启示

1.资源类型结构单一虽然有动画微课、歌曲、实验等类别,但数量较少,更大比重的是PPT录屏。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地理学科人地关系核心素养渗透的主线,多增创情境化、探究式的活动指导与知识融汇类型的微课资源。同时,增加自创微课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继续学习制作技术,进行合理的团体分工。

2.承载平台。本校的地理微课资源应用主要还是在课堂,供学生课后使用虽然设立了微信平台可看,但动态的效果难以监测,尚未形成微课资源课程化的环圈。

而在国外早先就有Watch Know Learn/Teachers TV /TED-Ed等平台,不仅能够承载线上资源,有些还具有个性化课程定制功能。这类开源性的平台比如moodle在我国部分高校有搭建,区内的部分中学也有进行。

此平台更多与翻转课堂模式连接应用,教师可对线上的内容、练习等自由编辑,学生也能自主选择安排内容,但其涉及的技术使得维护和广泛推行有一定难度。要论平台的时空灵活度和课程系列化,还数在线课程门户如可汗学院、MOOC及中国慕课。它们都使得资源呈现不受限于校内局域网,学生在家任何时候都能学习。

以上提及的平台可以做到移动化,而依托在微课资源构建为主的手机端平台,更能完成个人教与学的定制特色化,比如umu就有直播功能。

3.区域合作。校本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交流程度不够而各自为孤本。因此可尝试在区域力量下合作共享优秀微课资源、建设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到微课资源的数字化移动传播功能,让学生不限时空地使用。

4.对教学的认知及功底。微课的核心仍是对难点内容的化解处理,考验教学功力。要刻苦钻研本专业并加强教师个人对心理学、教育学的了解,以达到能结合学情勇于取舍,不墨守成规、精妙设计微课和应用得法。

总之,微课应用在地理课堂是有效的,不仅学校层面应坚持长期建设,还有教师个人要建立与时俱进的认知系统,将地理学科知识与时代巨量信息融合。

同时,让更生活化、情境化的微课资源在区域内、网络间通过交流共享再开发,促成资源更优、应用更有效。

参考文献

[1]胡铁生 黄明燕 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0。

[2]杨修志 刘翠霞 例谈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学,2015,(3),44-46。

[3]孙林 陈成忠 “互联网+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小熊学地理”系列微课为例[J].教育观察,2016,(2),135-136。

[4]周水春 张新主 王迪 “微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途径[J].人文教育,156-167。

[5]蒋培松 微课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研究[J].山西青年,2016,(01),178-179。

[6]郑丽琴 展虹 基于Moodle平台学生过程式学习的统计功能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2),146-148。

[7]刘南威 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376。

[8]朱亚军 李晴 国外中学地理微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综述[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2),42-43。

[9]盛开友 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学周刊,2016,12,(35),119。

论文作者:赖丽容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0月第29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2

标签:;  ;  ;  ;  ;  ;  ;  ;  

见微知著,高效教学论文_赖丽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