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又来了_厄尔尼诺论文

“厄尔尼诺”又来了_厄尔尼诺论文

“厄尔尼诺”又来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厄尔尼诺论文,又来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国家气象局发布的一份报告说:一个庞大的暖海水团正在引起大气的变化,这是新一轮“厄尔尼诺”出现的迹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它可能会使全球气候出现频繁的异常变化。

在人们的记忆里,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那次“厄尔尼诺”所造成的气候异常,印象极为深刻。那次的“厄尔尼诺”导致秘鲁北部连降暴雨,5000公顷农作物被毁;鳀鱼的捕获量从1970年的1238万吨猛跌到只有180万吨;它使澳大利亚出现了旷日持久的严重干旱,导致土地龟裂、牧草枯萎和粮食减产;也使阿根廷和巴拉圭春季出现严重洪涝,5000万英亩土地和森林被水淹,27万人无家可归;它还使我国出现南涝北旱,东北地区发生低温冷害,500多个市县发生冰雹和龙卷风的危害……

“厄尔尼诺”现象控制着人类历史上的1982-1983年!给人们的记忆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什么是“厄尔尼诺”呢?它又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影响的范围能如此之大呢?!

“厄尔尼诺”一词,最早源于西班牙文“Elnino”,原意是“圣婴”,或“耶稣之子”。最初用来表示每年圣诞节前后,沿厄瓜多尔海岸出现的一支微弱且向南移动的暖海流。后来,科学界常用此词表示在南美洲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海域发生的“尺度为几千公里的东西赤道太平洋上水温的异常增暖”现象。

在正常(或通常)情况下,赤道南北两侧的低纬度地区是属于“信风带”的范围。当南半球东南信风盛行时,在南美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为冷洋流(寒流)。在离岸风的作用下,使沿岸一带冷水上翻,沿岸水温特别低,洋面的东西坡度增大,赤道逆流(一般沿赤道南侧自西向东流动的暖水海流)的强度减弱。秘鲁和厄瓜多尔因冷洋流影响而处于瓦克环流的下沉气流区,空气层结构稳定,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太平洋西岸及同纬度的澳大利亚东岸为向风海岸(迎风)、又有暖洋流经过,所以这些地方气候湿润、多雨。

可是,有些年份(每隔2-7年),东南信风会出现减弱现象,甚至会逆转而变成西风。这样,南半球东太平洋沿岸的冷海水由底部向上翻动的势头就会减弱,甚至消失,赤道逆流势力则会明显增强。同时,在较大洋面东西坡度的作用下,有更多的暖水流被赤道暖流向东源源输送,使得赤道东太平洋的表层海水温度迅速上升并不断向西扩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暖海水团。另外,由于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的冷洋流水温上升,大气层的结构也就随之变得极不稳定,于是就出现了大气层的深厚对流,降水量猛增,原来干旱的局面就一下子被滂沱大雨和洪涝频繁的局面所取代。另一方面,在南太平洋西部,由于南赤道暖流受阻削弱,表层水温相对下降,大气运动也减弱,本来应该多雨的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等地,却出现了异常的干旱,土地龟裂,农作物减产……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原因和全过程。

此外,美国地质调查局的最新报告说,“厄尔尼诺”现象也可能是由于水下火山熔岩流动引起的。这种熔岩流动从大洋底地壳断层喷出,将大量剧热能量传给赤道附近太平洋水体。水体变暖后,会使太平洋表面空气压力下降,使正常的东西方向运行的信风变弱,甚至逆转成西风,从而抑制了南赤道暖流的西进,并进而使秘鲁和厄瓜多尔沿岸的底层冷海水停止上翻,从而导致这一海域表层水温的持续上升,形成范围极广的暖海水团……

“厄尔尼诺”现象会给太平洋沿岸乃至全球各地生态环境及气候带来不利影响,其中包括我国,受它的影响也极明显。因此,对它的出现、发展趋势及可能产生的影响,都应有足够的注意,并在思想上和物质上,作好充分的应急准备。只有“未雨而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把损失减到最低程度,并有利于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标签:;  ;  

“厄尔尼诺”又来了_厄尔尼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