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首相起源的地理分布_新唐书论文

论唐代宰相籍贯的地理分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分布论文,宰相论文,籍贯论文,唐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秦岭是一条中国地理上很重要的南北分界线,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人文景观,秦岭南北的差异都十分显著。唐代宰相籍贯的地理分布亦复如此,秦岭之北的京畿地区(相当于今陕西关中平原)出了一百多位宰相,而与关中仅一岭之隔的剑南道和山南西道广大地区(相当于今四川大部及陕西汉中盆地)仅出过一位宰相,这究竟是为什么?从个人来说,是否能成为宰相与个人的素养、家庭、世道、机遇有关,但宰相所生活的地方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尚也不能不对他从小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此,唐代宰相籍贯分布的差异,多少能反映历史文化地理的某些侧面。

唐代共有宰相三百六十九人①,其籍贯除七人无考外,均有着落。这里所说的籍贯,是指宰相本人出生、生长的地方。唐世重郡望,某宰相的郡望与实际居住地的籍贯并不一定有着必然联系,所以史书所载某宰相为何方人氏,新、旧《唐书》也许不合,两《唐书》与其他文献可能抵牾,因此确定宰相的籍贯必须依据下列原则作出具体的分析:(1)两《唐书》歧异者。如高宗时宰相张文瓘,《新唐书》卷113本传作贝州武城人,而《旧唐书》卷85本传则云大业末已徙家魏州昌乐县,贝州(清河)乃张氏郡望②,魏州昌乐才是他的籍贯即实际居住地。又如德宗时宰相卢迈,《旧唐书》卷136本传作范阳人,而《新唐书》卷150本传则作河南府河南县人,案范阳系卢氏郡望③,故卢迈籍贯应从《新唐书》。(2)两《唐书》与碑传世系互异者。韦思谦、韦嗣立、韦承庆父子兄弟三人位居相位,举世罕匹,张说撰《韦嗣立墓志铭》作京兆杜陵人④,《元和姓纂》卷2作韦氏襄阳房山,而《旧唐书》卷88《韦思谦传》则作郑州阳武人,孰是孰非,《新唐书》卷116《韦思谦传》里才有正确的答案:“其先出雍州杜陵,后客襄阳,更徙为郑州阳武人。”岑文本,《新唐书》卷102、《旧唐书》卷70本传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岑氏》俱作邓州(南阳)棘阳人,然据《元和姓纂》卷5岑氏,文本祖上南朝梁时已徙居江陵,故宋叶梦得称他为“岑江陵”⑤。又如孔纬,乃孔子之后。《旧唐书》卷179本传说是曲阜人,然《元和姓纂》卷6孔氏下博房有戣,而戣孙即纬,故知孔纬望出曲阜,籍贯应是下博县(唐时属冀州)。(3)那些正史无传或本传不言籍贯的,依其生平史料作某些合量的推测。如李训,《旧唐书》卷169、《新唐书》卷179本传均不载本贯,皆言训乃李揆族孙、李逢吉从子,李逢吉系出陇右,李揆落籍郑州荥阳,但李训不一定与他们同贯,《旧唐书·李训传》谓训丁母忧时居洛中,因而最有可能是洛阳人。

依据上述原则,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新唐书·宰相表》、两《唐书》列传、《元和姓纂》、《全唐文》中墓志碑铭及钱大昕《廿二史考异》中考证等史料,这三百多位宰相的籍贯分布如《唐代宰相籍贯的分道统计表》所示:

(说明:1)宗室宰相十五人,落籍首都,今计入京畿道。 2)籍贯无考七位宰相,不入表。)

若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则此线以北的北方七道共出宰相308人,占宰相总数的85.1%,而以南的南方八道总共才有54位宰相,仅占总数的14.9%,可见,南、北方的差异是非常悬殊的,北方占绝对优势,南方宰相数的总和尚不及河北一道之数。若以北方而论,其分布也不均衡,具有东多西少的特点,位于东部的黄河下游地区,宰相籍贯的分布呈大面积的辐射状分布在华北大平原上,辐射端点在东都洛阳,向东北、正东、东南方向延伸散布,因此在西起洛阳、东尽大海、北自范阳、南止淮河的范围之内,到处都有宰相籍贯的踪影,尤其密集地分布在从东都到汴州沿线、太行山东麓及其以东的河北平原腹地;而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宰相主要集中出自泾渭平原和汾水流域,其分布具有多且集中的特点,特别是首都长安及其附近的京畿地区,竟出了一百多位宰相,而此外的其它地区则显得非常稀疏;更西的黄河上游及其以西的河西走廓地区,宰相的籍贯只有少数的零星分布了。在南方,宰相主要集中出在从扬州到杭州的江南运河沿线和荆襄地区,潭州、赣州、鄂州、郴州、韶州、梓州、爱州等地只是断断续续出过几位宰相,其余大面积地区绝大部分都是空白,山南西道、黔中道终唐之世甚至连一个宰相也没有出过。

唐代宰相籍贯的分布呈如此的不均衡性,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唐代宰相的初仕,有门荫、科举等途径,无论门荫还是科举,抑或其他,世家大族子弟都占有优势。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世家大族,虽经隋末农民战争的巨大冲击,力量已大大削弱,但即使到了唐朝,他们的势力还相当强大。据笔者考证,唐代三百六十九位宰相中,居然有占65.8%的二百四十三位出身士族!这些世家大族中,有“雍州绂冕之多,莫若韦氏”⑥的杜陵韦氏,有“百氏中独标其族曰眷、三分之为东、西、中”⑦的闻喜裴氏,也有“山东右族”⑧博陵崔氏、“北州冠族”⑨范阳卢氏、“河东冠族、代不乏贤”⑩的汾阴薛氏、“世家之盛、古未有也”(11)的兰陵萧氏、“代为河汾右族”(12)的河东柳氏,还有与李唐皇室同叙昭穆的“山东冠甲”(13)赵郡李氏,等等。这五十三姓六十三望士族的243位宰相中,有占54%的一百三十一位留居在士族郡望的原籍,亦即郡望与其籍贯相合。除平陵窦氏、安定皇甫氏、颍川韩氏、曲阜孔氏、太原郭氏、清河张氏、清河傅氏、范阳张氏、高阳许氏、武康姚氏、天水赵氏、天水权氏、姑臧贾氏以及南阳岑、乐、赵、宗四氏宰相全数迁出郡望所在地以外,其余四十六望士族原籍出了131位宰相,占宰相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出宰相最多的要数“河东大族”(14)闻喜裴氏,出过十七位宰相,其次是杜陵韦氏,出了十六位宰相,其余出过十位宰相及其以上的还有博陵崔氏、赵郡李氏、彭城刘氏、清河崔氏、陇西李氏和兰陵萧氏。值得注间的是,这四十六个士族的郡望,绝大部份分布在北方,如京畿道八望,都畿道五望、河南道九望、河东道七望、河北道八望、陇右道三望,这些北方的四十个郡望,出了一百二十位宰相,占了四十六望的87%,占了宰相总数的32.5%。而南方所出宰相而又仍居原籍的士族仅有吴郡陆、张二氏、钱塘褚氏、义兴蒋氏、武康沈氏和江夏李氏六望而已,主要集中在太湖周围地区。这些世家大族承魏晋以来之余绪,在唐代政治生活中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魏晋南北朝时的郡望分布以今山东、河北郡姓最多,其次为河南、关中,再次则为江南吴地(15),可见这四十六个士族的郡望分布与此大致重合,因此可以说,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世家大族的分布格局,同时影响了唐代近三分之一的宰相籍贯的布局。不能不承认,士族在唐代仍是一支巨大的政治力量。

留居原籍的世家子弟,虽不乏有识之士,却垄断了入相途径的三分之一;而迁往他方的世族后裔,入相者一百十二人,也差不多占了宰相总数的近三分之一。这些宰相本人或其祖先,自永嘉以来移徙他方,主要落籍在长安、洛阳等大都市和呈串状分布在交通要道沿线的两侧地带。京城长安,五方杂处,秦汉以来人物荟萃,不仅有着众多的土著相门世家,也出了为数颇为可观的客籍宰臣。出兰陵萧氏的萧瑀乃后梁明帝之子,“自瑀逮遘,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其祖先自隋灭陈时已入长安(16)。与萧氏同入长安的有陈后主六弟陈叔达(17)、姚瑀的曾祖姚察(18)。陈叔达相高祖,而姚瑀则相武后。在南朝君臣后裔入京之先,北朝君臣的后代也已迁居长安,如高士廉系北齐高祖高欢的侄孙,其七代孙高琚亦位居相位(19),长孙无忌也早已入籍京城(20)。入京的士族、寒门子弟后为宰相者,为数更多。刘文静系出彭城,世居京兆武功(21),牛李党争的牛党魁首牛僧孺,望出泾州鹑觚,代为西州豪族,乃隋吏部尚书牛弘八代孙,却从小在长安下杜樊乡接受教育(22)。琅琊王氏的王方庆及其后代王玙、王搏,其先自丹阳徙居咸阳(23)。太原王氏出身的王珪,世居郿县(24)。崔敦礼,“其先博陵著姓”,祖上自北魏末徙为雍州咸阳人(25),博陵二房的崔詧甫及其侄崔植家族,北周时徙往关中(26)。系出清河崔氏的崔詧,其高祖在北魏时徙居蓝田(27)。令狐氏代为敦煌豪族,北朝时一支仕周为大将军,故后代得为华原人,令狐楚、令狐绹父子即其后裔(28),而定居京兆的郑畋,系出荥阳(29)。徙居京城的李泌、李晟、李昭德、李迥秀、李靖,亦分别来自辽东李氏和陇西李氏(30)。其他人居首都及其附近地区的宰相还有系出南阳乐氏的乐彦玮、乐思晦父子(31)、自河东柳氏徙来的柳粲(32)、来自滑州的李道广、李元纮父子(33)、迁自晋昌酒泉的唐休璟(34)、从马邑徙家河南又迁为京兆万年人的阎立本(35)和来自太原而定居华州下邽的白敏中(36)。宗室宰相十余人也随唐室定都长安而落籍京城。总而言之,作为全国最大城市的首都长安及其附近的京畿地区,至少集中了四十四位客籍宰相,占京畿道宰相总数的43%强;而东都洛阳,地位仅次于京城,两京大驿路东止于此,又是永济渠、通济渠交汇的地点,车船交毂,人物称盛,因而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地区也聚集了一大批四面八方的来客,其后裔或本人有十三位入居相位。望出平陵的窦氏六宰相(窦威、窦抗、窦德玄、窦易直、窦怀贞、窦参),先祖在北魏时已徙居洛阳(37)。房融、房琯父子及独孤损的先祖也是那时候迁居洛阳的(38)。武氏本出沛国,唐初已为并州文水人,而元和名相武元衡却落籍于河南府缑氏县了(39)。张说本出范阳方城,到他的时候早已是洛阳人了(40)。落籍河南府的卢迈,本出范阳卢氏(41),而出太原王氏的王晙,乃沧州景城人,后又迁居洛阳(42)。

两京而外,北方交通沿线的城市也接纳了不少客籍人士,如郑、汝、陕、汴、滑、毫、怀、卫、魏等州。郑州地处东西向和南北向交通要道的十字路口,来此定居的客籍众多,如荥阳县的陇西李氏李揆(43)、原武县的弘农杨氏杨绾、杨再思(44)、新郑县的清河崔氏崔元综(45)、阳武县的杜陵韦氏韦思谦、韦嗣立、韦承庆(46)、管城县的赵郡李氏李日知(47)和寄居郑州的范阳卢氏卢携(48),以及庶族出身而客居新郑的徐商、徐彦若父子(49),这十一位人物占郑州所出宰相数(二十人)的一半还多。汝州梁县的柳浑,系出河东柳氏(50),而陕州的四位宰相陆扆、赵仁本、赵憬、姚崇,其先分别来自吴郡陆氏、天水赵氏和武康姚氏(51)。刘瑑系出彭城刘氏,十一世祖时已徙居汴州尉氏县(52)。滑州灵昌人卢怀慎、卢杞和崔日用,系出范阳卢氏和博陵崔氏(53)。曹州离狐人徐世勣(李勣),是隋末徙居滑州卫南县的(54)。李敬玄、李元素兄弟,六代祖时从赵郡移徙谯郡(55),而入居河内济源县的裴休、裴澈,系出东眷裴氏(56)。传为关羽后代的关播,祖上也自河东迁到了卫州汲县(57),而高郢之先自渤海徙卫州,遂为卫州人(58),李吉甫、李德裕父子,系出赵郡李氏西祖,吉甫父栖筠于开元时徙居卫州汲县共城山下(59)魏州雄剧,陇西李义琰的祖上来此定居(60)。贝州武城人张文瓘,大业末徙家魏州昌乐(61)。地理学家贾耽,七世祖时因避葛荣之乱而徙家沧州浮阳县(62)。郑、陕、汴、亳诸州,都位于河南道的东西交通要道上,滑州系北渡黄河之要津,而汝州则为南出南阳必经之地,黄河之北的怀、卫、魏、沧四州则均位于永济渠沿线。

与北方相似,南方所出宰相,其祖先或父辈多来自北方,他们成串地分布在交通沿线附近。上官仪的父亲隋时为江都总监,故自陕郡徙扬州(63)。杨嗣复本出弘农杨氏,是乃父杨於陵寓居扬州时生的(64)。王播本出太原王氏,父恕为扬州仓曹参军,因而落籍扬州,据说他家就在瓜洲镇上(65)。李藩则是从赵郡李氏分离出来迁居广陵的(66),而李珏亦出赵郡李氏,其先客居淮阴(67),可见,扬州所出七位宰相,有五位是客籍,扬州之接受北来移民,由此可见一斑。与扬州隔江相望的润州,“京口繁要,游客所聚”(68),天宝十四载(755年)天水略阳人权皋南遁至此定居,五年后生下了元和名相权德舆(69)。桓彦范的祖先永嘉之乱时已渡江徙居丹阳,时间上还算是比较早的(70)。会昌名相李绅,本出赵郡李氏南祖,八代祖善权北魏时已徙居谯郡,而父李晤尝历乌程、金坛、晋陵三县令,因家无锡梅里(71)。杨收自言杨素之后,其父客居苏州,因而落籍吴门(72)。苏检登第,归吴省家,“盖吴人也”(73),而其先则出武功苏氏(74)。褚遂良旧望河南阳翟、许敬宗旧望河北高阳北新城,而他们本人则都成了杭州人(75)。从楚州、扬州到苏州、杭州,乃是隋朝新疏凿的邗沟与江南运河沿线,汇集了来自北方人后裔的宰相十四人。而在三鵶路以南的荆襄大路上,岑文本、岑羲、岑长倩来自南阳(76),段文昌虽为临淄人而世客荆州(77),张柬之本出范阳方城而落籍襄阳(78),这儿集中了北人后裔宰相五人。若加上其他位于交通沿线的宰相如曲江张九龄(79)、梓州李义府(80)、九真姜公辅(81)、桂阳刘瞻(82),这二十三位宰相占了南方所出宰相总数的42.6%,可见宰相籍贯的南中国分布差不多一半是由北人流寓南方而落籍于交通要道沿线附近才成为定局的。

由上述可知,在唐代宰相籍贯的分布上,城市与交通干线起着非常巨大的吸附作用。

至于庶族出身宰相籍贯的分布,据笔者统计也是北多南少,北方九十人,南方十八人。北方庶族宰相,黄河下游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大平原北部即河北平原上,黄河中游地区仍集中在今关中平原和汾河流域,黄河上游及河西走廓地区仅出过四位庶族宰相;在南方,庶族宰相主要分布在江淮和荆襄地区,其他大部分地方都没出过宰相。这种布局与唐代宰相籍贯分布的总格局是同步的。

无论是留居原籍的士族宰相,还是流徙外地的客籍宰臣,抑或庶族宰相。其籍贯分布的最大特点是数量上北方占绝对优势地胜过南方,北方的分布集中在华北大平原和汾渭平原,南方主要聚集在江南运河沿线和荆襄地区,因此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种分布格局最终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政治的基础是经济,中国古代的经济以农为主,唐代农业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也是出宰相最多的地方。以全局而言,唐代农业生产以北方为重,华北平原、黄土高原上的粟、麦生产相当发达,史书上不乏有“人户殷繁”、“百姓富饶”、“百里繁麦”、“涿郡号富饶”、汴州“邑居万家”(83)之类的言辞,因而黄河中下游地区涌现出了二百九十八位宰相(占宰相总数的80%),并不足怪。华北平原上的粮食生产呈大面积的分布,尤其集中在太行山东麓平原、河北平原腹地和黄淮平原,与宰相籍贯的分布相合;黄土高原的农业生产以关中平原和汾河流域最为发达,京畿、河东两道的宰相也主要来自那儿。与此相反,在关内道“萧条万里外”的“海生荒”之地(84)、大西北“陇右河源不种田”(85)的背景之下,整个黄河上游及河西走廓地区也不过出了十位宰相而已。而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生产业已有了很大发展,小麦生产正在崛起(86),当时江南运河沿线和荆襄地区是南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因而所出宰相(十九人)占了南方宰相总数的三分之一;但是浙东山区“火种山田薄,星居海岛寒”(87),湘南“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88),农业生产尚不发达,连同今江西、两广地区除了零星地出过几位宰相外,绝大部分地区都是空白(比如今闽、台、琼、黔、滇诸省全境及浙、赣、湘、粤、桂、川各省内的大部分地区),山南西道、黔中道甚至一个宰相也没有出过。直到宋元以后,这片空白才得到逐步地填补。我们虽然找不到唐代州县之出宰相与经济有关联的直接证据,但主要粮食生产的集中产区与宰相籍贯分布的重区大致吻合,则是对这个问题的最好回答。

注释:

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只载宰相331人,《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只载宗室宰相11人,据《新唐书·宰相表》及两《唐书》传记,为以上两表所脱宰相27人,实得369人,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后序所言“唐宰相共三百六十九人”之言正合。颇疑后序所言369人非得之于《宰相世系表》本文,而别有所据。

②斯坦因敦煌文书2052号《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北京图书馆藏敦煌文书8418号《姓氏录》、《太平寰宇记》卷58及《古今姓氏书辩证》。

③斯坦因敦煌文书2052号《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北京图书馆藏敦煌文书8418号《姓氏录》。

④《全唐文》卷232。

⑤《叶梦得集》卷23《唐故李相国集纪》。

⑥《全唐文》卷258苏颋《韦抗神道碑》。

⑦《全唐文》卷755杜牧《裴希颜墓志铭》。

⑧《全唐文》卷502权德舆《崔适墓志铭》。

⑨《全唐文》卷497权德舆《卢坦神道碑铭》。

⑩《全唐文》卷375韦建《薛舒神道碑》。

(11)《新唐书》卷101《萧瑀传》。

(12)《全唐文》卷504权德舆《故相国安平公夫人墓志铭》。

(13)《全唐文》卷504权德舆《卫国夫人李氏墓志铭》。

(14)《全唐文》卷369元载《裴冕碑》。

(15) 胡阿祥:《中古时期郡望郡姓地理分布考论》,载《历史地理》第十一辑。

(16)《新唐书》卷101、《旧唐书》卷63《萧瑀传》。

(17)《新唐书》卷100《陈叔达传》。

(18)《新唐书》卷102、《旧唐书》卷73《姚传》。

(19)《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全唐文》卷764崔立《高元裕神道碑》。

(20)《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卷72上,《旧唐书》卷65《长孙无忌传》及《元和姓纂》卷7,均作洛阳人,然《旧唐书·后妃传》以长孙皇后为长安人,案长孙皇后乃无忌之妹,长孙氏系北魏后裔,祖上自平城南迁后自为洛阳人,故洛阳乃其郡望,长安方为里居。

(21)《新唐书》卷88、《旧唐书》卷57《刘文静传》。

(22)《新唐书》卷75上《宰相世系表》、《新唐书》卷174《牛僧孺传》、《全唐文》卷720李珏《牛僧孺神道碑铭》及卷755杜牧《牛僧孺墓志铭》。

(23)《新唐书》卷116《王琳传》、卷109《王玙传》、《旧唐史卷89《王方庆传》。

(24)《新唐书》卷72中《宰相世系表》、卷98《王玙传》。《旧唐书》卷70本传只作太原人。

(25)《隋书》卷60《崔仲方传》,《新唐书》卷106、《旧唐书》

卷81《崔敦礼传》。

(26)《新唐书》卷129《崔沔传》、《旧唐书》卷119《崔祐甫传》。

(27)《新唐书》卷72下《宰相世系表》。

(28)《隋书》卷50《令狐熙传》、《旧唐书》卷73《令狐德棻传》、《新唐书》卷166《令狐楚传》、《全唐文》卷605刘禹锡《令狐楚集序》。

(29)《新唐书》卷185、《旧唐书》卷178《郑畋传》、《新唐书》卷172《郑亚传》。

(30)《新唐书》卷139、《旧唐书》卷130《李泌传》、《新唐书》卷177、《旧唐书》卷87《李昭德传》、《新唐书》卷99、《旧唐书》卷62《李迥秀传》、《新唐书》卷93、《旧唐书》卷67《李靖传》、《新唐书》卷153《李晟传》、《全唐文》卷538裴度《李晟神道碑铭》。

(31)《新唐书》卷73下《宰相世系表》、《旧唐书》卷81《乐彦玮传》。

(32)《新唐书》卷167《柳公绰传》、卷223下《柳粲传》。

(33)《新唐书》卷126、《旧唐书》卷98《李元紘传》。

(34)《新唐书》卷111、《旧唐书》卷93《唐休璟传》、《全唐文》卷257苏颋《唐休璟神道碑》。

(35)《隋书》卷68《阎毗传》、《新唐书》卷100《阎立德传》、《全唐文》卷392独孤及《阎用之墓志铭》。

(36)《新唐书》卷119《白居易传》。

(37)《新唐书》卷151《窦易直传》、《元和姓纂》卷9窦氏。

(38)《新唐书》卷139、《旧唐书》卷111《房琯传》、《新唐书》卷75下《宰相世系表》。

(39)《旧唐书》卷158《武元衡传》、《元和姓纂》卷6武氏。

(40)《新唐书》卷125、《旧唐书》卷97《张说传》、《全唐文》卷292张九龄《张说墓志铭》。

(41)《新唐书》卷150、《旧唐书》卷136《卢迈传》。

(42)《新唐书》卷111、《旧唐书》卷93《王睃传》。

(43)《新唐书》卷150、《旧唐书》卷126《李揆传》。

(44)《新唐书》卷142、《旧唐书》卷119《杨绾传》、《新唐书》卷109、《旧唐书》卷90《杨再思传》、《新唐书》卷71下《宰相世系表》。

(45)《新唐书》卷114、《旧唐书》卷90《崔元综传》,《资治通鉴》卷205亦云“新郑崔元综”。

(46)《新唐书》卷116、《旧唐书》卷88《韦思谦传》、《元和姓纂》卷2韦氏、《全唐文》卷232张说《韦嗣立墓志铭》。

(47)《新唐书》卷72上《宰相世系表》、卷116《李日知传》。

(48)《新唐书》卷184、《旧唐书》卷178《卢携传》。

(49)《新唐书》卷113《徐商传》。

(50)《新唐书》卷142、《旧唐书》卷125《柳浑传》、《全唐文》卷591柳宗元《柳浑行状》。

(51)《新唐书》卷183、《旧唐书》卷179《陆扆传》、《旧唐书》卷81《赵仁本传》、《新唐书》卷150《赵憬传》、岑仲勉《隋书求是》P88-90赵煚传条、《新唐书》卷124《姚崇传》,《全唐文》卷230张说《姚崇神道碑》等。

(52)《新唐书》卷71上《宰相世系表》、《旧唐书》卷177《刘瑑传》。

(53)《新唐书》卷126、《旧唐书》卷98《卢怀慎传》、《新唐书》卷191《卢奕传》、卷223下《卢杞传》、《新唐书》卷121、《旧唐书》卷97《崔日用传》。

(54)《新唐书》卷93、《旧唐书》卷67《李⒅传》及《资治通鉴》卷183:“离狐徐世勣家于卫南。”

(55)《新唐书》卷72上《宰相世系表》赵郡李氏南祖。

(56)《新唐书》卷182、《旧唐书》卷177《裴休传》。

(57)《新唐书》卷151、《旧唐书》130《关播传》、《新唐书》卷75下《宰相世系表》。

(58)《新唐书》卷165《高郢传》。

(59)《新唐书》卷146《李栖筠传》、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论李栖筠自赵徙卫事”。

(60)《新唐书》卷105、《旧唐书》卷81《李义琰传》。

(61)《旧唐书》卷85《张文瓘传》。

(62)《全唐文》卷478郑余庆《贾耽神道碑》。

(63)《新唐文》卷73下《宰相世系表》。

(64)《旧唐书》卷176《杨嗣复传》,《新唐书》卷174《杨嗣复传》无此事。

(65)《新唐书》卷167、《旧唐书》卷164《王播传》,《唐语林》卷4、《嘉靖淮扬志》卷7、《全唐文》卷714李宗闵《王播神道碑铭》。

(66)《新唐书》卷169《李藩传》。

(67)《新唐书》卷182《李珏传》。

(68)《全唐文》卷755杜牧《邢群墓志铭》。

(69)《新唐书》卷194《权皋传》。

(70)《元和姓纂》卷4。

(71)《新唐书》卷72上《宰相世系表》、《旧唐书》卷173《李绅传》、《全唐文》卷738沈亚之《李绅传》。

(72)《新唐书》184、《旧唐书》卷176《杨收传》。

(73)徐松:《登科记考》卷24乾宁元年状元。

(74)《新唐书》卷74上《宰相世系表》。

(75)《新唐书》卷102、《旧唐书》卷72《褚亮传》、《隋书》卷58《许善心传》、《新唐书》卷123上、《旧唐书》卷82《许敬宗传》。

(76)《元和姓纂》卷5、《新唐书》卷102《岑文本传》。

(77)《新唐书》卷89《段文昌传》。

(78)《新唐书》卷120、《旧唐书》卷91《张柬之传》,《唐文拾遗》卷21丁凤《张轸墓志》、卷26崔归美《张曛墓志》,案轸、曛为柬之孙、曾孙。

(79)张九龄望出范阳方城。

(80)《新唐书》卷123上,《旧唐书》卷81《李义府传》。

(81)《新唐书》卷152《姜公辅传》,案公辅望出天水姜氏。

(82)《新唐书》卷181、《旧唐书》卷177《刘瞻传》,案瞻望出彭城刘氏。

(83)参见《全唐文》卷31唐玄宗《谕河南河北租米折留本州诏》、《资治通鉴》卷217《考异》引《河洛春秋》录颜杲卿语、斯坦因敦煌文书S.529《诸山圣迹志》、《新唐书》卷92《罗艺传》、《旧唐书》卷64《李道坚传》、卷131《李勉传》、卷187下《张介然传》等。

(84)《李白集校注》卷6《发白马》、《全唐诗外编》上册第19页胡皓《答徐四萧关别醉后见投》。

(85)《杜诗详注》卷11《天边行》。

(86)关于唐代粟、麦、稻的生产布局状况,请参阅拙作《唐代粟、麦生产的地域布局初探》(载《中国农史》1990年2-3期)和《唐代水稻生产的地理布局及其变迁初探》(载《中国农史》1992年2期)。

(87)《全唐诗》卷147刘长卿《送州人孙沅自本州却归句章新营所居》。

(88)《柳宗无集》卷23《送李渭赴京序》。

标签:;  ;  ;  ;  ;  ;  

论唐代首相起源的地理分布_新唐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