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与孟的关系_孟子论文

论莫与孟的关系_孟子论文

墨孟关系略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说清墨子与孟子的关系,首先应扼要说说孔子与墨子的关系。孔墨的关系怎样呢?在血统上来说,他们都是殷人的后裔,在学术上说,他们都是“邾娄文化”的真正传人。何谓“邾娄文化”?王献唐说:“邾娄文化即东夷炎族文化”〔1〕,简称夷文化。在古代夷、 人(尸)原为一字,人,仁一字,因又以仁为夷,仁之别体作“尸”《汉书》更以为夷〔2〕,因此说,古之“仁学”,原为“夷学”。夷邾一事, 所以也就是“邾娄之学”。因此说,孔墨都是以邾娄文化的“仁学”为基础的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从《论语》的记载来看,孔子亟愿“居九夷”,并学野人,这都说明他是东夷文化的真正继承者。后来,他感到东夷的这种“平民文化”不符合周族统治的要求,“圣之时者”的孔子,便把东夷“仁学”与“周礼”相结合,创立了维护周制的儒家学派。

再说墨子,他的先人也是宋国的贵族,后因政变,逃回先人的封地“目夷”(在今滕州境内)。〔3〕“目夷”后并入鲁国, 墨子一家都成了身受双重压迫的“贱人”。据《淮南子》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叔侯曰:“杞,夏之余也,而即为东夷。”这说明夏亦为夷。墨子除学孔子,又全面继承并大力发展了“邾娄文化”,创立了代表平民利益的墨家学派。

孟子为周民族鲁国孟孙氏的后裔。他与墨子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他与墨子有密切的师承关系。何以得知?有他的言论可以作证。如他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请想想看:在孟子的青少年时代,盈天下的皆杨墨之学,他要学习,势必不学杨,则学墨。但从《孟子》一书来看,杨子对他的影响极少,而墨子对他的影响确是很多的。由此可知,他先师事于墨徒无疑。因他曾明确地说过:“予不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尽心》)这已表明他不是孔子的门徒,而是私淑于许多先生的。这些先生都是什么人呢?他虽未便明言,但我们认为,其中必有墨子的门徒。因为当时墨子正处于“言盈天下”的兴盛时期,墨子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教育思想,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广大民众的普遍心理。孟子的第一位老师——他的慈母,就是用墨子的思想对他进行启蒙教育的,他的母亲恐怕他“染有不当”,所以才“三迁其邻”,这不很能说明问题吗?再说,墨子与孟子又同为邾娄人,当时墨子弟子遍天下,在邾娄地区的自然要比其他地方更多,师事墨家学人,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便。我们说孟子最先从师于墨徒,应是无可怀疑的。这从现存在的《孟子》书中,也可以看得出来,墨子对孟子的影响是既全面而又深刻的。孟子曾说他自己最“好辩”,但是,他在辩论时所运用的逻辑思维和表达方式,却完全是从墨子那里学来的。《晋书·隐逸传·鲁胜传》说:“孟子非墨子,其辩言正辞,则与墨同”。如墨子辩论,好讲类、故、法,多运用归谬式类比推理。孟子的辩论方法,完全与墨子一样。从这方面讲,孟子确是墨子的杰出弟子。不仅如此,就是在教义以及文章的写作、词句的运用上,他也多师法于墨子。如苏雪林教授说:“孔子爱讲仁,孟子爱讲义。实际上,后者是从墨子的学说中剽窃了这一观念的。”(仁义并举为墨子所首创。参见苏雪林《中国传统文化与归约全书》)。

苏雪林还曾说:“孟子最激烈的民权主义,即诛独夫纣,此语完全袭自墨子。墨子非攻篇云:‘汤伐桀,武王伐纣’;……彼非所谓攻,谓诛也。墨子称纣为‘狂夫’,孟子改为‘一夫’”。

“孟子痛骂:‘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者,谓为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又说:‘善战者服上刑’。他明目张胆偷窃墨子非攻余篇,不知古人为什么竟不肯说破?太儒儒相护了吧!”。

“孟子不仅在观念方面,而且在措词方面都从墨子一书中剽窃了许多东西,诸如‘绝长补短’,‘老弱转乎沟壑’,‘挟泰山以超北海’,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孟子从墨子那里剽窃了一些东西,他怎么能谴责墨子是异端呢”!(以上均见苏雪林《希伯来文化对中国之影响》。按:苏先生的言论,虽有些过激,但他所提出的确乎符合实际情况)

再说孟子在文体上对墨子的继承。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首先使用“焉、哉、乎、也”作语助词的“邾娄”口语(或曰邹鲁口语)来写政治论文与学术论文的就是墨子。在墨子之前,谁也没有发表过系统的论文。孔子的学说,只是用“邹鲁地区”流行的口语记下的语录——《论语》。墨子创造的逻辑性很强的新文体,也写了不少气势磅礴的政治论文与学术论文。由于墨子与孟子的一唱一和,遂使“焉、哉、乎、也”为语助词的“邹鲁语言”,成为此后人们争相学习的标准话——“东鲁雅言”,这便大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在此尚需提出的是:孟子的“天道观”与“五行论”,也是从墨子那里继承下来的。因为孔子对“天”和“天道”是很少谈的。整部《论语》有关“天”的记载只19条。至于“天道”,子贡曾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五行说,孔子更无提及。墨子呢?在他自己的著作中提到“天”的共有278次,而提到“上帝”的地方,也有 23次之多,论及五行学说尤早于先秦诸子。孟子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天”的地方有80多次。从总的方面看,孟子论“天”和孔子是很不同的:孔子所说的多为“命运之天”;孟子所说的多为“主宰之天”,因此说,孟子的“天论”,也多为墨子所传。

孟子的“五行论”荀子说是子思与孟子根据“旧说”创造出来的。如《荀子·非十二子》所说:“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子思唱之,孟轲和之”。子思,孟子根据“往旧”所造之五行,在孔子那找不到任何出处。那么,它到底出于何处?当代著名学者丁山先生说:“子思、孟子所创造的五行,还是根据墨子的理论。晚周诸子都好发挥五行的玄理,似乎都受了墨子学派的影响”。(丁山《五行思想之唯物辩证理》)这可说是学术界公认的事实。

更重要的是:墨子的主体意识也为孟子所继承。众所周知:墨子对他的那个时代所有的社会问题:如婚姻状况、人口增长、人民的生存权利以及政权组织形式等等,无不十分关心,而且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同时,他还以上战、息兵、利民为目的,力行为手段,“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对此,孟子真可谓一步一趋。他操着墨子的枪法,为同样的目的奋斗了一生。当代著名学者顾颉刚、童书业、蔡尚思等先生说:孟子所讲的“禅让”传说,以及“定于一”的大同思想,也完全出自墨子。荀子批评孟子说:“略法先王而是乱世术,缪学杂举,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其言议谈说,无异于墨子矣。”(《荀子·儒效篇》)这都说明孟子确曾为墨家门徒。

在墨子时代,社会各阶级、各阶层正处于大变动、大调整时期,天下竟是谁家之天下,尚未有定。此时,墨家代表的小生产者,也想乘机爬上政治舞台,所以墨学也就成为当时的“显学”。到了孟子时代父系家长制的封建政治体制已经确立。青年时代的孟子,已认识到墨子的思想与已确立的宗法封建制是严重对立的,再学墨子已无出路;另外,墨学对他所属的孟孙氏家族也十分不利。“以天下为己任”的孟子,亟想施展个人的抱负,即不得不“逃墨归儒”。(因为儒学的维护封建宗法制的)这样,孟子即成为第一位“援墨入儒”的狂热的儒学卫道士。

二千多年来,人们多习惯于传统说法,认为孟子师承子思之门人,子思师承曾子,曾子师承孔子,是一脉相传下来的。根据我们的考证来看,这个传统说法,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其事实是:墨子先学儒而后为墨,孟子先学墨而后为儒。孟子的学说主要是继承儒、墨两家之学而形成的,特别是他的“重民轻君”、“诛虐反暴”等思想,均源于墨家无疑,这是我国考据学家们所公认的事实,无须多赘。

注释:

〔1〕〔2〕王献唐《水黄氏族文化考》。

〔3〕张国梁《墨子世系考》,《山东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标签:;  ;  ;  ;  ;  ;  ;  

论莫与孟的关系_孟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