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相应 同气相求

相声相应 同气相求

陈晓楠[1]2012年在《“同气相求”理论内涵及其临床应用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同时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从而形成了“医易同源”之说。同气相求思维作为易学思维的一个分支,指导完善了中医基础理论,并渗透进中医药的各个方面,指导着临床治疗。目的:通过对古籍文献中有关“同气相求”理论资料的整理,以明确“同气相求”理论的实质和内涵,深入探讨它对中医基本理论和中医推理方法的影响,探寻它对中药采摘炮制等方面和对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诊断、临床治疗、预防保健的指导意义。方法:借助《说文解字》等工具书以明确“同气相求”的理论内涵,引述《易经》、《尚书》等文献资料探讨“同气相求”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影响。结合古代名家医学著作及近年相关医药文献的研究成果,采用文献整理、逻辑分析、共时对比等文献学研究方法,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全面分析整理,探寻“同气相求”理论在中医药学的具体应用。结果:1.“同气相求”有其独特的哲学内涵。2.在特定的理论基础作用下,“同气相求”理论被运用于中医学。3.“同气相求”理论深刻影响着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并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应用。结论:通过对“同气相求”理论的整理及研究,明确了其独特的哲学内涵,确定了其对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清晰地指出由于此理论本身的模糊性所导致的对中医药学影响的狭隘性。这样不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同气相求”理论,为此理论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基础,更为此理论在中医药学深层次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严谨的逻辑指导。

张芹芹[2]2006年在《论“同气相求”与“异气相求”是中医最基本的规律》文中研究说明同气相求与异气相求有深刻的含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神学说———中医这三大哲学基础都是遵循“同气相求”与“异气相求”规律的,由这三大哲学基础发展而来的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治则、养生理论也是遵循这两大规律。因此,中医中“同气相求”与“异气相求”两大规律并存,这两大规律是中医的基本规律。

武峻艳, 张俊龙, 王杰[3]2014年在《“同气相求”观念在中医理论构建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文中指出"同气相求"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始见于《易·乾卦·文言》,其文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指万事万物在互相联系的质和量的各个方面,只要在某一点上存在相同,便会在质和量的某一方面存在着亲和召感、互补顺应、协调有益的联系和作用[1]。它是古人观察和体悟自然之后,由乐器共鸣、声音共振、磁石吸铁、玳瑁引芥、潮汐现象、物候变化、生物节律以及人与天

杨星哲[4]2012年在《浅谈“同气相求”与“隐喻”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同气相求"指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隐喻"是语言学上的概念,虽然,两者具有不同的发源,所受的限制和认知角度也有所不同。但是,两者又具有密切的联系。将"同气相求"与"隐喻"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张俊龙[5]1997年在《《易》“同气相求”与中医理论》文中认为《易》“同气相求”与中医理论山西中医学院(030024)张俊龙立足于自然界相关现象的长期观察,《易》提出了“同气相关”的自然感应理论。在《易》的作者们看来,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间存在着广泛的相互联系和普遍的相互作用。其纷繁多采的联系和作用从理论思维的角...

陈丽斌, 纪立金, 高思华[6]2013年在《基于“同气相求”理论探索肺与大肠的表里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从"同气相求"的概念、肺与大肠"同气相求"的深层内涵及表里构建3个方面,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构建进行探讨,总结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内在机制在于二者的"同气相求","同气"与"相求"这两方面互为基础,相互作用,从而使肺与大肠异位同源、异属同性、气机气化相求、时空相求,构建肺与大肠经脉、脏腑表里的理论。

陈晓楠[7]2011年在《“同气相求”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医基本理论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同气相求"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医基本理论的影响。方法:借助《说文解字》等工具书以明确"同气相求"的理论内涵,引述《易经》《尚书》等古代文献以探讨"同气相求"对中医基本理论的影响。结果:"同气相求"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完善,并推动了中医推理方法的形成和发展。结论:"同气相求"影响着中医基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完善,使这些理论形成独特的体系而较全面的指导临床。

张挺, 李其忠[8]2008年在《“同气相求”的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同气相求为中医学重要思维方法之一,其理论基础源于气一元论思想。这种思维方法在构建中医五行藏象体系、阐释中医病因理论、指导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的使用等诸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李炳海[9]2007年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生命感应——先秦两汉散文的一个透视点》文中认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理念,指的是生命之间的感应。先秦两汉散文在对这种生命理念进行艺术显现时,形成比较稳定的表现手法和叙事模式。通常兼顾生命感应过程中的声气相通。道家作品则比较特殊,或只写同声相应,或取消对同声相应的描写。在展现通过音乐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生命感应时,突出交流双方的互动。

陈晓楠[10]2011年在《“同气相求”理论对中医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同气相求为中医学重要思维方法之一,这种思维方法在阐释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指导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的使用等诸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同气相求”理论内涵及其临床应用探讨[D]. 陈晓楠.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2]. 论“同气相求”与“异气相求”是中医最基本的规律[J]. 张芹芹. 新疆中医药. 2006

[3]. “同气相求”观念在中医理论构建中的作用及其意义[J]. 武峻艳, 张俊龙, 王杰.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4

[4]. 浅谈“同气相求”与“隐喻”的关系[J]. 杨星哲. 世界中医药. 2012

[5]. 《易》“同气相求”与中医理论[J]. 张俊龙. 中医药研究. 1997

[6]. 基于“同气相求”理论探索肺与大肠的表里构建[J]. 陈丽斌, 纪立金, 高思华.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3

[7]. “同气相求”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医基本理论的影响[J]. 陈晓楠. 中医学报. 2011

[8]. “同气相求”的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J]. 张挺, 李其忠.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9].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生命感应——先秦两汉散文的一个透视点[J]. 李炳海. 齐鲁学刊. 2007

[10]. “同气相求”理论对中医的影响[J]. 陈晓楠.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

标签:;  ;  ;  ;  

相声相应 同气相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