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油树脂微胶囊化生产工艺的试验研究

姜油树脂微胶囊化生产工艺的试验研究

吴雪[1]2000年在《姜油树脂微胶囊化生产工艺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了姜油树脂微胶囊的制备工艺。选择麦芽糊精和大豆蛋白作为壁材,以姜油树脂为心材,其工艺过程主要包括心壁材混合液的制备、均质及喷雾干燥微囊化。试验发现,影响其产品特性的因素有壁材配比、心材添加量、固形物含量、均质工艺条件、及喷雾干燥温度等。通过实验研究得出最佳工艺参数:麦芽糊精与大豆蛋白之比为2:1,原料液固形物含量20%,心材添加量为2.11%。采用均质机进行均质操作,合适的均质压力为30MPa,均质4次。进风温度选择100℃为宜。在以上原料液配比参数和工艺条件基础上,制得包埋率为94.4%的微胶囊产品。并在实验基础上发现,壁材配比和热风温度对颗粒的表面结构有很大的影响,壁材配比和固形物含量影响产品颗粒度大小和溶解性。

张美霞[2]2003年在《超临界CO_2萃取及β-环糊精微胶囊化姜油树脂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姜油树脂以及姜油树脂的β-环糊精包埋微胶囊化工艺,重点研究了各萃取参数对姜油树脂萃取率的影响;β-环糊精分子包埋方法的选择以及最佳包埋工艺条件的确定;并对微胶囊产品特性进行了初步评定,具体结论如下: 1.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姜油树脂的最适条件为:姜粉含水量10%,粉碎粒度20~40目,萃取压力35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180min,分离温度30℃,压力6.0MPa,此条件下姜油树脂的萃取率为5.11%。 2.根据搅拌法,超声波法,胶体磨法这三种方法,分别包埋姜油树脂所得微胶囊产品的包埋率和实用性,确定合适的包埋方法。超声波法包埋率最高为97.21%,胶体磨法次之为94.81%,搅拌法最低为84.59%。由于超声波法设备昂贵且处理量较小,而胶体磨法处理量大,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较适合工业化生产,因此试验选用胶体磨法进行姜油树脂的β-环糊精包埋。 3.胶体磨法包埋的最适宜条件为:姜油树脂(ml):β-环糊精(g)1:8,加水量60ml,碾磨次数为12,间隙度为10~15μm。 4.鼓风干燥法和真空冷冻干燥法相比,所得产品的包埋率相近,只是溶解性稍差。从微胶囊产品的应用领域和经济适用的角度综合考虑,本试验选用鼓风干燥法。 5.微胶囊产品为淡乳黄色粉末,颗粒流动性好,近闻有淡淡的生姜的香味,在加热或溶解过程中有典型的生姜风味,产品的包埋率为94.81%,产品收得率为90.05%,颗粒大小在8μm左右,颗粒分散性和溶解性较好,热稳定性高,产品含水率4.63%,产品密度0.3974×10~3千克/立方米,产品质量符合一般微胶囊产品标准。

郭媛[3]2008年在《方便型复合香辛调味料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五香粉”的传统配料八角茴香、桂皮、花椒、小茴香和生姜为原料,从中提取油树脂。利用复合调味的机理,将各油树脂复配,使之具有“五香”特色,并改善其物理状态,制成吸附型、乳化型、微胶囊型的复合香辛调味料,从而发扬了油树脂的优点,解决了其在固、液态食品中使用受限制的问题。具体内容如下:以八角茴香、桂皮、花椒、小茴香和生姜为原料,采用乙醇索氏提取法从中提取油树脂。研究了乙醇浓度、料液比、原料粒度和提取时间对各油树脂提取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分别得到了各油树脂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八角茴香油树脂:85%乙醇、料液比1∶8、粒度60目、时间3h,提取率为40.09%;桂皮油树脂:75%乙醇、料液比1∶10、粒度80目、时间6h,提取率为22.51%;花椒油树脂:85%乙醇、料液比1∶6、粒度80目、时间4.5h,提取率为49.55%;小茴香油树脂:75%乙醇、料液比1∶10、粒度60目、时间4h,提取率为37.32%;生姜油树脂:80%乙醇、料液比1∶12、粒度80目、时间4h,提取率为17.49%。以五种油树脂为原料,将之吸附于载体糊精上,以感官评分为指标,经受限制混合试验设计确定出制备吸附型复合香辛调味料的最优配方为:桂皮油树脂0.89%、八角茴香油树脂0.85%、花椒油树脂0.70%、小茴香油树脂0.73%、生姜油树脂0.57%、食盐1.00%、糊精95.25%。采用最优配方复配的复合油树脂为原料,通过感官评定及一系列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制备乳化型复合香辛调味料的最佳条件为:5%复合油树脂、0.15%明胶、0.5%分子蒸馏单甘酯-蔗糖酯复合乳化剂、体系HLB=11、乳化时间7min。以最优配方复配的复合油树脂为芯材,以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得微胶囊型复合香辛调味料。分析了固形物含量、壁材配比、载量、进风温和均质压力对微胶囊化效率和产率的影响;经响应面分析(RSA)得到喷雾干燥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固形物含量26%,麦芽糊精∶阿拉伯胶=2∶1,芯材载量35%,进风温165℃。在此条件下,所得微胶囊产品的效率和产率分别为98.64%和91.57%。

王秋丽[4]2018年在《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构建乳化微胶囊体系及其包埋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OSA淀粉)为研究对象,观察测定了OSA淀粉的微观显微结构及各项理化指标。研究均质条件对OSA淀粉构建的水油乳化体系的粒径的影响,构建出稳定乳化体系所需的OSA淀粉、水、大豆油的大致比例的三元平衡图。然后,以OSA淀粉为壁材,姜油树脂为芯材,制备出姜油树脂的微胶囊粉末,并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和测定。同时,对OSA淀粉制备的乳液以及含有微胶囊的护肤品进行了简单的功效评估和安全性测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测定了OSA淀粉的微观显微及其各项理化性质,结果发现:OSA淀粉不再具有完整淀粉结构,破裂成碎片,偏光十字消失。该淀粉能够有效降低表面张力,具有较好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OSA淀粉糊的黏度随温度变化较小,不同浓度的淀粉糊黏度和透明性差别较大,流变模型也发生改变。2.测得了不同温度、时间、转速、pH对OSA淀粉稳定的水油乳化体系的粒径的影响。考察温度范围为20~70℃,时间为1~9min,转速为8000~24000r/min,pH范围为3.0~10.0,并进一步进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粒径小且分散度好的乳液的均质条件为:均质时间7min、均质温度30℃、pH=4、均质转速24000r/min,所得乳液平均粒径为6.06μm。pH对乳液粒径影响较为显著,酸性条件有助于制备出粒径较小,较稳定的乳液。进一步引入三元平衡图概念,以粒径分析和显微观察为指标,研究OSA淀粉、水、油三元质量配比关系。将制备的乳液粒径d0.9<10μm,外观乳白,均一,显微镜观察形态细腻,颗粒大小均一,将室温放置30d不分层的质量配比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构画出稳定乳液的三元质量配比区。3.以OSA淀粉为壁材,以姜油树脂为芯材,通过喷雾干燥,制备出姜油树脂微胶囊粉末。对所得微胶囊粉末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洗涤的微胶囊产品在2855cm~(-1)处出现姜油树脂的特征吸收峰,可初步判定,姜油树脂微胶囊的形成。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微胶囊存在一定的黏连,微胶囊颗粒粒径大多小于10μm;以姜酚含量变化为指标,研究温度、光照对微胶囊包埋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通过15d的温度(4℃,25℃,48℃)和紫外破坏,微胶囊产品较物理混合物总姜酚含量损失较少,具有更好的耐热耐光性。4.对OSA淀粉制备的乳液进行基础功效评价,分别测定了其保湿性和美白性。结果发现该乳液具有一定的保湿性,但美白效果不明显;然后,借用一款成熟的护肤品配方,分别对空白护肤品、添加了微胶囊粉末的护肤品及添加了姜油树脂的护肤品进行了保湿、美白、纹理等各项功效测试,研究发现,三款产品均具有较好的保湿性和美白性,纹理效果略有差异;对分别添加了微胶囊粉末和姜油树脂原样的护肤品进行斑贴测试,研究姜油树脂微胶囊是否有效降低化妆品的刺激性,结果表明,加了姜油树脂的护肤品会引起过敏反应(8/30),而加了微胶囊的护肤品通过了人体斑贴试验,没有引起任何不良反应。

吴雪, 张少英[5]2001年在《姜油树脂的微胶囊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了用作调味料的速释型姜油树脂微胶囊的生产工艺。以姜油树脂为心材 ,大豆蛋白和麦芽糊精 (DE =14 )为壁材 ,经喷雾干燥制得姜油树脂微胶囊。较优的工艺参数为大豆蛋白与麦芽糊精的比例 1∶2 ,心材添加量为 2 11% ,原料液固形物含量为2 0 % ,均质压力为 30MPa (常温 ,均质 4次 ) ,喷雾干燥塔进风口风温 10 0℃ ,出风口风温 70~ 80℃。在此基础上制得的微胶囊产品的溶解性和释放性能满足调味的要求

张艳霞[6]2007年在《生姜蛋白酶的提取》文中提出采用溶剂沉淀法对多种状态生姜中的生姜蛋白酶进行提取。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工艺条件对生姜蛋白酶提取率的影响,对不同物料状况下提取的生姜蛋白酶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提取物中生姜蛋白酶含量的测定方法;建立了提取物中生姜蛋白酶活性测定方法,通过均匀设计的试验方法研究了生姜蛋白酶活性测定的条件;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蛋白酶萃余物中的姜油树脂,并与生姜的超临界CO_2提取的姜油树脂及溶剂萃取的姜油树脂在萃取率、化学成分、物理性能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首先通过试验确定了各种分析测试方法,此方面的主要试验和结论如下。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提取物中生姜蛋白酶的含量。通过试验证明,此方法能正确地测定粗提物中的生姜蛋白酶含量,测试的浓度范围为10~50μg╱ml。采用酪蛋白消化法测定生姜蛋白酶的酶活力。生姜蛋白酶活力测定的影响因素比较多,经分析选取反应温度、pH、底物浓度、酶溶液浓度及激活剂的浓度5个条件进行试验研究,以生成物的浓度作为考查目标,通过均匀设计及数据分析,得到了生姜蛋白酶活性测定结果与测试条件之间的关联方程式,并由此获得了生姜蛋白酶活性测定的适当条件。关联方程式预报的最优测定条件下,所用生姜蛋白酶样品酶活力为0.586(以吸光度表示的),实际试验结果为0.565,其方程预报值与实际测试结果接近。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姜油树脂的化学成分,测试条件由试验确定,主要考察姜油树脂中的呈香和姜辣素两大类成分。采用标准方法测定姜油树脂的物理性质。其次,试验研究了溶剂沉淀法提取生姜蛋白酶的合理工艺条件。并采用此条件,以上述分析方法为考查依据,研究了鲜姜、常温干燥生姜、冷冻干燥生姜、超临界CO_2萃取姜油树脂萃余物等各种不同物料状况下生姜蛋白酶的提取率和活性,研究了物料处理过程对生姜蛋白酶的影响。以超临界CO_2萃取生姜的萃取率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的萃取产物成分为考察目标,研究了鲜姜提取生姜蛋白酶后萃余物萃取姜油树脂的可行性,并与生姜超临界CO_2萃取姜油树脂及溶剂萃取姜油树脂对比。同时考察了三种姜油树脂的相对密度、折光指数、旋光度等物理性能。提取试验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乙醇适合作为提取生姜蛋白酶的溶剂。生姜蛋白酶溶剂沉淀法提取的分析结果说明,溶剂加入量越大,产物的提取率和生姜蛋白酶的提取率越高,但是随着溶剂加入量的增大,生姜蛋白酶的酶活力下降。因此,在提取生姜蛋白酶时,应综合蛋白酶的提取率和活性两方面考虑溶剂的加入量。不同物料状态下溶剂沉淀法提取生姜蛋白酶的提取率和活性的分析结果说明,鲜姜经过不同的方式干燥经超临界CO_2提取姜油树脂后,萃余物中生姜蛋白酶的提取率和活性比较鲜姜的有所下降,相同活力水平下提取率下降明显;两种萃余物中生姜蛋白酶的提取率和活性差别不大;经冷冻干燥后,相同活力水平下生姜蛋白酶提取率下降明显。生姜蛋白酶萃余物超临界CO_2萃取、生姜超临界CO_2萃取和生姜溶剂萃取三种姜油树脂的萃取率、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的分析结果说明,蛋白酶萃余物和生姜直接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的萃耿率相当,生姜直接溶剂萃取的萃取率高于超临界CO_2萃取:三个姜油树脂样品的主要化学成分均为倍半萜烯类和姜辣素类,但各类成分含量有所不同,溶剂萃取姜辣素含量最高,蛋白酶萃余物超临界CO_2萃取的次之,生姜直接超临界CO_2萃取的最低;三者的旋光度、折光指数等物理性质无明显差异,溶剂萃取姜油树脂的相对密度高于超临界萃取。说明蛋白酶萃余物超临界CO_2萃取姜油树脂无论从品质、成分及物理性质上均与生姜直接超临界CO_2萃取相当。

张国栋, 马力, 罗雪莲, 滕娟娟, 李强[7]2005年在《喷雾干燥法制备生姜微胶囊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生姜为原料,经乙醇提取而得的姜油树脂为心材,以阿拉伯胶和麦芽糊精为壁材,用喷雾干燥法来制取姜油树脂微胶囊。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以油树脂包埋率为指标,确定了生姜喷雾干燥法微胶囊化的最佳工艺条件:心材与壁材比为1∶5、进风温度190℃、阿拉伯胶与麦芽糊精比为1∶7。

周叶燕[8]2011年在《香辛料的微波提取工艺及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实现香辛料的动态-微波提取技术的工业化,使其工业规模的提取效率与能耗达到甚至超过小试的效果。本论文的实施跨越了小试、中试到工业化的阶段,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为香辛料的动态-微波提取设备及工艺的工业化转让和实施奠定了技术基础,也将为传统的提取行业应用高效精密的新技术、新工艺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价值。采用单因素法及正交法筛选和优化小试水平的工艺,结果表明:黑胡椒、海带、陈皮、沙姜等提取物及橙皮苷的提取率分别为11%、26.84%、27~35%、7~11%、2.88%,并对主要有效成分的测定建立了一套简便快捷的、低成本的、准确并可随时对生产过程进行动态监测的技术,为提取行业的产品控制标准提供参考。在静态-微波提取的小试单因子试验的基础上,设计、调试中试设备,从而为动态-微波提取黑胡椒油树脂构建了操作平台。主要运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在中试规模上研究了微波功率、物料流量、总固液比和提取次数4个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95%食用级乙醇为溶剂,最佳中试工艺参数为:微波功率2400W,流量52 L*h-1,总固液比1:7,提取次数3。由此得到的黑胡椒油树脂提取率达12.69%,胡椒碱提取率为4.780%。并提出微波有效时间与微波有效照射的概念,解释了从小试放大到中试的实验中产生的问题。在动态-微波法提取黑胡椒油树脂的中试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试验优选荜茇油树脂的生产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以95%乙醇为溶剂,用反复利用溶剂的方法,最佳生产工艺参数为:微波功率3200W,流量200L/h,总固液比为:1 : 4,提取4次,荜茇油树脂的提取率达到10.45%,胡椒碱提取率为2.07%。在提取效率相当的条件下从能耗方面评价了香辛料的动态-微波提取工业化生产工艺,结果为:动态-微波法工业生产的能耗约为中试的65%、小试的31.2%;只为溶剂回流法的40~70%;而与溶剂低温浸渍法相比,动态-微波法的提取时间仅为后者的1/10。表明动态-微波提取工业化试验获得了优于小试、中试的效果,优于提取行业主流技术溶剂法的效果。解决了动态-微波提取工业规模的提取效率与能耗远不及小试效果的问题,实现了节能降耗、提高产品品质及产率等目的。

徐文秀[9]2005年在《丁香油的提取及微胶囊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丁香油的提取方法和丁香油微胶囊技术进行了研究。系统分析了影响丁香油提取率的因素,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了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丁香提取物成分。对影响喷雾干燥法和锐孔法制作丁香油微胶囊过程中多种因素进行了系列研究,对微胶囊化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用扫描电镜对微胶囊产品的内外结构进行了观察,测定了锐孔法微胶囊产品在模拟胃液,模拟肠液中的保留时间。研究结果表明: 水蒸汽提取丁香油最佳工艺条件是:物料:水=1:8,最佳的物料粉碎度0.3mm~0.5mm。 有机溶剂提取丁香油树脂所用最佳的有机溶剂为乙醇,其操作条件为:料液比为1:20,提取时间为6h,提取温度为55℃。 用气相色谱-质谱仪分析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丁香提取物成分。丁香提取物中主要成分为丁子香酚,丁子香酚乙酸酯,石竹烯。超临界CO_2萃取的丁香油的组成与传统水蒸汽蒸馏法的组成大致相同,两种提取方法得到的物质中均有丁子香酚,石竹烯,对烯丙基茴香醚,荜澄茄烯,古巴烯,子丁香烯氧化物。有机溶剂提取法得到的提取物成分和其它两种方法所得到的成分差异较大。 锐孔法制备微胶囊的最佳工艺为:海藻酸钠浓度为2.5%,壁材海藻酸钠与心材丁香油的质量比为1:1,乳化剂为0.1%单甘酯+0.2%吐温-80,CaCl_2的质量浓度为1.5%。最佳的喷雾干燥条件为:进风温度为220℃,出风温度为80℃,均质时间为15min。试验得到的最佳配方:阿拉伯胶:麦芽糊精=1:1,心材:壁材=1:12,固形物浓度为20%,乳化剂用量为乳化液质量的0.3%。 丁香油微胶囊具有丁香特有的香味,具有良好的包埋结构,可有效防止丁香油挥发,延长了丁香油的贮存期。 锐孔法丁香油微胶囊产品在人工胃液中保留时间为11h,在人工肠液中的保留时间为2.5h。喷雾干燥丁香油微胶囊和锐孔法丁香油微胶囊具有不同的释放性能,因而两种丁香油微胶囊产品具有不同的用途。

吴彩娥[10]2005年在《猕猴桃籽油α-亚麻酸的富集及猕猴桃籽油微胶囊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猕猴桃籽为原料,利用超临界CO2 萃取精馏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尿素包合技术、微胶囊技术等现代高新食品工程技术,从猕猴桃籽中提取猕猴桃籽油、富集纯化猕猴桃籽油a-亚麻酸,并对猕猴桃籽油进行了微胶囊化。重点研究了猕猴桃籽油及其脂肪酸酯在超临界CO2 中的溶解度以及富集纯化的各个工艺条件对猕猴桃籽油a-亚麻酸含量的影响,系统地研究“气流式锐孔法”和喷雾干燥法制作的猕猴桃籽油微胶囊的工艺技术,并探讨了猕猴桃籽油微胶囊的理化性质、贮藏稳定性和释放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压力是影响猕猴桃籽油在超临界CO2 中溶解度的最主要因素。超临界CO2 萃取猕猴桃籽油的转变压力约为27.8MPa。当压力小于27.8MPa 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而要尽可能采取临界温度以上的较低的萃取温度,以获得较高的溶解度;当压力大于27.8MPa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压力在30MPa和35MPa时温度从40℃升高到45℃,猕猴桃籽油在超临界CO2 中的溶解度增加不明显,较合适的萃取条件为温度压力30~35MPa 温度40℃;水分含量对猕猴桃籽油的溶解度有一定的影响,超临界CO2 萃取猕猴桃籽油时物料的水分含量不能过低或过高,应保持5~7%的水分含量;在试验条件下,猕猴桃籽油脂肪酸乙酯在超临界CO2 中的溶解度差异显著,可以通过改变温度和压力将不同的猕猴桃油乙酯分离。2.温度、压力、CO2 流量等条件对猕猴桃籽油的超临界CO2 精馏效果有很大影响。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超临界CO2 精馏富集猕猴桃籽油脂肪酸时精馏温度梯度40-55-70-85、精馏柱压力15MPa、CO2 流量3000 g/h、萃取压力20MPa、萃取温度35℃是较适宜的操作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经过精馏后可使猕猴桃籽油中a-亚麻酸的含量达到69.91%;程序升压可使猕猴桃籽油中a-亚麻酸的含量达到73.53%;尿素包合和银离子络合与超临界CO2 精馏结合分别使猕猴桃籽油a-亚麻酸的含量由单独精馏的69.91%提高至72.30%和75.59%。对超临界CO2 连续进料精馏浓缩猕猴桃籽油a-亚麻酸的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在物料流量为3.3~5.1g/min、CO2 流量为3000 g/h、精馏压力为15MPa 的条件下,可以将猕猴桃籽油a-亚麻酸提高至70.35~75.18%。3.单级分子蒸馏适宜的分离条件为:蒸馏温度110℃,蒸馏压力3.5Pa,物料流量30~40 滴/min;刮膜器转速400r/min,进料温度55℃。采用单级分子蒸馏可使猕猴桃籽油原料中的a-亚麻酸由原来的61.82%提高至70%以上;多级操作方式适宜的分离条件为,蒸馏温度90~120℃,蒸馏压力3.0~4.0Pa,物料流量30 滴/min,刮膜器转速400r/min,进料温度55℃。经过四级分子蒸馏,可以将猕猴桃籽油原料中的a-亚麻酸由原来的

参考文献:

[1]. 姜油树脂微胶囊化生产工艺的试验研究[D]. 吴雪. 中国农业大学. 2000

[2]. 超临界CO_2萃取及β-环糊精微胶囊化姜油树脂的研究[D]. 张美霞. 西南农业大学. 2003

[3]. 方便型复合香辛调味料的研制[D]. 郭媛. 江南大学. 2008

[4]. 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构建乳化微胶囊体系及其包埋应用的研究[D]. 王秋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8

[5]. 姜油树脂的微胶囊化研究[J]. 吴雪, 张少英. 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 2001

[6]. 生姜蛋白酶的提取[D]. 张艳霞. 山东大学. 2007

[7]. 喷雾干燥法制备生姜微胶囊的研究[J]. 张国栋, 马力, 罗雪莲, 滕娟娟, 李强. 食品科技. 2005

[8]. 香辛料的微波提取工艺及应用技术研究[D]. 周叶燕. 广州大学. 2011

[9]. 丁香油的提取及微胶囊化技术研究[D]. 徐文秀. 山西农业大学. 2005

[10]. 猕猴桃籽油α-亚麻酸的富集及猕猴桃籽油微胶囊化技术研究[D]. 吴彩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姜油树脂微胶囊化生产工艺的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