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交流”,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堂论文_姜宏燕

创设有效“交流”,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堂论文_姜宏燕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华埠镇中心小学 324302

摘 要:在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要让学生掌握交流方法,教师也要适时地在交流中给学生以帮助。只有合作的过程是有效的交流,才能产生喜人的有效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合作学习 有效交流 学生主体 策略提升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已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尤其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更为广大师生所乐于采用。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普遍存在重小组讨论,轻组间交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有了,但交流的有效性却成了问题。现结合在平时上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谈几点思考,以期全面促进小组学习课堂落实的有效交流,来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堂。

一、面面观——问题回放篇

小组合作学习俨然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被人们追捧的合作交流学习形式真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了吗?

镜头一:汇报无序。三上《买新书》教学中:学校图书室买来200本书,放在2个书架上,每个书架有4层,你能算出平均每次放了多少本书?

在小组讨论后,学生就上台进行小组汇报。汇报者(一上台就看了教师几眼,紧张得有些不敢开口):我先算出一共有几层(看了老师几眼,待老师点头后开始写算式),2×4=8(层)。再用200÷8=25(本)(学生边说边不断地瞟了教师好几眼)。学生汇报完后一直站着看着老师,等待教师对他的评判。

镜头二:倾听无神。教学中,在解决2.9×9.9+0.29时,学生开始汇报:把9.9看成10-0.1,这样可以方便计算。

2.9×9.9+0.29

=2.9×(10-0.1)+0.29

=

还没等汇报者汇报完,一部分学生举着手高叫:“错,错”!“老师,我来说,我来说”……另一部分学生则玩弄手中的笔,到处张望,一幅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态度。

镜头三:评价盲目。在四下《购物小票》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开始上台汇报。汇报者:列出算式1.25 +2.41,我是用列竖式的方式计算的,数位要对齐,从各位算起,5+1=6,2+4=6,1+2=3,点上小数点,最后答案是3.66元。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板书:1.25+2.41=3.66(元)

 1.25

+2.41

 3.66

(很多学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生1:你的小数点写得有点像顿号。汇报者修改。学生2:竖式中4和2没有对齐。汇报者修改。学生3:……

二、寻寻因——问题分析篇

合作交流具有其教学优势,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影响着老师和同学,不合理的合作交流并没有让课堂教学焕发新的光彩。

1.学生渴望得到“权威”认可。

受已有观念的影响,小学生习惯将教师看作学习的权威,他们往往强烈期望得到老师的关注,甚至博得老师的赞赏也是小学生主要的学习动机之一。从镜头一可看出学生在汇报时,他的汇报对象就是教师,他关注的也只有教师,因此忽视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互动,这样,直接导致汇报交流成为单向的汇报而没有交流,其他同学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听众”和“旁观者”,久而久之,汇报者的思考成果得不到广泛而全面的关注,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教师的结论。

2.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在许多交流中,中等生观望、附和、随大流;学困生则干脆不交流,仅做观众和听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的交流形式能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优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困生则慢慢地把自己置之身外,导致连最基础的知识也不能掌握。

3.学生评价技能欠缺。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教学任务比较重,40分钟的数学课堂时间相当珍贵。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合作交流是一个非常耗时的部分,可是学生为了指出别人的“问题”,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认可,将学生的质疑、反驳变成了鸡蛋里挑骨头,让课堂的宝贵时间白白流失。镜头三中,学生的交流虽热闹但毫无成效。它不但让交流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同时也让汇报者失去自信,每次汇报都担心自己的小数点写得是否够圆、字是否写得十分端正等过于苛刻的问题上,让交流变得没有效率,更使课堂没有时效性。

三、点点精——策略提升篇

1.让学生在交流中起主体作用。

毫无疑问,学生才是汇报交流要面对的主体。小组学习的优势就是个体的思考进行共享、交流,以达到集思广益、互相启发。教师是汇报交流环节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要转变“课堂中心者”的观念,要勇于退下来,退到学生后面。

(1)“推”上讲台。在进行汇报交流前,先与学生约定:

①汇报时需站在讲台上,面对全体同学,眼睛不要注视着老师。

②汇报完后要多问一句:你们听懂了吗?你们还有其他问题吗?这样让学生在形式上做到“面对面”,思维上做到“碰撞、互动”,将“讲”、“听”、“评”结合起来,久而久之,学生的汇报交流能力一定会提高的。

(2)“星”的作用。在汇报交流环节中,教师不要引导学生对汇报的内容和质量进行评价,而是要捕捉认真倾听、积极做出回应的个人和小组,并对他们做出积极的评价。学生都是需要表扬、鼓励的,教师要善于用评价的力量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交流气氛。如认真倾听的小组予以奖励一颗星,对积极质疑、提问的个人以及该小组奖励一颗星。别小看这颗星,它足以让学生为之努力。

2.让学生掌握汇报交流方法。

只有培养学生正确的汇报交流的方法,才能保证汇报交流活动有效进行,才能确保每一位学生真正地参与到交流活动中去,让课堂成为每一位同学表现自己的舞台,成为每一位同学汲取知识的海洋。

(1)交流——要说出“为什么”。

①引导学生交流说出原因。在尝试合作交流教学初期,教师可以示范说的步骤和方法。如四下《精打细算》中,教师说:我是这样想的, 11.5元=115角,我通过单位换算把11.5元换算成115角, 115÷5=23(角),23角=2.3元,你们有什么问题吗?然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尝试说,并及时表扬。

②引导学生交流讲究技巧。有时候只用语言、算法来阐述知识往往苍白无力,而且说不清道不明,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教给学生说的技巧:简便运算可以举个例子说一说、路程问题可以画草图说一说、图形问题可以借助学具或实物操作一下等等。教师抓住时机,有意识地教学生一些说的技巧,有了这些技巧,学生的汇报交流就能更透彻、更深入。

(2)交流——要经过思考。汇报交流中仅有“说”那只能是单纯的汇报,并没有形成交流。只有倾听了,学生才能产生质疑,才能培养学习能力。良好的倾听能带动思考和理解,才能产生质疑,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去倾听。如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倾听:他说的哪些地方是合理的,哪些地方是不合理的?我还能给他补充吗?我哪个地方还不明白?我可以提个什么问题去考考她……

3.让教师在交流中起到点睛的作用。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并不是解放教师,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交流。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更加了解自己学生,备课时要备问题预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想到应对的方法,引导学生走上交流的“正道”。

(1)充分预设应对策略,把控交流主旋律。教师应该充分做好备课工作,这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问题的提出和活动的组织都要兼顾知识和学习两方面的因素。每一项教学活动开展前,都要考虑两个问题:对此,学生可能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教师又该如何应对?

(2)及时捕捉课堂生成,提高交流实效性。当教师提的问题,若学生无从着手,或学生说的与教师预设得不一样,此时,教学要应学生而动,应实际情况而动,及时引导,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在教师精心预设的基础上,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及时捕捉课堂的“生成点”,作出合理的教学决策,以适应学生现有的教学现实,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3)设置游戏寓教于乐,增加交流趣味性。当学生学习疲劳的时候,可以在交流中设置一些游戏,会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感到数学课并非枯燥无味,而是妙趣横生,使学生精神上得到适当放松,思维得到调节。

参考文献

[1]吴智敏 《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J].小学数学研究,2008。

[2]袁学明 《小学数学课堂讨论交流环节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教学,2013。

论文作者:姜宏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1

标签:;  ;  ;  ;  ;  ;  ;  ;  

创设有效“交流”,让学生爱上数学课堂论文_姜宏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